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神秘的心靈(2)- 心腦之爭

(2025-07-07 17:15:34) 下一個

賈哈·麥克馬斯(Jahi McMath)是一位13歲的美國女孩,她於2013年12月9日在美國加州奧克蘭兒童醫院接受了複雜的咽部手術。術後,賈哈出現嚴重並發症,導致心髒驟停和腦部嚴重缺氧損傷。12月12日,醫院根據神經學標準宣布賈哈腦死亡,認為她已符合法律上的死亡定義,並於當日頒發了死亡證書,建議停止生命支持(如呼吸機)。

 

然而,賈哈的家人拒絕接受這一診斷。賈哈母親堅稱:“我的女兒還活著!她心髒還在跳,她有溫度,她不是屍體!”

 

賈哈的家人通過法律途徑,要求醫院繼續提供生命支持。2013年12月底,法院最終允許賈哈的“遺體”轉移至新澤西州,因為新澤西州的法律允許基於宗教理由豁免腦死亡判定。

 

在新澤西州醫院,賈哈又“活”了5年多。2018年6月22日,賈哈因腸道並發症導致肝衰竭而去世。新澤西州給賈哈頒發了第二份死亡證書,確認死亡日期為2018年6月22日。

 

賈哈·麥克馬斯案是一例複雜的醫療、法律和倫理案例,涉及腦死亡定義、宗教信仰、種族觀念、醫療信任、醫患溝通等多個層麵。它不僅挑戰了現有的腦死亡診斷標準,還引發了關於如何在醫療決策中平衡科學、倫理和文化因素的廣泛討論。

 

“死亡”不是一個簡單的詞,而是牽動科學、宗教、倫理與情感的深層概念。當心還在跳、但大腦已經沉寂,我們是否能說“一個人已死”?是否應花費大量醫療資源維持一個“已死亡”的人? 

 

心腦之爭古今中外已持續了上千年。

 

直至今日,我們仍能聽到有人在說:“我的心都碎了!”“My heart is broken!”

 我的心都碎了!

 

聽到這句中文或英語的話語,人們自然明白說話者所表達的意思是“他/她遇到悲傷的事情”,“他/她心裏非常難過”,大家知道這是情緒和心理問題的訴說,幾乎沒有人會從字麵上去理解,會認為那個人的心髒真的要破裂了。

 

人們常用“心”來描述心理問題。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社會,對心理現象或心靈產生的“原居地”究竟是心髒還是腦子的認知都不是一帆風順、朝夕即知的事。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人們都以為心理問題與心髒相關。當一個人情緒憤怒時,心跳加快;當一個人心情開朗時,感到心胸坦蕩;當一個人極其悲痛時,那份心窩處的絞痛甚至令人痛不欲生。心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所以中文字表達心理問題時常附帶了心字或豎心旁,例如,心情、思想、愉悅、忍、悲、怒、驚、恐。

 

《內經》雲: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肺贖魄。又日;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陳攖寧《黃庭經注》) 也就是說,人的神魂精魄的心理活動在心肝腎肺。

 

古代的醫學著作《春秋元命苞》中提到“人精在腦”,“頭者神之所居”,強調了人的“神”,即人的心理活動由頭部的腦所主宰了。

 

古埃及人以木乃伊聞名於世。他們篤信人死後,其靈魂不會消亡,仍會依附在屍體上。所以,法老王等死後,均製成木乃伊。埃及人認為心髒是智慧的象征,因此他們在製木乃伊時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心髒保存在體內,而肝髒、肺、胃等取出後小心裝入罐子裏。至於頭部隻是一個空殼,大腦的功能隻是為了排除身體多餘的熱量。

 

埃及木乃伊

 

並非所有的西方古人都認為心是思想和情感的“原居地”,在博物館裏可以發現古代人的頭顱上有孔洞,那些洞孔還顯示了損傷後的愈合狀況。這種“頭顱鑽孔”方法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而且一直持續到中世紀。在那個時代,它被視為將體內的惡魔驅逐出去的一種手術療法,以治療瘋瘋癲癲的病人。

