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明上河圖》百年苦旅——第二卷《表海風雄》第三十五章 (十五)

(2024-11-13 19:38:03) 下一個

第三十五章 表海風雄(十五)

老人早已經猜到了他終有此問,便又給兩人續上了熱茶,然後再娓娓道來。老人姓唐,是“蓬萊春飯莊”的老板,也是蓬萊水城的軍戶後裔,更是蓬萊閣龍王宮的住持道長。

公元1894年7月25日大清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到了9月15日,在朝鮮平安道首府平壤,日軍開始以“解放朝鮮半島”的名義,重兵向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計一萬六千餘人,大清軍方防禦部隊大約為一萬三千餘人——平壤戰役爆發。這是日本軍隊驅逐大清王朝在朝鮮軍事勢力的決定性戰役,平壤戰役也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一場最重要的戰役,並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日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

在當年的九月初,十七歲的唐道長就跟隨大清軍隊的“建威將軍”左寶貴開拔進駐了朝鮮平壤。左寶貴(1837年6月—1894年9月),回族人,山東臨沂市平邑縣人,禦賜“鏗色巴圖魯”勇士稱號,禦賜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中日甲午戰爭“三英”之一。

9月15日平壤戰役的白天,大清軍隊的速射重炮把日軍打得潰不成軍,死傷慘重。到了當天晚上,日軍陣地上一片哀嚎,所有將士們士氣極為低落,於是日軍指揮官召開臨時會議,一致決定明天一早把軍隊撤回到安全區域。

結果戰況到了晚間突然逆轉:原來大清軍隊的戰場實際指揮官“建威將軍”左寶貴,在下午的牡丹台爭奪戰的炮擊中,不幸被日軍炮彈碎片擊中,被急救下去之後,不幸以身殉國;再加之白天清朝官兵領教了日軍單兵手銃的威力,竟然有一種畏戰的情緒在軍隊中蔓延開來。於是,大清軍隊的怕死派將領,竟然一個一個的丟下自己的軍隊和士兵,趁著夜色的掩護偷偷逃離了戰場……從而一發不可收拾,直接導致了自上而下的平壤戰場逃跑大潮!

日軍本來都已經休息了,突然聽到對麵的清軍大營裏傳出來大呼小叫、人喊馬嘶的嘈雜聲,都被吵醒了。日軍以為大清軍隊夜裏要過來劫營,馬上派人去偵查了一番,結果不曾想士兵回來報告說,大清軍隊竟然全麵潰退了,正在四散奔逃……於是日軍立即緊急集合,進行追擊。而且日軍單兵的品質優良的手銃在夜裏發揮了威力,對潰逃的清朝官兵實施了絕對優勢地殺戮:一個夜晚的時間,大清軍隊幾乎傷亡大半……

10月22日,日軍第一軍主力三萬士兵逼臨鴨綠江;10月24日,日軍主力徒步涉水渡過了鴨綠江,日軍迅速占領了丹東市的安平河口;10月26日,日軍一邊叫囂著“反清複明”、“解放中華”,一邊開始進攻丹東市的九連城;在九連城之戰中,唐道長近身肉搏擊殺了4個日本兵。九連城失守後,12月14日唐道長又參加了佳木斯市的摩天嶺戰鬥,在摩天嶺戰場唐道長又揮刀砍死了3個日本士兵……一直到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日軍也沒能夠突破大清軍隊的摩天嶺防線,而摩天嶺防禦戰也成為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成功的防禦作戰——大明崇禎朝的名將袁崇煥的兩名後裔,在摩天嶺身先士卒鼓舞士氣,率軍誓死反攻,血染疆場,可歌可泣……

在平壤戰役中,大清“建威將軍”左寶貴麵對著友軍的潰逃、強敵地進犯之險惡境況,毅然決然地穿戴起朝廷冠冕進行殊死抵抗,直至殉國。後來英國的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曾經在平壤府看見日軍為左將軍立的紀念碑,上麵寫著幾個大字:“奉軍統領左寶貴戰歿之地”。而朝鮮文獻《平壤續誌》中,對這塊紀念碑有著更為詳細地記載:“日本陸軍大佐水野勝毅立清國左統領之表忠之木碑於箕子陵北,碑麵大書曰:勇冠三軍,忠顯千古!”

1895年,唐道長因為在對日作戰中,多次立功卻得不到升遷,而且所有的功勞都被上級軍官搶走了,加之無法忍受清軍內部的腐敗作風,於是憤然逃回了關內,四處遊蕩、拜師學藝。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三十歲的唐道長回到了蓬萊老家,在龍王宮出家當了道士,後來做了住持道長。

1938年日軍進駐煙台,已經六十一歲的唐道長多次下山為我東海獨立團和遊擊隊運送草藥,解救了大批傷病員……就在今年,唐道長還在轉運物資的途中,用镔鐵龍頭拐杖打死了三名前來“掃蕩”的日軍士兵,並順利地將緊缺的物資送到了遊擊隊大隊部。

後來因為戰亂,蓬萊閣日漸人稀,寺廟道觀無法維持生計,再加上我方需要一個隱蔽、安全的情報和物資轉運、聯絡處,於是唐道長就在蓬萊閣的山下,開了這間“蓬萊春飯莊”對外經營魯菜美食,隻是嚴格恪守道規:不買賣、也不吃牛肉和大雁,還有烏龜和狗肉……

唐道長話講得很慢,張閗光也聽得非常認真仔細,還不時地頻頻點頭。兩個人一邊喝茶,一邊聊著過往,不知不覺已經日落西山。門外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緊接著房門就被敲響了,張閗光起身打開門,開到美慧子穿著雪白的襯衣,發絲微亂,睡眼惺忪地、嘴角還掛著口涎站在門口,原來是她一不小心睡了一個大大的、美美的“午覺”,醒來發現天色已然黃昏,於是就匆匆忙忙地趕來了……

唐道長和美慧子拱手施禮,打過招呼後就飄然離去,隻是身後留下了一句話:“張老板,來到了蓬萊,今晚可是要品嚐一下蓬萊的八大碗啊……”

張閗光和美慧子表示欣然從命——

蓬萊八大碗是山東蓬萊地區的特色美食,相近於日本的“漁夫飯”,最早是與八仙過海的傳說有關。在蓬萊當地的民間宴請中,這是最最地道的菜品。孔子七十二弟子所著的《禮記》一書中,對膳、食、飲、燴、脯、羹、珍等,從原料的搭配、烹調的方法再到調味的要求,都做了詳細的專門記述。其中對調味的要求是:“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

《禮記》一書已經基本概述了中國傳統的烹、煮、烤、燴、炮等多種烹調的方式和方法。而傳統的蓬萊“八大碗”,則是在烹製過程中又發展出來了扒、燜、醬、燒、燉、炒、蒸、溜、炸等多種手法,還把複雜的烹飪工藝和吉祥的寓意緊密結合在了一起:比如代表“連年有餘”的糖醋鯉魚;代表“蒸蒸日上”的蒸扣肉或者蒸滑肉;寓意著福祿壽喜的“四喜丸子”等等,總之是“無一不講究,無一無彩頭”。

到了晚上,唐道長安排的涼菜都是“蓬萊春飯莊”新推出的八大碗的特色菜:肉雜拌、海雜拌和菠菜拌肝肺,熱菜則是最標準的:汆肉絲、汆大圓子、溜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繪滑魚、鬆肉。

晚餐隻有他們兩個人一起吃,兩個人都吃得很慢,一邊吃一邊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就好像是老夫老妻在自己的家裏。吃過飯,已經七點半鍾了,也無其它的事情可做,兩個人就回到了客房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