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小城和魔都(六)
先是唐賽兒的父親被抓去了服勞役,接著她的丈夫林三又被官府無辜殺害,唐賽兒的父親因此悲憤而死,其母親也隨之鬱鬱重病身亡,使得她憤恨交加、忍無可忍,決心率眾起義複仇!唐賽兒利用自己和白蓮教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發動組織貧苦群眾,她自號“佛母”,聲稱神通廣大,能夠救苦救難。她不辭勞苦,不斷奔波往來於益都、諸城、安丘、壽光、即墨、莒州等州縣……她原先是準備在濱州縣城舉兵起義,後來不慎被官府察覺到了,她便又率眾來到濱州小營鎮一帶秘密活動。
唐賽兒組織的農民起義軍名為“白蓮軍”,聚集民眾達數千人之多。唐賽兒在青州傳教時發現,在蒲台縣城以南二百多裏的益都縣境內的楊集、朱崖兩鄉鎮的交界處,有一座唐代的卸石棚山寨,山峰高達七八百米,四麵都是絕壁,極為易守難攻,又處於諸城、安丘、壽光、莒州等地的中心。由於蒲台縣地處平原,無高山密林,無險可守,於是唐賽兒便選中卸石棚山寨作為起義軍的大本營:她按照地形把卸石棚寨分為四個寨子,她率軍駐紮在地勢最高的南寨,以利於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同時還在南、北兩大懸崖上構築起堅固的寨牆,並在石寨內修建了蓄水池,並囤積大量糧草。
公元1420年的永樂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唐賽兒正式率眾起義,起義軍首先一舉攻克了山東的軍事重鎮青州,奪取大量武器,並打開官府的糧倉賑濟災民,然後勝利返回了卸石棚寨。青州衛指揮使高鳳聞報大驚,迅速帶兵尾追追擊,卻被埋伏在山峪中的起義軍團團包圍住,到了夜間唐賽兒又突然發動襲擊,混戰之中高鳳中箭當場喪命,千餘名官兵則被全殲。
農民起義軍首戰告捷,大大地鼓舞了濰坊青州以東毫無活路的各地人民,他們紛紛起兵響應“白蓮軍”,共計有賓鴻、董彥皋、丁穀剛、劉信、劉俊、王宣、郝允中、白拜兒、高羊兒、王住兒、楊三等大小數十支起義軍。起義軍聲威大振,山東地方官吏則聞風喪膽、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州府三司聯名上書朝廷報告緊急軍情。明成祖朱棣聞報後大為震驚,立即派遣欽差大臣星夜趕往卸石棚山寨進行招安,但是卻遭到了視死如歸的唐賽兒嚴厲拒絕。
在招安不成的情況下,明成祖朱棣惱怒異常,馬上派“京營”的提督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等率五千精兵前去鎮壓。大明軍隊仗著人多勢眾,氣勢洶洶地包圍了卸石棚山寨,唐賽兒抓住柳升提督驕傲輕敵的這一弱點,特地派人到敵營詐降,誑說石寨內缺水,起義軍現已經陷入絕境,已決定從東寨門突圍取水。柳升提督自然是信以為真,立即下令集中優勢兵力,嚴密扼守住東寨門,妄圖通過斷水把起義軍全部困死。
起義軍趁機於三月十六日夜晚,突然向防禦薄弱的敵軍大本營發起了猛攻,打得敵軍暈頭轉向,倉皇逃竄,都指揮劉忠身中數箭斃命。天亮後柳升提督得知中計,迅速帶領大隊人馬前來救援,但起義軍卻早已經撤離不知所蹤……
同時,在安丘城廂,賓鴻率領另一支農民起義軍猛攻安丘縣城,戰鬥進行地非常激烈,就在城池即將攻克之時,因敵人援軍趕到,起義軍作戰失利被迫撤走……唐賽兒突圍而出,率領起義部隊陸續攻下莒州、即墨等地,然後又一次包圍了安丘縣城,戰局進入膠著狀態。
當時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正屯兵在山東沿海防禦倭寇,獲悉安丘縣城被圍的情況後,馬上率領奇山所老五門等一千騎兵,晝夜兼程趕到了安丘縣城。援軍和城內的守軍裏外夾擊,大敗唐賽兒的農民起義軍,殺死起義軍兩千人,生擒四千餘人……但唐賽兒一眾首領,卻在老五門的掩護下安然逃走,不知所蹤。
當時,安丘縣城內的明朝守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如果不是衛青率鐵騎及時支援,則安丘城廂必定失守。第二天,安遠侯柳升提督領兵趕到了安丘城,衛青前去拜見,柳升提督反而怒斥衛青不等他來壓陣就貿然進攻,分明是來搶奪頭功。他又聞言起義軍幾位首領全部失蹤未獲,更是盛怒之下甚至將衛青和老五門等眾官兵趕走了。隨後,柳升提督下令將四千餘名起義軍戰士全部斬首以泄憤……
