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71一75

(2023-11-02 11:27:42) 下一個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七)

12

【原文】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髒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原文通解】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黃帝說:治病之前,一定要先診察病人形體的強弱、氣的虛實、麵色的潤枯、脈象的盛衰,以及疾病是老毛病還是新患上的,然後再及時進行治療,這樣才不會錯過最佳的冶病時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1】形氣相得:指病人形盛氣也盛,形虛氣也虛。

【2】色澤以浮:麵色光潤鮮明。

如果病人的形體與神氣相一致,就是可治之症;麵色浮潤,疾病也能冶愈;脈搏和四時相應,也是可治之症;脈來虛弱而流暢,表明有胃氣,疾病也容易治愈,但必須及時治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1】相失:指不相符。

【2】四難:即上文的“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以堅”“脈逆四時”四種難治的病證。

如果病人的形體與神氣不一致,就是難冶之症;麵色枯憔而不潤澤,疾病也很難治愈;脈象充實堅硬,則病情非常嚴重;脈象與四時相違背,是不治之症。以上這四種不易治愈的疾病,一定要仔細診察,明明日白地告訴病人(家人)。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

【1】懸絕沉澀:指懸絕無根或沉澱不起。

所說的脈象與四時相違背,是指春季見到肺脈,夏季見到腎脈,秋季見到心脈,冬季見到脾脈,並且脈來時都似乎斷絕無根或者沉澀不起,這就是與四時相違背的情況。

未有髒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如果五髒的脈氣不能隨看時令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春夏季節出現沉澀不起的脈象,在秋冬季節出現輕浮盛大的脈象,這都是與四時相違背的情況。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1】未有髒形:指不見五髒隨時令表現的脈象。

熱病的脈象表現出來的應該是盛大可是卻很平靜,泄瀉的脈象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微小可是卻很洪大,脫血病的脈象應該是很虛弱可是卻很堅實,病在內脈象卻很堅實,病在外脈象卻反而不堅實,這些都是病症與脈象相反的情況,這些疾病都非常難以治愈。

【譯文】

黃帝說:治病之前,一定要先診察病人形體的強弱、氣的虛實、麵色的潤枯、脈象的盛衰,以及疾病是老毛病還是新患上的,然後再及時進行治療,這樣才不會錯過最佳的冶病時機。

如果病人的形體與神氣相一致,就是可治之症;麵色浮潤,疾病也能冶愈;脈搏和四時相應,也是可治之症;脈來虛弱而流暢,表明有胃氣,疾病也容易治愈,但必須及時治療。

如果病人的形體與神氣不一致,就是難冶之症;麵色枯憔而不潤澤,疾病也很難治愈;脈象充實堅硬,則病情非常嚴重;脈象與四時相違背,是不治之症。以上這四種不易治愈的疾病,一定要仔細診察,明明日白地告訴病人(家人)。

所說的脈象與四時相違背,是指春季見到肺脈,夏季見到腎脈,秋季見到心脈,冬季見到脾脈,並且脈來時都似乎斷絕無根或者沉澀不起,這就是與四時相違背的情況。如果五髒的脈氣不能隨看時令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春夏季節出現沉澀不起的脈象,在秋冬季節出現輕浮盛大的脈象,這都是與四時相違背的情況。

熱病的脈象表現出來的應該是盛大可是卻很平靜,泄瀉的脈象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微小可是卻很洪大,脫血病的脈象應該是很虛弱可是卻很堅實,病在內脈象卻很堅實,病在外脈象卻反而不堅實,這些都是病症與脈象相反的情況,這些疾病都非常難以治愈。

13

【原文】

       黃帝曰:餘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原文通解】

●黃帝曰:餘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黃帝說:我聽說根據病情的虛實就能預測生死,您能給找講講其中的道理嗎?

岐伯說:五實和五虛都是死症。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1】前後:指大小便。

【2】悶瞀:即胸中鬱悶,眼目昏花。

黃帝說:那您就談談什麽是五實和五虛吧?

