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76一80

(2023-11-02 11:31:03) 下一個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一)

 

圖片

 

 

 

【原文】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岐伯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點評】

此段主要說明的是人體的各種活動,情誌和四季的變化,都會導致人體對淫氣病邪的抵禦力產生不同的影響。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岐伯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1】居處動靜勇怯:居處,指居住環境。靜動,指勞動安逸。勇怯,指身體強弱。

【2】恚:恚[hui],恨,怒。

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著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經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1】淫氣病肺:淫氣:中醫謂妄行之

氣,或指有餘而足以為害之氣。《素問·痹論》:“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王冰注:“淫氣謂氣之妄行者。"

 ▲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髒,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髒。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髒。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

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髒。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出於腎和骨。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1】當是之時:當這個時候(特指人體受到淫氣侵犯之時)。

 【2】勇者氣行則已:已,是止的意思。

指正氣強大之人麵對淫氣侵擾不懼,可使得病氣侵擾停止。

 【3】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指正氣不足之人,則會導致淫氣滯留而發病。

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麽病變;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所以說:診察疾病,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便能了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1】驚而奪精:指驚恐以後,精神受到創傷。

   【2】搖體勞苦:指辛勤勞作,過度勞累。

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於胃。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於肝。 勞力過度的時候,由於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1】生病起於過用:人生病是因為對身體的過度使用。

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人在這些變化中所發生疾病,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這是通常的道理。

【譯文】

◆     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著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經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髒,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髒。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髒。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髒。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出於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麽病變;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所以說:診察疾病,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便能了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於胃。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於肝。 勞力過度的時候,由於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人在這些變化中所發生疾病,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這是通常的道理。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二)

 

圖片

 

【原文】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點評】

此段重點說明食物在人體裏的消化吸收的過程,強調“飲入於胃”的食物。要經常的調節,以達到合於四時五髒陰陽的目的。

【原文通解】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1】淫氣於筋:淫,在這裏的用法與前文不同,淫:浸淫溢滿滋養的意思。這裏指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和肝髒的分解,將精微物質漸浸到筋上。

 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髒,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1】濁氣歸心:濁氣:指濃厚的食物精華。

關於此句,史上有爭議,有人覺得心主神明,濁氣不可能歸心,因而,應是濁氣歸脾,而脾將精微物質分散於脈上。考《靈樞-陰陽清濁篇》曰:"受穀者濁,受氣者清。”又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又曰:"陰清而陽濁。"又曰:“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夫腑為陽,髒為陰,既曰“諸陰冒清”,則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陰獨受其濁”,則濁氣歸脾之外,更無一髒再受其濁。可知是濁氣歸脾。

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於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於血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1】肺朝百脈:朝:朝會、會合。肺在十二官中屬相傅之官,主氣、主治節。肺的丞相職位決定了它有全方位的管理職能,它是心君主之官意誌的貫徹者、執行者和體現者,因此,它不光可以管理自己的事情--肺氣,它還可以在心的授權下代替心管理心所主的血脈。

       肺朝百脈的本義有二個方麵,其一,肺的功能,通過人體的各條經脈、各個穴位而發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壞,通過各條經脈、各個穴位而表現:其二,人體的各條經脈、各個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壞,最終表現在肺。丞相、總理對國家管理得好與不好,看看這個國家的各級官吏幹得如何就知道,相反的,要想知道這個國家的各級官吏做得如何,看看總理、丞相的水平就行。肺朝百脈,不光是中醫的一個理論論述,在臨床實踐中,它有著較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於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後把精氣輸送到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

【1】毛脈合精:張介賓:“肺主毛,心主脈;肺藏氣,心生血。一氣一血,稱為父母。二髒獨居胸中,故曰毛脈合精。”指氣血相合。

  【2】府:即脈。

  【3】府精:指經脈中的精氣。

  【4】神明:運動正常。

  【5】留:作流。

  【6】權衡:即平衡。指精氣化為氣血入於脈,其輸布保持平衡協調。

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於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變化,周流於四髒。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於氣血陰陽的平衡。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1】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氣口:氣口,即寸口。指手腕橈動脈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因其長1.9寸,故曰“氣口成寸”

