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原文】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1】①,終於八十七刻半②;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③,終於七十五刻④;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⑤,終於六十二刻半⑥;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⑦,終於五十刻⑧ ;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⑨,終於三十七刻半⑨ ;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⑩,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2】也?。
乙醜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13〕,終於一十二刻半〔14〕;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15〕,終於水下百刻〔16〕;三之氣,始於一刻〔17〕,終於八十七刻半〔18〕;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19〕,終於七十五刻〔20〕;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21〕,終於六十二刻半〔22〕;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23〕,終於五十刻〔24〕。所謂六二,天之數也〔25〕。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26〕,終於三十七刻半〔27〕;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28〕,終於二十五刻〔29〕;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30] ,終於一十二刻半 [31] ;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32] ,終於水下百刻[33] ;五之氣,始於一刻 [34],終於八十七刻半 [35] ;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36] ,終於七十五刻 [37] 。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38],終於六十二刻半[39];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40] ,終於五十刻 [41] ;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 [42] ,終於三十七刻半 [43] ;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44] ,終於二十五刻 [45];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 [46] ,終於一十二刻半 [47];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48],終於水下百刻 [49]。所謂六四,天之數也。
次【3】戊辰歲,初之氣,複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複始[50]。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1】①,終於八十七刻半②;
【1】水下一刻:古代無鍾表,用銅壺貯水,壺上穿一個小孔,使水自然經小孔滴漏以為計時之器,名叫銅壺。壺中所貯水量恰巧一晝夜漏盡,在壺麵刻度101條橫線,橫線與橫線之間稱為刻,合計共得100刻,每刻又分十分。所謂水下一刻,是壺水貯滿至第一條橫線處開始下滴,水麵微低於第一條橫線的一刹那間。如果以現代的習慣來說,應該稱為零刻。
〔1〕常起於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新校正雲:按戊辰、壬申、丙子、庚辰、甲申、戊子、壬辰、丙申、庚子、甲辰、戊申、壬子、丙辰、庚申歲同,此所謂辰申子歲氣會同《陰陽法》以是為三合。)
〔2〕子正之中,夜之半也。外十二刻半,人二氣之初。諸餘刻同人也。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每年六氣的始終早晚是怎樣的?
岐伯說:你提的這個問題是很高明的啊!甲子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漏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五分;▲
●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③,終於七十五刻④;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⑤,終於六十二刻半⑥;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⑦,終於五十刻⑧ ;
〔3〕子中之左也。
〔4〕戌之後四刻也。外二十五刻,人次三
氣之初率。
〔5〕亥初之一刻。
〔6〕酉正之中也。外三十七刻半差人後。
〔7〕酉中之北。
〔8〕未後之四刻也。外五十刻差人後。
▲二之氣,開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七十五刻;三之氣,開始於七十六刻,終止於六十二刻五分;四之氣,開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止於五十刻;▲
●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⑨,終於三十七刻半⑨ ;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⑩,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2】也?。
【2】初六,天之數:初六,指甲子年開始六氣的第一周。天,指天之六氣。數,指六氣始終的刻分數。
〔9〕申初之一刻。
〔9〕午正之中,晝之半也。外六十二刻半差人後。
〔10〕午中之西。
〔11〕辰正之後四刻。外七十五刻差人後。
〔12〕天地之數,二十四氣乃大會而同,故命此曰初六天數也。
▲五之氣,開始於五十一刻,終止於三十七刻五分;六之氣,開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二十五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一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
