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界”公眾號首發,歡迎閱讀、轉發、分享。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諸子界匯聚諸子智,傳承百家長。致力中華典籍與傳統文化的整理與分享。(國學文化)
56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原文】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穴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嚐敵,而又以敵自嚐,故去就可以決。
【譯文】
凡是軍事的行動,應該首先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帥,然後才可以使軍隊在危險的環境中行動。鄧艾命令士兵以繩係身懸縋而下,偷越險山進入蜀中,若不是劉禪那麽昏庸無能,鄧艾縱有百萬大軍,也能夠很容易地把他們打敗俘獲。鄧艾就是詳細了解劉禪後,才敢於如此冒險。所以古代賢能的將帥既善於用軍隊來試探敵人的實力強弱,也善於用敵人來試探自己軍隊的實力強弱。因而或戰或不戰都可以作出正確的決定。
【原文】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
【譯文】
一般而言,統帥的行動原則是:明白事理然後才可以發動軍隊,了解形勢然後才可以進行戰爭,懂得節製然後才可以指揮戰爭。明白事理,就不會因為行動違背正義而理屈辭窮;了解形勢,就不會因為暫時遭受挫折而灰心喪氣;懂得節製,就不會由於蠻幹而陷入困境。他不會因貪圖小利而盲目行動,也不會因遭遇小禍而有所逃避。小利小禍不足以委屈自己的才能,具有這樣的心胸,然後才能有應付大利大禍的氣概。隻有善於培養自己的才能,而又懂得愛護自己聲譽的人,才可以無敵於天下。所以說,一個深明事理善於忍讓的統帥,可以對付一百個不明事理而隻知蠻勇的將領;一個善於安處而不冒險的統帥,可以戰勝一百個性情急躁而好輕易出戰的將領。
【原文】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譯文】
軍隊各有長處和短處,這一點敵我雙方是一樣的。有人問:“我方的長處,我們把它顯示出來而運用它,但是敵人卻不同我們在這方麵較量;我方的短處,我們把它隱蔽起來而不使用它,但敵人卻強迫我們在這方麵與他們角逐,那該怎麽辦呢?”我回答說:“我方的短處,我們故意大肆張揚而顯露出來,使敵人產生疑慮而退卻;我方的長處,我們卻將它隱藏起來而暗中培育發展它,使敵人放鬆警惕而輕犯我們,從而陷入便於發揮我方長處的計謀之中。這就是善於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戰術。”
【原文】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蝪,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譯文】
善於指揮軍隊的將帥,要能使自己的士兵打起仗來沒有顧忌,覺得有侍無恐。沒有顧忌,就懂得即使戰死也在所不惜,有恃無恐,就會堅信一定不會戰敗。比如一個人,哪怕手中隻有一雙短棒,在他麵對猛虎時,也會奮力呼喊著去打擊猛虎;如果兩手空空,即使是偶然遇見一隻大蜥蜴,也會恐懼色變而向後退卻。這是人之常情啊!人如果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做將軍了。一個赤臂持劍決心拚命的人,即令烏獲那樣的勇士,也不敢逼近他;如果一個人身佩甲胄,抱著武器而鼾睡,即令一個兒童也能夠用弓箭射死他。所以善於領兵打仗的將帥,要能用適當的方式使軍隊具有堅不可摧的意誌;如果能用適當的方式使軍隊具有堅不可摧的意誌,那麽這支軍隊在任何時候都會具有不可戰勝的力量。
【原文】
將戰必審知其將之賢愚:與賢將戰,則持之;與愚將戰,則乘之。持之,則容有所伺而為之謀;乘之,則一舉而奪其氣。雖然,非愚將勿乘。乘之不動,其禍在我。分兵而迭進,所以持之也;並力而一戰,所以乘之也。
【譯文】
將要進行戰爭之前,一定要確實了解敵人的將師是才能出眾,還是平庸蠢笨。同才能出眾的敵將作戰,要善於和他相持;同平庸蠢笨的敵將作戰,要善於乘勢壓服他。善於同敵人相持,就可以有機會窺測到敵人將師的疏漏,然後運用智謀而戰勝他;善於乘勢壓眼敵人,就可以一舉而使敵人喪失膽氣。雖然如此,敵人的將領如果不是平庸蠢笨的人,就不可對他用壓服的辦法,因為對他實行壓服而他卻拒不出戰,就會造成我軍的災難。把軍隊分為幾個部分輪流進攻,這就是同敵人相持的辦法;集中優勢兵力打一場殲滅性戰爭,這就是壓服的辦法。
