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106一110

(2023-11-02 11:57:15) 下一個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一)

 

圖片

 

【題解】

離,離開,驅離;合,融合,入侵;真,真氣,意指人體內的正氣;邪,外邪,指風寒暑濕燥火這些“六淫”。換言之,本文講的是外邪是如何侵入人體的,以及醫者如何根據人體真氣的變化,運用針刺法來達到扶正去邪的目的。

 

圖片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餘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輸,餘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餘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①。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②。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③,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④,在陰與陽,不可為度⑤,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⑥。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⑦。

【點評】

此段重點講述了,在針刺之時,要留意天氣的變化,做瀉法之時,要在吸氣時進針,在呼氣時起針。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餘盡通其意矣。

【1】夫子乃因而九之,九,通“鳩”, 當動詞用,意為糾合、聚集。此處是指岐伯在九針的基礎之上研究、歸納。

黃帝問道:我聽說九針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從九篇上加以發揮,演繹成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經完全領會它的精神了。

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輸,餘知之矣。  

 【1】 補瀉於滎輸,滎輸,十二經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五個重要經穴,分別名為井、滎、輸、經、合,合稱“五輸穴”,共記6o個,有關記載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以上下所出為進,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靈樞。本輸》則詳細地闡明了各經井、滎、輸、經、合各穴的名稱和具體位置。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為古今醫家所重視。臨床上如井穴可用於治療神誌昏迷;滎穴可用於治療熱病;輸穴可用於治療關節痛;經穴可用於治療喘咳;合穴可用於治療六腑症證等。

此處指補瀉於滎輸,並非特指這兩處的穴位,而泛指6o五輸穴,對於補瀉的重要性

《針經》上說的氣之盛衰,左右偏勝,取上以調下,去左以調右,有餘不足,在滎輸之間進行補瀉,我亦懂得了。

●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

這些變化,都是由於榮衛的偏勝、氣血虛實而形成的,並不是邪氣從侵入經脈而發生的病變。

餘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我現在希望知道邪氣侵入經脈之時,病人的症狀怎樣?又怎樣來治療?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①。

 【1】宿度:宿,星宿。古代天文學家按星宿的位置劃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謂之“宿度”。

   故天有宿度,宿度,天空中標誌星宿位置的度數。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幹度。

【2】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聖人,指高明的醫者。

起度數,指醫生在製訂治療方案。起,製訂;度數,指治療方案。

應,適應。此處是指要與醫生在治療時,要掌握五運六氣之法。

◆①宿,謂二十八宿。度,謂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經水者,謂海水、清[原作“讀”,非水名,據《靈樞,經水篇》《甲乙》卷一第七及《太素》卷五·(十二水)改,下同]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濟水也,以其內合經脈。故名之經水焉。經脈者,謂手足三陰三陽之脈。所以言者,以內外參合,人氣應通,故言之也。(新校正雲:按《甲乙經》雲: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足太陽外合於清[同上]水,內屬膀胱。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厥陰外合於沔水,內屬於肝。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岐伯回答說:一個有修養的醫生,在製定治療法則時,必定體察於自然的變化。如天有宿度, 地有江河,人有經脈,其間是互相影響,可以比類而論的。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②。

 【1】隴起:隴:同“隆”。隆盛的意思;盛、多。意指虛邪來犯時,診脈時也會感受到隴起,就像江河被大風吹起一樣。

◆②人經脈亦應之。

如天地之氣溫和,則江河之水安靜平穩;天氣寒冷,則水冰地凍,江河之水凝澀不流;天氣酷熱,則江河之水沸騰揚溢;要是暴風驟起,則使江河之水,波濤洶湧。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③,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④,在陰與陽,不可為度⑤,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⑥。

【1】暑則氣淖澤:淖澤:nào zé,濕潤; 淖 nào 爛泥,泥沼:泥淖。汙淖。淖濘(泥濘)。

[淖爾]蒙語,湖泊,如:“羅布淖淖”(即“羅布泊”,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澤:澤(澤)zé水積聚的地方:大澤。湖澤。潤澤(潮濕)。