 

 頭顱鑽洞治療精神疾病

 

20世紀後半葉,心理學界爆發了認知科學的革命。認知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心理猶如一台計算機,可以通過研究人的心理信息加工過程來理解人類的心理運作。更有甚者,有學者認為機器人正在挑戰人類大腦,一場驚世的心理學革命即將爆發。

 

現在,人們已經不會懷疑心理的“原居地”不在心髒,而在腦部。隻是,心與心理活動的聯係已經約定俗成,我們還是會說:“我從心底裏對您表示感謝!”“Thank you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如果我說“我從我大腦底部對您表示謝意”,人們一定會覺得我的大腦出了什麽毛病吧?

 

時間在流逝,到了20世紀60年代,心腦之爭開啟了另一個戰場,即怎樣來判定一個人的死亡?人的死亡究竟應該以心髒的停止為標準,還是應該確立腦死亡為準則?

 

 心跳停止

 

既往,心髒停止跳動被認為是生命終止的體征,是死亡的標誌。在醫院裏,醫生們常以心電圖所顯示的一條直線來表明該個體已經死亡。

 

若一個病人失去了腦的作用,不再呈現任何心理功能,沒有思維、情感和行為表現,雖然醫學界仍然可以用各種方式維持其新陳代謝的生命跡象,讓他身體的多個器官繼續運作,心髒仍在跳動,但他隻是一個什麽也不知道,沒有任何心理反應的“植物人”。這個人是活著?還是死了?

 

1968年,美國哈佛醫學院發表報告,提出了腦死亡概念,即全腦功能(包括大腦半球、間腦和腦幹各部分)的不可逆的永久性喪失,以及機體作為一個整體功能的永久停止。腦死亡是不可逆的昏迷,或“腦死”。 其判別標準為:(1) 對外部刺激和身體內部需求毫無知覺,且無反應;(2)自主運動和自發呼吸停止;(3)反射、主要是誘導反射消失;(4)腦電波(EEG)平坦或等電位。

 

目前,腦死亡的標準已被廣大的專業人士和民眾所接受。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中,腦死亡已經作為個體的死亡標準。

 

腦死亡的提出並沒有解決長期以來的“心腦之爭”。在中國,一般民眾仍然不能接受一個心髒仍在跳動但腦子已喪失心理功能的親人死亡了,即便醫生已經向病人家屬詳細說明該病人全腦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喪失,家屬通常很難放棄一切醫學治療,或放棄維持生命的支持性治療。因而,那些被定為腦死亡的“植物人”躺在病床上十年、十幾年的案例並不罕見。“他的心髒還在跳動,他怎麽是死了呢?”家屬們與賈哈的母親一樣,如是說。

 

延長生命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無形之中又激起另一波“心腦之爭”,高科技將人類的壽命大大延長。雖然這個爭論尚未完全鋪開,不過,我們可以聞到爭議的火藥味。

 

這場爭論的起始與器官移植有關,當然,它並不是一般的器官移植,它隻關係腦的移植。

 

心髒移植時有所聞,不足為奇。甲先生經過心髒移植後,他的胸腔裏跳動著乙先生的心髒,但他仍是甲先生,人們不會有何質疑。

 

假如,有朝一日,甲先生的頭顱裏移植了乙先生的大腦,待甲先生手術醒來後,他首先奇怪自己的身體怎麽變樣了?他不認識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他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都變成了乙先生的樣子,他把乙先生的老婆認為是自己的夫人,他記得乙先生的各種生活細節,卻對甲先生的生平茫然無知。這時,這位大腦移植後的人究竟是甲先生還是乙先生?若以心髒和軀體來定,那他是甲先生;若以大腦來定,那他是乙先生。心腦之爭的結果應該是什麽?

 

 

 “心?腦?”

 

這個案例當下尚未出現,但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遇到。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批判性思維一番。

 

總之,心腦之爭仍然在繼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