岐伯說:脈盛是心受邪氣過盛,皮熱是肺受邪氣過盛,腹脹是脾受邪氣過盛,大小便不通是腎受邪氣過盛,心煩意亂是肝受邪氣過盛,這是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脈細是心氣不足,是心虛;皮寒是肺氣不足,是肺虛;氣少是肝氣不足,是肝虛;泄利前後是腎氣不足,是腎虛;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是脾虛,這是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1】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五髒之氣,都是由胃氣資生,今飲食能入,泄瀉得止,為胃氣來複的表現,所以五虛證預後轉好。

【2】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身汗可解在表之實,後利能去在裏之實,邪去則正安,所以五實證預後轉好。

岐伯回答說:如果病人能吃些粥漿,使胃氣慢慢恢複,大便泄瀉停止,那麽五虛之症就有可能治愈。如果本來身熱無汗,現在卻得汗,原本大小便不通,現在卻通利了,那麽五實之症也有可能冶愈 。這就是五虛五實之症之所以能夠冶愈的情況。

【譯文】

黃帝說:我聽說根據病情的虛實就能預測生死,您能給找講講其中的道理嗎?

岐伯說:五實和五虛都是死症。

黃帝說:那您就談談什麽是五實和五虛吧?

岐伯說:脈盛是心受邪氣過盛,皮熱是肺受邪氣過盛,腹脹是脾受邪氣過盛,大小便不通是腎受邪氣過盛,心煩意亂是肝受邪氣過盛,這是五實。脈細是心氣不足,是心虛;皮寒是肺氣不足,是肺虛;氣少是肝氣不足,是肝虛;泄利前後是腎氣不足,是腎虛;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是脾虛,這是五虛。

黃帝問道:為什麽有人得了五實五虛的疾病,有時也能冶愈呢?

岐伯回答說:如果病人能吃些粥漿,使胃氣慢慢恢複,大便泄瀉停止,那麽五虛之症就有可能治愈。如果本來身熱無汗,現在卻得汗,原本大小便不通,現在卻通利了,那麽五實之症也有可能冶愈 。這就是五虛五實之症之所以能夠冶愈的情況。

14

【理論闡釋】

關於五實證和五虛證

       本段論述了五實證和五虛證的內容及其預後的判斷。《素問.通評虛實論》雲;“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五實,是五髒邪氣壅盛的實證。心主脈,心氣實則脈盛;肺主皮毛,肺氣實則皮熱:脾主運化,脾氣實則腹脹;腎主二陰,腎氣實則二便不通;肝開竅於目,肝氣實則悶瞀。五虛,是五髒精氣虛損的虛證。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乏力,腎氣虛則二便不禁,脾氣虛則不欲飲食。五虛死,五實死,說明其預後多不良,但又並非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其證尚有治愈之機。五實證生之轉機在於“身汗得後利”,身汗則表邪解,後利則裏邪除,使邪有出路,內外通和,提示實證治療應以祛邪為先。五虛證生的轉機在於“漿粥入胃,泄注止”,漿粥入胃則脾氣漸運,氣血生化有源;泄注止,則腎氣漸固,精氣得以內藏。提示脾腎二髒對於五髒虛證的治療有著決定性意義,聯係《靈樞·本神》有關脾腎二髒功能失調導致五髒不安的論述,說明《內經》作者已經對先天之本腎、後天之本脾對調節全身髒腑功能的重要作用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當然,臨床上單純的實證和虛證並不多見,疾病的症狀往往錯綜複雜,病機虛實互見,故扶正祛邪,誰先誰後,孰重孰輕,當仔細斟酌,以免犯虛虛、實實之戒。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一)

1

【題解】

  【1】三部九候:古代的一種遍身診脈方法,這種方法將人體劃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各有三個切脈部位,稱為天、地、人三候,共九候。

