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共的虛偽話術與真實算計

(2025-08-09 19:16:05) 下一個

近年來,中共在台灣議題上常用一種說辭:暫不動武是出於“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情麵與道義。這種表述在親共輿論場被反複渲染,似乎暗示中共對台灣有“克製”和“善意”。
然而,回顧中共的曆史實踐與權力邏輯,這種說法不僅虛偽,還掩蓋了其在台海的戰略被動與現實困境。


一、曆史早已證明:中共從不對“同胞”手軟

從建政之初到今天,中共對待本國民眾時,幾乎沒有因為“同胞”身份而留情。

  • 毛澤東時期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運動導致數千萬非正常死亡,失敗後無人問責,反而用政治高壓掩蓋真相。
    “打倒一切牛鬼蛇神”運動,將成千上萬人打成“地富反壞右”,摧毀生計與生命。

  • 鄧小平時期
    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解放軍奉命進京,以實彈和坦克鎮壓和平抗議的學生與市民,造成大量死傷。
    隻要權力受到威脅,中共絕不猶豫動用致命武力。

  • 習近平時期
    新冠疫情封城剝奪基本生存自由,大規模強製核酸、強製疫苗,外地武警進駐上海等地維穩。
    對香港“雨傘運動”和反送中抗議的大規模暴力鎮壓,對異議人士持續跨省抓捕、秘密關押。

這些事實足以粉碎“同胞不打同胞”的說辭。


二、不打台灣的真實原因:力量與成本的計算

中共對本國民眾毫不留情,那麽遲遲不動武的原因並非“民族情感”,而是戰略算計:

  1. 軍事風險
    台海兩棲作戰高度複雜,解放軍在製海權、製空權、登陸能力上尚無速勝把握。
    一旦陷入持久戰,將引發軍事消耗與國內政權合法性危機。

  2. 國際反應
    台海衝突幾乎必然引發美日等盟友的軍事介入與經濟製裁,對依賴國際市場的中國經濟是沉重打擊。

  3. 內部維穩壓力
    全國戰時動員會迫使中共調整國內資源分配,可能引發對既有政策不滿的集中爆發。
    與其冒險,不如繼續用輿論與經濟滲透削弱台灣防衛決心。


三、宣傳功能:掩蓋恐懼,塑造形象

“同胞不打同胞”是一個雙向包裝的宣傳工具:

  • 對內
    用民族情感掩飾軍事能力不足,轉移民眾對“遲遲不打”的質疑;
    維持“統一”敘事,減少戰略被動暴露。

  • 對外
    向台灣釋放“善意”信號,分化島內輿論,製造部分人的幻想;
    在國際社會塑造“克製”形象,爭取外交緩衝空間。


四、中共對內與對外暴力模式對照

領域 對內行動(針對本國公民) 對外行動(針對境外或外國對手) 說明
政治鎮壓 鎮反、大躍進批鬥、“文革”清洗、六四屠殺、香港鎮壓、跨省抓捕 對外政治批判、網絡輿論戰 對內直接動用軍警暴力;對外多為口頭和輿論
軍事武力 1989年坦克鎮壓民眾;新疆、藏區武警戒嚴 邊境衝突(有限規模)、海空攔截 對內軍事化維穩規模遠超對外作戰
社會管控 封城、強製核酸與疫苗、戶籍製度、網絡封鎖 限製簽證、貿易製裁 對內幹預深入個人生活;對外多為象征性措施
經濟打擊 強拆、凍結資產、查封企業、限製賬戶 關稅戰、出口管製 對內可任意剝奪財產;對外需權衡代價
人權與自由 任意拘押、酷刑、失蹤、剝奪言論權 境外追捕異議人士(秘密行動) 對內完全無視人權;對外多在灰色地帶

結論

“中共不打台灣是因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不過是話術包裝。中共曆史上一再證明,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同胞”毫不留情;不打台灣,隻因力量不足、成本過高、風險過大。
理解這一點,才能看清台海局勢的真實邏輯,也能避免被中共“善意”敘事所迷惑。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