●乙醜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13〕,終於一十二刻半〔14〕;
〔13〕巳初之一刻。(新校正雲:按己巳、癸酉、丁醜、辛巳、乙酉、己醜、癸巳、丁酉、辛醜、乙巳、巳酉、癸醜、丁巳、辛酉歲同,所謂巳酉醜歲氣會同也。
〔14〕卯正之中。
▲乙醜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於二十六刻,終止於十二刻五分;▲
●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15〕,終於水下百刻〔16〕;三之氣,始於一刻〔17〕,終於八十七刻半〔18〕;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19〕,終於七十五刻〔20〕;
〔15〕卯中之南。
〔16〕醜後之四刻。
〔17〕又寅初之一刻。
〔18〕 子正之中。
〔19〕子中正東。
〔20〕戌後之四刻。
▲二之氣,開始於十二刻六分,終止於漏水下至一百刻;三之氣,開始於一刻,終止於八十七刻五分;四之氣,開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七十五刻;▲
●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21〕,終於六十二刻半〔22〕;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23〕,終於五十刻〔24〕。所謂六二,天之數也〔25〕。
〔21〕 亥初之一刻。
〔22〕酉正之中。
〔23〕 酉中之北。
〔24〕 未後之四刻。
〔25〕一六為初六,二六為六二,名次也。
▲五之氣,開始於七十六刻,終止於六十二刻五分;;六之氣,開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止於五十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二個六步,天時始終的刻數。▲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26〕,終於三十七刻半〔27〕;
〔26〕 申初之一刻。(新校正雲:按庚午、甲戌、戊寅、壬午、丙戌、庚寅、甲午、戊戌、壬寅、丙午、庚戌、甲寅、戊午、壬戌歲同,此所謂寅午戌歲氣會同。
〔27〕午正之中。
▲丙寅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於五十一刻,終止於三十七刻五分;▲
●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28〕,終於二十五刻〔29〕;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30] ,終於一十二刻半 [31] ;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32] ,終於水下百刻[33] ;
〔28〕午中之西。
〔29〕辰後之四刻。
[30]巳初之一刻。
[31]卯正之中。
[32] 卯中之南。
[33] 醜後之四刻。
▲二之氣,開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二十五刻;三之氣,開始於二十六刻,終止於十二刻五分;四之氣,開始於十二刻六分,終止於漏水下至一百刻;▲
●五之氣,始於一刻 [34],終於八十七刻半 [35] ;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36] ,終於七十五刻 [37] 。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34]寅初之一刻。
[35] 子正之中。
[36] 子中之左。
[37] 戌後之四刻。
▲五之氣,開始於一刻,終止於八十七刻五分;六之氣,開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七十五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三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38],終於六十二刻半[39];
[38] 亥初之一刻。(新校正雲:按辛未、乙亥、己卯、癸未、丁亥、辛卯、乙未、己亥癸卯、丁未、辛亥、乙卯、己未、癸亥歲同,此所謂卯未亥歲氣會同。)
[39]酉正之中。
▲丁卯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於七十六刻,終止於六十二刻五分;▲
●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40] ,終於五十刻 [41] ;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 [42] ,終於三十七刻半 [43] ;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44] ,終於二十五刻 [45];
[40] 酉中之北。
[41] 未後之四刻。
[42] 申初之一刻。
[43] 午正之中。
[44] 午中之西。
[45] 辰後之四刻。
▲二之氣,開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止於五十刻;三之氣,開始於五十一刻,終止於三十七刻五分,四之氣,開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二十五刻;▲
●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 [46] ,終於一十二刻半 [47];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48],終於水下百刻 [49]。所謂六四,天之數也。
[46] 巳初之一刻。
[47]卯正之中。
[48] 卯中之南。
[49] 醜後之四刻。
▲五之氣,開始於二十六刻,終止於十二刻五分;;六之氣,開始於十二刻六分,終止於漏水下至一百刻。這就是所說的第四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
●次【3】戊辰歲,初之氣,複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複始[50]。
【3】次:六氣始終刻分早晏的一個周期為四年,第五年為第二個周期開始,所以用“次”字。
[50] 始自甲子年,終於癸亥歲,常以四歲為一小周,一十五周為一大周,以辰命歲,則氣可與期。
▲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氣又開始於一刻,經常如此,沒有終時,一周之後又重新開始。▲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每年六氣的始終早晚是怎樣的?
