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鐵路血襄陽》連載(130)
(2025-11-23 05:23:58)
下一個
《孤城砥柱》
天邊的雷聲如同千百麵戰鼓同時被敲響,隆隆滾過蒼穹,震得大地都在微微顫抖。浪頭瘋狂地拍打岸邊,伴隨著一聲“咯嘣”的怪響,仿佛有遠古巨獸在江底啃咬河床,令人心驚肉跳。漢水在連日暴雨後驟然猛漲,江麵如同一口沸騰的大鍋,巨浪如山般巍峨,拍打著岸邊的礁石,濺起數丈高的白沫,那些泡沫在空中飄散,恰似滿天星辰墜落人間,又瞬間碎裂無蹤。
襄陽甕安城垣上,一名老兵的鎧甲縫隙裏不斷滲出水來,濕漉漉的衣甲貼在身上,透著刺骨的寒意。他啞著嗓子嘶吼道:“他娘的!這哪是漢水?簡直是黃河披了喪服,渾得不像話!”話音未落,他突然伸出手指著江心,眼神中滿是驚恐,“快看那漩渦——”
江心中驟然出現一個巨大的漩渦,如同巨獸張開的血盆大口,發出“咕咚咕咚”的吞水聲,周圍的江水被瘋狂卷入,形成一道旋轉的水牆。呂文煥雙手死死按在城牆上,指節因用力而泛白,青筋暴起,緊繃的臉上雨水順著鎧甲嘩嘩往下滴,眼神卻如鷹隼般銳利。“諸位,這浪……比去年汛期還高了快三尺。”他的聲音沉穩,卻難掩其中的凝重。
浪濤撞擊城牆的“轟隆”聲不絕於耳,夾雜著遠處戰馬受驚的嘶鳴。範天順猛地拔出腰間佩刀,刀尖直指天際,雨水順著刀刃往下淌,“童明!快去把水門外的吊橋拆了!”他的聲音洪亮,蓋過了風浪之聲,“別讓元寇借著洪水之勢,踩著浮屍爬上城來!”
對岸突然傳來“哢嚓”一聲巨響,如同百年老樹被攔腰折斷,震得人心頭發顫。鏡頭掃過城牆,曆經戰火與洪水侵蝕的青石上布滿裂縫,裂縫中滲出烏黑的黑水,像傷口流膿一般,緊接著,一絲血色的液體緩緩從石縫中淌出,在雨水的衝刷下,暈染開來。每當巨浪再次衝刷而來,城牆根部就“簌簌”掉落血紅色的土塊,仿佛這座古城也在流血哭泣。幾根被洪水衝斷的柳樹枝在渾水中胡亂搖擺,宛如死去的鬼魂伸出的枯瘦手指,透著陰森恐怖的氣息。
許亮一把揪住身旁親兵的衣領,急聲說道:“快去稟報張都統!水再漲半尺,西甕城的火藥庫就要被泡爛了!到時候咱們連守城的火器都沒了!”話音剛落,他突然聽見一陣怪異的聲音,猛然回頭望向江麵。
遠處傳來“吱呀呀”的摩擦聲,像是大船貼著河底緩緩駛過,帶著幾分沉悶與詭異。童明踹著積水,深一腳淺一腳地衝過來,臉上滿是驚駭之色:“稟告節帥!上遊漂來元軍的箭筏!”他頓了頓,聲音帶著難以抑製的顫抖,“那筏子上……全是……全是咱們戰死弟兄的屍體……”
浪聲中夾雜著“叮鈴鈴”的銅鈴聲,那聲音陰惻惻的,像是在為死去的亡魂招魂。呂文煥一掌拍碎城牆上凝結的冰碴,冰屑四濺,“膽子真大!竟敢用我大宋將士的屍身做筏!”他的話語從牙縫裏擠出,帶著徹骨的寒意,“傳令——弓弩手即刻蘸金汁,給我射爛那群畜生的箭筏!讓他們知道,我襄陽將士雖死,魂魄也絕不饒人!”
話音剛落,原本的暴雨突然變成了冰雹,密密麻麻的冰雹砸在將士們的頭盔上,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響,如同炒豆子一般。眾將齊齊按住刀柄,身上的殺氣陡然暴漲,鎧甲上的水珠竟被殺氣震得四散飛濺——呂文煥的甲縫裏滲出血絲,那是連日守城留下的舊傷;範天順的刀鞘上結滿了冰溜子,寒氣逼人;童明的眼中映出江心漂浮的屍體,怒火中燒;許亮咬緊牙關,腮幫子高高鼓起,青筋暴露。
忽然,一名老兵“撲通”跪倒在地,雙手捧起地上夾雜泥水的雨水,猛灌幾口,隨即仰天嚎哭道:“襄陽的水……是鹹的!”他的哭聲淒厲,撕心裂肺,“真是鹹的啊!那是咱們弟兄的血汗和淚水啊!”