此處是講,熱則使血氣滑潤充利。

【2】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

入客,指入侵之意。客,外來的。

經水,這裏的經,是指自然界的經,意指江河湖泊。

經之動脈,這裏的“經”指的是人體的經脈。

隴起,隴,通“隆”。盛、多。意指虛邪來犯時,診脈時也會感受到隴起。就像江河被大風吹起一樣。

【3】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循循然,指有順序的樣子。

中(zhònɡ)手,中[zhong],受到,遭受。此處是指手切脈時脈搏跳動的感受。

【4】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卒然,突然之意。此處是指,一旦......。

逢之,遇到。意指病情。

遏,阻止:~止。~製。

◆③循循然,順動貌。言隨順經脈之動息,因循呼吸之往來,但形狀或異耳。循循一為(車+盾)。

④大,謂大常平之形診。小者,非細小之謂也,以其比大,則謂之小,若無大以比,則自是平常之經氣爾。然邪氣者,因其陰氣則入陰經,因其陽氣則入陽脈,故其行無常處也。

⑤以隨經脈之流運也。

⑥逢,謂逢遇。遏,謂遏絕。三部之中,九候之位,卒然逢遇,當按而止之,即而瀉之,逕路既絕,則大邪之氣無能為也。所謂瀉者,如下文雲:◆

因此病邪侵入了經脈,寒則使血行滯澀,熱則使血氣滑潤流利,要是虛邪賊風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風一樣,經脈的搏動,則出現波湧隆起的現象。雖然血氣同樣依次在經脈中流動,但在寸口處按脈,指下就感到時大時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氣運行,沒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陰經或在陽經,就應該更進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檢查,一旦察之邪氣所在,應急早治療,以阻止它的發展。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⑦。

【1】吸則內針:內[na],古同“納”,收入;接受。此處指入針。

【2】忤:逆的意思。

【3】得氣:針灸術語,即針感。在針灸穴位後,經氣來到,因而產生療效。

【4】候呼引針:引,拔,此處指起針。

【5】大氣:此指邪氣。

◆⑦按經之旨,先補真氣,乃瀉其邪也。何以言之?下文補法,呼盡內針,靜以久留。此段瀉法,吸則內針,又靜以久留。然呼盡則次其吸,吸至則不兼呼,內針之候既同,久留之理複一,則先補之義,昭然可知。《針經》雲:瀉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針,疾氣得泄。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悔、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則補之必久留也。所以先補者,真氣不足,針乃瀉之,則經脈不滿,邪氣無所排遣.故先補真氣令足,後乃瀉出其邪矣。引,謂引出。去,謂離穴。候呼而引至其門.呼盡而乃離穴戶,則經氣審以平定,邪氣無所勾留,故大邪之氣,隨針而出也。呼謂氣出。吸,謂氣人。轉,謂轉動也。大氣,謂大邪之氣,錯亂陰陽者也。

治療時應在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勿使氣逆,進針後要留針靜侯其氣,不讓病邪擴散;當吸氣時轉撚其針,以得氣為目的;然後等病人呼氣的時候,慢慢地起針,呼氣盡時,將針取出。 這樣,大邪之氣盡隨針外泄,所以叫做瀉。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九針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從九篇上加以發揮,演繹成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經完全領會它的精神了。《針經》上說的氣之盛衰,左右偏勝,取上以調下,去左以調右,有餘不足,在滎輸之間進行補瀉,我亦懂得了。這些變化,都是由於榮衛的偏勝、氣血虛實而形成的,並不是邪氣從侵入經脈而發生的病變。 我現在希望知道邪氣侵入經脈之時,病人的症狀怎樣?又怎樣來治療?

岐伯回答說:一個有修養的醫生,在製定治療法則時,必定體察於自然的變化。如天有宿度, 地有江河,人有經脈,其間是互相影響,可以比類而論的。如天地之氣溫和,則江河之水安靜平穩;天氣寒冷,則水冰地凍,江河之水凝澀不流;天氣酷熱,則江河之水沸騰揚溢;要是暴風驟起,則使江河之水,波濤洶湧。因此病邪侵入了經脈,寒則使血行滯澀,熱則使血氣滑潤流利,要是虛邪賊風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風一樣,經脈的搏動,則出現波湧隆起的現象。雖然血氣同樣依次在經脈中流動,但在寸口處按脈,指下就感到時大時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氣運行,沒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陰經或在陽經,就應該更進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檢查,一旦察之邪氣所在,應急早治療,以阻止它的發展。治療時應在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勿使氣逆,進針後要留針靜侯其氣,不讓病邪擴散;當吸氣時轉撚其針,以得氣為目的;然後等病人呼氣的時候,慢慢地起針,呼氣盡時,將針取出。 這樣,大邪之氣盡隨針外泄,所以叫做瀉。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二)

