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初戀情人似乎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事業有成的阿梅40年之後從大都市重返老家小鎮,想找回自己當年失落的情感,企圖彌補自己啥也不缺、隻缺愛情的生活。
回到家鄉,熱情滿懷的阿梅終於與她少女時代非常愛戀、如今淪為單身的張哥哥見麵了。然而,十幾分鍾後,阿梅黯然離開,感歎道:“那不是她朝思暮想的張哥哥。”
我怎麽不是原來的我了?
阿梅認為,無論從哪方麵來講,這次見到的他與40年前的張哥哥完全不是同一個人:曾經風流倜儻的俠義哥哥,如今庸俗不堪;那個俊帥的美男子變成了禿頭凸肚的小老頭;關愛貼心的張哥哥已經不見,麵對的人是那麽虛偽私利。阿梅想不通,以前那個睿智敏捷的張哥哥怎麽會變得如此陌生粗俗?
實事上,張哥哥還是那個張哥哥,張哥哥自己也是一千個一萬個不明白:“我怎麽不是原來的我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了嗎?”
公元一世紀,希臘作家普魯塔克就提出過類似的問題:一艘在海上航行的百年老船忒修斯,需要不間斷地維修和替換破舊的部件,直到所有的木頭和零件都不是原來的木頭和零件,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忒修斯船嗎?或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麽在什麽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
這是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船
在哲學和心理學中,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是個經典問題,用以解釋或證明某個人何以是某個人。在時空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我們試圖說明張哥哥作為一個社會實體,他仍然是同一個他,仍然是那個張哥哥。但要解釋這個問題,涉及到個體的持續性、個體的改變和時間的變遷。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認為,個人同一性的標準在於意識,而非心靈實體或物質實體的同一性。
在洛克看來,我所能感受到的“我”等同於精神實體,即靈魂。物質會變化,身體會消亡,但是靈魂具有同一性,不會隨物質的毀壞而消失。“我”的同一性,或者說人格的同一性就等同於靈魂實體的同一性。
許多哲學家對洛克的觀點提出異議,表示一個人的過去與現在如果具備同樣的人格,那麽我們才可以說這個人在過去、現在是同一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人的身心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物質會變,靈魂也會變。因此,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具備了不同的性質,在這個推論下,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不具備同一性。
戈特佛裏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曾經提出不可識別的同一性原則,該原則認為,任何東西的x和y,如果具有同樣的性質,那麽x和y就會是同一的;如果x和y是同一的,x與y就會具備一樣的性質。
問題又返回到“忒修斯之船”的難題,船的木板換到什麽時候,x和y不一樣了,這船已經不是原來的忒修斯老船了?
同樣的問題,那位張哥哥在什麽時候已經身心都變得不是原來的張哥哥了?或者說,要如何證明並解釋,過去的張哥哥、現在的張哥哥,以及未來的張哥哥仍然具備同樣的人格,可以繼續被視為一個連續的實體?
這就是人格同一性問題。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在探究著,爭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