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童小書

本人是一位資深理工男,多年自學中醫。一貫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以西醫科學的基本理論和近年來有關人體的科學實驗結果為依據,來客觀地學習中醫、思考中醫。
正文

法於陰陽

(2024-06-19 11:44:59) 下一個

  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秀才學醫,籠中捉雞”這句話。還有人聽過另外一句話“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

  其實這兩句話說的是一件事。意思是,在古代要想成為一名良醫,你最好是一個聰明的讀書人。因為中醫很難學。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讀書之人要讀的書很多。他們不光要學孔孟的儒家思想,還要學老子的道家學說。不光要讀法家經典,可能還要學習陰陽家的陰陽學說。因此,那些棄仕途而轉學中醫的讀書人很可能也是精通陰陽之道的人。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遠古時期,得道的高人凡事都會取法於陰陽, 所以他們做事有章法且總能成功。

  因此,中醫之人在治病救人時法於陰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這個法於陰陽體現在中醫的方方麵麵。

  首先是在望聞問切中,望診時病人臉色以黃、赤為陽。以青、白、黑為陰。聞診中以病人聲音高為陽,聲音低而無力為陰。問診時以病人喜熱飲為陰,喜冷飲為陽。脈診中以浮、數、洪、滑等脈象為陽。以沉、遲、細、澀脈象為陰。

  其次,在八鋼辯證中,以表證、熱證、實證為陽。以裏證、寒證、虛證為陰。

  在治法中,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虛之,虛者補之等法來調節陰陽。

  在中藥的選擇上,中醫認為藥的熱溫之性為陽,寒冷之性為陰。同時還認為藥味的辛味、甘味為陽,而酸味和苦味則屬於陰。

  因此,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明陰陽,乃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可以一言以蔽之者,日陰陽而已”。 

  但是,以上提到的許多陰陽概念並不一定具備陰陽學說所規定的陰陽關係,它們很可能隻是一種陰陽劃分而已。

  人體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生命體係。它很多係統功能的正常實現都需要一個平衡而穩定的生理環境。比如人體的體溫需要維持平衡;體液中電解質濃度需要維持平衡;甚至是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也要維持平衡等等。

  因此,在陰陽學說被引入中醫之後,陰和陽之間的關係除了已有的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互化以外,又加上了陰陽平衡。而且陰陽平衡還是中醫大夫努力的目標,因為這是身體健康的前提。

 中醫中要滿足以上五個條件的陰陽有許多。比如,腎髒的形體和其體現出來的功能就是這麽一對陰陽。其中腎髒的形體為陰,腎髒的功能為陽。

  腎髒的形體和其功能同屬於腎髒,故它們是陰陽一體的。但它們又是截然不同,是相互對立的。

  另外,腎陰沒有腎陽後,腎就不是腎了,而隻是個腎形的肉質物體。而如果沒有腎陰的話,腎陽就根本不能存在。所以它們是互根互依的。

  腎陰是腎陽的物質基礎,腎陽從腎陰中來。但腎陽的正常發揮最終又會促進腎陰的生長。因此腎陰和腎陽又是相互生化的。

  最後,腎陰和腎陽之間必須保持平衡。不然的話,腎陰和腎陽必將受損,身體也會出各種各樣的疾病。

  假設一個男同學的去找中醫大夫補腎,增強生殖功能力。如果大夫隻補腎陽,則會短期有效。但服藥日久之後,則精失越多,腎陰日損,慢慢地腎陰腎陽就不平衡了。身體也就扛不住了。這就是吃壯陽藥的情形,不管你是吃中醫的還是西醫的。

  最好的辦法是陰中求陽,補腎陰以求腎陽。也可以在補腎陰的同時,也補腎陽。要時時刻刻維持腎陰和腎陽的平衡。隻有這樣才既增加了想要的功能,又能保持身體的長久健康。

  另外大家都知道,人是恒溫動物。人體內產生熱一方可以叫做陽,散熱的一方則是陰。陰陽之間相互製約,相互平衡則體溫恒定,身體安康。

  但假如某人身受熱邪而陽盛而熱,就用熱者寒之的方法。服寒藥,比如石膏、知母之類,去除多餘的實熱。這樣,中醫就通過藥之寒熱調節了陰陽,而達到體溫恒定的效果。

  反之,如果深受寒邪而怕冷,則用寒者熱之的方法。服用一些熱性之藥,去除寒邪恢複陰陽平衡。比如桂枝、幹薑等。

  如果病人陽虛而寒,則補陽。陰虛而熱則補陰。

  總之,中醫大夫要先分清疾病的陰陽屬性,再用中藥的寒熱之性或別的辦法來調整陰陽,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這是中醫治病時慣常的思維。

  此外,從這兒還可以看出,中醫為什麽非要把許多不具備陰陽屬性的東西非要分個陰陽了。因為這些東西要麽是中醫大夫調節陰陽的手段;要麽它們揭示了疾病的陰陽屬性,有利於大夫進一步陰陽調節的展開。

  所以,中醫的陰陽學說不是故弄玄虛的玄學。它是一分為二的陰陽思濰方式在治病救人過程中的具體運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