氣血陰陽平衡,則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氣口的脈搏,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1】遊溢精氣:遊,浮遊。溢,滿溢。遊溢精氣,指精氣滿溢。

水液入胃以後, 遊溢布散其精氣,上行輸送與脾,經脾對精微的布散轉輸,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1】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張誌聰:“水精四布者,氣化則水行,故四布於皮毛;五經並行者通灌於五髒之經脈也。”

      水精:指食物經人體各髒器分解以後形成的津液。如汗為心之液,涕為肺之液,淚為肝之液,涎為脾之液,唾為腎之液。

      五經:指心肝脾肺腎之經。

    【2】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3】揆度:(kui duó)古書名。或揣度,估量。此句之意,要根據環境和人體的變化,來經常調節“飲入於胃”的食物。

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運行,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布散於皮毛, 內而灌輸於五髒之經脈,並能合於四時寒暑的變易和五髒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譯文】

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髒,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於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於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於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後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於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變化,周流於四髒。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於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陰陽平衡,則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氣口的脈搏,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以後, 遊溢布散其精氣,上行輸送與脾,經脾對精微的布散轉輸,上歸於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運行,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布散於皮毛, 內而灌輸於五髒之經脈,並能合於四時寒暑的變易和五髒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三)

 

圖片

 

【原文】

       太陽髒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髒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髒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髒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原文通解】

●太陽髒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

有餘也,表裏當俱瀉,取之下俞。

【1】獨至:偏盛的意思。

   【2】厥:上逆

   【3】喘:喘息。

  【4】表裏:指經脈的表裏,此處指少陰和太陽。

  【5】取之下俞:此段文字中,多次有“取之下俞”,那什麽是"下俞”呢?我們知道,人體有12俞穴,基本都是在四肢部位,而下俞則多是在腿和腳。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俞穴,又稱"十二俞穴”,其名稱是:

         肺--太淵 ;大腸一三間 ;心包--大陵三焦-中渚;  心--神門;小腸--後溪 : 脾--太白; 胃-陷穀;  肝-太衝;膽-足臨泣;腎-太溪;膀胱--束骨

      此六個就是下俞穴。

      這裏足經的腧穴是指足太陽膀胱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穴。

太陽經脈偏盛,則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表裏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

陽明髒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1】陽氣重並:指陽明經感受陽邪而陽熱偏勝。

  【2】下俞:指足陽明胃經陷穀穴和足太陰脾經太白穴。

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並於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穀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

少陽髒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1】蹻前卒大:指足少陽脈突然變大。

蹻是指陽蹺脈。卒大,卒cù,同“猝”,突然之意。

   【2】下俞:指膽經臨泣穴。

陽經脈偏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蹻脈前

的少陽脈猝然盛大, 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

太陰髒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1】省真:省,省察。省真,省察是否為真髒脈。

    【2】下俞:

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地審查是否真髒脈至,若五髒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穀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1】一陽獨嘯:足少陽膽經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陽盛耳嗚,故曰一陽獨嘯也,腎主於耳,腎脈,少陰也,陽盛耳鳴,即知少陰厥逆,陽盛於上,陰氣歸下,宜瀉陽補陰經之脈也。嘯:熾。

 【2】陽:指相火。

 【3】四脈:指心、肝、脾、肺。

 【4】瀉陽補陰:瀉足太陽的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複溜、絡穴大鍾。

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並越於上,心、肝、脾、肺四髒受其影響,四髒之脈爭張於外,病的根源在於腎,應治其表裏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複溜,絡穴大鍾。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1】真虛:真氣虛弱。

【2】?(yuān):酸痛的意思。

【3】厥氣留薄,發為白汗:厥氣:上逆之氣,逆亂之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靈樞·百病始生》:“厥氣生足愧,愧生脛賓,脛賓則血脈凝澀。”