 

圖片

 

【原文】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①。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②,如待所貴,不知日暮③,其氣以至,適而自護④,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⑤。

【點評】

此段重點說虛症的補法,以及如何“得氣”

【原文通解】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①。

【1】捫而循之:捫,撫摸的意思。捫而循之,是循著穴位撫摸,使皮膚舒緩。

捫mén,撫摸;

循之,循法,針刺輔助手法名。指入針後用手指於針刺穴位所在之經絡上下推循以促使得氣的方法。《針經指南》:“循者,凡下針於穴部分經絡之處,用手指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針灸問對》:“下針後,氣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針手陽明合穀穴,氣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將指麵於針邊至曲池,上下往來撫摩,使氣血循經而來。”本法源於《素問·離合真邪論》:“們而循之。”

【2】切而散之:指按壓其穴,使經氣擴散。

【3】推而按之:指揉按穴位周圍的肌膚。

【4】彈而怒之:指彈動其穴,使脈絡氣血盈滿。

【5】抓而下之:指掐準穴位以進針。

【6】通而取之:指待氣脈流通,然後出針。

【7】外引其門,以閉其神:門,指穴位。神,經氣。整句是說右手拔針,左手隨即按閉進針的孔穴,使針孔周圍皮膚回複原位,不使真氣外泄。

◆①捫循,謂手摸。切,謂指按也。捫而循之,欲氣舒緩。切而散之,使經脈宣散。推而按之,排盛其皮也。彈而怒之,使脈氣膜滿也。抓而下之,置針準也。通而取之,以常法也。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則推而按之者也,謂蹙按穴外之皮,令當應針之處,針已放去,則不破之皮,蓋其所刺之門,門不開則神氣內守,故雲以閉其神也《調經論》曰:外引其皮,令當其門戶。又曰:推合其門,令神氣存。此之謂也。(新校正雲:按王引《調經論》文,今詳非本論之文,傍見《甲乙經·針道篇》。又曰已下,乃當篇之文也。)◆

黃帝道:不足之虛症怎樣用補法?

岐伯說:首先用手撫摸穴位,然後以指按壓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圍肌膚,進而用手指彈其穴位,令脈絡怒張,左手按閉孔穴,不 讓正氣外泄。

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②,如待所貴,不知日暮③,其氣以至,適而自護④,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⑤。

【1】呼盡內針,瀉法和補法的區別是,進針時,前者是吸氣時進針,而後者是呼氣盡時進針。李少波認為,人們吸氣時全身體表組織像胸腔擴張一樣也是向外膨脹的,隻是幅度較小,不易被察覺罷了。順應經絡組織的這種變化趨勢即為補法,即針氣相順為補;逆反經絡組織的這種變化趨勢即為瀉法,即針氣相逆為瀉。根據這一原則,在患者吸氣時進針、吸氣時撚針以求得氣、呼氣時出針均為瀉法,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並按壓針孔即為補法。

【2】以:通已。

【3】適而自護:王冰:“適,調運也;護,鎮守也。言氣已平調,則當慎守,勿令改變,使疾更生也。”

【4】大氣:此指正氣。

◆②呼盡內針,亦同吸也。言必以氣至而為去針之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針也。《針經》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去之勿複針。此之謂也。無問息數以為遲速

之約,要當以氣至而針去,不當以針下氣

未至而針出乃更為也。

③諭人事於候氣也。暮,晚也。

④適,調適也。護,慎守也。言氣已平調,則當慎守,勿令改變,使疾更生也(針經》曰: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此其義也。所謂慎守,當如下說。(新校正雲:詳王引《針經》之言,乃《素問·寶命全形論》文,兼見於《針解論》耳。)

⑤正言也。外門已閉,神氣複存,候吸引針,大氣不泄,補之為義,斷可知焉。然此大氣,謂大經之氣流行榮衛者。◆

進針方法,是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靜侯其氣,稍久留針,以得氣為目的。進針侯氣,要象等待貴客一樣,忘掉時間的早晚,當得氣時,要好好保護,等病人吸氣時候,拔出其針,那末氣就不至外出了;出針以後,應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針孔關閉,真氣存內,大經之氣留於營衛而不泄,這便叫做補。

【譯文】

黃帝道:不足之虛症怎樣用補法?