岐伯說:你提的這個問題是很高明的啊!甲子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漏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五分;二之氣,開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七十五刻;三之氣,開始於七十六刻,終止於六十二刻五分;四之氣,開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止於五十刻;五之氣,開始於五十一刻,終止於三十七刻五分;六之氣,開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二十五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一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
已醜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於二十六刻,終止於十二刻五分;二之氣,開始於十二刻六分,終止於漏水下至一百刻;三之氣,開始於一刻,終止於八十七刻五分;四之氣,開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七十五刻;五之氣,開始於七十六刻,終止於六十二刻五分;;六之氣,開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止於五十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二個六步,天時始終的刻數。
丙寅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於五十一刻,終止於三十七刻五分;二之氣,開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二十五刻;三之氣,開始於二十六刻,終止於十二刻五分;四之氣,開始於十二刻六分,終止於漏水下至一百刻;五之氣,開始於一刻,終止於八十七刻五分;六之氣,開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七十五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三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
丁卯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開始於七十六刻,終止於六十二刻五分;二之氣,開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止於五十刻;三之氣,開始於五十一刻,終止於三十七刻五分,四之氣,開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止於二十五刻;五之氣,開始於二十六刻,終止於十二刻五分;;六之氣,開始於十二刻六分,終止於漏水下至一百刻。這就是所說的第四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
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氣又開始於一刻,經常如此,沒有終時,一周之後又重新開始。■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原文】
帝曰:願聞其歲候【1】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世!日行一周【2】,天氣始於一刻①,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②,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③,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④,日行五周,天氣複始於一刻⑤,所謂一紀【3】也⑥。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4】,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醜歲氣會同,終而複始⑦。
帝曰:願聞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5】,言地者求之位【6】,言人者求之氣交⑧。
帝曰:何謂氣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⑨。故曰:天樞【7】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⑩。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其歲候【1】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世!日行一周【2】,天氣始於一刻①,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②,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③,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④,日行五周,天氣複始於一刻⑤,所謂一紀【3】也⑥。
【1】歲候:指不同年份的初氣起始時間的計算方法。
【2】一周:太陽在天體黃道上循行一周。
【3】一紀:紀,標誌,此處指天氣四年為一個大循環。
〔1〕甲子歲也。
〔2〕乙醜歲也。
〔3〕丙寅歲也。
〔4〕丁卯歲也。
〔5〕戊辰歲也。餘五十五歲循環,周而複始矣。
〔6〕 法以四年為一紀,循環不已。餘三歲一會同,故有三合也。
▲黃帝說:我想聽聽每年的計算方法?
岐伯說:你問得很詳盡啊!太陽運行第一周時,天時開始於一刻;太陽運行於第二周時,天時開始於二十六刻;太陽運行於第三周時,天時開始於五十一刻;太陽運行於第四周時,天時開始於七十六刻;太陽運行於第五周時,天時又開始於一刻。天氣四周大循環,就叫做“一紀”。▲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4】,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醜歲氣會同,終而複始⑦。
【4】歲氣會同:歲氣,這裏指一年中六氣始終的刻分數;會同,是複歸相同的意思。歲氣會同,是指六氣始終的時刻相同的年歲。
〔7〕《陰陽法》以是為三合者,緣其氣會同也。不爾,則各在一方,義無由合。
▲所以寅、午、戌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卯、未、亥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辰、申、子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巳、酉、醜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周流不息,終而複始。▲
●帝曰:願聞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5】,言地者求之位【6】,言人者求之氣交⑧。
【5】本:指風、熱、火、濕、燥、寒六氣的本元。
【6】位:六氣應五行之位。
〔8〕本,謂天六氣,寒暑燥濕風火也。三陰三陽由是生化,故雲本,所謂六元者也。位,謂金木火土水君火也。天地之氣,上下相交,人之所處者也。
●帝曰:何謂氣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⑨。
〔9〕自天之下地之上,則二氣交合之分也。人居地上,故氣交合之中,人之居也。是以化生變易,皆在氣交之中也。
▲黃帝說:什麽是氣交呢?
岐伯說:天氣居於上位,低氣居於下位,上下交互於氣交之中,為人類所居之處。▲
●故曰:天樞【7】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⑩。
【7】天樞:有天地之氣升降之樞機的含義。張介賓認為當以“中”字為解。
〔10}天樞,當臍之兩傍也,所謂身半矣,伸臂指天,則天樞正當身之半也。三分折之,上分應天,下分應地,中分應氣交。天地之氣交合之際,所遇寒暑燥濕風火勝複之變之化、故人氣從之,萬物生化,悉由而合散也。
▲岐伯說:談論天氣的變化,當推求於六氣的本元;談論地氣的變化,當推求於六氣應五行之位;談論人體的變化,當推求於氣交。▲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每年的計算方法?