2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教。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

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了九針的道理後,覺得報其豐富廣博,難以盡述。

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1】屬:通囑,囑咐的意思。

【2】著之骨髓,藏之肝肺:形容深刻記憶不忘的意思。

【3】歃(shà)血:歃,古時盟誓,以血塗口旁,叫做歃血,言慎重遵守誓約,決不違背。

我想了解其中的通理,以囑咐子孫,傳於後世,使他們深刻領會,銘記在心,永誌不忘,並遵守諾言,不得妄泄。

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教。

【1】天光:指日月星光。

    【2】星辰曆紀:即一年之中星辰周曆於天體,各有標誌。

    【3】貴賤:言四時五行之氣,當令為貴,失時為賤。

使得這些通理與天體運行的規律對應起來,有始有終,上與日月星辰的運轉呼應,下與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對應,以及人體是如何與這些規律互相對應的,我希望您能講解一下這方麵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您問得太好了!這是天地間最為深奧的道理。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了九針的道理後,覺得報其豐富廣博,難以盡述。我想了解其中的通理,以囑咐子孫,傳於後世,使他們深刻領會,銘記在心,永誌不忘,並遵守諾言,不得妄泄。使得這些通理與天體運行的規律對應起來,有始有終,上與日月星辰的運轉呼應,下與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對應,以及人體是如何與這些規律互相對應的,我希望您能講解一下這方麵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您問得太好了!這是天地間最為深奧的道理。◆

3

【原文】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黃帝說:我想聽聽天地間最重要的道理,它是怎樣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並決斷生死的呢?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1】野:分野,是劃分界線,也就是劃分區域的意思。

岐伯說:天地間的至數,開始於一,終止於九。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在天地之間,所以用三來代表,天地人相合為三,三三為九,代表九州分野之數。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所以人的脈也對應的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根據這些來決斷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治療疾病。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天地間最重要的道理,它是怎樣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並決斷生死的呢?

岐伯說:天地間的至數,開始於一,終止於九。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在天地之間,所以用三來代表,天地人相合為三,三三為九,代表九州分野之數。所以人的脈也對應的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根據這些來決斷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治療疾病。◆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二

4

【原文】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頻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原文通解】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1】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意為必受師之指授,才能掌握部、候準確位置。

黃帝問道:什麽叫做三部?

岐伯回答說:脈的三部是指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而三候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學習這些知識,一定要有老師當麵指導,如此才能夠掌握部候的準確位置。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頻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1】兩額之動脈:動脈,指搏動應手處。兩額之動脈,意為額部兩側的動脈。以太陽穴分,分指經絡腧穴所屬的分部。

【2】兩頰之動脈:大迎穴分,在下頜角前。

【3】耳前之動脈:耳門穴分,在耳前陷中。

上部天,就是兩額太陽穴處動脈;上部地,就是兩側頻部大迎穴處的動脈;上部人,就是耳前耳門穴處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1】手太陰:指寸口以及經渠穴分。

【2】手陽明:合穀穴分。

【3】手少陰:神門穴分。

中部天,是兩手太陰經氣口、經渠穴處的動脈;中部地,是兩手陽明經合穀穴處的動脈;中部人,是兩手少陰經神門穴處的動脈。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1】足厥陰:五裏穴分或太衝穴。

【2】足少陰:太溪穴分。

【3】足太陰:箕門穴分。

下部天,是足厥陰經五裏穴或太衝穴處的動脈;下部地,是足少陰經太溪穴處的動脈;下部人,是足太陰經箕門穴處的動脈。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因此,通過下部之天可以診察肝髒的疾病,通過下部之地可以診察腎髒的疾病,通過下部之人可以診察脾胃的疾病。

【譯文】

黃帝問道:什麽叫做三部?