厥氣留薄:指厥逆之氣留而不散,侵害經脈。

《索問·經脈別論》:"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合藥,治在下俞”。"薄”為“摶tuan”之訛,"留摶”言厥氣留止聚結。

白汗:證名。邪受於裏,表虛汗出,即不因勞作或暑熱而出的汗,即自汗。

《黃帝內經太素吳注》卷七:“白汗者,邪實於裏則表虛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氣為陽,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

【4】下俞:指太衝穴。

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酸痛不適的症狀,厥氣留於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衝穴,以泄其邪。

【譯文】

太陽經脈偏盛,則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表裏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並於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穀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少陽經脈偏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蹻脈前的少陽脈猝然盛大,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地審查是否真髒脈至,若五髒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穀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並越於上,心、肝、脾、肺四髒受其影響,四髒之脈爭張於外,病的根源在於腎,應治其表裏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複溜,絡穴大鍾。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酸痛不適的症狀,厥氣留於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衝穴,以泄其邪。

 

圖片

 

【原文】

       帝曰:太陽髒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少陽髒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髒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陰髒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陽髒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原文通解】

●帝曰:太陽髒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1】象三陽而浮:象,脈象。象三陽而浮,意為太陽之脈象為陽盛而浮也。

黃帝說: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於外,所以脈浮。

帝曰:少陽髒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髒者,滑而不實也。

黃帝說: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

帝曰:陽陰髒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陽髒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1】伏鼓:指脈象雖伏,而仍鼓擊於指下。

黃帝說: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搏動,是沉而不浮。

【譯文】

黃帝說: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於外,所以脈浮。

黃帝說: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

黃帝說: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搏動,是沉而不浮。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一)

 

圖片

 

【本篇摘要】

藏氣法時:藏氣,指人體五髒之氣;法時,效法四時;法,取法,效法。時,指春、夏、秋、冬四時。

本篇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出發,以五行生克理論為依據,分別從生理、病理、治法、藥食等方麵闡述了五髒之氣和四時五行、五味的關係,說明五髒的虛實病症、補瀉治法、藥食宜忌以及傳變預後等都與四時有著密切的聯係。“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是本篇的中心論點,意即人身五髒之氣皆象法於四時五行,醫生臨床應充分考慮這一聯係而施以合適的治法,故名。

 

圖片

 

【原文】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士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髒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1】法四時五行而治:意為按照自然界四時五行的規律來製定救治疾病的法則。

▲黃帝問道:結合人體五髒之氣的具體情況,以四時五行的生克製化規律來治療疾病,怎樣是從,怎樣是逆呢?我想知道治療方法中的從逆和得失的情況。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士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髒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1】更貴更賤:指五行於旺時則貴,於衰時則賤。高士宗注雲:“四時之氣,不外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貴者,木旺於春,火旺於夏;賤者,木敗於秋,火滅於冬,更貴更賤者,生化選乘,寒暑往來也。”指四時五行之氣互相更替,互為衰旺。

【2】間甚:病情減輕為間,病情加重為甚。

間,病輕而兼證較多;甚,病重而兼證較少。《素問.標本病傳論》:“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王冰注:“間,謂多也;甚,謂少也。多,謂多形證而輕易;少,謂少形證而重難也。"

岐伯回答說: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們能配合四時氣候,彼此之間又有盛衰勝克的變化,根據這些變化就能預測疾病的輕重,分析治療效果的好壞,從而斷定五髒之氣的盛衰、疾病的險夷以及死生的時間。

【譯文】

     ■黃帝問道:結合人體五髒之氣的具體情況,以四時五行的生克製化規律來治療疾病,怎樣是從,怎樣是逆呢?我想知道治療方法中的從逆和得失的情況。

       岐伯回答說: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們能配合四時氣候,彼此之間又有盛衰勝克的變化,根據這些變化就能預測疾病的輕重,分析治療效果的好壞,從而斷定五髒之氣的盛衰、疾病的險夷以及死生的時間。

 

