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關於日本的曆史仇恨從未真正降溫。無論是教科書、影視劇,還是每年固定節奏的“紀念日”,都在不斷強化“國仇家恨”的情緒。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是在紀念曆史,還是在被操控仇恨?
答案很可能是後者。
中共政權將對日仇恨製度化、常態化,不僅是為了追責曆史,而是出於一種現實的政治需要:
它需要一個“永恒的敵人”來統一民眾的情緒,掩蓋自身統治的弊病;
它需要一個安全的“輸出口”,讓民眾的憤怒可以在“對外仇恨”中釋放,而不是轉向內部問題;
它需要通過不斷灌輸“你是受害者”的意識,來製造一種“國家必須強硬”的合理性,以支撐它的軍備擴張與高壓統治。
這種操作極為精致,仇恨被包裝成“曆史正義”“民族覺醒”“尊嚴抗爭”,實際上卻是集體情緒的政治利用。
一個國家記住苦難,是為了警醒和成長;但如果永遠沉溺在受害者的位置,不允許反省自己,那這就是道德綁架和政治操控。
中共的邏輯是這樣的:
因為日本曾侵略我們,所以我們永遠擁有“道德製高點”;
因為我們是“苦難民族”,所以外部批評都可以視為“二次加害”;
因為我們曾被欺負,所以今天我們有權“變得強大”,哪怕這個“強大”以壓迫自由為代價。
這就是受害者心態的武器化。當“我是受害者”成為一個可以豁免責任、壓製他人、掩蓋現實的標簽,它就不再是曆史記憶,而是權力話術。
不要以為這種仇恨僅僅針對日本,它隻是中共話語係統中的第一個靶子。一旦仇恨思維成為主導,它便可以被無限擴展:
今天日本人“沒道歉”,明天美國人“幹涉內政”,後天英國人“殖民過我們”,再後天法國人、德國人、甚至韓國人都能被拉出來“反思曆史”。
八國聯軍?鴉片戰爭?台海問題?中印邊界?哪段曆史不能被翻出來用於政治動員?
一個沒有邊界的曆史仇恨敘事,最終將導向一種泛仇恨民族主義——一種沒有真正盟友、隻有受害者意識和複仇情結的危險體製。
在仇恨中,理性不再重要,情緒成為唯一正義;
在仇恨中,我們不再問:“今天的中國做得是否比別人更文明?”而隻是一遍遍重複:“別人當年更野蠻”;
在仇恨中,年輕一代學到的不是反思、寬容與超越,而是憤怒、仇視與盲信。
我們會喪失真相,放棄思考,錯過與世界的連接,甚至最終也會在仇恨中失去自我。
真正成熟的國家,是敢於麵對苦難曆史,也敢於走出苦難曆史的國家。仇恨不該是一種國家戰略,更不該是統治合法性的來源。
我們當然可以記住南京,但不該活在南京;可以要求反省,但不能終身索賠;可以批評過去的日本,但更要警惕今天的中共。
當仇恨成為一種製度,它遲早會反噬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