岐伯說:首先用手撫摸穴位,然後以指按壓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圍肌膚,進而用手指彈其穴位,令脈絡怒張,左手按閉孔穴,不 讓正氣外泄。進針方法,是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靜侯其氣,稍久留針,以得氣為目的。進針侯氣,要象等待貴客一樣,忘掉時間的早晚,當得氣時,要好好保護,等病人吸氣時候,拔出其針,那末氣就不至外出了;出針以後,應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針孔關閉,真氣存內,大經之氣留於營衛而不泄,這便叫做補。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三)

 

圖片

 

【原文】

       帝曰:候氣奈何①?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②,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③。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衝而瀉之④。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⑤。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複,邪氣複至,而病益蓄⑥。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⑦。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⑧,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⑨,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⑩。

【點評】

此段重點說虛症的補法,以及如何“得氣”

【原文通解】

●帝曰:候氣奈何①?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②,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③。

【1】寒溫未相得:張誌聰:“寒溫未相得者,真邪不合也。”

【2】不常在:指邪氣沒有固定位置。

①謂候可取之氣也。

②《繆刺論》曰: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人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經脈。故雲去絡入於經也。

③以周遊於十六丈二尺經脈之分,故不常在所候之處

黃帝道:對邪氣怎樣診候呢?

岐伯說:當邪氣從絡脈而進入經脈,留舍於血脈之中,這時邪正相爭,或寒或溫,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脈氣波動,忽起忽伏,時來時去,無有定處。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衝而瀉之④。

【1】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指邪氣方來未盛之時,要用手切按壓,堵住邪氣出路,阻止其傳變。

【2】止而取之:指趁邪氣留止之時,進行針刺以瀉邪氣。

【3】無逢其衝:逢,當作迎。無逢其衝,是說避其鋒芒,不要正麵衝突。

◆④衝,謂應水刻數之平氣也。《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然氣在太陽,則太陽獨盛;氣在少陽,則少陽獨盛。夫見獨盛者,便謂邪來,以針瀉之,則反傷真氣。故下文曰。◆

    ▲所以說診得泄氣方來,必須按而止之,阻止它的發展,用針瀉之,但不要正當邪氣衝突,遂用瀉法,因為真氣,就是經脈之氣,邪氣衝突,真氣大虛,這時而用瀉法,反使經氣大虛,所以說氣虛的時候不可用瀉,就是指此而言。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⑤。

⑤經氣應刻,乃謂為邪,工若瀉之,則深誤也,故曰其來不可逢。◆

所以說,邪氣已經隨經而去,不可再用瀉法,就是指此而言。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複,邪氣複至,而病益蓄⑥。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⑦。

【1】複:益。

【2】其往不可追:意思是邪氣已去,不應再用瀉法。

◆⑥不悟其邪,反誅無罪,則真氣泄脫,邪氣複侵,經氣大虛,故病彌蓄積。

⑦已隨經脈之流去,不可複追召使還。◆

阻止邪氣,使用瀉法,是間不容發的事,須待邪氣初到的時候,隨即下針去瀉,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後用瀉法,都是不適時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氣受傷,病就不容易退了。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⑧,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⑨,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⑩。

【1】不可掛以發:是間不容發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掌握時間,不可稍有遲疑。

 【2】下:退的意思。

⑧言輕微而有,尚且知之,況若湧波,不知其至也。

⑨言不可取而取,失時也。(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作血氣已虛,盡字當作虛字,此字之誤也。)

⑩機者動之微,言貴知其微也。

所以說,懂得用針的,象撥動弩機一樣,機智靈活,不善於用針的,就象敲擊木椎,頑鈍不靈了。所以說,識得機宜的,一霎那時毫不遲疑,不知機宜的,縱然時機已到,亦不會下針,就是指此而言。

【譯文】

黃帝道:對邪氣怎樣診候呢?

岐伯說:當邪氣從絡脈而進入經脈,留舍於血脈之中,這時邪正相爭,或寒或溫,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脈氣波動,忽起忽伏,時來時去,無有定處。所以說診得泄氣方來,必須按而止之,阻止它的發展,用針瀉之,但不要正當邪氣衝突,遂用瀉法,因為真氣,就是經脈之氣,邪氣衝突,真氣大虛,這時而用瀉法,反使經氣大虛,所以說氣虛的時候不可用瀉,就是指此而言。因此,診侯邪氣而不能審慎,當大邪之氣已經過去,而用瀉法,則反使真氣虛脫, 真氣虛脫,則不能恢複,而邪氣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說,邪氣已經隨經而去,不可再用瀉法,就是指此而言。阻止邪氣,使用瀉法,是間不容發的事,須待邪氣初到的時候,隨即下針去瀉,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後用瀉法,都是不適時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氣受傷,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說,懂得用針的,象撥動弩機一樣,機智靈活,不善於用針的,就象敲擊木椎,頑鈍不靈了。所以說,識得機宜的,一霎那時毫不遲疑,不知機宜的,縱然時機已到,亦不會下針,就是指此而言。

