Pilgrim

走遍世事,讀懂文字,感受生活。 思想的旅途,從這裏開始
正文

談談美國政府關門及稅製的不合理

(2025-11-06 09:25:35) 下一個

美國政府這次關門已經第36天——超過了2018–2019年那次創紀錄的35天。那一次也發生在川普任內,為了修建邊境牆預算鬧僵;這一次,同樣是國會和白宮在預算分配上拉鋸。看似政治鬥爭,其實反映的是一個更深的矛盾:美國的財政結構,已經越來越不平衡。

不論誰坐在白宮,川普也好,拜登也罷,美國的經濟邏輯並沒有根本改變——依舊是“劫貧濟富”的體係美國最頂層的收入群體(前0.5%)主要靠資本利得——股票增值、期權、股權獎勵。這類收入的稅率遠低於普通工資收入,而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遞延或抵消。他們真正交的稅,常常比一個年收入二十萬美元的上班族還少。

而上中產階層——醫生、律師、工程師、小企業主——才是稅務係統裏的“主力軍”。他們的收入透明、可追蹤,沒有資本結構可藏匿,也沒有家族信托可操作。於是他們成了“最守規矩、也最吃虧”的群體。

巴菲特、貝佐斯、馬斯克這些億萬富翁,幾乎都不給自己開工資。他們持有的股票不斷升值,但隻要不賣出,就不算“收入”,不用繳稅。需要現金?很簡單——拿股票抵押去銀行貸款就行。貸款不是收入,也不納稅。於是他們可以坐擁巨額財富,卻在稅單上幾乎“無收入”。這套“資產負債式生活方式”,普通人根本沒法玩。

每一次政府關門,新聞上總說“預算談不攏”。但其實,根源在於:美國的財政越來越依賴中產的稅收,而富人的財富越來越輕盈,幾乎不受觸動。赤字越滾越大,社會福利的壓力不斷上升。當國會為支出吵得不可開交時,問題的核心——“誰該為國家買單”——卻從沒人真正麵對。

美國的“公平稅製”已經成了一個漂亮的神話。政治家們總愛說要“減稅幫中產”,結果每一輪稅改都讓資本收益更自由、企業稅更低、富人更有空間。中產階層以為自己是社會的支柱,實際上,他們成了財政的血液。 政客們國會山大談預算,可很多人在超市的收銀台前小心翼翼掂量下一頓的花費。我們都在為那些更有錢的人,默默納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