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穀讀書人

“The Great Courses”的忠實粉絲
正文

西方音樂欣賞(25-30)

(2025-02-11 15:06:47) 下一個
此課程來自“ The Great Courses”
https://www.thegreatcourses.com/courses/how-to-listen-to-and-understand-great-music-3rd-edition
如有興趣可以網購, 或查詢本地圖書館, 或加入 “The Great Courses Plus”

這是我學的第一門”The Great Courses”課程. 因為講的是音樂欣賞, 必須聽或看. 好在很多城市的公共圖書館有這門課(CD或eLibrary). 注意公共圖書館裏的CD可能是這門課的第二版
第一次聽這門課時可能聽到一半時覺得聽不動了. 可能是前麵內容沒有消化好, 可以放一段時間再從頭聽, 讀一下課程附帶的參考書(guidebook), 或者記一點筆記(重要的定義和理念)

非專業人士的學習筆記, 難免有誤, 請指教

第二十五課 古典音樂格式 - 奏鳴曲式(三)

代表作
海頓(Haydn) Symphony No.88, first movement (1788)
莫紮特 Overture to Don Giovanni (1787)
奏嗚曲式用於歌劇序曲(opera overtures)

第二十六課 交響樂(The Symphony)

古典時期交響樂通常是交響樂團演奏的四個樂章作品
第一樂章 - 通常是相對複雜的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 - 通常是抒情的漫步,對比於第一樂章的嚴肅性
第三樂章 - 通常是中速的小步舞曲
第四樂章 - 通常是樂觀輝煌的回旋曲或奏鳴曲

巴洛克時期戲劇是四樂章交響樂的前身
抒情演唱(Lyric singing, 詠歎調)和動作演唱(action singing, 宣敘調)
奏鳴曲式
主題音樂對應於詠歎調
轉調過渡對應於宣敘調
巴洛克時期戲劇序曲和舞曲

古典音樂風格在十八世紀晚期維也納發展成熟
融合了意大利和德國的音樂傳統
“古典”指古希臘藝術 - 清晰的旋律, 審美純粹性
交響樂成為新興中產階級喜愛的娛樂方式
比意大利歌劇更容易欣賞
比室內樂更有激情

海頓(Joseph Haydn)被認為是交響樂之父
104首交響樂流傳至今
代表作 - Symphony No.92 in G Major (Oxford)

第二十七課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

古典時期的獨奏協奏鳴曲
反映了啟蒙運動時期對個人和社會關係的理解
小提琴和鋼琴製作工藝逐漸成熟
代表作 - 莫紮特 Piano Concerto No.17 in G Major, K.453 (1784)
Johann Christian Bach (巴赫J.S.Bach的幾個作曲家兒子之一)發明了雙呈式部奏鳴曲式(Double-exposition form)
樂團演奏第一呈式部的主題音樂, 獨奏音樂家演奏第二呈式部的主題音樂, 轉調過渡隻在第一和第二呈式部之間

第二十八課 古典時期歌劇(一) - 喜歌劇(Opera Buffa)

巴洛克時期歌劇
十七世紀中歌劇從宮廷娛樂演變成大眾獵奇
正歌劇(Opera seria) - 十八世紀初的歌劇改革
古希臘或拉丁語流傳下來的故事 - 英雄主義或高尚的自我犧牲
詠歎調和宣敘調交替 - 很少重唱或合唱
歌唱表演家地位高 - 賣弄技巧, 而不注重藝術責任

1730年後的歌劇改革體現了中產階級的影響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78) - 啟蒙運動中的反建製知識分子, 哲學家, 作曲家, 作家
正歌劇不自然, 是精英階層文化作品
喜歌劇才是新時代的歌劇風格

喜歌劇來源於意大利藝術喜劇(Italian commedia dell’arte)
容易辨認的原型人物 - 來源於日常生活
情節中隱含的社會批判 - 上層社會的負麵形象
旋律簡單易流行
通常隻需要小劇組和很少道具
最少一位喜劇人物

代表作 - Giovanni Battista Perfolesi “La Serva Padrona” (“女仆作夫人”) 1733
同時期, 巴赫創作了”咖啡清唱劇”(“Coffee Cantata”), 德語喜歌劇

第二十九課 古典時期歌劇(二) - 莫紮特和歌劇合唱(Operatic Ensemble)

莫紮特的歌劇
正歌劇(意大利語) - Idomeneo (1780), The Mercy of Titus (1791)
歌唱劇(Singspiel, 德語) - The Abduction from the Harem (1782), The Magic Flute (1791)
喜歌劇(意大利語) - 費加羅的婚禮 (1786), 唐璜(Don Giovanni, 1787), Thus All Women Do (1789)

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是莫紮特的喜歌劇的劇本作家(librettist)
把喜歌劇創作提高到高級文學藝術

合唱(ensemble) - 幾個不同角色唱的連續的, 象詠歎調的音樂, 不同角色可以同時唱
推進戲劇情節 - 既有宣敘調的情節展開又有詠歎調的旋律, 同時有樂隊伴奏
代表作 - 莫紮特 唐璜(1787) 第二幕結束部分23分鍾的合唱

第三十課 法國大革命和貝多芬

音樂對比
Haydn, Symphony No. 88, first movement (1788)
大調(major key)音樂 - 明亮的音樂色彩, 可接近同時有限製
第一主題音樂有明確的起始, 中間, 結束
主題短語(Thematic phrases)是押韻(rhymed) - 平衡且可預見
主題音樂有穩定的節奏
節奏與音調不可分割
標準的維也納古典音樂 - 受聲樂啟發的曲調, 平衡的樂句, 情感克製和良好品味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first movement (1808)
小調(minor key)音樂 - 陰暗的音樂色彩, 跳躍的旋律
第一主題音樂是多個音樂動機(motives)的組合 - 並沒有歌唱性
主題短語是散文式的 - 不平衡也不可預見
節奏與音調分離, 且節奏本身是音樂動機
結構近維也納古典音樂的交響樂, 但本質上是一部自我參照的作品

法國大革命
巴士底獄 -> 共和國 -> 路易十六被砍頭 -> 拿破侖執政

貝多芬
1770年出生於Bonn -> 受虐待的童年 -> 維也納新星 -> 失聰並精神危機 -> 以新的創作高峰戰勝危機
第三交響(Symphony No. 3, 1803)之後的創作
個人英雄主義的自我表達比古典音樂傳統更重要
啟蒙運動的個人主義, 法國大革命的精神, 和貝多芬的個性 -> 音樂必須表達自我
貝多芬的成熟音樂風格
音樂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藝術
作曲家是英雄和開創者
獨創性是藝術創造的目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