【原文】
古之善軍者,以刑使人,以賞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義附者焉。不以戰,不以掠,而以備急難,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韓之戰,秦之鬥士倍於晉,而出穆公於淖者,赦食馬者也。
【譯文】
古時候善於治軍的人,雖然用處罰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賞賜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發起對敵人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著正義的原則。不是要用他們去發動戰爭,也不是要用他們去進行掠奪,而是要用他們應付國家的危難,所以越國依靠六千名誌士,戰敗了強大的吳國。在韓原大戰中,秦國的勇士比晉國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從泥沼中解救出來的,卻是當年被他赦免、吃他的馬肉的普通百姓。
【原文】
兵或寡而易危,或眾而易叛,莫難於用眾,莫危於用寡。治眾者法欲繁,繁則士難以動;治寡者法欲簡,簡則士易以察。不然,則士不任戰矣。惟眾而繁,雖勞不害為強。
【譯文】
人數太少的軍隊容易遇到危險,人數太多的軍隊容易發生叛亂,指揮人數多的軍隊最困難,指揮人數少的軍隊最危險。所以治理人數眾多的軍隊,規範約束要詳細,規範約束詳細,士兵就難以隨便行動;治理人數較少的軍隊,規範約束要簡明,規範約束簡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如此,士兵就不能妥善地擔當起作戰的任務。人數眾多而規範約束詳盡的軍隊,即使平日任務繁重,也仍然不失為一支強大的軍隊。
【原文】
以眾入險阻,必分軍而疏行。夫險阻必有伏,伏必有約。軍分則伏不知所擊,而其約攜矣。險阻懼蹙,疏行以紓士氣。
【譯文】
率領人數眾多的軍隊進入艱險阻塞的環境,一定要分兵而緩慢行進。因為艱險阻塞之地必會有敵人的伏兵,伏兵一定事先有約定。我軍分兵前進,那麽敵人的伏兵就不知道應當攻擊我軍的哪一部分,這樣敵人事先約定好的行動計劃也就被瓦解了。在艱險阻塞的環境中行軍,士兵容易產生恐懼急促心理;這時讓軍隊緩慢行進,可以使士兵的精神安定,消除恐懼。
【原文】
兵莫危於攻,莫難於守,客主之勢然也。故地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實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賢將能以寡為眾,以小為大。當敵之衝,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進;雖告之曰此無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襲,潛兵以備,彼不我測,謂我有餘,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嘩者斬,時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擊,其眾可走矣,何患城小?
【譯文】
用兵打仗沒有比進攻更危險的,沒有比防守更困難的,因為在別人土地上的進攻者與在自己土地上的防守者的態勢本來就是這樣。城堡有兩種情況是不便防守的:一種是士兵太少,滿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種是城堡太小,不能夠隱蔽防守的士兵。隻有賢能的將領才能運用少數兵力來取得多數兵力的效果,運用小城來取得大城的效果。麵對著敵人的先鋒,沒有人會不知道固守的,但我們若運角疑兵,敵人就會驚愕不敢前進,即使明白地告訴他們說:“這裏沒有人防守。”他們也不會相信。準確地估計敵人襲擊我軍的地點,暗中在那裏部署兵力進行防備,敵人不了解我軍的虛實,就會以為我們有用不完的兵力,那麽即使我軍的人數比敵人少,又有什麽值得憂慮呢?收卷軍旗,停止擊鼓,使軍隊沒有一點聲音;嚴令約束士兵,有敢大聲說話的斬首,不時讓老人和兒童登上城牆,故意表示膽怯;然後乘敵人鬥誌鬆懈之時,突然發起攻擊,敵人就會被打得大敗而逃,那麽即使城小,又有什麽可憂慮呢?