岐伯回答說:脈的三部是指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而三候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學習這些知識,一定要有老師當麵指導,如此才能夠掌握部候的準確位置。

上部天,就是兩額太陽穴處動脈;上部地,就是兩側頻部大迎穴處的動脈;上部人,就是耳前耳門穴處動脈。中部天,是兩手太陰經氣口、經渠穴處的動脈;中部地,是兩手陽明經合穀穴處的動脈;中部人,是兩手少陰經神門穴處的動脈。下部天,是足厥陰經五裏穴或太衝穴處的動脈;下部地,是足少陰經太溪穴處的動脈;下部人,是足太陰經箕門穴處的動脈。

因此,通過下部之天可以診察肝髒的疾病,通過下部之地可以診察腎髒的疾病,通過下部之人可以診察脾胃的疾病。◆

5

【原文】

       帝曰 :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九野,九野為九髒。故神髒五,形髒四,合為九髒。五髒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原文通解】

●帝曰 :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黃帝問道:中部之候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之天可以診察肺髒的疾病;中部之地可以診察胸部的疾病;中部之人可以診察心髒的疾病。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1】三部九侯歌

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

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候耳目病變;下--兩頰動脈(地倉、大迎),候口齒病變。

上肢:上--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侯肺;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侯心;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穀),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裏、婦女取太衝),候肝;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侯脾,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脈(衝陽);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溪),候腎。

根據臨床實踐,簡化遍診法,一般隻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中、沉三侯,共為九候。此外,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三部”脈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腕部橈動脈)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

黃帝問道:上部之候是氣樣的?

岐伯回答說: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診察頭角的疾病;上部之地可以診察口齒的疾病;上部之人可以診察耳目的疾病。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九野,九野為九髒。故神髒五,形髒四,合為九髒。

【1】神髒五:指藏無形之氣者為神髒,有五,即肝、心、脾、肺、腎。五髒所藏之神的具體名稱,如《宣明五氣篇》所雲:“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是謂五髒所藏。”王冰注:“所謂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誌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雲神藏五也。高士宗《素問直解》:“神髒五,謂肝心脾肺腎,所以藏無形之氣,故曰神。”又,《難經·三十四難》載:“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誌也。”《難經本義》注雲:“髒者,藏也。人之神氣藏於內焉。"

【2】形髒四:傳導有形之物的髒器,指胃、大腸、小腸、膀胱四腑。張誌聰《素問集注》:“形髒者,胃與大腸、小腸、膀胱也,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髒之神,由腸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穀之津液,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為形髒。"

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三候。因此,三候是天,三候是地,三候是人。三三相乘,合為九候。脈的九候,對應地上的九野;地上的九野,又對應人體的九髒。因此,人有肝、肺、心、脾、腎五個神髒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個形髒,總共九髒。

五髒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如果五個神髒損壞,那麽神色一定會枯憔,而神色枯憔是病情嚴重的征象,是死症。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黃帝問道:診察的方法是什麽?

岐伯回答說:必須先估量病人身形的胖瘦情況,來調理其氣的應實,氣實就用瀉法瀉其有餘,氣虛就用補法補其不足。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1】必先去其血脈:王冰:“血脈滿堅,謂邪留止,故先刺去血而後乃調之。”

一定要先去除血脈中的於滯,然後再調氣,無論治療什麽疾病,都要以達到氣血平和為原則。

【譯文】

黃帝問道:中部之候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之天可以診察肺髒的疾病;中部之地可以診察胸部的疾病;中部之人可以診察心髒的疾病。

黃帝問道:上部之候是氣樣的?

岐伯回答說: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診察頭角的疾病;上部之地可以診察口齒的疾病;上部之人可以診察耳目的疾病。總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三候。因此,三候是天,三候是地,三候是人。三三相乘,合為九候。脈的九候,對應地上的九野;地上的九野,又對應人體的九髒。因此,人有肝、肺、心、脾、腎五個神髒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個形髒,總共九髒。如果五個神髒損壞,那麽神色一定會枯憔,而神色枯憔是病情嚴重的征象,是死症。

黃帝問道:診察的方法是什麽?

