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費明

家居加州種菜養花天天做飯偶寫文章
正文

讀書偶得 2

(2025-11-16 11:44:35) 下一個

意象是由“意”(內在的情感、觀念)和“象”(外在的、具體的物象)組合而成的藝術形象,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等具體事物構成“象”,共同傳達出一種淒涼、斷腸的“意”,從而形成了一個悲涼的意象。

意象深挖了意境,讓人玩味、回味。

莫言 29 歲那年剛剛從寫作速成班出來,小試筆鋒,令世人刮目相看。

一個“返鄉的我”、一個“命運黯淡的暖”、一隻白狗,以及一架秋千, 但這些看似簡單的意象構成的象征體係說盡了濃烈的悲憫、複雜的人生況味,以及莫言特有的生命感。

一、橋:命運的分界線

《白狗秋千架》中出現兩次至關重要的橋。

第一次,是“我”離開城裏返鄉,看見村口的那座橋。
那是貧窮鄉村和繁盛城市的分界線,也是“回到過去”與“來自未來”的分界線。

這座橋象征的不僅是地理差異,更是時代差異:

城裏的“我”穿牛仔褲、的確良

村裏的暖還停留在革命宣傳隊、集體主義的餘溫裏

這座橋讓“我”回到暖的世界,但不是暖能跨出的世界。

第二次橋的出現,是小說的高潮:
白狗在橋頭等“我”,暖在橋那邊呼叫,我在橋這邊遲疑

這是命運的三重對照:

橋這邊:未來、體麵、穩定、有前途

橋那邊:貧窮、停滯、病痛、無望

這是一個極具現代主義意味的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
橋不是連接,而是阻隔;不是通道,而是裂縫。

莫言用最簡單的意象,寫出了最殘酷的現實:
有些命運,隻能守望,不能跨越。

 

二、白狗:鄉土的柔情與無法挽回的過去

在莫言的文學中,動物常常承擔“情感的暗影角色”。白狗是暖的夥伴,也是“我”記憶中最柔軟的存在。它象征:

對舊情的不舍

對土地的忠誠

對暖的守護

對往昔生活的牽引 

作為連接破碎時空的紐帶的白狗什麽都記得,守在橋頭,肢體語言表達,它要用動物純粹的忠誠,表達了人世間的悲憫。

三、秋千架:暖的希望與人生最脆弱的幻影

秋千架是暖最珍愛的東西,秋千讓她擺脫重負、感到自由、看到遠方。可萬萬沒有想到,就在她剛剛看到地平線上的希望的時候,一根芒刺刺瞎了她的眼睛。然後秋千又回到原點,最初的最低的原點。這是一個這樣的悲哀!

四、暖和“我”:一個時代的兩塊碎片

暖是悲劇象征的集合:

她的破眼

她的病體

她的喊叫

她的執念

她的無望

“我”是力圖走出去的人心裏的隱痛

“我”回城之後會體麵地教書,跟上時代的潮流,擁有光亮的未來。

但“我”心裏留下了一個裂縫:

鄉村沒救暖

我也沒救暖

我倆隻是時代碾碎的碎片

沒有控訴、沒有憤怒,隻是和暖站在橋的兩端,讓讀者自己看到文明世界中深刻沉痛的悲憫。莫言這篇早期作品,已經完整展現了他此後所有作品的內核:強烈的生命感、深刻的鄉土意識、悲憫的命運觀;
以及敘事特點:象征與自然融合,觸及生命。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