圖片

 

 

【原文】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合甘以緩之。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王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原文通解】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合甘以緩之。

【1】願卒聞之:卒[zú],終於,完全之意。

【2】其日甲乙: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指肝膽旺盛於甲乙日。

【3】肝苦急:苦,是苦於、為之所苦和因之困苦的意思。下同。急,是一種病態,可以理解成緊張。緊張一詞,後來主要用來表現情緒,當初是用來表現具體的物體的,比如弓弦。筋屬肝,肝有了“急”的病變,在筋上的表現就是緊張。急,抽筋之意。

岐伯說:肝主春木之氣,肝與膽互為表裏,春天以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甲乙屬木,足少陽膽經為甲木,足厥陰肝經為乙木,所以肝和膽在甲乙日是旺盛。肝對應五誌中的怒,大怒則氣急,而甘味能緩解氣急,因此應進食甘味來緩解它。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主夏火之氣,心和小腸互為表裏,夏天以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丙丁屬火,手少陰心經為丁火,手太陽小腸經為丙火,所以心和小腸在丙丁日最旺盛。心對應五誌中的喜,過喜會導致心氣緩散,因此應進食酸味來收斂它。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主長夏土之氣,脾和胃互為表裏,長夏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戊己屬土,足陽明胃經為戊土,足太陰脾經為己土,所以脾和胃在戊己日最旺盛,脾容易發生惡濕,濕盛會損傷脾,而苦味可以燥濕,因此應進食苦味來燥濕健脾。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秋金之氣,肺和大腸互為表裏,秋天以手太陰市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庚辛屬金,手太陰肺經為辛金,手陽明大腸經為庚金,所以肺和大腸在庚辛日最旺盛。肺主管氣,有清肅的特性,如果氣上逆就會引發肺病,而苦味能泄降上逆之氣,因此應進食苦味來宣泄它。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王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腎主冬水之氣,腎和膀胱互為表裏,冬天以足足少陰背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工癸屬水,足少陰腎經為癸水,足太陽膀胱經為壬水,所以腎和膀胱在壬奚日最旺盛。腎是水髒,喜濕潤而惡燥,因此應進食辛味來潤澤它。這樣才能開發膝理,輸布津液疏通五髒之氣。

【譯文】

      ■黃帝說:我希望聽您詳細地說一說。

岐伯說:肝主春木之氣,肝與膽互為表裏,春天以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甲乙屬木,足少陽膽經為甲木,足厥陰肝經為乙木,所以肝和膽在甲乙日是旺盛。肝對應五誌中的怒,大怒則氣急,而甘味能緩解氣急,因此應進食甘味來緩解它。

       心主夏火之氣,心和小腸互為表裏,夏天以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丙丁屬火,手少陰心經為丁火,手太陽小腸經為丙火,所以心和小腸在丙丁日最旺盛。心對應五誌中的喜,過喜會導致心氣緩散,因此應進食酸味來收斂它。

       脾主長夏土之氣,脾和胃互為表裏,長夏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戊己屬土,足陽明胃經為戊土,足太陰脾經為己土,所以脾和胃在戊己日最旺盛,脾容易發生惡濕,濕盛會損傷脾,而苦味可以燥濕,因此應進食苦味來燥濕健脾。

       肺主秋金之氣,肺和大腸互為表裏,秋天以手太陰市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庚辛屬金,手太陰肺經為辛金,手陽明大腸經為庚金,所以肺和大腸在庚辛日最旺盛。肺主管氣,有清肅的特性,如果氣上逆就會引發肺病,而苦味能泄降上逆之氣,因此應進食苦味來宣泄它。

       腎主冬水之氣,腎和膀胱互為表裏,冬天以足足少陰背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兩條經脈為主治。天幹中的工癸屬水,足少陰腎經為癸水,足太陽膀胱經為壬水,所以腎和膀胱在壬奚日最旺盛。腎是水髒,喜濕潤而惡燥,因此應進食辛味來潤澤它。這樣才能開發膝理,輸布津液疏通五髒之氣。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二)

