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個人資料
正文

ZT: 媒體怒斥:中共五不搞隻會搞出茉莉花

(2011-03-11 05:26:23) 下一個


ZT: 媒體怒斥:中共五不搞隻會搞出茉莉花

--------------------------------------------------------------------------------

蘋果日報 2011-03-10 14:09:25

據《蘋果日報》:麵對接連三個星期日的「茉莉花革命」集會,中共當局色厲內荏,一邊大肆鎮壓維權人士、異見人士,粗暴對待出現在集會地點的中國公民和外國記者,一邊在傳媒大造輿論,安撫自己說中國不是中東、茉莉花革命不會在中國爆發,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昨日更赤膊上陣,高調宣稱中國「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製,不搞聯邦製,不搞私有化」。

內地各大城市的星期日茉莉花集會已趨常規化,當局近期加強文攻武壓。據維權網統計,至昨日已有冉雲飛、朱虞夫等 16 人,因轉發茉莉花集會訊息或參與集會而被刑事拘留,被控「非法集會」、「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或「顛覆國家政權」等罪名。當局羅織的罪名之多,隻能證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文攻方麵,《北京日報》、上海《解放日報》兩大地方黨報早前分別發表評論,指摘「境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企圖搞亂中國,中共中央喉舌《人民日報》昨日也在海外版頭版發表題為《中國不是中東》的評論,提出中國不會爆發中東式革命的三大理由,包括中共執政根基穩固、早就廢除了領導人終身製、中國領導人一直順應民意。

是的,中國不是中東,中國走向民主的道路不一定循中東模式,中國是廢除了中東一些國家的領導人終身製,但是,所謂中國「領導人有序更替」,何嚐經由人民表決、認可?其中的利益輸送鏈、保護鏈何嚐中斷?所謂根基穩固, 87% 居民滿意國家狀況,隻是中共的自我安慰而已;所謂順應民意,對大學生就業難、高房價、貧富差距大有「一係列解決辦法」,隻是中共的自欺欺人而已。

吳邦國昨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代表中共領導人宣示「五不搞」^^時還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形成,「從製度上、法律上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中共決心維護一黨專政的明示,這是中共將法律製度踐踏為一黨專政工具的明示。

廣東敢言報章《南方都市報》前主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5 年度世界新聞自由獎獲得者程益中,昨日在微博留言指出:「專製不破、憲法不立、權力不控、法製不張,貪汙腐敗、貧富懸殊、社會不公、道德淪喪,必將日甚一日,也就永無國泰民安、海晏河清的那一天,最終也永無穩定可言。把民主與秩序、自由與效率、人權與主權、公平與發展一一對立起來,是專製利益集團精心炮製的謊言;說白了,專製才是動亂根源,也是吾國吾民之公敵。」

隻有一黨專政,沒有權力的製衡,沒有獨立的司法,何來社會公平、正義?何來社會穩定、發展?吳邦國的「五不搞」,是對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的公然踐踏,正是茉莉花革命爆發的誘因。中共堅持「五不搞」,最終隻會搞出茉莉花革命、搞出人民革命,葬送其推動政改、推動民主的機會。

(摘自: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64519&id=1048542&dcid=35)



^^

吳邦國“七確立”“五不搞”描述中國政治文明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1 年 03 月 11 日 

   3 月 10 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中新社北京 3 月 11 日電 題:吳邦國“七確立”與“五不搞”描述中國特色政治文明

  中新社記者 張量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吳邦國在報告中擲地有聲地用七個“確立”和五個“不搞”向世界表明,中國開創的特色政治文明具備不可動搖的法製根基。這一宣示引起海內外媒體的極大關注。

   10 日,吳邦國在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形成的意義時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是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國家的根本製度和根本任務,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 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政體,確立了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確立了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上述這些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製度安排,是以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政治構想為基礎,隨著時代的演進而不斷豐富發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國政治發展模式,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個新樣本。

  近年來,中國的迅速崛起,引發了“中國模式”話題的全球性探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更成為提振世界經濟複蘇的引擎,在此背景下,這種探討更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中國政治發展模式也開始受到西方研究者的正麵關注。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作家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將中國政治體製稱為“縱向民主”。他指出,中國的政治模式在解決諸多重大難題上,都表現出驚人的高效和務實。納斯比特認為,“中國形成了一種目前正與西方民主製度競爭的發展模式”。

  中國著名政治學者俞可平對“中國模式”的政治發展模式亦有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中國模式”既不同於改革開放前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即蘇聯模式,也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模式。“中國模式”與西方社會發展模式的區別是極其明顯的。在所有製方麵,中國不實行全麵私有化,而是以公有經濟為主導的混合所有製,公有經濟仍然控製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土地和森林、礦山等資源也不實行私有化。在政治製度上,中國不搞多黨製和議會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在意識形態上,中國雖允許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但仍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

  同時,俞可平認為中國的發展與其他國家也有共同點。他指出,“中國模式”的成功之處,恰恰就在於它立足中國的具體國情,並充分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

  正如吳邦國在報告中申明:“從中國國情出發,鄭重表明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 " 三權鼎立 " 和兩院製,不搞聯邦製,不搞私有化。”這是中國經過 60 多年發展曆程得出的重要發展經驗和共識,更是中國特色政治文明與其他政治文明的本質區別。

  盡管關於“中國模式”的話題還遠未到達總結階段,但中國政治發展模式的邊界已經在“五不搞”的表述中十分清晰,一種值得世界關注的政治文明已發展成形,充滿信心地繼續前進。

( 責任編輯: UN012)

( 摘自: http://news.sohu.com/20110311/n279778542.shtml)


“七確立”“五不搞”: 說得如此的語言貧乏(好象還不如小學生的水平!),內容平庸,赤裸裸的,更是無理無力。

老毛若醒來,會說得比這些人漂亮多了!

"不搞私有化"的潛台詞為:特權階層除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