岐伯回答:必須先估量病人身形的胖瘦情況,來調理其氣的應實,氣實就用瀉法瀉其有餘,氣虛就用補法補其不足。一定要先去除血脈中的於滯,然後再調氣,無論治療什麽疾病,都要以達到氣血平和為原則。◆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三)

6

【原文】

       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髒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原文通解】

●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黃帝問道:如何測斷死生?

岐伯回答說:如果病人的形體肥胖,脈象卻很細弱,而且氣短,呼吸不暢,就很危險;如果病人的形體瘐小,脈象卻很盛大,而且胸中喘滿多氣,就會死亡。

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1】參伍不調:指脈搏參差不齊,不協調。

一般來說,形體和脈象相符的人,比較健康;脈象錯雜不相協調的人,就會生病;三部九候的脈象都失其常度的人,就會死亡。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1】參舂(chong):即用石臼搗穀物。

如果上下左右之脈,相應鼓指如在石臼裏搗穀一樣參差不齊,則病情嚴重;如果上下左右之脈不相應,而且息數錯亂不可數,就是死症。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髒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1】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王冰:“若中部之脈減於上下二部者,中氣大衰也,亦死。”

如果中部之脈雖然獨自調和,但卻與其他眾髒之脈象不相協調,也是死症;中部之脈衰減,與其他各部不相協調的,也是死症;眼睛凹陷,表明正氣衰竭,也是死症。

【譯文】

黃帝問道:如何測斷死生?

岐伯回答說:如果病人的形體肥胖,脈象卻很細弱,而且氣短,呼吸不暢,就很危險;如果病人的形體瘐小,脈象卻很盛大,而且胸中喘滿多氣,就會死亡。一般來說,形體和脈象相符的人,比較健康;脈象錯雜不相協調的人,就會生病;三部九候的脈象都失其常度的人,就會死亡。如果上下左右之脈,相應鼓指如在石臼裏搗穀一樣參差不齊,則病情嚴重;如果上下左右之脈不相應,而且息數錯亂不可數,就是死症。如果中部之脈雖然獨自調和,但卻與其他眾髒之脈象不相協調,也是死症;中部之脈衰減,與其他各部不相協調的,也是死症;眼睛凹陷,表明正氣衰竭,也是死症。◆

7

【原文】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之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脈絡。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髒,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髒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原文通解】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黃帝問道:怎樣才能知道病變的部位呢?

岐伯回答說:通過診察九候的異常變化,就能知道病變所在的位置。九候之中,有一部不論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都是有病的現象。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之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1】蠕(ru)蠕然:形容脈象柔和有力。

   【2】渾渾然:混亂不清。

   【3】徐徐然:遲緩。

   ▲用左手按在病人足內踝五寸處,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處輕彈,如果左手馬上就能感覺到振動,而且振動的範圍超過五寸,蠕蠕而動,就是正常現象;如果振動迅疾而大,應手快速而散亂不清,就是病象;如果振動微弱,應手緩慢,也是病象;如果振動不能達到五寸,用力彈動也毫無反應,就是死亡的征象。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脈絡。

 【1】脫肉,病狀名。指肌肉奪削,形容明顯削瘦。《靈樞·論疾診尺》:“尺肉弱者,解?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2】身不去:意思是體弱不能行動。身不去者,指正氣虛而肉脫,邪留於身而不去者。

身體極度消瘦,脈象不能去來的,是死症;中部之脈時快時慢,節律失調的,是氣脈敗亂的征象,也是死症;如果脈見代象並兼有鉤象,來盛去衰的,表明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1】一候後:指九候脈中有一候不一致。

【2】不俱:不一致的意思。

九候之脈,應該相互協調,上下如一,不能參差不齊。如果九候中有一候不協調,就會生病;二候不協調,則病情很嚴重;三候不協調,則病情十分危險。所謂不協調,是指九候之間的脈動不相適應。

