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因為資本家的貪婪讓人(勞動者)失去尊嚴,而福利主義讓人失去存在與生活的意義,一個人不需要勞動,學習,思考與創造?他們會幹一些什麽?
一個人總不能夠“遊手好閑”什麽都不做,他們一定會尋找一些活動,一些事情出來?什麽最刺激?什麽最讓人興奮,能夠產生快樂,快感呢?當然是 吃喝嫖賭抽,打家劫舍,強奸,革命與殺人放火?
由於新的部落邏輯——“隻要我受過苦,就有資格報複,隻要我智商低,就有殘疾人特殊通道提升,隻要我精神不正常,就有免死鐵券,殺人放火免責特權”。 吃喝嫖賭抽合法化,打家劫舍正義化,流浪漢零元購,LGBTQ英雄化,沒有這些表現都算不上“進步”,“覺醒”,這些就成為了新的“種族正義”。這就是人類文明從過去以資本主導的社會,被稱之為資本主義,向今天以仇恨與報複主導的社會,報複仇恨主義製度的轉型。是文明的“自噬機製”,是一種“倫理病毒”,最終導致社會從“生產性張力”轉向“破壞性怨恨”而壽終正寢。
據說是在羅斯福推廣不勞而獲的福利製度之前,左派其實是很大程度真正被欺壓的一群人。他們不是不願意出賣勞動力而是真正的被資本殘酷與不平等對待,在中國土地也有很多失去土地和生產資料的佃農。當年的資本家的確是貪婪而且很大程度喪盡天良,人性貪婪往往都是這樣。比如當年的西弗吉尼亞煤礦公司工資不發美金,隻發代幣,這個代幣隻能在公司經營的超市裏使用。然後他們控製物價讓工人隻能得到最基本溫飽,由於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煤礦工人的後代90%也不得不留在那裏繼續。所以西弗吉尼亞1921最後爆發了武裝起義,這也是美國工會的起源,但是今天的工會就已經完全敗壞變質(走向例外一種極端)。
從羅斯福以後,福利的發展趨勢變成了entitlement,福利黨覺得理所當然應該。讓他勞動他就能夠編造各種殘疾證明,以至於美國居然有7000萬人報告自己有殘疾,占到總成年人口的29%,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笑話。到了拜登就更牛,幹脆吃福利連裝都不用裝了,也不用證明自己在找工作。理直氣壯的吃白食白拿。這就是人類的局限性,往往是從一種極端,然後就是到另外一種極端。當“正義”製度化之後,它往往會被欲望所吞噬;當反壓迫成功後,受害者群體可能繼承壓迫者的邏輯。一、被壓迫的左派:正義的原始動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的左派(尤其工會運動)確實有其正當性。當時的資本主義是赤裸掠奪型資本主義:工人無合同保障;童工普遍;工傷死亡無人負責;資本家掌握生產與消費的雙重控製權。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上麵提到的——西弗吉尼亞煤礦公司的“代幣經濟”。資本家發放的不是美元,而是隻能在公司商店使用的代幣。表麵上工人有收入,實際上卻陷入了封閉經濟奴役體係。工人不能自由離職、不能自由交易、不能積蓄財富。在那個階段,左派是“求生的正義”,他們的訴求是勞動權、工資權與人身自由權。這是正義的左派,他們讓美國社會意識到“勞動尊嚴”的概念。羅斯福的新政(1933—1939)在大蕭條的廢墟上誕生。它的初衷是讓社會重新啟動:這一時期的福利,仍然帶有“責任”性質——你要工作、要貢獻、要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救濟”仍以“勞動”為前提。然而,從這一刻開始,種子已經種下。當“救濟”成為製度,權利就逐漸脫離了義務。Entitlement文化的道德邏輯是:“既然我屬於弱勢群體,那麽我有資格不工作、但依然享受社會成果。——這與當年資本家說“既然我有資本,我就可以不勞動而獲利”如出一轍。或者說貪婪的資本家的罪是“剝削勞動”;福利主義的罪是“消滅勞動”;前者讓人失去尊嚴,後者讓人失去意義。
從“平權”到“特權”:文明的逆流:“平權”(equality before law)原本是啟蒙時代的偉大成果,它意味著:無論種族、性別、出身,人人在法律麵前平等。但當這種理念被“身份政治”所篡改,平權就變成了“特權”:不是讓規則平等,而是讓結果平等。不是削弱歧視,而是重建歧視,隻不過方向反了。美國今天的DEI與“黑命貴”(BLM)運動正是這種逆流的製度化形式。
在道德外衣下,它鼓勵一種新的部落邏輯——“隻要我受過苦,就有資格報複,隻要我智商低,就有殘疾人特殊通道提升,隻要我精神不正常,就有免死鐵券”。這並非正義的延續,而是報複的合法化。
過去以資本主導的社會,被稱之為資本主義,今天以仇恨與報複主導的社會,報複仇恨主義製度。哪一種製度更好,更優越?難道報複仇恨主義製度,更優越嗎?