大明王朝雖然血腥鎮壓了這次農民起義,但是主要起義領袖唐賽兒、賓鴻、董彥皋等卻都已經安全轉移,朱棣對此大為震怒,遂將柳升提督下獄,並以“縱賊為亂不言”的罪名,把山東布政使、參議、按察使、按察副使、僉事和出現農民起義的郡縣官吏,統統處以極刑。
永樂皇帝朱棣在永樂十八年三月和五月分別兩次下令:“凡北京和山東境內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師詰問之。”“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於是先後有一萬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師下獄拷問,但唐賽兒還是“不知所終”。為繼續追查唐賽兒等人的下落,朱棣又兩次下令逮捕京師、山東境內的女尼姑和女道士,後又擴大到逮捕全國範圍內的數萬名女尼姑和女道士,押解京師進行審查,但是始終未發現任何唐賽兒等人的蹤跡……
永樂十八年四月,皇帝朱棣頒布聖旨慰勞衛青的功績,對柳升提督反而大加責備,尚書吳中等人也聯名彈劾柳升,直言柳升冒領了衛青的大功。於是,朝廷將柳升下獄,而擢升衛青為山東都指揮使,老五門的人也隨之升遷,個個都做了州府的千戶(正五品)——這也是大明軍隊赫赫威名的“洪洞五門千戶”的真正確立和崛起……甚至老火門張家在崇禎一朝,有後代子孫升職為山西陽泉娘子關鎮關將軍,堅守多年,把滿清鐵騎梗阻在塞外草川。
《明史·卷一百七十五·列傳》記載,在曆代登州的抗倭戰將中,較為顯赫的一位,當屬明朝宣德皇帝敕封的“今之衛青,敢比漢之衛青”的明代衛青。衛青,字明德,祖籍江蘇鬆江華亭,和大書法家董其昌是同鄉。衛青曆經明朝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先後任都指揮使、左軍都督府都督等職,封輕車將軍、龍虎將軍、紫金光祿大夫,官至一品,是蓬萊曆史上官品最高者之一。
根據《明史》記載:衛青將軍鎮守山東二十餘年,軍民賴以為安,立有不世之功。明宣德八年,衛青率領老五門等官兵三千八百人,赴登州抗倭,他領軍駐紮於山東登州沿海一帶,巡備海道,抗擊倭寇,風雨無阻十幾年。曆經百戰,斬殺倭寇數千,直殺得倭寇聞風喪膽,為保護登州沿海百姓、維護明朝邊境穩定,功德斐然,所以明宣德皇帝賜衛青最高褒獎:“敕書宣城伯衛青:橫刀立馬,身先士卒,奮忠賈勇,折衝禦侮,以寡擊眾。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誠可謂真將軍矣。”另外,重加封賞達九項之多:禦賜衛府楹聯:“海國都督府,山東第一家。”欽賜衛氏家族昭穆(輩分)十六字:“守國應時,之天宗元,秉(延)時(世)景複,承繼肇象”;享此殊榮者,華夏自古也隻有孔、孟、曾、顏四大世家,蓬萊古今,唯其一人。
明末以後,衛氏後裔分別落居於濟南城區、蓬萊區南王街道衛家莊、蓬萊閣街道攔家疃、潮水鎮富陽張家等處。衛青業績,昭炳千秋,分別載錄於《山東通誌》《登州府誌》《蓬萊縣誌》等千秋史冊,光耀古今。
青州人民為了紀念白蓮教起義,遂把卸石棚寨改名為“唐賽兒寨”或者“唐三寨”,山頂上至今還一直保留有農民起義軍用過的石臼、石磨以及寨牆等遺跡。
當年,唐賽兒和董彥皋等人其實根本沒有走遠,而是采用了“燈下黑”的策略,直接投奔到了百裏之內的老濰縣固堤鄉鎮海邊,準備乘船出海奔赴廣州避難,結果因故出海未果,於是唐賽兒和董彥皋就隱藏身份在固堤當地結婚生子,代代繁衍……這碼頭工人裏的“董氏三兄弟”,正是他們的十幾代孫!
老張隊長講完了他所了解到的一切,然後就請示張閗光的意見,要不要立即抓人,以儆效尤。張閗光想了想,便說道:“張大哥,董氏三兄弟現在還並沒有惹出來什麽亂子,再者他們也是老濰縣的人,我們可一定要手下留情哦……要不這樣子吧,碼頭擴建工程在西北麵的西沙旺有一個料場,不如讓人先把董氏三兄弟調遣過去看管料場,把他們孤立起來,然後再觀察一段時間如何?”
老張隊長聽了以後,也覺得不宜操之過急,錯把事情鬧大,於是就同意了張閗光的解決辦法。後來,董氏三兄弟就被遣去了西沙旺的料場,不久之後,三兄弟全部在那裏娶了當地的農家女子,安家落戶結婚生子,再後來竟然發展成為了當地的富戶。
說來也巧,許是有了“白蓮聖母”唐賽兒的強大基因,這董家曆代出產姣美女子,以至於董家的女兒在老煙台的西海沿兒一帶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