在驚濤駭浪與冰雹的轟鳴聲中,隱約傳來《破陣樂》的調子,那旋律悲壯激昂,仿佛戰死弟兄的魂魄歸來,與守城的將士們一同呐喊,一同守護這座孤城。
雨停了,雲層逐漸散開,一線晴空從烏雲的縫隙中顯露出來,陽光灑在江麵上,水光粼粼,宛如鋪滿了金子。漢水水勢雖漸漸平穩,卻依舊波濤翻滾,隱隱帶著要發洪水的跡象。鹿門山下的漢江邊,幾名元軍將領麵色凝重地站在岸邊,緊盯江心,似乎在觀察著潛藏的危機。
阿術拍掌大笑,聲音爽朗,與江濤聲交織在一起,“這時節江水總是漲,宋兵定會從下遊派船來支援襄陽,咱們正好以逸待勞,占個便宜,哈哈……”
劉整彎腰撿起一塊白石頭,用嘴吹掉上麵的沙子,細細端詳著,眉頭微蹙,“我在想,宋兵會從哪條路調兵來助李庭芝?是走清泥河,還是直接闖漢水主道?”
阿術揮了揮衣袖,衣袍獵獵作響,滿不在乎地笑道:“管他從東南、西北還是正南,反正都得走這條漢水!此處乃咽喉要道,插翅難飛!”
伯顏在一旁拍手附和,刀鞘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顯得嚴肅而莊重,“正是!張弘範已連夜調水軍在北岸布防,李庭將軍則守萬山堡,咱們三麵夾擊,定能將宋兵的援軍一網打盡!”
劉整一邊思索,一邊緩緩走向漢江邊,腳下的沙粒隨著腳步簌簌作響。江水奔騰不息,浪花如銀色怒濤,江心的漩渦似蛟龍吐泡,飛濺的浪花猶如碎玉四散。一隻沙鷗點水飛過,水麵泛起圈圈漣漪,又迅速被後續的浪濤覆蓋。他手中的白石已被水流磨得光滑無比,棱角全無,觸感溫潤。
劉整側身抬手,將白石頭輕輕一拋,石子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飛向江麵。“啪!啪!啪!”石子在水中連續跳躍二十餘次,水波像蓮花般層層綻放,擴散開來。伯顏等人見狀,紛紛拍手大笑,“好手段!劉將軍這一拋,竟能讓石子跳二十多下,真是神乎其技!”
阿術見狀,也趕緊彎腰拾起一塊青石,掂了掂分量,咧嘴笑著:“我也試試……”說罷,他將青石用力拋出,然而青石卻“撲通”一聲直接沉入江中,隻濺起兩圈微弱的水花,便消失在滔滔江水中。
阿術尷尬地撓了撓頭,哈哈笑道:“我這手,還是不行啊!比不得劉將軍的巧勁!”江風掠過石灘,沙沙作響,帶著江水的濕氣。
劉整摩挲著手中那塊光滑如玉的白石,沉思著說道:“此石,無論扁圓青白帶,皆天賜之物。雖看似粗糙,實則藏有靈性。若用得巧,一扔便能激起千層浪;用不得巧,終究會沉入沙底,無聲無息。”石頭在他手中輕輕摩擦,發出清脆的聲響。
伯顏大笑起來,身上的鎧甲嘩啦作響,“說得好!石頭如此,人亦然。時機對了,一根蘆葦也能渡江;若失良機,即便千船萬馬,也難逃覆沒之災。用兵之道,亦是如此,善用則勢如破竹,失當則白白送死。”遠處傳來戰馬的輕鳴,江浪聲逐漸變大,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戰事預熱。
阿術又拾起一塊青石,掂了掂,咧嘴笑道:“我早就知道——扁石能打水漂,圓石隻能沉底!管它有沒有靈性,順手的就是好石頭,能派上用場的就是好物事,哈哈……”說罷,他將青石再次投入水中,驚起幾隻沙鷗四散飛去。
鏡頭漸遠,元軍將領們聚在一起,談笑間卻暗藏殺機,他們正嚴陣以待,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洪水與宋軍的挑戰。眾人心知,這不僅是一場水戰,更是一場智慧與勇氣的比拚,勝者將掌控襄樊的命脈。
晨曦初露,金色的陽光透過繁茂的樹葉,斑駁地灑在襄陽的街道上,光影搖曳,宛如一幅流動的畫卷。韓素貞身著勁裝,攜鐵姑娘民兵營的十數姐妹,整齊列隊,沿街巡邏。她們的身影在晨光中被拉得又長又直,步伐堅定,威武而莊重,為這座被圍困的孤城注入了一抹別樣的生機。
街邊的涼亭之下,襄陽十二女子樂坊的姑娘們正專注地演奏著,琵琶、古箏的悠揚旋律交織在一起。黃九爺打著拍子,嗓音沙啞卻飽含深情地唱道:“日頭如畫眉筆——”
小雅立刻清脆地應聲:“眼睛似秋水明亮!”
