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80:演藝生涯後期
1965年7月21日,弗蘭克·辛納屈在加利福尼亞州好萊塢的格勞曼中國劇院Grauman’s Chinese Theatre留下了他的簽名。
由於一項義務,辛納屈欠20世紀福克斯公司一筆錢,因為他曾因在亨利·金Herry King執導的電影《旋轉木馬》Carousel(1956)片場擅自離場而欠下該公司一筆錢。 他與雪莉·麥克雷恩Shirley MacLaine、莫裏斯·切瓦利埃Maurice Chevalier和路易·喬丹Louis Jourdan共同主演了電影《康康舞》Can-Can(1960)。辛納屈憑借該片獲得了20萬美元的片酬以及25%的票房分成。大約在同一時期,他主演了以拉斯維加斯為背景的《十一羅漢》Ocean’s 11(1960),這是“鼠幫”首次齊聚一堂,也開啟了辛納屈“銀幕酷炫新時代”。辛納屈自掏腰包拍攝了這部電影,並分別支付了馬丁和戴維斯 15 萬美元和 12.5 萬美元的片酬,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天價。他在《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 年)中與勞倫斯·哈維搭檔擔任主角,辛納屈認為這是他最興奮的角色,也是他電影生涯的巔峰。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在《綜藝》雜誌上撰文指出,辛納屈對角色的刻畫“是一位清醒的專業人士,塑造了一個正直、內斂幽默且頗具敏感度的角色。”他曾與“鼠幫”(Rat Pack)共同出演西部片《三軍士》(Sergeants 3,1962),並在1964年的黑幫題材歌舞片《羅賓漢與七個小矮人》(Robin and the 7 Hoods)中再次合作。憑借在改編自尼爾·西蒙同名戲劇的電影《吹響你的號角》(Come Blow Your Horn,1963)中的出色表演,辛納屈獲得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音樂/喜劇類)提名。
辛納屈在《托尼·羅姆》(Tony Rome,1967)中的劇照
辛納屈隻執導過一部電影,即反戰題材的美日合拍片《勇者無畏》(None but the Brave,1965),他同時也是該片的主演和聯合製片人。之後,他主演了另一部大獲成功的影片《馮·瑞恩的快車》(Von Ryan's Express,1965)。20世紀60年代末,他因扮演偵探角色而聞名,包括在《托尼·羅姆》Tony Rome(1967)及其續集《水泥女郎》Lady in Cement(1968)中飾演托尼·羅姆。辛納屈在《偵探》The Detective(1968)中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由於《虎膽龍威》Die Hard是根據《偵探》的小說續集改編的,製片廠有義務根據合同邀請辛納屈出演該角色。當時70歲的辛納屈拒絕了。
辛納屈與喬治·肯尼迪George Kennedy共同主演了西部片《肮髒的丁格斯·麥基》Dirth Dingus Magee(1970),據桑托彼得羅稱,這是一部“糟糕透頂”的影片,並遭到了影評人的猛烈抨擊。次年,辛納屈榮獲金球獎塞西爾·B·德米爾獎,並原本打算在《肮髒的哈裏》Dirty Harry(1971)中飾演哈裏·卡拉漢警探,但由於手部患上了杜普伊特倫攣縮症,不得不放棄這個角色。辛納屈最後一部重要的電影作品是與費·唐納薇Faye Dunaway共同出演布萊恩·G·赫頓Brain G. Hutton執導的《第一宗罪》The First Deadly Sin(1980)。桑托彼得羅表示,辛納屈飾演的這位飽受困擾的紐約市凶殺案警探,塑造了一個 “極其豐富” 且層次分明的角色,這 “為他的電影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
電視和廣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