【原文】
背城而戰,陣欲方,欲踞,欲密,欲緩。夫方而踞,密而緩,則士心固,固而不懾。背城而戰,欲其不懾。麵城而戰,陣欲直,欲銳,欲疏,欲速。夫直而銳,疏而速,則士心危,危則致死。麵城而戰,欲其致死。
【譯文】
背靠城牆打防禦戰時,軍隊適合用方的陣形、橫列展開的陣形、密集的陣形和利於緩慢前進的陣形。這樣的陣形可以使士兵覺得牢不可破;覺得軍陣牢不可破,就不會產生恐懼心理。背城而戰的時候,就是要讓土兵不感到恐懼才行。麵向城牆打進攻戰時,軍隊要用直的陣形、前尖後寬的陣形、稀疏的陣形和利於迅速前進的陣形。這樣的陣形可以使士兵覺得麵臨危境;覺得麵臨危境,就會拚死作戰。麵城而戰的時候,就足要讓士兵拚死作戰才行。
【原文】
夫能靜而自觀者,可以用人矣。吾何為而怒,何為則喜;吾何為則勇,吾何為則怯?夫人豈異於我?天下之人,孰不能自觀其一身?是以知此理者,塗之人皆可以將。
【譯文】
人如果能夠冷靜地觀察自己,就可以帶兵打仗了,我為什麽會憤怒?我為什麽會歡樂?我為什麽會勇敢?我為什麽會怯懦?別人和我難道有什麽不同嗎?天下的人有誰不會觀察自己呢?所以懂得人為什麽會憤怒、會歡樂、會勇敢、會怯懦的道理,即使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做將軍。
【原文】
平居與人言,一語不循故,猶在愕而忌。敵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視敵有無故之形,必謹察之,勿動。疑形二:可疑於心,則疑而為之謀,心固得其實也;可疑於目,勿疑,彼敵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謀應,目疑以靜應。彼誠欲有所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譯文】
平時同別人談話,有一句話不符合常理,就會引起驚愕,進而產生猜忌。倘若敵人用可疑的表現來迷惑我們,反而安然處之不覺得奇怪,這就太鄙陋了。所以,聰明的人看到敵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現,一定謹慎觀察,切勿盲動。可疑的表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不見具體行動,而使我們在心裏產生疑問,心裏既然有了疑問,就應針對敵人的表現而進行謀劃分析,這樣就可以得知敵人的真實情況;一種是故意用虛假的行動使我們看到,從而產生疑問,這時切不可被敵人的假像所迷惑,要知道那正是敵人迷惑我們的詭計。因此,心裏有疑問,要用分析謀劃的方法來對付,看到敵人的可疑行動,要用冷靜觀察的態度來對付。敵人果真要有所行動,就不會讓我們看到。
【原文】
知有所甚愛,知有所不足愛,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將者,以其所不足愛者,養其所甚愛者。
【譯文】
知道有些東西是應當十分愛惜的,有些東西是不值得愛惜的,這樣的人就可以帶兵打仗了。所以那些善於指揮的將帥,總是犧牲不值得愛惜的東西,來養護十分值得愛惜的東西。
【原文】
士之不能皆銳,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處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孫臏有言曰:“以君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此兵說也,非馬說也。下之不足以與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棄之矣。中之不足以與吾上,下之不足以與吾中,吾既不能再勝矣乎?得之多於棄也,吾斯從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獨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三權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譯文】
士兵不可能都是精銳的,馬匹不可能都是優良的,兵刃器械不可能都是堅固鋒利的,這是事物的本然之理,隻看使用它的人如何處置了。士兵有上、中、下三等,這樣,用兵也就有三種權變。孫臏曾經說過:“用你的下等馬與對方的上等馬比賽,用你的上等馬與對方的中等馬比賽,再用你的中等馬與對方的下等馬比賽。”這實質上講的是用兵作戰,並不隻是在講賽馬。下等馬不能夠賽過對方的上等馬,這個我們是早已明白的;我這樣安排,是故意放棄這次取勝的機會。對方的中等馬不能賽過我們的上等馬,對方的下等馬不能賽過我們的中等馬,這樣不就可以取得兩次勝利嗎?從總體上看,得勝的次數比失敗的次數要多,所以應該選擇這種比賽辦法。對方的上等馬得不到他的中等馬和下等馬的援助,雖然勝了一次,豈不是白搭嗎?對方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所以我說:“士兵有上、中、下三等,因而用兵之道也就有三種權變。”三種權變,就是用放棄一次勝利的手段,來達到三次交鋒總的勝利目標。