 

 

圖片

 

 

【詳解】

1、不可掛以發者:“不可掛以發”的意思:

       就是說針下已有得氣的感應時,就應該適時地運用針刺手法而不能有毫發之差,因為在一霎那間這種得氣的感覺是很容易消失的。“扣之不發”的意思,就是說不懂得要隨著氣機的虛實變化而抓住時機進行補瀉的醫者,往往會坐失良機,這就好像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應發的時候而沒有發射出去一樣,這樣就隻會白白耗損患者的血氣而終究達不到祛除邪氣的目的。

  2、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何謂“知機之道者”:術之精微可以言語授,而非言語所能盡;可以度數推,而非度數所能窮。苟不默會於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說,以應無涯之變,其不至於遺失者寡矣!況得其法而不知其說者乎?”

      “刺之微,在速遲”是說針刺的精妙關鍵就在於手法速度的快慢,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其關鍵在於下針時機的把握,這與射獵的道理一樣。

       “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則是將邪氣比作獵物而將針具比作弩矢,獵物在弓弩的有效殺傷範圍之內出現的時間是極其短促的,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的:“動如脫免”,如果獵手反應不是很快的話,是很難有效射中目標的。所以說“至其當發,間不容演。”“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隻有高明的獵手才能夠做到“知其往來,要與之期。”正因為知道獵物何時將會出現,所以提前就做好了發射的準備,在目標出現的瞬間,及時準確的將箭矢向目標發射出去,而粗劣的獵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說“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

       強調“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這和用督射取獵物的道理是一致的,“取如發機”與“伏如橫督,起如發機”中的兩個“發機”含義完全相同:而“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日知機道者不可掛V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則是對“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的進一步詮釋。“知其可取如發機”明確地指明了下針要“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其速度要迅猛快捷,如同射取獵物一樣,也就是要做到“取如發機”:換言之,也就是要做到“伏如橫督,起如發機。”如果下針時機不當的話,“若先若後者,而氣已尺,其病不可下,"這就如同打獵一樣,過早“發機”就會嚇跑獵物,太遲“發機”則會使獵物溜掉,所以說“刺之微,在速遲。”這裏強調的是下針要“速”。所以說“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的具體含義是“不知其取如扣椎”

      “椎”字,張景嶽注為“木椎”,木應該扣動“督機”的手扣在了木椎上,箭鏃當然發射不出去,所以說“不知機者扣之不發”。“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中的“不可”是不必的意思

      “掛”是指區分,其意是說會使用督機的獵手,不假思索就能夠及時地叩動駕機,從而能夠準確地將箭簇向目標發射出去,好的弓督手其至在黑暗中可以做到“循聲而射”,無論是“扣椎”也好,“守關”也好,都是與“守機”相對而言的,指的都是“不知機者”的“粗工"水平。

      “椎”是用於一種捶擊的器具,後作槌、錘,關於“椎"字的本意,《說文》解釋道:“椎,擊也,齊謂之終墓,從木,佳聲。"《黑子-備城門》:“長椎,柄長六尺,頭常尺。"古文中的“椎”字與“鍵”外形非常接近,所以“椎"字可能是由“楗”誤寫而成。

       關於“楗”字的本意,《說文》解釋道:“楗,陷門也,從木,建聲。”與以“以木橫持門戶”的“關”字含義相同,指的都是門閂。如《老子》有雲:“善閉無關鍵而不開”。既然“扣椎”是與“發機”相對提出的,所以“椎”與“機”一樣,都應該是督上的部件,如果不去扣動“懸刀"而是去“扣椎”也就是敲擊“楗”的話,是不可能蔣箭鏃發射出去的。所以說“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四)

 

圖片

 

【原文】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複其真氣①,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②。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③,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髒以期之④。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⑤。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複,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⑥;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⑦。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⑧。

【點評】

此段重點進一步說明如何進行補和瀉,以及要根據三部九侯論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反其道而行,必出大惑。