 

圖片

 

【原文】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王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原文通解】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

【1】愈於夏:夏屬火,木所生也。肝木畏金,火能平之。子製其鬼也。餘愈同。

【2】甚於秋:子休,鬼複王也。餘甚同

【3】持於冬:持:即相持,是病情沒有增減,而持續一個時期的意思。鬼休而母養,故氣執持於父母之鄉也。餘持同。

【4】起於春:自得其位,故複起。餘起同。

【5】禁當風: 以風氣通於肝,故禁而勿犯。

病在肝髒,在夏天容易治愈;如果夏天未能座愈,到了秋天病情就會加重;如果秋天沒有死亡,到了冬天病情就會處於平穩的狀態;如果能堅持到第二年的春天,肝病逢春木本氣,就會有所好轉。但因為風邪容易侵犯肝髒,所以肝髒有病的人要在春天避免受到風邪的侵襲。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王癸,起於甲乙。

【1】丙丁:丙丁應夏。

【2】庚辛:庚辛應秋。

【3】王癸:壬癸應冬。

【4】甲乙:應春木也。

肝髒有病的人,在丙丁日容易治愈;如果在丙丁日未能痊愈,到了庚辛日病情就會加重;如果在庚辛日沒有死亡,到了壬癸日病情就會處於平穩的狀態,到了甲乙日病情就會有所好轉。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1】平旦:指清晨。

【2】慧:精神清爽。

【3】下晡(bū):指申時,即下午三至五時。古人一日兩餐,早餐稱朝食、早(蛋)食,在辰時(早上七至九時),晚餐稱晡食,在申時。

【4】夜半靜:木王之時,故爽慧也。金王之時,故加甚也。水王之時,故靜退也。餘慧甚同,其靜小異。

肝髒有病的人,清晨(屬寅9)時會感覺神清氣爽,傍晚(屬申西)時病情會加重,到了半夜(屬亥子)就會平穩下來。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1】急食辛以散之:以髒氣常散,故以辛發散也。《陰陽應象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也。《平人氣象論》曰:髒真散於肝。言其常發散也。

【2】用辛補之,酸瀉之:辛味散故補,酸味收故瀉。(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雲:用酸補之,辛瀉之自為一義。)

【3】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肝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首先須界定此處補瀉的內涵。李中梓提到”違其性則苦,球其性則欲,本髒所惡,即名為瀉,本髒所喜,即名為補。"這提醒我們考慮此處"補“與”瀉”應立足於本髒的生理特性的基點上。肝如此,它髒也應準此。以肝為例,肝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散之,則條達,辛能散,故食辛以散之,遂其性則補,反其性則瀉,肝木喜辛散而惡酸收,故辛為補而酸為瀉。若誤以為其中補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意思,則與《內經》的原意相違背了。

肝病需疏泄調達,因此治療時應用辛味藥來疏散它;需要補的,當用辛味藥來補;需要瀉的,當用酸味藥來瀉。▲

【譯文】

     ■病在肝髒,在夏天容易治愈;如果夏天未能座愈,到了秋天病情就會加重;如果秋天沒有死亡,到了冬天病情就會處於平穩的狀態;如果能堅持到第二年的春天,肝病逢春木本氣,就會有所好轉。但因為風邪容易侵犯肝髒,所以肝髒有病的人要在春天避免受到風邪的侵襲。

       肝髒有病的人,在丙丁日容易治愈;如果在丙丁日未能痊愈,到了庚辛日病情就會加重;如果在庚辛日沒有死亡,到了壬癸日病情就會處於平穩的狀態,到了甲乙日病情就會有所好轉。

       肝髒有病的人,清晨(屬寅9)時會感覺神清氣爽,傍晚(屬申西)時病情會加重,到了半夜(屬亥子)就會平穩下來。

      肝病需疏泄調達,因此治療時應用辛味藥來疏散它;需要補的,當用辛味藥來補;需要瀉的,當用酸味藥來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