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燈塔之旅 (1) – Peggy’s Cove Lighthouse

(2025-10-26 12:25:18) 下一個

9月底我們開啟了新斯科舍省為期一星期的自駕遊。這座被人們稱為大西洋墓地的半島, 有著崎嶇的海岸線,洶湧的海浪,還有世界上最高落差的潮汐,狂野而又神秘。

 

這裏不單有早期歐洲定居者的曆史遺跡,美麗的海灣和原汁原味的小漁村,更吸引我們的是沿著海岸線那數不勝數的燈塔。你也許不會想到:麵積比緬因州還小的新斯科舍省的燈塔曾多達187座,遍布新斯科舍省的主要海角和周邊的小島,加拿大第一座燈塔就誕生於新斯科舍省。

 

我們的第一站選擇距離省首府哈利法克斯 (Halifax )大約40分鍾車程的佩吉灣 (Peggy‘s Cove ),計劃飛到哈利法克斯並取到租車後,直接開到佩吉灣的一小旅館住下(Clifty Cove Motel),爭取拍到佩吉灣燈塔(Peggy’s Cove Lighthouse)在日落和日出時最美的容貌。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飛機延誤2.5個小時。加拿大人民禮貌友好,但機場設施正在擴修,辦事人員的效率實在不敢恭維。 盡管過關的人不多,但進程緩慢。等我們趕到旅館時,天已黑透,當天燈塔日落的場景也就成了過去的遺憾。

 

我們下塌的旅館就在海灣邊上,離燈塔隻有幾分鍾的車程。夜裏風雨交加,房間裏能清晰地聽到陣陣的波濤聲,久久不能入眠,次日拍攝日出燈塔的計劃自然又是落空,索性睡到了個自然醒。

 

第二天八點多鍾我終於有幸目睹這座大名鼎鼎的燈塔,身高將近50英尺的佩吉灣燈塔在新科斯舍省眾多燈塔中並不是最高挑的,容貌也非常經典 - 六角型的白塔配上紅色的頂燈。燈塔周邊那一大片光潔的巨型岩石和海浪猛烈拍打著岩石的景象令人震撼,遠遠看去行走在岩石上的三兩訪客尤如螻蟻一般的渺小。正是這大片的岩石和洶湧波濤的烘托,使得佩吉灣燈塔在眾多的燈塔中脫穎而出,成為新斯科舍省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這座建於1915年佩吉灣燈塔如今依然閃耀,驕傲地矗立在那伸入大海的半島上,引導船隻,歡迎遊客。

 

這時候雨已停了,但天空依然一片灰暗,我傳了一張實時拍攝的佩吉燈塔發給兒子,很快收到禮貌性的回複:still very pretty。是的,灰暗的天空也許使得燈塔失去光澤,但掩蓋不了佩吉灣的天然美麗。

 

佩吉灣是一個充滿傳奇,海浪和岩石的小漁村,相傳小漁村的名字源於在附近一次海難中幸存的一個女孩,她的名字叫佩吉。二百多年前的村莊由6戶人家組成, 他們從喬治三世國王手中獲得了800英畝的土地贈與,從此以後,村民們在岩石縫中壘起了房子,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捕撈耕種,生生不息…… 

 

(上圖來源網絡)

旅遊大巴每天都會把一車車的遊客從哈利法克斯送到這裏,但從海灣中搖曳的木頭漁船,岸邊堆放的龍蝦籠,彌漫在空氣中那淡淡的魚腥味……我能真徹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魅力,這裏仍然是一個真正的漁村。

 

十點多鍾,大巴開始陸續到達,遊客隨即增多,也到了我們該離開的時候了,趕赴今天行程的第二站: 盧嫩堡 (Lunenburg ),然後會繼續往西南方向行駛,在一星期之內將沿新斯科舍的海岸線繞半圈,  爭取觀看更多的燈塔。

 

中途停留小鎮馬洪灣(Mahone Bay),這是領導的同事極力推薦的小鎮之一,同事的太太就是離馬洪灣不過20分鍾車程的土生土長新斯科舍人。 

 

馬洪灣人早期大多都以木船製造業為生。也許是座落在水邊那三座尖頂教堂,尤其在秋天的紅葉襯托之下美倫美奐,使得這座小鎮吸引著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可惜9月底的馬洪灣大多數葉子還沒變顏色,視覺效果並沒有預期的那麽美好。

但街道兩旁五顏六色的店鋪和民居裝飾的非常精致,我們正好趕上當地的稻草人節(Scarecrow Festival),很多商鋪門前以及居民住宅院子裏都排列著服裝豔麗,動作誇張和造型各異的假人,我們在街上慢慢轉悠,時不時停下來與這些人偶合照留影,倒也非常有趣。

