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強大,根本上取決於自身的內在活力與製度韌性;而一個國家的衰弱,同樣源於它自身的內在缺陷。中共統治下的中國,長期依賴出口導向和外資驅動,一旦外部環境惡化,就提出所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口號,試圖依靠內部市場自給自足。然而,問題在於——它的經濟體製本身,就與真正的內循環格格不入。
中共經濟製度的真實麵貌,是打著“公有製經濟”旗號的壟斷資本主義。所謂“公有製”,在大陸語境中指的並非全民共享的財富,而是由國家企事業單位——本質是各類衙門企業——牢牢控製的行業和資源。這些國企依法必須占據“主體地位”,享有壟斷權,任何可能威脅到這種壟斷的民營經濟,都會遭遇打壓與限製。
問題是,衙門企業與市場經濟的活力背道而馳。它們沒有真正的利潤壓力,也不承擔競爭風險。曆史早有前車之鑒——清末洋務運動中的官辦企業,表麵上引進西方技術,卻因為體製僵化、內部盤剝、腐敗橫行,最終在與西方的競爭中節節敗退。這一切,在中共治下的國企身上依舊重演。
曾經,我在一家大型民企的宣傳欄裏看到“大陸民營企業納稅總額已超過外企”的標語。姑且不論數據的真實性(畢竟大陸所有統計口徑都由那個撒謊成性的政黨壟斷),即便是真的,也無法得出民企經濟規模更大的結論。原因很簡單:中共為了吸引外資,對外企提供了極高的稅收優惠,而民營企業則往往麵臨更沉重的稅費與苛捐雜稅。在這樣的國情下,“納稅額=經濟規模”根本站不住腳。
這種宣傳方式有一個固定套路——隻強調光鮮的部分,刻意忽略背後的製度性掠奪,造成極大誤導。細想之下,邏輯完全不通。
經濟機器運轉需要投入資源,就像發動機需要燃料。而中共式的衙門經濟,除了正常的運轉成本,還需要額外的“潤滑劑”——那就是層層特權和權力尋租。吃拿卡要、貪汙受賄,反倒成了維持體製穩定的內部機製。這樣一來,機器的燃料消耗遠遠高於它的實際產出,當消耗的資源超過了機器本身創造的價值,崩潰就隻是時間問題。
一個典型例子是自來水行業。中共早已將自來水壟斷,但在去年卻宣布開征“水資源稅”,變相提高水價。理由居然是“虧損”。壟斷自然資源的行業怎麽會虧損?難道搶劫也能搶到虧本?這不僅是笑話,更是對公眾智力的侮辱。我的家鄉有一家大型國企,也是年年虧損,缺錢就找財政補貼,不然就轉嫁給公眾。既無效率,也無責任。
衙門經濟的腐敗,不是個別人的道德問題,而是製度必然。一個縣鄉幹部,收幾千塊錢就能安排你進入基建類國企(比如中建係)。我有個發小花了錢進去,拿到的還是累死人的崗位。國企的“好處”本來就在於穩定與待遇,但財政一旦吃緊,就開始拖欠工資。
習近平這些年的“反腐”,表麵上是整頓紀律,實際上卻是越反越腐。一個基層小官員,動輒貪汙上億,這說明國企早已被權力集團蠶食殆盡。去年甚至有新聞報道,一位中化公司員工的妻子在公司門口下跪討薪,哭訴丈夫已被欠薪一年多,家裏揭不開鍋,孩子要上學,她隻好不顧顏麵公開求助。這些場景,才是效率低下的最好證明。
所謂“內循環”,本質是依靠國內市場完成生產、流通與消費的閉環。然而,中共經濟結構存在三大硬傷:
財富高度集中
壟斷行業與權力集團攫取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民眾手中可支配收入有限,消費能力被透支。
生產效率低下
國企壟斷導致資源配置僵化,權力腐敗吞噬利潤,真正的價值創造不足以支撐長期運轉。
製度掠奪常態化
在缺乏法治與監督的環境下,任何經濟增長都會被權力集團迅速消化為私利,無法沉澱成社會財富。
結果是,即使外部環境逼迫中共收縮到國內市場,它也無法建立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內循環體係。所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最終隻是一個口號——它既不具備製度土壤,也沒有經濟動力,更談不上穩定運行。
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依賴的是製度的公平、市場的活力、社會的信任。而中共所打造的,是一個依賴權力壟斷和資源掠奪的高耗能經濟機器。在這樣的體製下,內循環隻會成為體製內權貴的循環,民眾則被迫在通貨膨脹、稅負加重與工資停滯中消耗殆盡。
“內循環”不是不能做,而是在中共的製度框架裏,永遠隻能做成一場幻覺。
不得了啊!
如果再搞幾個巨無霸鐵公基項目,買一些東西給外國人,應該夠內部循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