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中國發出正式邁回毛澤東時代的信號

(2025-07-04 18:49:34) 下一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曾一度走向市場化、多元化。但近十餘年間,尤其是習近平連任之後,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正在係統性地“脫軌”——不是向現代國家治理邁進,而是加速倒退,正式踏上重返毛澤東時代的道路。

從經濟邏輯、權力結構、社會動員方式,到思想控製與對個人財產的態度,這一輪“新時代”正在剝去現代社會的表皮,露出計劃經濟和政治高壓的舊式鐵血本相。


一、地方政府攤派複辟,“文旅”成了新時代“大躍進”

近兩年,各地興起所謂“文旅開發熱”:美麗鄉村建設、古鎮改造、景區重建、打卡地塑造——這些名目繁多的“旅遊+”項目,表麵是發展經濟,實際上卻成了地方財政危機下的掩體與籌資工具。

最近,在一些地方,村委開始向村民要求“自願捐款”或“貸款入股”,參與到村莊景區改造中。每戶攤派數萬元至十餘萬元不等,名義是“共建共享、振興共富”,實質是將項目成本粗暴轉嫁給毫無風險承擔能力的普通百姓。


二、旅遊項目攤派是對市場邏輯的公然背叛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旅遊項目是一種高投入、高風險、強運營依賴的投資行為。其本質上應由專業企業、資本或政府財政來承擔,而不應轉嫁給沒有經營經驗、沒有退出機製、沒有回報渠道的普通農民。

政府所謂的“村民投資景區項目”,在本質上具備以下嚴重問題:

  1. 風險-收益錯位
    村民要出錢承擔投資成本,卻無決策權、無退出權、無股權保障,項目失敗隻能自負盈虧。

  2. 產權不清晰
    出錢之後,多數村民無法獲得明確的物權或經營權,往往隻是修了幾麵牆、粉了幾棟房,真正運營和盈利部分仍被村委或“合作方”掌控。

  3. 非市場籌資行為
    村民並非自由市場上的投資者,而是被動接受攤派任務,有的甚至直接被威脅“影響低保”“影響入學”。

  4. 項目決策脫離市場機製
    缺乏成本-收益評估,純靠上級領導拍腦袋,規劃浮誇、定位脫節,最終導致大批“空心景區”“紙板古鎮”爛尾收場。

  5. 摧毀私有財產神聖性
    將百姓的個人積蓄、房產抵押或勞務強行“集體使用”,模糊公私邊界,造成財產安全的製度性崩塌。

換言之,這種攤派式開發項目,並不是振興農村經濟,而是利用“文旅”名義行變相征稅與剝奪之實,是對市場邏輯和產權製度的雙重否定


三、人格崇拜複燃,毛式宣傳再度統治公共空間

毛澤東時代的“早請示晚匯報”早已遠去,但今天的中國又一次走上了對最高領導人全麵造神的道路。從小學教材到公務員考試,從街頭標語到官媒頭條,“習近平新時代思想”無所不在、無所不包。

凡事“學習總書記講話”,凡事“貫徹習思想”,網絡熱搜天天置頂。任何質疑都可能被視作“攻擊黨和政府”“涉嫌尋釁滋事”,言論審查空前嚴厲,社交媒體、課堂、播客、出版物統統納入控製體係。公民社會的最後一點自我表達空間,正在被鐵網包圍。


四、“私營經濟靠邊站”,共富口號下再造“全民所有製”

中共已經明確表態要加強黨對民營企業的領導,互聯網巨頭被清洗,房地產企業接連爆雷,教培行業一夜歸零,平台經濟“自斷根係”,國企回潮。民營企業主失去信心,大量中產階層選擇“潤”出國門或緊縮消費。

這一切的深層邏輯,就是:

私營經濟不是被承認的市場主體,而是國家可以調度和壓榨的“附屬部件”。

這是一種變形的“新公有製”,是毛時代“計劃統製經濟”的現代翻版。


五、國家機器強控下,群眾隻能“自願”參與“犧牲”

無論是旅遊攤派、疫情封控,還是儲戶凍結、村鎮銀行暴雷、強拆強遷,每一次危機都昭示著同一個現實:

個人財產不再安全,個人權利不再神聖。

過去人們以為“計劃經濟不會回來”,現在卻發現不僅回來,而且穿著“治理現代化”的西裝,打著“高質量發展”的旗號,以更加複雜的方式卷土重來。

這正是毛式統治的核心手段:以集體意誌、政治合法性為壓艙石,擠壓個體的生命、財產與思想自由。


六、結語:不是複古,是製度在自我縫合傷口

中國之所以“回到毛時代”,不是出於懷舊,也不是曆史倒退那麽簡單,而是整個體製在麵對財政崩塌、官僚潰散、市場失控、信任斷裂時的一種本能防禦機製

它不會因為“理性討論”而改變方向,因為它根本不是建立在理性之上;它也不會因為“危機信號”而自動糾偏,因為糾偏意味著權力的自我克製,而這恰恰是這個係統無法做到的。

所以,它隻會繼續向下,直到社會動能耗盡,直到新一輪的劇烈斷裂到來。

在這個意義上,2025年中國社會釋放的,不隻是“回到毛時代”的信號,而是製度崩壞前夜的哀鳴

改開幾十年成果一朝喪盡的現實寫照,獨裁特權不死,民族苦難無窮。64從未遠去,上一代未竟的使命,終將由下一代人承擔。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