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3.0 前言;3.1 觸目的作法;3.2 觸目的功能;3.3 培養宿命智;3.4 巴甫洛夫樓;3.5 觸目的鑒別;3.6 我幼時的特質;3.7 作觸目後的糾紛;3.8 醫學實驗的傳聞;3.9 神的現象
1973年9月的一天,梁伯又從撫順回家探親,來到我們家作客。我看到他之後非常高興。媽媽對他說: “你和盧岩是有緣。他見著你就高興,象似還認識你似的。”
梁伯說: “我看盧岩記得我。”
媽媽說: “你可不知道呢! 去年你走後,盧岩總問,‘我大姨夫怎麽不來了呢?’我告訴他你走了。盧岩就哭了,隨後就上火了,嗓子腫了好幾天;有兩天都不能說話了。”
媽媽對前年劉團長的事耿耿於懷,另外她仍然記得去年梁伯對我的影響,說: “我還記著呢!自從上次你給盧岩講故事,他就懂事兒多了。依我看,你還能算是他的啟蒙老師呢!”
梁伯的臉色變得火紅,不停地笑,走來走去,說: “也可以這麽說。不過,人家都說幼兒園或者小學老師是啟蒙老師。”
媽媽說: “我知道,不過我聽說,啟蒙的本意是,不知怎麽著,把小孩兒的眼睛給蒙上了。孩子看東西,像有霧似的,看不清遠處。眼蒙被揭開後,他就能清楚地看近看遠了。”
梁伯背對著我站在屋地中央,側著臉看著媽媽,過了一會兒回答: “我也是這麽聽說的。”
媽媽興奮地請求: “你是咋聽說的?他們幹那事幹嘛?你給我說說唄!”
梁伯說:“我聽說那種做法是在給孩子做觸目。觸目就是成語 ‘觸目驚心’的觸目(如圖3-4)。別人看了觸目就會在無意之中吃一驚,還會認為那人悉知悉見。”
媽媽叨咕:“讓人看了害怕,還認為他什麽都懂!這有什麽好的?”
梁伯說:“不眩眼(如圖3)!那種眼睛不怕光,或者像似發光似的,引人矚目。有觸目的人,無論站在哪裏都引人注意,鶴立雞群。我還聽說,觸目就是佛教中的肉眼通(如圖3,4),是一種活佛的資質。”
媽媽聽明白了:“啊!在人的相貌中,眼睛最重要!例如,人們一說到賊,就說賊眉鼠眼的,就首先說到了眼睛。你給我說說觸目是怎麽做的?啟蒙是怎麽回事”
梁伯在屋地上來回走個不停。過了一會兒,他板著臉,背對著我,說: “正常的肉眼通作法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在小孩兒剛懂事,還不太懂事的時候,把孩子放在一個四周沒人的地方。讓一個陌生人站在遠處,得讓孩子看見他。然後陌生人疾速衝向小孩兒,讓小孩兒大吃一驚,再快速離開。小孩兒這麽看著,加上這一驚,據說,這個小孩兒的眼睛就被蒙住了。(案例參見第1章)
媽媽驚訝地說:“那不就是被衝了一下嗎!怪不得老輩人說,不能讓小孩兒亂見陌生人。”
梁伯笑著說: “聽你說,我才明白!就是被衝著了嗎!它們還說,當孩子的眼睛被蒙上後,那孩子就總找那個衝他的人;但是,這時候不能讓孩子看見那個衝他的人。鳳玲,他們說,那個衝孩子的陌生人一般是孩子未來的師父。假如那人被孩子找著了,那這肉眼通的作法就失敗了,肉眼通做不出來。”
媽媽想了想,說: “這是講蒙眼睛;怎麽啟蒙?”
梁伯說: “我是這麽聽說的,啟蒙(案例參見第2章)就是再找一個和那個衝了小孩兒的人長得相似的人,這人要和孩子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熟人。把那個衝它的人做過的事兒再做一遍,這次讓小孩兒看清楚。他們說,這麽一作,孩子的眼蒙就被揭開了。”
媽媽說: “啊!那從蒙上到揭開,得需要多長時間呐?”
梁伯說: “我聽說,這間隔時間不是個定數。多長時間,得由作法的人,孩子的師父來決定。他師父,咱這麽想,能作這件事兒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他師父根據這個小孩兒的智力發展階段,和它作法的效果來決定。師父作這個法,他是一邊做一邊觀察。一般的,蒙眼睛的時間是三個月到一年。”
梁伯又說: “肉眼通的作法,不是啟蒙就完事了。”
媽媽急著說: “大姐夫!那你趕快說,看等會兒忘了,接下來怎麽回事?”
梁伯說: “聽人說,肉眼通作法的第三步是,在這個孩子十七、八歲到二十三、四歲的時候,等到這個孩子的肉眼通已經形成了,孩子的師父,孩子的父母和這個孩子最信任的人一起,把肉眼通作法的事告訴給這個孩子。”
媽媽說: “啊!當小孩兒的眼睛被蒙上時,就總找那個衝他的人。幾個月後,孩子找到個假的。孩子明白,但是眼蒙被揭開了。孩子還找那個蒙他眼睛的人。等他長大了,孩子的師父和父母就故意讓那孩子找到那個蒙他眼睛的人。然後,一起給孩子解釋他小時候發生的事兒。那孩子心中的謎惑就被徹底解開了。”
梁伯說: “我隻是聽說,覺得就像你說的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