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的國度, 每一個人的地位,職位,位格 是上帝賦予的, 而不是 人們公眾選舉產生的。 在天國 有富人 就是那些積攢財寶在天上的人。馬太福音 - 第 6 章 第 20 節隻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也有窮人 那些沒有積攢財寶在天上的人,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 啟示錄 - 第 3 章 第 17 節 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華麗的衣服都是他們在地上的好行為,光明潔白的細麻衣是聖徒所行的義)。有貴族(可以自由出入新耶路撒冷城),也有平民(不得進入新耶路撒冷的人)。富人(就是那些良善又忠心的仆人)與基督耶穌一起做王,管理諸天,褚世界,諸宇宙,或者包括管理天使,和新耶路撒冷的平民? 富裕就意味著 管理的權柄,責任更大。地位更重要。
一、天國地位並非民選,而是由神親自設立與賞賜
屬天國度不是民主製度,而是君主製:基督為王,信徒為王的同工。所有權柄來自神所賜,不由群眾投票決定。如同天使階層有天使長、天使、基路伯等不同層次,神國度中也有不同位份。
天國是君主製,以基督為元首(西1:18),信徒作為“王的祭司”(啟1:6),但位份由神主權賞賜,而非民主投票。這與天使界的層級相似(猶6;但10:13),強調順服與忠心而非平等分配。聖經教導:“權柄不是從人受的,乃是從神受的”(羅13:1)。在永恒中,這種設立確保了和諧的治理,避免了地上的紛爭(有紛爭,想平等的就去無間地獄九殿平等王報到)。
二、天國中的“財富”來自地上的忠心與屬靈投資
馬太福音 6:20:“積攢財寶在天上。”啟示錄 19:8:“光明潔白的細麻衣是聖徒所行的義。“財富”=忠心、順服、愛神與人、為基督付代價“衣服與寶石”=地上行為帶來的榮耀位階
“貧窮、瞎眼、赤身”=雖得救卻毫無屬天建樹(對照林前3:12-15)“光明潔白的細麻衣”(啟19:8)代表聖徒的義行——愛神、愛人、為主舍己。這些“投資”帶來永恒的榮耀位階,體現了神的公平:按各人勞碌賞賜(林前3:8)。這些象征不是裝飾,而是位階的標記:華麗衣服與寶石者,地位更顯尊榮,責任更大(如管理諸天)。
三、忠心者將得到王權,與基督同掌國度
馬太福音 25:21:“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事。”
路加福音 19:17:“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
提摩太後書 2:12:“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馬太福音25:21和路加福音19:17的比喻生動描繪:小事忠心者得大權柄——“管十座城”。提摩太後書2:12更進一步:“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 這“作王”不止於新耶路撒冷,還延伸至“天使”(林前6:3)和治理諸天新地(啟5:10)。富裕(屬靈財富)意味著更大責任:管理宇宙萬有、天使族群,外星人等等,或服事“平民”信徒。責任越大,榮耀越豐——這不是特權濫用,而是公義的體現,激勵地上忠心。“作王”意味著參與治理諸天。諸世界,和宇宙萬有,外星人,星係,星係群,和其他外星生命,從管理地球,擴展到地球之外,廣袤宇宙和諸天,涉及掌管新天新地、天使、各族群(參林前6:3)責任越大,榮耀越大,但承擔也越大
四、新耶路撒冷=貴族居所,“自由出入”是榮耀特權
啟示錄21-22章描述城門常開,但不是人人可自由進入(結界隔離)。
啟示錄22:14:“那些洗淨自己衣裳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裏,也能進城門進入城。”
“自由出入”代表親近神的特權
他們不僅住在城中,還可能是治理結構的一部分
外麵的人雖得救,仍處於某種“平民階層”
五、天國層級不是壓迫,而是榮耀中有次序,職責中顯尊榮
稱號 特征 權柄 是否自由進出新耶城
良善忠心的仆人 為主犧牲,得主稱讚 與主同王
一般信徒 得救但工程較弱 平民身份 或者部分
貧窮赤身者 得救如同經過火燒 無治理權
六、這樣的結構與神的公義、公平一致,而非世俗“平等”
神的公平≠人人相同
神的公平=按忠心與回應與地上的行為賞賜
榮耀差異源於與神同行的深度
差異不是分裂,而是共榮、共治、共體製。
哪一些人希望平等,就是那些不能夠進入新耶路撒冷城,城外的人想平等,如果他們不滿,上帝就把他們交付給無間地獄九殿平等王管理 。他們的理想就是人人平等,沒有能級,沒有階級。他們就去馬克思那裏報到。這些人就要去見馬克思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
平等從邏輯,自然與形而上都是無法自洽的
平等從邏輯體係來說,是無法自洽的,是根本違法自然的,即便是在黑洞,在原子核內部,膠子範疇也是不成立的,在家庭裏麵也是無法成立的,父母首先就是先生,“先生”(作為導師、權威與養育者的化身)而無法與子女平等。在一個非常小的範圍都無法自洽,如何通過和演繹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麵。即便是數學上的平等(等式)也是在局限於特定價值觀,或者規範價值方麵,一旦超越規範價值,等式就不能夠成立。數學的“平等”並不是宇宙本體的真理,而是一種在特定公理體係與符號規則下被定義出來的價值約定。
一旦越出這個公理化語境,所謂“=(等式)”便會失去意義或被重新定義。數學中的 “=” 是一種符號約定(syntactic convention),它依賴以下前提:存在一個公理體係(如皮亞諾算術、公理集合論等);存在一個解釋規則(什麽叫“1”,“2”,“+”);存在一套一致性標準(即證明的形式有效性)。
① 邏輯層麵:平等的自我否定悖論;“平等”要成立,必須有兩個或多個對象被比較。但比較本身就預設了差異。也就是說:若所有對象完全相等,則比較關係失去意義,因為“等號”隻能定義於區分之上。絕對平等 = 無差異 = 無關係 = 無存在。所以“人人平等”如果被理解為“本體無差別”,那就意味著:無身份(無主體)無關係(無結構)無邏輯(無法命題)這是一個邏輯上自毀的命題,等價於“存在=不存在”。
② 物理層麵:自然界沒有“絕對平等”從宇宙到微觀,沒有一個層級允許真正的“同一性”。 宇宙尺度,星體有質量差、引力差、光譜差。若完全平衡 → 引力勢相等 → 沒有時間流 → 宇宙塌縮或靜止。 原子尺度;原子核由質子、中子組成,內部膠子場在強相互作用中維係差異結構。膠子並非“讓一切平等”,而是產生色荷約束的相互關係。若色荷完全平等(即色荷消失) → 強力消失 → 原子核解體。所以:膠子不是“平等場”,而是“維係差異秩序的強製約場”。黑洞類比;黑洞事件視界內確實趨於“信息壓縮”,但這正是“差異被抹除 → 時間消失 → 自由度歸零”的狀態。黑洞不是平等的天堂,而是結構坍塌的地獄。“無間地獄”在物理意義上正是這種無差異、無時間、無空間的狀態。
③ 哲學層麵:等級與差異是存在的語法;“存在”這個詞的邏輯前提是:某物與非某物不同。所以任何結構、生命、社會、思想,都需要“位差”(potential difference)來維持流動、意義與創造。電場靠電位差,社會靠分工差,意識靠主客差。當一切被強行抹平——理性喪失、能級消失、自由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