隨後,眾樂娘齊聲合唱:“十姐姐遍走襄陽城,靴聲似戰鼓聲!”伴奏中,刀鞘碰撞鐵甲的金屬聲與樂器的悠揚聲相互交融,既有女兒家的溫婉,又有戰士的剛毅。
素梅緊握腰間短刀,銳利的目光如同鷹隼般掃視著四周街麵,絲毫不敢懈怠,“東南角有動靜,大家戒備!”
素淑壓低聲音,湊近素梅耳邊,“莫非是風吹酒旗的聲響?素君,你看西邊……”她的聲音輕柔,卻帶著幾分警惕。
忽然,傳來木棍敲擊地麵的沉悶聲響,打破了街道的寧靜。素沅手持長棍,小心翼翼地撥開路邊的草堆,眼中滿是驚奇,“咦?此處……似乎藏著東西?”
素寧則快步走到一位賣梨的老漢身旁,笑著攔住他,“老爺子慢些走,您的筐繩要散了,小心梨掉了。”她的笑容溫暖,如同三月春光,讓人心生暖意。
一名童子看到巡邏的姑娘們,興奮地拍手大喊:“鐵娘子來了!鐵娘子來了!”
素平揮動著手中的繩索,繩索如銀蛇般在空中甩出,帶起“嗖嗖”的破空聲,“這招‘浪打浮萍’,姐妹們看看如何?”
素婉站在一旁,捂嘴偷笑,“小心別纏住自己的頭發,到時候可就成了笑話了!”
素涵手握長劍,回頭望了望身後的姐妹們,喉嚨微動,輕聲說道:“姐姐們的背影……正是襄陽的頂梁柱啊。有我們在,襄陽就不會倒!”
忽然,一片瓦片從屋頂掉落,“啪”地一聲碎裂在地上。韓素貞立刻抬手示意:“停下!”
十餘姐妹訓練有素,立刻擺開防禦陣勢,刀光閃爍,將半條街都映照得如同白晝。街上瞬間變得靜悄悄,隻聽見旗子被風吹得嘩嘩作響。
一位老丈抖著手,端著一杯熱茶,站在門口,望著姑娘們的身影,感慨道:“有這等鐵娘子在,老夫我每夜都能安然入夢……襄陽有救了啊!”
琵琶聲漸漸遠去,融入到街頭巷尾的叫賣聲中,為這座孤城增添了幾分煙火氣。素梅手持短刀,走在隊伍最前方,陽光照耀在她的臉上,風吹起她的發絲,英氣逼人。素淑與素君並肩而行,小聲議論著巡邏的注意事項,姐妹情誼深厚。
素沅手執長棍,穩步檢查著路邊的小巷,眼神明亮如星辰,不放過任何一絲異常。素寧跟在她身旁,時不時對過往路人展顏一笑,溫暖而親切。素平揮舞繩索的表演,引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繩索破空的“嗖嗖”聲和少女們的笑聲交織在一起,為緊張的巡邏增添了幾分生氣。
素燕與素紅並肩而行,守護在隊伍兩側,眼神溫柔而堅毅,偶爾環顧四周的行人,時刻保持著警惕。素紅手持一麵小旗,輕輕搖晃,似在無聲地傳遞著信號,又似在催促著戰鼓。
素涵走在隊伍最後,不斷回頭望著姐妹們的背影,眉宇間既有溫柔,也有堅韌。雖身處危難之中,心中仍惦記著故鄉與百姓。遠處傳來孩童的笑鬧聲,清脆悅耳,為這座被戰火籠罩的城市帶來了一絲希望。
街上的百姓們,有的點頭稱讚,有的目送姐妹們離去,孩童們歡蹦亂跳地跟在隊伍後麵,老人們則拄著拐杖,靜靜觀看。這十餘姐妹,或剛強如梁紅玉,或溫婉似李清照,剛柔相濟,自成一派。她們不僅用手中的兵器守護著家園,更是襄陽的脊梁,是百姓心中的依靠。正如《夢粱錄》所描繪的臨安之風,在旗影與笑聲中,盡顯亂世中的溫暖與希望,讓這座孤城在圍困之中,依舊堅守著不屈的氣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