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共在台灣議題上常用一種說辭:暫不動武是出於“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情麵與道義。這種表述在親共輿論場被反複渲染,似乎暗示中共對台灣有“克製”和“善意”。
然而,回顧中共的曆史實踐與權力邏輯,這種說法不僅虛偽,還掩蓋了其在台海的戰略被動與現實困境。
從建政之初到今天,中共對待本國民眾時,幾乎沒有因為“同胞”身份而留情。
毛澤東時期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運動導致數千萬非正常死亡,失敗後無人問責,反而用政治高壓掩蓋真相。
“打倒一切牛鬼蛇神”運動,將成千上萬人打成“地富反壞右”,摧毀生計與生命。
鄧小平時期
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解放軍奉命進京,以實彈和坦克鎮壓和平抗議的學生與市民,造成大量死傷。
隻要權力受到威脅,中共絕不猶豫動用致命武力。
習近平時期
新冠疫情封城剝奪基本生存自由,大規模強製核酸、強製疫苗,外地武警進駐上海等地維穩。
對香港“雨傘運動”和反送中抗議的大規模暴力鎮壓,對異議人士持續跨省抓捕、秘密關押。
這些事實足以粉碎“同胞不打同胞”的說辭。
中共對本國民眾毫不留情,那麽遲遲不動武的原因並非“民族情感”,而是戰略算計:
軍事風險
台海兩棲作戰高度複雜,解放軍在製海權、製空權、登陸能力上尚無速勝把握。
一旦陷入持久戰,將引發軍事消耗與國內政權合法性危機。
國際反應
台海衝突幾乎必然引發美日等盟友的軍事介入與經濟製裁,對依賴國際市場的中國經濟是沉重打擊。
內部維穩壓力
全國戰時動員會迫使中共調整國內資源分配,可能引發對既有政策不滿的集中爆發。
與其冒險,不如繼續用輿論與經濟滲透削弱台灣防衛決心。
“同胞不打同胞”是一個雙向包裝的宣傳工具:
對內
用民族情感掩飾軍事能力不足,轉移民眾對“遲遲不打”的質疑;
維持“統一”敘事,減少戰略被動暴露。
對外
向台灣釋放“善意”信號,分化島內輿論,製造部分人的幻想;
在國際社會塑造“克製”形象,爭取外交緩衝空間。
領域 | 對內行動(針對本國公民) | 對外行動(針對境外或外國對手) | 說明 |
---|---|---|---|
政治鎮壓 | 鎮反、大躍進批鬥、“文革”清洗、六四屠殺、香港鎮壓、跨省抓捕 | 對外政治批判、網絡輿論戰 | 對內直接動用軍警暴力;對外多為口頭和輿論 |
軍事武力 | 1989年坦克鎮壓民眾;新疆、藏區武警戒嚴 | 邊境衝突(有限規模)、海空攔截 | 對內軍事化維穩規模遠超對外作戰 |
社會管控 | 封城、強製核酸與疫苗、戶籍製度、網絡封鎖 | 限製簽證、貿易製裁 | 對內幹預深入個人生活;對外多為象征性措施 |
經濟打擊 | 強拆、凍結資產、查封企業、限製賬戶 | 關稅戰、出口管製 | 對內可任意剝奪財產;對外需權衡代價 |
人權與自由 | 任意拘押、酷刑、失蹤、剝奪言論權 | 境外追捕異議人士(秘密行動) | 對內完全無視人權;對外多在灰色地帶 |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
在台灣,民眾可以隨意嘲諷、惡搞習近平,媒體公開批評中共領導人,賴清德甚至公開稱台灣是獨立國家,中共隻能裝沒看見。
在大陸,任何人在社交平台調侃習近平,都可能立刻被警方傳喚;嚴重的會直接失蹤或被秘密關押。
如果你要證據,證據就是:在大陸牆內的任何網站上你絕對找不到任何影射嘲諷習近平的言論,即使有,也很快會消失。而在台灣及西方網站上,惡搞習近平的內容非常常見。
彭立發,方藝融,董瓊瑤,深圳羅湖舉牌抗議習近平未能公布信息便被消失的勇士,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習近平“定於一尊”的方針下,中共逐步形成了一個不成文卻鐵一般執行的政治規則——“領袖不可觸及”原則。
它的核心邏輯是:任何針對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批評、諷刺、質疑,不論大小、不論真假,都會被視作對政權安全的直接威脅,必須立即清除、嚴懲。
這一原則不僅讓輿論空間完全封閉,也迫使地方公安、國安係統對相關信息零容忍、快處置,哪怕隻是轉發一個段子,都會被定性為“攻擊國家領導人”。
這種巨大反差,正是中共對外“演克製”、對內“動真刀”的縮影。
“中共不打台灣是因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不過是話術包裝。中共曆史上一再證明,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同胞”毫不留情;不打台灣,隻因力量不足、成本過高、風險過大。
理解這一點,才能看清台海局勢的真實邏輯,也能避免被中共“善意”敘事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