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童小書

本人是一位資深理工男,多年自學中醫。一貫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以西醫科學的基本理論和近年來有關人體的科學實驗結果為依據,來客觀地學習中醫、思考中醫。
正文

三部九候

(2024-06-19 12:29:34) 下一個

  經曆過中國高考的人都知道,在高中學習階段,不光要看那幾本高中教材,還有看許多參考書。尤其是那些難學的科目,比如數學、物理之類。

  這種學習習慣不是有了高考後才形成的,在中國古代就是如此。當人們讀《易經》《道德經》這樣難懂的經書時,也常常要買些參考書來幫助理解。

 《黃帝內經》是中醫書籍中的經典,它博大精深,學習難度相當大。所以成書之後不久,市麵上就出現了第一部參考書——《黃帝八十一難經》,現在簡稱《難經》。

  起初大家不知道此書為何人所做,直到唐朝楊玄超在他寫的《難經》參考書——《難經注》中提出,《難經》為神醫扁鵲所寫。但楊先生得出的結論可能不靠譜。

  現在的考古發現基本認定,《黃帝內經》成書於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之間的西漢時期。作為《黃帝內經》參考書的《難經》應該成書於西漢之後,東漢張仲景之前,因為張仲景讀過《難經》。而扁鵲卻是公元前三四百年,春秋戰國時期的人。

  可見,《難經》的作者也象《黃帝內經》的作者一樣,將書籍托名於黃帝而隱去了自己的姓名。

 《難經》作者不光為後世學習《黃帝內經》答疑解惑,他還提出了一些自己獨到的見解,極大地推動了中醫的發展。比如,他首次提出用“獨取寸口”來代替《黃帝內經》中的三部九候診脈法。

 《黃帝內經》中的三部指的是頭部、上肢和下肢這三部。

  在頭部,取額動脈以候頭部病變,取耳前動脈(耳門穴處)以候耳目病變,取頰動脈以候口齒病變。

  在上肢,取寸口(手腕處橈動脈)以候肺,取神門穴以候心,取合穀穴以候胸中。

  在下肢,取足五裏(女子為太充穴)以候肝,取箕門穴以候脾,取太溪穴以候腎。

  上、中、下共三部,每部又各取三處來診脈。三三得九,故為九候。

   雖不知《難經》作者用獨取寸口取代三部九候的具體原因,但獨取寸口簡潔省時,也更符合當時社會的禮儀。所以一經提出就被後世醫者所采納。

  寸口指的是手腕內側橈動脈處。獨取寸口時,要先伸出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中指落在橈骨頭突起對應的橈動脈處,此處名為“關”。食指和無名指依次落在中指兩旁。關部旁邊靠近腕橫紋的那個落指處被稱為“寸”。“關”的另一邊的落指處則是“尺”。

  心髒和血管構成了人體複雜的血液循環係統。如果簡單地來描述這個係統的話,我們可以認為連接心髒的主動脈向上連接了一個給腦部供血的頸動脈血管回路。主動脈的左右兩邊連著兩個上肢血管回路。主動脈向下走變成了腹主動脈時,兩邊掛了許多小的血管回路,分別是心肺肝脾腎的血管回路。再往下腹主動脈還連接兩個下肢血管回路。

  當心髒跳動將一團血噴射進主動脈時,心髒跳動引起的振動也傳給了主動脈。這主動脈的振動波會進一步地傳播給不同的下級動脈,護送血液奔向身體的四麵八方。當然這裏也少不了氣的功勞。

  如果處在上焦的心髒和肺發生的變化,比如心血管堵塞,或肺萎縮,這時,心血管回路和肺血管回路的血流量和血管振動將會有所變化。這種改變勢必會多多少少地影響到其他的血管回路的振動。

 《難經》作者發現,心肺的病變對上肢血流回路的影響在“寸”部體現的最明顯。具體的講,心髒體現在左手的寸部,而肺則落在右手的寸部。因此, 《難經》作者提議用切寸部來候上焦的心肺。

  當處於中焦的肝和脾發生變化時,比如肝硬化或脾胃虛寒,它們的變化對上肢血液流動的變化則反應在關部。左手關為肝,右手關是脾。

  同理,處於下焦的腎的信息落在左手的尺部,而右手的“尺”代表的是反應腎功能的腎陽。這一點與其他四髒有區別。

  自從把切脈變成了獨取寸口後,三部九候的三部已從頭、上肢、下肢變成了寸、關、尺三部了。

  當大夫伸出三指,輕輕地觸碰寸關尺三部的皮膚,沒有施加任何力量時,這個動作被中醫稱為“舉”。如果這時已經能摸到脈搏,那麽脈診就正式開始了。

  如果“舉”沒有見到脈,則輕輕地用力往下按,細心的體察,直到找到脈搏開始脈診。這時中醫稱這個力道為“尋” 。

  如果“尋”也沒找到脈,那就再加大力度往下按。好像要按到骨頭上才能感覺到脈的跳動。這個重力壓被稱為“按”。

  “舉、尋、按” 三種力道在 “寸、關、尺” 三個部位探查脈的跳動。這三三得九,又為九候。

  由此可見,雖然三部九候的含義從古代到現在發生了變化,但中醫大夫通過切脈去把握體內的寒熱虛實,探查五髒的細微變化,卻從未改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