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YMCA健身的時候,一個朋友忽然問我:“在中國,過感恩節嗎?”
我愣了一下,想了想,然後回答他說:“在中國,尤其一線城市,大家會過聖誕節,但幾乎不過感恩節。”
說完我自己倒覺得挺有意思的——兩個都是西方節日,一個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一個卻始終停留在文化邊緣。為什麽?
在中國城市,聖誕節被重新包裝, 它是商場的打折季,是情侶的約會日,是年輕人的社交理由。它不需要曆史背景,不需要宗教情懷,隻需要好看、好玩、好消費。聖誕樹比耶穌更重要。中國人更接受視覺化的、好玩的、可消費的“節日”: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但真正觸及內心、需要表達情感的節日—中國人往往不擅長。
感恩節呢沒有閃光燈,沒有樹,沒有禮物。感恩節的核心是一頓火雞大餐和一句感恩的話 。但中國人表達 “謝意” 的方式不同:中國文化是含蓄的、委婉的、行動大於言語。你幫我,我記在心裏;你請客,我下次還一頓。在感恩節的晚餐前,我們不會一家老小圍在桌前說 “我感恩什麽什麽”。但這並不是不感恩,而是表達方式不同。
感恩節的意義來自殖民曆史、宗教儀式和家庭傳統。這三者在中國都不存在。感恩節是文化源頭的東西,移植到中國就會變味。因為沒有文化背景的節日,往往會變成形式;沒有商業場景的節日,也很難流行起來。所以聖誕節成了“氛圍節” ,感恩節就慢慢被忽略。
但有趣的是,當我在美國街頭看到人們提前幾天開始買火雞、準備蔬菜、為家人團聚而奔波,我卻能感受到這個節日的“核心”,它不是關於曆史,而是關於人。
有人說,中國不過感恩節,是因為中國人不重視感恩。這我並不認同。中國文化從小教的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隻是我們不習慣把我很感激你掛在嘴邊。我們用別的方式表達,做父母的嘴上不說 “我愛你” ,但卻給你留著熱湯熱菜,中國父母用沉默的方式表達愛;朋友不會說感謝與你相識,但你有事兒一個電話他就開車來,朋友用行動表達義氣;中國式夫妻 很少說謝謝,但會默默為對方多做一碗麵,你累了給你捶捶背,夫妻用瑣碎的日常表達愛意。中國人不缺感恩,甚至可能更深沉,隻是表達更內斂。
既然生活在美國,入鄉隨俗,感恩節也感染著同樣的節日情緒,每年感恩節晚餐吃飯前,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準備晚餐,談論過去一年經曆的事。簡單,卻溫暖,我總要說幾句感恩話,我感覺還是要說出來好,我們要感謝上帝,也要感謝每一個幫助過我們的人。當然,我們不需要照搬美國的感恩節,但我們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感恩時刻。無論在北京、上海,還是在芝加哥的寒風裏。無論有沒有火雞。隻要你的心裏,有那麽幾個名字值得被想起——那就是你的感恩節。
因為感恩不是節日,它是一種生命體驗,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