【原文通解】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

複其真氣①,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②。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1】疾出以去盛血:盛血,盛,大、多,此處可理解為多餘的血,剩餘的血,離經的血。

【2】溶溶:形容液體流動的樣子。

【3】推之則前:指推針則病邪前進。

【4】引之則止:指引針則病邪留止。

【5】溫血:瘀滯多餘的血液。另解:指血尚溫。

◆①視有血者乃取之。

②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針補之,則隨補而前進,若引針致之,則隨引而留止也。若不出盛血而反溫之,則邪氣內勝,反增其害,故下文曰。◆

黃帝道: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應以攻邪為主。應該及時刺出盛血,以恢複正氣,因為病邪剛剛侵入,流動未有定處,推之則前進,引之則留止,迎其氣而瀉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後,病就立即會好。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1】真邪以合:指正虛邪盛。張誌聰:“蓋邪正以合,則正氣受傷,榮衛內陷,邪隨正而深入,是以經脈無波隴之象。”

黃帝道:講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氣並合以後,脈氣不現波動,那麽怎樣診察呢?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③,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髒以期之④。

【1】審其病髒以期之:期,期待,預盼康複時間。指審查有病之髒什麽時候可以好。

◆③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則其法也。

④氣之在陰,則候其氣之在於陰分而刺之,氣之在陽,則候其氣之在於陽分而刺之,是謂逢時。《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也。積刻不已,氣亦隨在,周而複始,故審其病髒,以期其氣而刺之。◆

岐伯說:仔細審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虛實而調治。檢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觀察有無不相稱或特別減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髒腑,待其氣至而刺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

【1】中府:指髒腑血脈。

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則陰陽不能辨別,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從上部脈以診察下,從上部脈以診察上,從中部脈以診察中,結合胃氣多少有無來決定疾病在那一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⑤。

⑤禁,謂禁止也。然候邪之處尚未能知,豈

複能禁止其邪氣耶!

所以說,針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脈之處,則雖然有大邪為害,這個醫生也沒有辦法來加以事先防止的。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複,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⑥;

【1】誅罰無過:誅罰,責罰;懲治,無過,沒有限製。意指過度醫療。

不掌握瀉的方法,不當瀉而瀉,反傷正氣,稱為誅罰無過。

【2】惑:迷亂的意思。

【3】大經:五髒六腑大的經脈。

  【4】義:理。

  【5】反為氣賊:意為反而助長邪氣。

  【6】著:留著不去。

⑥識非精辨,學未該明,且亂大經,又為氣賊,動為殘害,安可久乎!

如果誅罰無過,不當瀉而瀉之,這就叫做“大惑”,反而擾亂髒腑經脈,使真氣不能恢複,把實症當作虛症,邪氣當作真氣,用針毫無道理,反助邪氣為害,剝奪病人正氣,使順症變成逆症,使病人榮衛散亂,真氣散失,邪氣獨存於內,斷送病人的性命,給人家帶來莫大的禍殃。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⑦。

【1】釋邪攻正:即釋放邪氣,傷害正氣。

⑦非惟昧三部九候之為弊,若不知四時五行之氣序,亦足以殞絕其生靈也。

這種不知三部九侯的醫生,是不能夠久長的,因為不知配合四時五行因加相勝的道理,會放過了邪氣,傷害了正氣,以致斷絕病人性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⑧。

⑧再言之者,其法必然。 

病邪新侵入人體,沒有定著一處,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氣而瀉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譯文】

黃帝道: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應以攻邪為主。應該及時刺出盛血,以恢複正氣,因為病邪剛剛侵入,流動未有定處,推之則前進,引之則留止,迎其氣而瀉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後,病就立即會好。

黃帝道:講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氣並合以後,脈氣不現波動,那麽怎樣診察呢?

岐伯說:仔細審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虛實而調治。檢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觀察有無不相稱或特別減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髒腑,待其氣至而刺之。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則陰陽不能辨別,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從上部脈以診察下,從上部脈以診察上,從中部脈以診察中,結合胃氣多少有無來決定疾病在那一部。所以說,針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脈之處,則雖然有大邪為害,這個醫生也沒有辦法來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誅罰無過,不當瀉而瀉之,這就叫做“大惑”,反而擾亂髒腑經脈,使真氣不能恢複,把實症當作虛症,邪氣當作真氣,用針毫無道理,反助邪氣為害,剝奪病人正氣,使順症變成逆症,使病人榮衛散亂,真氣散失,邪氣獨存於內,斷送病人的性命,給人家帶來莫大的禍殃。這種不知三部九侯的醫生,是不能夠久長的,因為不知配合四時五行因加相勝的道理,會放過了邪氣,傷害了正氣,以致斷絕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體,沒有定著一處,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氣而瀉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圖片

