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千年不變的薛平貴困境:為什麽中國的英雄總要靠“青天”翻案?

(2025-07-16 05:01:25) 下一個

 從《薛仁貴征東》到《薛平貴與王寶釧》,從《包公審案》到《竇娥冤》,中國人講了千年的戲,講的永遠是一個故事:

忠臣被冤、英雄被害、小人得誌、青天大老爺最終翻案昭雪。

在這些話本與戲曲中,薛平貴身懷絕技,卻被奸佞陷害,在軍中做飯、掃地、當先鋒送死,險象環生;
直到某天“聖上欽點”或“青天明察”,身份翻盤,冤屈得雪。

而令人驚異的是:這個敘事框架,千年未變,至今仍在社會現實中反複上演。


一、為什麽“草根英雄總被冤”?因為體製本身容不下他們

在薛平貴的故事裏,他從未缺少能力、勇氣、忠心,缺的隻是:一個能看清真相的上級

而阻擋他的,是結構性的不公:

  • 小人結黨營私(如潘仁美)

  • 晉升通道被壟斷

  • 忠臣不得誌,敢言者先死

放到今天——

  • 一個基層公務員,苦幹十年升不上去,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沒有“人脈”;

  • 一個體製外的技術青年,即使創新突出,也難敵裙帶關係的“官二代”、“海歸紙人”;

  • 一個在崗位上有良知的人,隻要動搖既得利益,分分鍾被邊緣化、調崗、架空;

薛平貴的困境,不是古代特有的,而是今天無數普通人依然熟悉的“體製性悲劇”。


二、“青天”式翻案:現實無法自救,隻能等上級開恩

中國傳統敘事中,從不鼓勵通過製度解決問題,反而總是寄望於:

  • 包公這樣“正直剛烈、不畏權貴”的欽差;

  • 皇帝“金口玉言”一錘定音;

  • 或者上天“顯靈”,老天爺打雷劈小人。

你看不見製度複盤監督問責,隻看見“神一樣的上級來拯救你”。

放到今天:

  • 被強拆者不是去法院起訴,而是跪地舉橫幅;

  • 被欠薪的農民工不是走法律渠道,而是上網發視頻、喊話省委書記;

  • 教育不公、醫療腐敗,也不是訴諸法理,而是寄望“領導關注”“央視曝光”“中央出手”。

換句話說:普通人仍然隻能等命好一點,“青天”看見他了。


三、這不是文化,而是千年製度邏輯的倒影

這種“下層申冤→更高一級出頭”的劇情,反映的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結構邏輯:

中國社會從來不承認“權力可以被糾錯”,而認為“權力之中有正義者”。

所以問題不在體製,而在“那個做決定的人好不好”。

  • 不反對權力,隻希望權力掌握在好人手裏;

  • 不懷疑製度,而是寄望個別官員“明察秋毫”;

  • 不訴諸規則,而是等待貴人搭救;

在這種邏輯下,冤屈從不是製度的問題,而是“某些壞人壞事一時得勢”
解決方法從來不是建立問責機製,而是上級重新“出手拍板”。

這正是:薛平貴們隻能靠青天翻案。


四、為什麽這種敘事千年不死?因為現實仍無真正製度糾錯機製

你以為今天是信息時代、法治時代了,事情會好一點?

看看現實:

  • 冤案的平反,依舊靠“媒體曝光”或“領導批示”;

  • 基層伸冤者,依然走的是“層層上訪”的舊路;

  • 信訪製度本質還是延續“青天視察”的模式,依舊靠“有領導看到了”;

而當體製把“公正”變成一種“稀缺品”,
普通人就隻能祈禱自己哪天“幸運地遇到一個好官”——
這和薛平貴盼著大赦、王寶釧苦守寒窯,本質有何不同?


五、結語:如果製度無法容納英雄,正義隻能依靠“奇跡”

薛平貴的故事流傳千年,不是因為他傳奇,而是因為我們依然困在和他一樣的命運結構裏

他是古代英雄的縮影,也是現代體製內外“被埋沒者”的代言人。
他曾寄望青天,如今人們寄望輿論、熱搜、上級領導。

但隻要製度沒有糾錯機製、晉升依舊靠裙帶、正義依然靠恩賜——
薛平貴們就永遠隻能跪著,等命運大發慈悲。


後記:

也許我們該重新思考:
一個社會真正的進步,不是能不能製造更多“青天大老爺”,
而是讓每一個人——哪怕是夥頭軍——不需要靠奇跡,就能得到公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