新的社會病理學概念——“報複仇恨主義製度(Revenge-Hateism)”,它是身份政治、DEI與福利邏輯的極端化結果。
這套製度的核心邏輯是:以受害為權力;以苦難為資本;以複仇為正義;以無能為特權;以精神疾病為道德豁免。這種“反向壓迫”的邏輯,其實是文明的自噬機製——一種失去內核、隻剩反應性的“倫理病毒”。
關鍵詞:反向歧視、受害資本、道德通脹、仇恨政治、反文明機製。
核心邏輯的解構:從病毒到機製讓我們用一張表格拆解其“倫理病毒”結構,揭示如何從正義萌芽,滑向反文明自噬。每個邏輯點都源於真實案例(如美國7000萬“殘疾”報告,或“精神豁免”下的輕判),卻放大為製度性病變。核心邏輯:表現形式(極端化結果) 反文明機製(自噬效應) 當代鏡像(關鍵詞鏈接)
以受害為權力:
身份標簽(種族/性別/殘疾)成“豁免券”,如DEI招聘中“弱勢優先”忽略能力。
顛倒規則:過去壓迫者邏輯(資本特權)被受害者繼承,導致新部落戰爭。
反向歧視:X上指責“受害資本耗盡”,沉默即共謀。
以苦難為資本:
曆史創傷(如奴隸製)成“貨幣”,無限兌現福利/報複權,無需證明當前苦難。
道德通脹:苦難貶值,正義成“彩票”——人人爭當受害者,社會信任崩解。
受害資本:從黑人奴隸敘事到“表演性受害”,如X帖嘲諷“全世界最大受害者”。
以複仇為正義:
“報複政治”合法化,如BLM焚燒事件或“取消文化”中的私刑。仇恨政治:從修複轉向破壞,循環報複(如“反猶浪潮”中猶太裔的“牆倒眾人推”)。仇恨政治:X討論“馬蹄鐵理論”,極端左翼反猶近似納粹。
以無能為特權:低智/低能成“通道”,如福利豁免工作證明,或“智商豁免”錄取。消滅激勵:勞動尊嚴瓦解,社會停滯——“躺平”成新常態。道德通脹:政治中“納粹”標簽泛濫,成“道德貶值”。
以精神疾病為道德豁免:
犯罪辯護“精神不穩”,如肯塔基州兒童謀殺案中7年即釋,受害家怒斥“正義未伸”。反文明機製:責任外包,社會成“免責樂園”——殺人放火獲“鐵券”。道德豁免:X帖呼籲死刑,批“正義係統偏袒罪犯”。
這套邏輯的病毒性在於其“反應性”:它不建構,隻拆解。源於福柯的“權力知識”——受害敘事本是抵抗工具,卻在製度化後反噬主體。結果?文明從“生產性張力”(資本主義 vs. 勞工)轉向“破壞性怨恨”(受害 vs. 特權),如羅馬晚期的“麵包與馬戲”——表麵安撫,內核腐爛。
“勞動的消亡”與“契約的破碎”。
資本不尊重勞動;福利不再要求勞動;仇恨甚至羞辱勞動。
人類從“被迫勞動”走向“拒絕勞動”,最終走向“以毀滅勞動者為樂”。這就是文明從“創世”滑向“反創世”的深層邏輯。
哲學深化建議:勞動倫理學角度:
從亞當的詛咒“你必汗流滿麵才得糊口”,到現代人以“不勞而獲”為榮的反聖經式叛逆。
文明心理學角度:當人無法通過勞動獲得尊嚴,就會通過暴力、性、癮、革命、仇恨等方式尋求“意義的快感”。
神學隱喻角度:資本主義是“巴別塔的驕傲”;福利主義是“以東的貪食”;仇恨政治則是“該隱的複仇”。
“報複仇恨主義製度”設定為一種新型“反文明宗教”,其神祇是“痛苦的自戀者”,其祭品是“勤勞者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