【原文】
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鳴呼!不從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強敵也。漢高帝之憂項籍耳,雖然,親以其兵而與之角者,蓋無幾也。隨何取九江,韓信取魏、取代、取趙、取齊,然後高帝起而取項籍。夫不汲汲於其憂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蓋所以孤項氏也。秦之憂在六國,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強,最後取,非其憂在蜀也。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國,取一陣,皆如是也。
【譯文】
管仲說:“攻擊對方堅固的部分,那對方薄弱的部分也就變成堅固的了;攻擊對方薄弱的部分,那對方堅固的部分也就變成薄弱的了。”這話說得好極了,不選擇敵人薄弱的地方來攻擊,那麽天下的敵人都變成強敵了。漢高祖的憂慮主要在項籍,但他率領軍隊直接同項籍作戰卻沒有幾回,等到隨何取了九江,韓信破魏國、消滅代國、攻取趙國、破了齊國,然後漢高祖才大舉進攻項籍,並戰勝他。漢高祖所以不急急忙忙地去對付他所優慮的項籍,而是長時間地在那些不值得憂慮的地方作戰,其目的就是要用這種策略使項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秦國的主要憂慮是六國,而蜀國最偏僻最弱小,秦國卻最先攻滅了它;楚國最強大,卻幾乎是最後才攻取了它;這並不是因為秦國的主要憂慮在蜀國呀!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同強大的魏國相較量,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無論是奪取天下、攻取一個侯國、贏得一場戰爭,都是這樣。
【原文】
範蠡曰:“凡陣之道,設右以為牝,益左以為牡。”春秋時,楚伐隨,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蓋一陣之間,必有牝牡左右,要當以吾強攻其弱耳。
【譯文】
範蠡說:“大凡作戰布陣的原則,是充實左翼,使之成為堅強難破的雄軍,設立較弱的右翼為配合作戰的雌軍。”春秋時期,楚國攻打隋國,季梁對隋君說:“楚國人以左為上,國君一定在左翼軍中,您不要正麵和楚王相遇。要攻擊楚軍的右翼,右翼軍中沒有良將精兵,一定會被我們打敗。偏師一旦戰敗,它的整個軍隊就瓦解了。”大凡一個軍陣之中,必定會有強弱不同的雄雌左右兩翼,關鍵是應當用我軍的強大主力去攻擊敵人薄弱的一翼。
【原文2】
唐太宗曰:“吾自興兵,習觀行陣形勢,每戰視敵強其左,吾亦強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強,強常遇弱。敵犯吾弱,追奔不過數十百步。吾擊敵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勝。”後之庸將,既不能處其強弱以敗,而又曰:“吾兵有老弱雜其間,非舉軍精銳,以故不能勝。”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無。無之,是無以耗敵之強兵,而全吾之銳鋒,敗可俟矣。
【譯文2】
唐太宗說:“我自從興兵打仗以來,經常仔細觀察軍陣形勢,每次作戰,發現敵人加強他的左翼,我也加強我的左翼:敵人減弱他的右翼,我也減弱我的右翼。使我軍的弱翼經常對著敵軍的強翼,我軍的強翼經常對著敵軍的弱翼。敵人進犯我軍的弱翼,前進不過數百步;我軍攻擊敵人的弱翼,總是突破敵人的陣線,然後再掉轉頭來從背後攻擊敵人的強翼,所以每戰必勝。”後世那些平庸無能的將領,既不能善於運用強弱之勢,因而常打敗仗,卻說:“我的軍隊中摻雜著老弱的士兵,並非全部是精兵,因此不能夠打勝仗。”他們不懂得老弱的士兵,本來也是軍事指揮家所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老弱的士兵,就沒有什麽可以用來引誘消耗敵人的強兵,從而保全我軍的精銳,這樣,等待我軍的就是失敗的結局。
【原文】
故智者輕棄吾弱,而使敵輕用其強,忘其小喪,而誌於大得,夫固要其終而已矣。
【譯文】