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小鎮,從廁所的標識能感覺到小地方的人並不保守,反倒很開放包容。

不知不覺到了飯點,我們隨機走進一家小餐館,點了當地美食龍蝦三明治和海鮮粥,味道鮮美,不愧為龍蝦之都,但價格卻不便宜,一份龍蝦三明治就要35加幣。吃過午飯,又繼續前行。

 

盧嫩堡(Lunenburg)被喻為加拿大活生生的一張明信片。我們跟隨穀歌導航來到與舊城區隔水相望的一個路邊攝影點(Lunenburg photo spot),盧嫩堡舊城區全景映入眼簾:色彩豔麗的建築層層疊疊,倒映在平靜的水麵上,與水中漂浮著那金燦燦的水草交相輝映 …… 真美!第一眼就對這座小城有了好感。

 

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小城仍然保留著十八世紀英殖民時期規劃的網格狀布局,整齊排列的街道從水邊順著山坡緩緩延伸,這兒並不是為招攬遊客刻意新建的仿古街鎮,舊城區約70%的建築真真切切來自於十八,十九世紀的原始建築,一百多年依然屹立不倒。

 (上圖來源網絡)

 

我們隨意在規規整整的街區閑逛,橫著走一段再豎著走一段,根本不用擔心會迷路。街道兩旁房子五顏六色,被稱為“盧嫩堡凸起”(Lunenburg bump)的五麵天窗隨處可見,傳說天窗曾是妻子們守望丈夫船隻歸來的瞭望台。街上行人不多,顯得有點冷清,一輛馬車滴達滴達慢慢走來,要不是路邊停靠的汽車,還真以為穿越回到十八,十九世紀呢。

 

盧嫩堡兩座地標建築當屬聖約翰聖公會教堂 (St. John's Anglican Church)和盧嫩堡學院(Lunenburg Academy),雖然都是木質結構,與歐洲那些富麗堂皇的建築不能相比,但設計非常別致,秀氣十足。

 

盧嫩堡碼頭港是這座小城最熱鬧的中心,充滿活力而又具有濃厚曆史感。停靠在碼頭的“藍鼻子二號”(Bluenose II)木質帆船曾贏得了“北大西洋女王”的稱號,有一個傳奇故事,必須留影。

 

“藍鼻子二號”的前身,“藍鼻子號”於1921年3月下水,這艘由當地人建造的漂亮賽船從獲得國際漁民賽(International Fishermen’s Race)獎杯那一刻,傳奇就此開啟;1933年它亮相於芝加哥的百年進步世界博覽會,1935年航行至英國,慶祝喬治五世國王登基25周年,1937年,“藍鼻子號”被作為模板刻在了加拿大一角硬幣,隨後印在三枚郵票以及新斯科舍省的車牌上。

 

1946年1月28日“藍鼻子號”觸礁沉沒,1963年“藍鼻子二號”下水,作為新斯科舍航海大使,繼續承傳“藍鼻子號”的傳奇。如今這艘令盧嫩堡人驕傲的帆船光環不再,停駐在碼頭提醒著人們這裏曾有過的輝煌航海時代。

 

盧嫩堡大西洋漁業博物館(Fisheries Museum of the Atlantic)稱得上是方圓百裏之內規模最大的博物館,這座曾經是當地漁業加工廠的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了該鎮漁業造船業的發跡史。令人意外的是盧嫩堡小城也曾有過一段不光彩曆史 - 朗姆酒走私事件(Rum Runner)。在美國禁酒令期間,這座小鎮卷入了朗姆酒走私活動,漁民借助假裝捕魚,偷偷將酒運送至紐約。

碼頭旁邊有一組黑色大理石紀念碑,是當地人為紀念在附近海域遇難的漁民而建。幾個世紀以來,被稱為大西洋墓地的新斯科舍省就有350多艘船隻被浩瀚大海吞噬,無數生命被卷入海浪中再也沒有返回。很難想象最初踏上這片狂野土地的開拓者要經曆多少艱難險阻才得以生存下來。

當晚租住在城郊的獨立小木屋(Lunenburg Oceanview Chalets),距離小木屋開車8分鍾有一處原始的小漁村 - 藍岩 (Blue Rocks)。之前曾從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過小漁村的照片,日出時分的小海灣美得令人窒息。領導懶得早起趕日出,放下行李先趕過去一睹為快。

展現在我眼前的這片靜謐的小海灣充滿詩情畫意:金黃色的海草,黑竭色的風化岩石,水邊的小木頭船,隱約倒映在泛著漣漪水中的小紅木屋,與天邊的晚霞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好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置身於這“詩和遠方”,我有一種要作詩的衝動,大海啊,大海…… 除了驚歎,-句詩也沒憋出來。

新斯科舍省自駕遊的第一天在美麗的晚霞中完滿結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