察其腑髒,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髒脈見者勝死。

【1】勝死,勝是指五髒之間相勝相克,勝死就是如果真脈出現,到了兩個髒器之間相勝時即死。

隻有診察病邪所在的髒腑,才能夠預測死生的期限。臨症診察,必須先知道正常的脈象,然後才能知知道有病之脈。如果見到真髒脈的脈象,而且病邪又占上風,就是死症。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1】戴眼:指眼睛上視而不轉動。為太陽經的經氣衰竭,是病在危重階段所出現的一種腦神經症狀。

足太陽經脈氣敗絕,兩足不能屈伸的,死時的征象是眼睛上視而不能轉動。

【譯文】

黃帝問道:怎樣才能知道病變的部位呢?

岐伯回答說:通過診察九候的異常變化,就能知道病變所在的位置。九候之中,有一部不論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都是有病的現象。用左手按在病人足內踝五寸處,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處輕彈,如果左手馬上就能感覺到振動,而且振動的範圍超過五寸,蠕蠕而動,就是正常現象;如果振動迅疾而大,應手快速而散亂不清,就是病象;如果振動微弱,應手緩慢,也是病象;如果振動不能達到五寸,用力彈動也毫無反應,就是死亡的征象。身體極度消瘦,脈象不能去來的,是死症;中部之脈時快時慢,節律失調的,是氣脈敗亂的征象,也是死症;如果脈見代象並兼有鉤象,來盛去衰的,表明病在絡脈。九候之脈,應該相互協調,上下如一,不能參差不齊。如果九候中有一候不協調,就會生病;二候不協調,則病情很嚴重;三候不協調,則病情十分危險。所謂不協調,是指九候之間的脈動不相適應。隻有診察病邪所在的髒腑,才能夠預測死生的期限。臨症診察,必須先知道正常的脈象,然後才能知知道有病之脈。如果見到真髒脈的脈象,而且病邪又占上風,就是死症。足太陽經脈氣敗絕,兩足不能屈伸的,死時的征象是眼睛上視而不能轉動。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四)

8

【原文】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原文通解】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1】懸絕:脈象懸而斷絕。

黃帝問道:冬為陰,夏為陽,脈象與之相應如何?

岐伯回答說:九候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屬陰,與冬季相應,常常在陰氣極盛的半夜時分死亡。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脈象都是盛大躁動喘而疾數的,屬陽,與夏季相應,常常在陽氣旺盛的中午死亡。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

寒熱交作的病,會在陰陽交合的黎明時分死亡。熱中病及熱病,會在陽氣最旺盛的中午死亡。由風邪引發的疾病,會在陽氣衰敗的傍晚死亡。水腫病,會在陰氣旺盛的半夜死亡。

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1】日乘四季:指辰、戌、醜、未四個時辰,為脾旺之時。

脈象時疏時數,時慢時快,是脾氣絕於內,會在辰、戌、醜、未,為脾旺之時死亡。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1】七診:指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

如果病人形體消瘦,雖然九候脈象協調,也會死亡。如果七診之脈出現,而九候也都順應四時,就不一定會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1】經月之病:指月經病。

這裏所說的不死之病,是指風病和月經疾病,雖然見了類似七診的病脈,實際上卻與七診的病脈並不相同,因此說不是死症。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1】噦噫:打呃;打嗝兒。《禮記內則》:"在父母舅姑之所......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遊,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素問·三部九候論》:“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王冰注:"胃精內竭,神不守心,故死之時,發斯噦噫。"

如果七診之病脈出現,而脈候也見敗壞的征象,就是死亡的疾病,臨死時會有呃逆的症狀。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

所以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向病人詳細詢問發病時的症狀和當前的症狀,然後按各部分,切脈,診察經絡的浮沉和上下逆順。

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1】皮膚著者死:著,同著。皮膚著者死,即久病肉脫,皮膚幹枯著骨,所以死亡。

如果脈象來時流利,則沒有疾病,如果脈象來時徐遲,則有疾病,脈象斷絕不來,是死亡的征象;如果肌肉消脫,皮膚幹枯貼在筋骨上,也是死亡的征象。

【譯文】

黃帝問道:冬為陰,夏為陽,脈象與之相應如何?