所以聰明的統帥,總是舍得犧牲自己的弱兵,而使敵人輕易地拚掉他的強兵;不計較小的損失,而用心於取得大的勝利。指揮戰爭的要領,本來就不過是以追求最後勝利為目標罷了。
【原文】
古之善攻者,不盡兵以攻堅城;善守者,不盡兵以守敵衝。夫盡兵以攻堅城,則鈍兵費糧而緩於成功;盡兵以守敵衝,則兵不分,而彼間行,襲我無備。故攻敵所不守,守敵所不攻。
【譯文】
古時候善於進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來攻打防守堅固的城池;善於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於守備敵人出擊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來攻打防守堅固的城池,就會挫傷士兵的銳氣,浪費糧食軍備,因而延緩取勝的時期;把全部兵力用於防守敵人出擊的地方,那樣士兵就不能再分開作戰,敵人就會秘密行動,偷襲我們沒有設防的地方。所以說,進攻時應該攻擊敵人不設防的地方,防守時也應該防守敵人所不攻打的地方。
【原文】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車轂擊,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銳兵出其北;大兵攻其東,銳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穀,中盤絕徑,潛師其間,不鳴金,不撾鼓,突出乎平川,以衝敵人心腹者,曰伏道。
【譯文】
進攻有三種戰術,防守也有三種戰術。這三種戰術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寬廣平坦的道路,戰車交錯,人肩相摩,出征經過這條道路,回來也經過這條道路。我軍一定進攻的地方,正是敵人一定防守的地方,這就叫做正兵戰術。用大軍進攻敵人的南邊,用精銳部隊襲擊敵人的北邊;用大軍進攻敵人的東邊,用精銳部隊襲擊敵人的西邊,這就叫做奇兵戰術。在高山深穀之中,在盤曲絕險的半道上,埋伏軍隊,不敲鑼,不擊鼓,然後突然出現在平原上,出擊敵人的心腹之處,這就叫做伏兵戰術。
【原文2】
故兵出於正道,勝敗未可知也;出於奇道,十出而五勝矣;出於伏道,十出而十勝矣。何則?正道之城,堅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堅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則無城也,無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與伏道焉者,其將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與伏道焉者,其將亦木偶人是也。
【譯文2】
用正兵的戰術打仗,勝敗不可預料;用奇兵的戰術打仗,十次戰鬥可以取勝五次;用伏兵的戰術打仗,打十次而十次都可取勝。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用正兵所攻擊的對象一定是敵人防守堅固的城池;用正兵所攻擊的軍隊,一定是敵人的精銳軍隊。用奇兵所攻擊的城他,不一定是敵人防守堅固的城池;用奇兵所攻擊的軍隊,不一定是敵人的精銳軍隊。如果用伏兵,那麽敵人就無城可守,無兵可用。隻會用正兵進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進攻,這樣的將帥就和木偶人一樣。隻會用正兵防守,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這樣的將帥也和木偶人一樣。
【原文】
今夫盜之於人:抉門斬關而入者有焉,他戶之不扃鍵而入者有焉,乘壞垣、坎牆趾而入者有焉。抉門斬關,而主人不知察,幾希矣;他戶之不扃鍵,主人不知察,太半矣;乘壞垣,坎牆趾而主人不知察,皆是矣。為主人者,宜無曰門之固,而他戶牆隙之不恤焉。夫正道之兵,抉門之盜也;奇道之兵,他戶之盜也;伏道之兵,乘垣之盜也。
【譯文】
現在那些做盜賊的人:有的是毀門撬鎖進去行竊,有的是從沒有上鎖的旁門進去行竊,有的是翻牆穿洞而進去行竊。毀門撬鎖而主人不覺察的,情況很少;從不上鎖的旁門而入,而主人不覺察的,有一大半的比率;翻牆穿洞而入,而主人不覺察的,則是到都可見到的事。做為主人,不應當說:“隻要大門關鎖牢固,旁邊的小門和牆上的小洞就不必憂慮了。”用正兵的戰術,就好比毀門撬鎖為盜一樣,成功與否不可預料;用奇兵的戰術,就好比從沒上鎖的旁門為盜一樣,大半是可以成功的;用伏兵的戰術,就好比翻牆穿洞為盜一樣,十次有九次可以成功的。
【原文】
