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長島客

文革期間上山下鄉,恢複高考後進入大學,80年代赴美留學,00年代“海歸”回國,退休後定居紐約長島
正文

杜魯門圖書館參觀紀

(2025-08-05 05:56:55) 下一個

自羅斯福總統之後的曆屆美國總統,退休後都在自己家鄉設立圖書館/博物館,以留下自己的政治遺產。 杜魯門總統 (1884-1972, 1945-1953年在位)的圖書館在他的家鄉,密蘇裏州的獨立城 (Independence City), 靠近堪薩斯城。

一進大門,迎麵就是他的大幅照片,這也是美國總統博物館的標配,但旁邊有一副標語:An ordinary man and his extraordinary journey(一個普通人的不平凡的經曆),這倒是很少見到的,尤其是用來形容總統。 不過在參觀完畢後,我不得不承認,這倒是杜魯門一生的真實寫照。

杜魯門出生寒門,是美國20世紀十幾位總統中唯一沒有大學文憑的,而其原因是他付不起大學學費;他曾經於1920年代在堪薩斯城法律學校(Kansas City Law School)讀過兩年的法律課程,按今天的標準屬於“中專學曆“。杜魯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過兵,複員後經營過服裝生意,而後又在縣城裏做過兩年小法官。 1935年在密蘇裏州民主黨大佬的加持下當選了聯邦參議員,成為100位參議員之一。

杜魯門的第一個命運轉折點是1944年的美國大選,在當時的戰時情況下,時任總統羅斯福為了繼續領導戰爭,需要第四次競選總統。 此時羅斯福的威望如日中天,但他對時任副總統華萊士不甚滿意;此人能力強作風硬,並且是較為激進的左翼人士。由於自身健康狀況不佳,羅斯福擔心華萊士接位後,不會延續羅斯福製定的路線。於是羅斯福不顧黨內同僚勸阻,毅然選擇了杜魯門參議員作為副總統候選人; 作此選擇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杜魯門的“平凡”,或者叫做平庸。杜魯門在參議院裏是一個平易近人的紳士,在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方麵的經驗是零,也沒有任何行政工作經驗;這樣的領袖可以在很大程度延續“羅斯福路線”。   

羅斯福/杜魯門這對搭檔在1944年的大選中毫無懸念地獲勝,從勝選到羅斯福去世的五個月裏,兩人隻在內閣會議上見了六次麵;其中隻有一次是單獨見麵。 擔任副總統的三個月期間,杜魯門從未被邀請參加各種軍事會議和外交活動;他和正指揮百萬雄兵的艾森豪威爾將軍,麥克阿瑟將軍和尼米茲將軍等“幾乎都不認識“; 盟國領袖斯大林和丘吉爾對杜魯門也是一無所知。當時的《時代》雜誌甚至用不三不四的口吻稱他是“密蘇裏州來的,頭發灰白,個子矮小的後輩參議員”。

但這一切都在1945年4月12日改變了,杜魯門被傳召到白宮,羅斯福總統的遺孀埃莉諾-羅斯福告訴他羅斯福已經身故。杜魯門於是問道可以為她做點什麽,但這位前第一夫人卻反問道:“我們有什麽事情可以為您效勞的嗎?”杜魯門這才意識到這個變化。事後他曾經告訴傳媒:“我的感覺就像月亮,星星和所有星球都要墜落到我身上。”宣誓就職後的第13天,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交給杜魯門一份名為“曼哈頓計劃”的簡報,這位新總統生平第一次才知道有“原子彈”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存在。

 

 

既然“天降大任於斯人“,杜魯門接受了蒼天的安排和命運的挑戰,盡管沒有資曆和經驗,但他的權力來源是憲法,這就足夠了。他上任後不到一個月,就在他的辦公桌上放了一塊小牌子:The buck stops here (見以下照片的右下角),意即“我對此負全責“, 此後幾年裏一係列的重大決策也確實證明了他絕對不是個平庸的總統:

 當選新總統第13天的1945年4月25日,杜魯門代表美國與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6月25日,通過了《聯合國憲章》,6月26日,50國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同年10月24日,中、法、蘇、英、美和其他多數簽字國遞交批準書後,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前任的羅斯福總統當時說服蘇聯和英國,堅持中國也應是創建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杜魯門切實執行了羅斯福的路線,如果說羅斯福是聯合國的設計師,那麽杜魯門總統就是聯合國的建築師。

上任一月有餘,納粹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上任剛三個月,杜魯門飛到柏林參加了波茨坦會議,與斯大林和丘吉爾共同商議戰後的各種安排。