岐伯回答說:九候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屬陰,與冬季相應,常常在陰氣極盛的半夜時分死亡。脈象都是盛大躁動喘而疾數的,屬陽,與夏季相應,常常在陽氣旺盛的中午死亡。寒熱交作的病,會在陰陽交合的黎明時分死亡。熱中病及熱病,會在陽氣最旺盛的中午死亡。由風邪引發的疾病,會在陽氣衰敗的傍晚死亡。水腫病,會在陰氣旺盛的半夜死亡。脈象時疏時數,時慢時快,是脾氣絕於內,會在辰、戌、醜、未,為脾旺之時死亡。如果病人形體消瘦,雖然九候脈象協調,也會死亡。如果七診之脈出現,而九候也都順應四時,就不一定會死。這裏所說的不死之病,是指風病和月經疾病,雖然見了類似七診的病脈,實際上卻與七診的病脈並不相同,因此說不是死症。如果七診之病脈出現,而脈候也見敗壞的征象,就是死亡的疾病,臨死時會有呃逆的症狀。

所以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向病人詳細詢問發病時的症狀和當前的症狀,然後按各部分,切脈,診察經絡的浮沉和上下逆順。如果脈象來時流利,則沒有疾病,如果脈象來時徐遲,則有疾病,脈象斷絕不來,是死亡的征象;如果肌肉消脫,皮膚幹枯貼在筋骨上,也是死亡的征象。◆

9

【原文】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原文通解】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那些可以治愈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說:病在經的,針刺其經;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之出血;病在血脈而身體有疼痛症狀的,應治療疾病所在的經和絡。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1】奇邪:指停留於大絡的病邪。奇邪,病因學名詞。指留於大絡之邪。《素問三部九候論》:“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素問·氣穴論》:“以溢奇邪,以通榮衛。”張景嶽注:“奇,異也。邪自皮毛而溢於絡,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氣無常處,而不入於經,是為奇邪。"

如果病邪停留在大絡上,則要遵循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繆刺之法來治療。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1】留瘦不移:指病邪久留,固定不移動,形體消瘦。留瘦不移:中醫指久病而體瘦。《素問·三部九候論》:“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王冰注:“病氣淹留,形容減瘦,證不移易,則消息節級,養而刺之。"

【2】節:骨節。

如果久病體弱,邪氣長久停留不移動,應該針刺四肢八溪之間和骨節交會的地方。如果上實下虛,應該切按氣脈,診察氣脈鬱結之處,刺出淤積的血,以通血氣。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1】瞳子高:指雙目微有上視,但不是戴眼之定直不動。

如果眼睛上翻,是太陽經氣不足所致。如果眼睛上翻而且不能轉動,說明太陽經氣已經衰竭,這是判斷生死的關鍵,不能不認真研究。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要留針。五指(趾)留針,引氣促暢。

【譯文】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那些可以治愈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說:病在經的,針刺其經;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之出血;病在血脈而身體有疼痛症狀的,應治療疾病所在的經和絡。如果病邪停留在大絡上,則要遵循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繆刺之法來治療。如果久病體弱,邪氣長久停留不移動,應該針刺四肢八溪之間和骨節交會的地方。如果上實下虛,應該切按氣脈,診察氣脈鬱結之處,刺出淤積的血,以通血氣。如果眼睛上翻,是太陽經氣不足所致。如果眼睛上翻而且不能轉動,說明太陽經氣已經衰竭,這是判斷生死的關鍵,不能不認真研究。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要留針。五指(趾)留針,引氣促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