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戳穿全球化下西方人權的虛偽:美式民主韌性的關鍵時刻

(2025-07-14 22:33:40) 下一個

在過去數十年,全球化曾被包裝為推動世界進步的光明旗幟。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一直高調宣揚人權、自由和法治的價值觀。但當全球供應鏈以不可逆的方式連接起南北半球,當跨國公司開始以“人權”為口號、以“剝削”為手段追逐利潤,西方所鼓吹的道德高地開始崩塌,露出虛偽、雙標的真麵目。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外輸出人權話語,將其作為道德製高點,用以施壓異見政權或經濟競爭者。然而,在麵對廉價勞動力和巨大利潤的誘惑時,那些動輒談論“勞工權益”“企業社會責任”的跨國企業,卻甘之如飴地融入中國式管理邏輯,主動適應乃至鼓勵諸如996、高強度輪班、甚至暴力體罰的用工製度。蘋果、耐克、三星、通用汽車等知名品牌,其在中國與東南亞的代工體係,普遍存在過勞、壓榨、工傷頻發卻得不到補償的現象。這些企業在本國推崇“work-life balance”,到了中國卻默認工人被困在生產線上12小時以上。

一則被寫入中國教科書的故事更具諷刺意味:外國商人考察中國工廠,原本沉默冷漠,直到看到工人因效率低被皮帶抽打卻默不作聲,頓時讚歎“紀律嚴明”,當場決定投資。此類故事被當作改革開放成果宣傳,但細讀之下,其真正含義令人不寒而栗——暴力、壓榨、馴服,成為中國對外招商的王牌,而西方資本對此非但不批評,反而欣然接受。這不是一種對“落後國家”幫助式的俯視,而是一種發自骨子裏的同謀。

更嚴重的問題是,西方政客對此的沉默不僅出於利益計算,更反映出他們對本國民主韌性的過度自信。人權被當作外交工具,而非普世信仰;勞工困境被視作遙遠國度的問題,而非全球資本結構的後果。而當川普等政治人物推動脫鉤、重建內需、打擊低人權國家傾銷體係時,恰恰遭遇了最大反彈:既來自自由派媒體,也來自跨國遊說集團。人權口號在麵對實際利益時,往往連一張遮羞布都算不上。

為了應對來自建製派、跨國資本乃至敵對媒體的多方壓力,美國政府近來對川普本人的政治形象進行了刻意塑造,甚至不乏造神色彩。近期白宮官網上出現了將川普比作“超人”的宣傳海報,此類舉動表麵上看似荒誕,但其核心邏輯是試圖加強領袖象征,增強社會對強勢政權的信任感,以度過全球秩序重構期的陣痛。在全球化退潮、通脹高企、地緣衝突頻發的背景下,川普作為“反體製象征”的品牌價值被重新激活,其強硬形象為美式民主尋求新的韌性支撐。

但問題在於,造神隻是戰術性止痛,真正的製度轉型仍需麵對深層結構性矛盾——如何在維護民主機製的同時,對抗以利潤為唯一準則的資本滲透?如何確保脫鉤戰略不淪為口號,而能落地為可持續的工業政策和勞工保障?

如今,全球化進入動蕩期,美式民主也迎來了韌性測試的關鍵時刻:是選擇繼續虛偽雙標、縱容資本踐踏人權,還是痛定思痛,主動重建以公平為基礎的全球合作新秩序?

真正的普世價值,不應在中國工人的哭聲中噤聲,不應在血汗工廠的流水線上失語,更不該在利潤麵前繳械投降。

曆史終將記得誰在虛偽,誰在反省,誰在偽善的口號背後洗淨了雙手,又誰將為全球最沉默的勞工爭回最基本的尊嚴。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