所謂正道者,若秦之函穀,吳之長江,蜀之劍閣是也。昔者六國嚐攻函穀矣,而秦將敗之;曹操嚐攻長江矣,而周瑜走之;鍾會嚐攻劍閣矣,而薑維拒之。何則?其為之守備者素也。劉濞反,攻大梁,田祿伯請以五萬人別循江淮,收淮南、長沙,以與濞會武關。岑彭攻公孫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徑拔武陽,繞出延岑軍後,疾以精騎赴廣都,距成都不數十裏。
【譯文】
所謂正兵戰術,像戰國時秦國的函穀,三國時吳國的長江、蜀國的劍閣,都是其例。戰國時代中原六國曾經進攻函穀關,被秦國將軍所打敗。曹操曾經攻打長江,被周瑜擊潰而逃。鍾會曾經進攻劍閣,被薑維所阻擊。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這些地方預先就設有守備。劉濞反叛漢朝,北上進攻大梁,田祿伯向劉濞請求給他五萬人馬,沿著長江淮河從另一路進攻,等收取淮南、長沙以後,再到武關與劉濞會合。岑彭攻打公孫述,從江州沿都江逆水而上,大破侯丹軍隊,直接攻取武陽,繞到延岑軍隊的後麵,以精銳的騎兵急速奔赴廣都,距離成都不過數十裏。
【原文2】
李愬攻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顏而不備愬,愬自文成破張柴,疾馳二百裏,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濟。此用奇道也。漢武攻南越,唐蒙請發夜郎兵,浮船牂牁江,道番禺城下,以出越人不意。鄧艾攻蜀,自陰平由景穀攀木緣磴,魚貫而進,至江油而降馬邈,至綿竹而斬諸葛瞻,遂降劉禪。田令孜守潼關,關之左有穀曰禁,而不之備,林言、尚讓入之,夾攻關而關兵潰。此用伏道也。
【譯文2】
李愬攻蔡州,蔡州的所有精銳部隊都用來抵抗李光顏,不防備李愬。李愬從文城出發,攻破張柴村之後,急速奔馳二百裏,半夜抵達蔡州,黎明就擒獲了吳元濟。這些,都是用奇兵戰術的例子。漢武帝攻打南越,唐蒙請求發動夜郎軍隊,乘船從牂牁江沿水路而下,直抵番禺城下,突然出現,南越人根本沒有料到。鄧艾攻打蜀國從陰平縣出發,經由景穀,將士們攀援樹木,緣著險惡的石徑,魚貫而進,到了油江縣降服了馬邈,到了綿竹縣斬其守將諸葛瞻,接著又迫使劉禪投降。田令孜率軍把守潼關,關的左邊有個大山穀,名叫禁穀,沒有派兵把守。林言、尚讓便從山穀中進入關內,夾攻潼關,守關的唐朝軍隊被擊潰。這些,都是伏兵戰術的例子。
【原文】
吾觀古之善用兵者,一陣之間,尚猶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勝,況守一國、攻一國,而社稷之安危係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將耶?
【譯文】
我考察古代那些善於用兵的人,他們在一次戰役之中,尚且要用正兵、奇兵、伏兵三種策略,來取得勝利,何況是守衛一個國家、攻打一個國家這類關係著整個天下安危的戰爭,難道可以用那些不懂得這三種用兵戰術的人為將帥嗎?
【原文】
孫武既言五間,則又有曰:“商之興也,伊摰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商。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按《書》:“伊尹適夏,醜夏歸亳。”《史》:“太公嚐事紂,去之歸周。”所謂在夏在商誠矣,然以為間,何也?
【譯文】
孫武說過“間謀有五種”,又說過:“商朝所以能興盛起來,是因為伊摯曾經待過夏朝,了解夏朝的情況;周朝所以能興盛起來,是因為呂牙曾經待在殷朝,了解殷朝的情況。因此,明智的君主、賢能的將帥,凡是能用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做間諜的,就一定能夠建樹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所在,整個軍隊要依靠他來決定行動。”考察《尚書》的記載,伊尹確實到過夏朝,認為夏朝政治醜惡,就往毫京歸順商湯。根據史書記載,薑太公曾經為殷纖王做事,因為紂王無道,才離開殷朝,投奔周朝。所以孫武說伊尹曾待過夏朝、呂牙曾待過殷朝,是確有其事的。但是孫武又認為他們是間諜,這是為什麽呢?
【原文2】
湯、文王固使人間夏、商邪?伊、呂固與人為間邪?桀、紂固待間而後可伐邪?是雖甚庸,亦知不然矣。然則吾意天下存亡寄於一人。伊尹之在夏也,湯必曰:“桀雖暴,一旦用伊尹,則民心複安,吾何病焉。”
【譯文2】
難道商湯、周文王本來就命他們在夏朝、商朝做間諜嗎?難道伊尹、呂尚本來就是為人做間諜的嗎?或者是夏桀、殷紂本來就是隻有依靠間諜才能討伐的嗎?——即使是智慧最低下的人,也懂得事情並不是這樣的。不過,我的意思是:天下的存亡寄托在一個人身上。當伊尹在夏朝的時候,商湯一定會說:“桀雖然暴虐,一旦他任用伊尹,那麽民心就會回複安定,我還有什麽憂慮的呢?”