 

【得氣】

離合真邪論中,講的主要是針刺法,針刺法上,有一專有名詞,即“得氣”,我們今天重點談論它:

      (一)那什麽是得氣呢?主要有以下四個感官指標

     1、病人的感覺,主要是酸、麻、脹,痛、重5種感覺,這5種感覺並非越強越好,要因人因病而異。如身體虛弱長期失眠的病人,袖經脆弱,隻要略有一點痛脹感即可,多了則起反作用

      2、醫生的感覺。主要是針下的沉滯感,古人形容是如魚吞鉤,也就是在逐漸向裏撚針的時候,突然感到用同樣撚針的力量有撚不動或旋轉速度減慢的情況,這就是得氣的表現,但切忌過分單方向旋轉造成肌纖維纏繞,那種沉滯不可取

      3、穴位處出現紅暈,紅暈一般隨著得氣的過程逐斯出現,範圍可大可小,形狀多皇不規則的圓形,在出針以後逐漸消失。若是沒有得氣或得氣感不明顯,則紅暈不出現或顏色很淡。

      4、出現輕微的滯針現象,主要表現在留針的過程中,針體周圍皮膚緊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膚,在遠針和出針的時候,針下一沉滯感,尤真在出針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到針休居圍的皮快隨著針體上提而高出周圍的皮膚,醫生手下也會感到拔針時的阻力,但僅表現為拔雖滯而能拔動,與肌肉纏繞針體時出現的拔不動或拔針十分困難的感覺不同。

       (二)為什麽針刺以後會“得氣”?得氣的目的是什麽?

先說說這“氣”是指什麽?這裏的“氣”,指的是受息念或外力作用而推動的血的匯聚,得氣,就是指氣血匯聚至指定的地方。我們打個比方,比如,男人在遇到美女挑逗時,會出現生理反應,陰莖會勃起,這就叫得氣。勃起的目的是什麽,是為交合做準備,但是,有的男人,不管美女如何挑逗,下麵也是微軟,這就叫沒“得氣"。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陽唐。這是一種病態

我們在治療陽瘺時,不管用什麽方式,是刮痧、針刺、艾灸、藥、按摩,氣功,其日的就是讓陰莖得氣,換言之,就是打通經絡,讓氣血匯聚於陰莖上,以達到勃起的目的

      醫生在運用刺針法治病時,就是通過針刺在某個穴位上,以吸引周國的氣血來匯聚,得到氣血來灌注想要灌注的部位,得氣了,醫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得不到氣,或是醫者水平問題,或者病人的氣血。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一)

 

圖片

 

【題解】

何謂虛實。中醫診病,講八綱辯證。即運用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綱對疾病的病位外內、病勢淺深、虛實屬性,以及致病因素與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對比狀態等進行分析辨別的辨證方法。而其中就提到了虛和實。

       中醫裏,其實,就兩條主線,第一是經絡,第二就是陰陽。本篇討論的是虛實,其實,也可以歸納到陰陽上。而本篇,盡管討論了很多病,但都離不開這兩條主線。

   通評:指全麵係統評價。

 

圖片

 

【原文】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岐伯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1〕①。

        帝曰:虛實何如②?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2〕③。餘髒皆如此④。

       帝曰:何謂重實〔3〕?

       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4〕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5〕也⑤。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髒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⑥。

【點評】

本段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重點解釋了虛實和重實的定義。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岐伯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1〕①。

【1】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氣:指風寒暑濕之邪。精氣,指正氣。此句的意思是說邪氣亢盛造成的病證叫實證,正氣脫失引起的病證叫虛證。

①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

黃帝問道:什麽叫虛實?

