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發布的Sora 2,被認為是創意軟件領域重心轉向生成式軟件的最強信號。
它不僅僅是生成視頻,而是能生成符合物理規律的運動場景,保持多鏡頭之間的狀態一致,還能根據提示生成同步的語音與音效。相比之前的版本,Sora 2 在逼真度、可控性、視聽表現上都有顯著提升。目前它已通過 iOS 的 Sora 新應用上線,未來還會擴展至更多平台。
與傳統後期製作軟件不同,OpenAI 選擇將模型綁定在一款社交化創作應用中。Sora App 已在美國和加拿大開放邀請測試,用戶可以對流行趨勢進行二次創作,還能通過客串功能,讓好友的形象和聲音出現在生成視頻裏,並支持共同管理與刪除。當前視頻時長上限為 10 秒,但方向已經非常清晰。
過去一年,用戶生成視頻的進化速度有目共睹。Sora 2 的研究成果表明,這不僅是畫麵更美觀,更是物理表現的全麵升級:球體會正常彈跳而非瞬移,剛體之間能真實碰撞,漂浮物會自然漂移。這些改進意味著,生成視頻已經從玩具級演示走向可用於廣告或敘事。人類經驗的動作建模,正在以季度為單位加速,而不是幾十年。
與此同時,穀歌的Veo 3也已上線消費級應用和專業工具,行業進入連續發車
Adobe 的困境:從創造者到包裝層
Adobe 當然意識到這一趨勢。今年 2 月,其 Firefly Video 公測,支持 5 秒的 1080p 視頻生成,還增加了翻譯功能。但與 Sora 2 等新一代模型相比,Firefly 在 ambition 和視覺真實度上顯得局促。
更關鍵的是,Adobe 文檔顯示其產品正轉向聚合器:用戶可以在 Firefly 的 Web 端調用Veo、Luma、Runway、Topaz等非 Adobe 引擎。換句話說,Adobe 更像一個高質量外殼,而不是最強模型的源頭。
Adobe 的訂閱計劃也印證了這一點:Creative Cloud正拆分為標準版/專業版,並采用生成點數計費模式,同時明確允許用戶選擇非 Adobe 的 AI 模型(包括 OpenAI GPT、Google Imagen、Veo、Flux 等)。Adobe 的護城河不再是模型本身,而是計費、捆綁與界麵。
但Sora 應用不僅是展示模型的演示器,更是一個創意分發平台。它打破了傳統的視頻製作流程(A 設備拍攝 B 軟件編輯 C 平台發布)。當生成與分發在同一時間完成,控製導出 mp4的權力已經被取代。
Adobe 擁有頂尖的編輯工具,但 OpenAI 搶占的是文化潮流的發源地。未來,創作的地方就是被觀看的地方,而這並不是 Adobe。
Adobe Firefly的按量計費模式(每月點數刷新,超出需額外購買)雖然符合算力經濟,但與競爭對手的免費額度 + 會員升級模式相比,產品體驗差距明顯。許多用戶抱怨:自己已經付費訂閱 Creative Cloud,卻還要為視頻生成功能再付一次錢。產品上的摩擦,最終就是用戶的
估值風險
Adobe Q3 FY25 實現 59.9 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 11%,市值約 1500 億美元,估值仍然享有軟件型溢價。但如果未來內容生產的質量高地被外部模型掌控,而 Adobe 隻是包裝層,其利潤率與增長空間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擠壓。
對於投資者來說,若 AI 視頻的競爭核心是模型選擇而不是編輯器選擇,Adobe 的商業模式可能很難再支撐 6~7 倍市銷率的估值。
作為包裝層,Adobe 同時被上下兩端擠壓:上遊模型廠商掌握技術迭代,下遊用戶需求快速變化。每一次模型質量的躍升,都會讓 Adobe 的差異化優勢消失。要麽投入巨資做前沿研究,要麽依賴外部供應商做中轉台。Adobe 在 Firefly 中允許第三方引擎接入,短期看是務實之舉,長期看卻是戰略妥協
為什麽說 Sora 2 是拐點?
Sora 2 將質量、可控性、聲音、分發四個 Adobe 賴以生存的核心維度集中在一起。它不僅生成的畫麵更真實,還能保證多鏡頭連續性、語音與音效的準確匹配,並通過社交化應用激勵用戶創作和二次創作。
Adobe 的優勢在於品牌、文件格式和企業市場滲透率。但如果新的生成式視頻模型讓傳統格式不再必要,這些優勢也會失效。
Adobe 正在從發明者轉型為整合者,而視頻生成正從噱頭進入生產。Sora 2 的出現,讓這一戰略風險不再被忽視:它模擬現實的能力足夠強大,並且通過社交應用形成閉環。而 Adobe 的應對措施(點數、捆綁、第三方接入)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智能不在自己手裏。
最樂觀的情況,Adobe 隻是一個精美外殼;最悲觀的情況,它將淪為一個導出端口。無論哪種情況,Sora 2 都加快了這一進程。而對於一家估值仍被視為行業王者的公司來說,這無疑是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