【原文3】
及其歸亳也,湯必曰:“桀得伊尹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安視民病。”遂與天下共亡之。呂牙之在商也,文王必曰:“紂雖虐,一旦用呂牙,則天祿必複,吾何憂焉。”及其歸周也,文王必曰:“紂得呂牙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久遏天命。”遂命武王與天下共亡之。然則夏、商之存亡,待伊、呂用否而決。
【譯文3】
等到伊尹來到毫的時候,商湯一定會說:“桀得到伊尹而不能任用,夏朝一定要滅亡了。我不能看著人民陷入困苦之中而坐視不問。”於是就聯合天下諸侯一起來討滅夏桀。當呂牙在商朝的時候,周文王一定會說:“紂雖然暴虐,一旦他任用呂牙,那麽天賜的福祿一定會恢複,我還憂慮什麽呢?”等到呂牙來到周朝的時候,周文王一定會說:“紂得到了呂牙而不能任用,商朝一定要滅亡了。我不能夠長期阻止天意的貫徹。”於是就命令周武王聯合天下諸侯,共同來討滅商朝。這樣看來,夏朝、商朝的或存或亡,是依賴於伊尹、呂牙的是否被任用而決定的。
【原文】
今夫問將之賢者,必曰能逆知敵國之勝敗。問其所以知之之道,必曰不愛千金,故能使人為之出萬死以間敵國,或曰能因敵國之使而探其陰計。鳴呼!其亦勞矣。伊、呂一歸,而夏、商之國為決亡。使湯、武無用間之名,與用間之勞,而得用間之實,此非上智,其誰能之?
【譯文】
現在如果要問什麽樣的將帥才算是賢能的?一定會回答說:“能預先知道敵國作戰的勝敗,就是賢能的將帥。”再問他用什麽辦法可以預先知道敵國作戰勝敗呢?他一定會回答說:“不吝惜千金,所以能使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去為他刺探敵國的情況。”或者說:“能根據敵國使者的言行探測他們的陰謀計劃。”他們這樣做也真是夠辛苦了!像伊尹、呂牙這樣,一來歸順就決定了夏朝、殷朝滅亡的命運,使得商湯、周武王沒有用間諜的名聲和用間諜的辛勞,卻得到了用間諜的實效。這如果不是有上等智慧的人,誰能夠做到?
【原文】
夫兵雖詭道,而本於正者,終亦必勝。今五間之用,其歸於詐,成則為利,敗則為禍。且與人為詐,人亦將且詐我。故能以間勝者,亦或以間敗。吾間不忠,反為敵用,一敗也;不得敵之實,而得敵之所偽示者以為信,二敗也;受吾財而不能得敵之陰計,懼而以偽告我,三敗也。夫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智於此,不足恃也。
【譯文】
用兵打仗雖然屬於詭詐之道,但是以堅持正義為根本的人,最後一定會取得勝利。五種間諜的運用,它的歸宿總是詭詐之道,成功了會得到好處,失敗了就會帶來災禍。況且,我對別人使用詭詐,別人也將對我使用詭詐。所以能以間諜取勝的人,有時也會因間諜而遭到失敗。我的間諜不忠貞,反而會被敵人利用,這是失敗的第一種原因。間諜得到的不是敵人的真實情況,而是故意顯示的虛假情況,卻以為是可信的,這是失敗的第二種原因。做間諜的人接受了我的錢財,不能探得敵人的秘密計劃,因為懼怕懲罰而編造一些假情報告訴我,這是失敗的第三種原因。在正義上盡心力的人,這一件事情做好了,其他許多重要的事情都可成功;在詭詐上用心計的人,做一百件補救的事,卻會有一千件繁雜的事情發生,終歸還是失敗。把聰明用在詭詐上的人,是不能夠依靠的。
【原文】
故五間者,非明君賢將之所上。明君賢將之所上者,上智之間也。是以淮陰、曲逆,義不事楚,而高祖擒籍之計定;左車、周叔不用於趙、魏,而淮陰進兵之謀決。鳴呼,是亦間也。
【譯文】
所以五種用間諜的辦法,並不是聖明的君主、賢德的將帥所崇尚的:他們所崇尚的,應該是爭取到極高智慧的人做謀士。因此淮陰侯、曲逆侯堅持正義不願為楚王效力,而漢高祖得到他們之後,就決定了消滅項籍的計劃;李左軍、周叔不被趙王和魏王信任,因而淮陰侯進兵趙、魏的計劃就決定了。這也是使用間諜的一種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