岐伯回答說:所謂虛實,是指邪氣和正氣相比較而言的。如邪氣方盛,是為實證;若精氣不足,就為虛證了。

帝曰:虛實何如②?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1〕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2〕③。餘髒皆如此④。

【1】氣逆:火熱之氣逆亂上衝之證。《雜病源流犀燭·諸氣源流》:“氣逆,火病也。

     "皆由火熱上衝,氣不得順之所致也。然則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氣,氣降則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氣逆亦可由痰壅、食積、形寒飲冷、上實下虛等因所致。參見氣病等條。氣逆證為氣機升降失調,是指氣應下降而反上逆所產生的病變。臨床以肺氣上逆、胃氣上逆為多見。

【2】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此句的意思是說五行相生相克,在疾病預後轉歸中的作用。

     討論虛實之時,在述及氣虛的段中附帶交代的相關內容。本句的句眼是“其”字,意思是:根據情況所指的、提到的或認為的那個(人、物、意思或時間)。

     本句的直譯白話為:不是在那個時侯(的話)就有生機,(如果)正值那個時候就沒有生機。

      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關鍵在於搞清楚這個“其”在這裏說的是什麽東東。由於本篇的側重點在與評虛實,所以沒有過多地交代背景,因而似乎難以考證,其實則不然。在目前流行的唐王冰版的《內經》中,早在本篇之前就詳細論述過類似的情況,原句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講述五運之氣太過與不及的“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可做為參考。有以上作為參考,這裏的“其”指代的是“虛髒所不勝之氣”而言,是五運之氣的範疇。如:肺氣虛,肺金所不勝為火,則火氣當令之時,肺氣虛損更甚,非火氣當令之時,病情較緩。

      這裏是通常的看法,一般醫家從此說。當然,如果參照本篇開頭對虛實的定義,即“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因此,這裏的“其”亦可指代邪氣而言,即通常所說的外感六浮邪氣。仍以肺髒為例,如:肺為寒邪所傷,則馮冬令寒盛之時加重;若為燥邪所傷,則秋令氣燥之時加重。

②言五髒虛實之大體也。

③非時,謂年直之前後也。當時,謂正直之年也。

④五髒同。

黃帝道:虛實變化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以肺髒為例:肺主氣,氣虛的,是屬於肺髒先虛;氣逆的,上實下虛,兩足必寒。肺虛若不在相克的時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賊之時,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髒的虛實情況亦可類推。

帝曰:何謂重實〔3〕?

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3】重實:指脈證俱實。

     重(chong,下同)實:實證誤用補藥使實證更實。

黃帝道:什麽叫重實?

岐伯說:所謂重實,如大熱病人,邪氣甚熱,而脈象又盛滿,內外俱實,便叫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4〕也,皆當治之。

【4】寸脈急而尺緩:寸:指寸口。尺:指尺膚,上臂前半段--腕關節到肘關節之間內側的皮膚。整句是說寸口的脈象急,而尺膚弛緩。

黃帝道:經絡俱實是怎樣情況?用什麽方法治療?

岐伯說:所謂經絡俱實,是指寸口脈急而尺膚弛緩,經和絡都應該治療。

故曰:滑則從,澀則逆〔5〕也⑤。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7〕,故五髒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⑥。

【7】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類始,類似。中醫強調取象比類法,或者說天人合一。看見自然界的什麽狀況,就聯想比類到人體,這就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5】滑則從,澀則逆:從,順也。滑、澀,

指寸口脈與尺膚的滑與澀。

⑤脈急,謂脈口也。

⑥物之生則滑利,物之死則枯澀,故澀為逆,滑為從。從,謂順也。

所以說: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機為順,澀滯的缺少生機為逆。因為一般所謂虛實,人與物類相似,如萬物有生氣則滑利,萬物欲死則枯澀。若一個人的五髒骨肉滑利,是精氣充足,生氣旺盛,便可以長壽。

【譯文】

黃帝問道:什麽叫虛實?

        岐伯回答說:所謂虛實,是指邪氣和正氣相比較而言的。如邪氣方盛,是為實證;若精氣不足,就為虛證了。

       黃帝道:虛實變化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以肺髒為例:肺主氣,氣虛的,是屬於肺髒先虛;氣逆的,上實下虛,兩足必寒。肺虛若不在相克的時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賊之時,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髒的虛實情況亦可類推。

       黃帝道:什麽叫重實?

       岐伯說:所謂重實,如大熱病人,邪氣甚熱,而脈象又盛滿,內外俱實,便叫重實。

       黃帝道:經絡俱實是怎樣情況?用什麽方法治療?

       岐伯說:所謂經絡俱實,是指寸口脈急而尺膚弛緩,經和絡都應該治療。所以說: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機為順,澀滯的缺少生機為逆。因為一般所謂虛實,人與物類相似,如萬物有生氣則滑利,萬物欲死則枯澀。若一個人的五髒骨肉滑利,是精氣充足,生氣旺盛,便可以長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