 

上任第四個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杜魯門匯報道,如果美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將損失20至40萬軍人。為了對日本施以強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威懾蘇聯和其他盟國,杜魯門在 1945年7月30日命令美軍向日本投擲“特種炸彈“。同年8月6日和9日, 美軍向廣島和長崎市投擲了兩枚核彈,共造成數十萬日本人傷亡。此舉促成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當然也引起了後世的爭議。

更有甚者,二戰硝煙未淨,杜魯門就推出“杜魯門主義“,在經濟戰略上實行馬歇爾計劃,軍事戰略上結成北大西洋公約,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全麵對抗。這就使美蘇關係由盟友變成敵人,由此展開雙方數十年對抗,但也使美國成為真正意義上西方的領袖。冷戰初期的一個重要事件就是“柏林空運”。1948年初蘇聯因反對西方合並西柏林占領區而全麵封鎖當地的地麵交通。杜魯門當即批準啟動空中運輸,通過飛機持續向西柏林運送食品、燃料等物資。西柏林二百萬居民每天需要至少4500噸物資,幾乎可以想象的一切物資例如一張紙、一支筆都需要空運進去。整個空運奇觀持續了十一個月,總飛行架次二十七萬八千多架次,總物資運量二百三十二萬六千多噸,耗資二百四十億美元;一直到蘇聯在1949年5月解除封鎖。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分別成立一個猶太國家與一個阿拉伯國家,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則由國際管理。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宣告立國。 盡管時任國務卿馬歇爾堅決反對,杜魯門還是簽署聲明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成為以色列此後幾十年的最大靠山。

在朝鮮戰爭中, 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公然對抗杜魯門總統的戰略,多次公開宣稱要擴大朝鮮戰爭。  杜魯門對此怒不可遏,在事先沒有通知麥克阿瑟的情況下,直接通過新聞媒體宣布解除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和遠東陸軍總司令的職務。此舉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美國國內的的輿論大部分都支持麥克阿瑟。當時的公眾意見大多從品格、正直、榮譽和服務等角度出發,認為麥克阿瑟是戰時英雄,比杜魯門更優秀。盡管民意由此下降不少,但此舉為此後美國政府和軍隊的關係再次確立了“文官控製軍人”的傳統。

杜魯門擔任總統七年多,此時期的美國盡管成為世界霸主,但內憂外患不斷,杜魯門為此焦頭爛額,並最終在 1952年3月宣布放棄競逐連任。此時最高興的是杜魯門夫人:“我們終於可以回家了。”杜魯門在1953年初卸任後離開首都華盛頓,搬到他在密蘇裏州獨立城的居所。他在家裏布置了一間與他的白宮辦公室相似的辦公室,每天穿上西裝帶上領帶,朝九晚五地到這裏上班和處理各種事物。

他在三年內出版了兩本回憶錄,還在1957年自費成立杜魯門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閑暇時間,他和夫人在此讀書和散步, 渡過了18年普通人的生活。杜魯門在1972年以88歲高齡逝世,他和夫人先後被安葬於圖書館外的草坪裏。

從美國人的立場來看,羅斯福總統成功地帶領美國打贏了二戰;而杜魯門總統則領導創建了戰後的國際秩序。這兩位總統共同帶領美國走向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杜魯門在職時期做出的這些曆史性的決定,是後世評價他曆史地位的主要依據。隨著時間的推移, 杜魯門在美國所有四十多位總統的曆史排名一直維持在前十名。 曆史證明了一個出生卑微,沒有顯赫學曆和背景,也有沒有光鮮履曆的普通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政績。

美國國會大廈裏 (而不是在白宮裏)矗立著十餘位(而不是所有)美國總統的石雕像,其中就有一座杜魯門的石雕像;在其底座上刻有他的生平,最後一行刻有他的名言:The Buck Stops Here. 

走出圖書館,門外有一座杜魯門在退休以後手持禮帽與家鄉父老打招呼的雕像。 看到不少遊客和他合影,我也和他來了一次“隔空握手”,向這位既普通而又非凡的人致意。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bighead00 回複 悄悄話 “It is amazing what you can accomplish if you do not care who gets the credit.”
― Harry S. Truman
謝分享! 以後有機會要去參觀。
矽穀工匠 回複 悄悄話 Don't know if Truman is a Jew or not. This is a very deep question.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杜魯門,肯尼迪,和約翰遜是三位在中國名聲不好的美國總統。皆因為韓戰和越戰之故,被中宣部描述為“壞人”。按照那時的標準,特朗普也是“壞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