岐伯說:你問得很詳盡啊!太陽運行第一周時,天時開始於一刻;太陽運行於第二周時,天時開始於二十六刻;太陽運行於第三周時,天時開始於五十一刻;太陽運行於第四周時,天時開始於七十六刻;太陽運行於第五周時,天時又開始於一刻。天氣四周大循環,就叫做“一紀”。所以寅、午、戌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卯、未、亥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辰、申、子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巳、酉、醜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周流不息,終而複始。
黃帝說:我想聽聽六步的運用。
岐伯說:談論天氣的變化,當推求於六氣的本元;談論地氣的變化,當推求於六氣應五行之位;談論人體的變化,當推求於氣交。
黃帝說:什麽是氣交呢?
岐伯說:天氣居於上位,低氣居於下位,上下交互於氣交之中,為人類所居之處。所以說: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在氣交之處,人氣順從天地之氣的變化,萬物由此而生。就是這個意思。■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原文】
帝曰:何謂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1】。中氣同法①。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②。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③。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2】也④。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⑤。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⑥。
帝曰:善。寒濕相遘【3】,燥熱相臨【3】,風火相值【3】,其有聞乎?
岐伯曰:氣有勝複,勝複之作,有德【4】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⑦。
【原文通解】
●帝曰:何謂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1】。中氣同法①。
【1】三十度而有奇:一步六十度有奇,初氣與中氣各占一半,所以說三十度而有奇。
〔1〕奇,謂三十日餘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也。初中相合,則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也。以各餘四十分刻之三十,故雲中氣同法也。
▲黃帝說:什麽是初氣中氣呢?
岐伯說:初氣占一氣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氣也是這樣。▲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②。
〔2〕以是知氣高下,生人病主之也。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③。
〔3〕氣之初,天用事,天用事則地氣上騰於太虛之內。氣之中,地氣主之,地氣主則天氣下降於有質之中。
▲黃帝說:為什麽要分初期和中氣呢?
岐伯說:是為了區別天氣與地氣用事的時間。▲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2】也④。
【2】更用:互相作用。
【0】“氣”,指自然界的大氣。“升降”,指氣流的上升下降運動。“天地”,泛指空間因素和地麵因素。“更用”,即交替作用。自然界大氣的運動,是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天之陽氣具有溫暖、發散的特性,地之陰氣具有寒冷、凝結的特性,這兩種屬性不同的氣,常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而引起大氣不斷上升下降的運動。《內經》曾舉雲雨的變化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比如地麵的水,由於天空(太陽)熱力的蒸發,可以化氣上升而為雲,所謂“地氣上為雲”,“雲出天氣”;天空的雲,遇到寒冷的陰氣,便會凝結下降而為雨,所謂“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可以看出天地陰陽之氣在不斷地進行上升下降的運動。
〔4〕 升,謂上升。降,謂下降。升極則降,降極則升,升降不已,故彰天地之更用。
▲黃帝說:我想聽你詳盡地講講。
岐伯說:初氣為他氣用事,中氣為天氣用事。▲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⑤。
【0】天陽之氣,質地輕清而上升,地陰之氣,質地重濁而下降。由於陰陽二氣的相互交感,相互作用,天氣由上升而下降,這一下降出於天的作用,所謂“升已而降,降者謂天”,地氣由下降而上升,這一上升出於地的作用,所謂“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可見天氣的下降,是地氣上升的結果;地氣的上升,是天氣下降的結果。如張介賓說:“天無地之升則不能降,地無天之降則不能升。”說明大氣的升降運動,是天地陰陽之氣交相作用的結果。
〔5〕氣之初,地氣升;氣之中,天氣降。升已而降以下,彰天氣之下流;降已而升以上,表地氣之上應。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交合,泰之象也。《易》曰:天地交秦。是以天地之氣升降,常以三十日半下上,下上不已,故萬物生化,無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
▲黃帝說:我想聽聽它們的互相作用是怎樣的?
岐伯說:地氣可以上升,但升到極點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氣的作用;天氣可以下降,但降到極點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氣的作用。▲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0】天氣下降,氣就下流於大地;地氣上升,氣就上騰於天空。天氣屬陽,下流於地後便轉化為陰;地氣屬陰,上騰於天後便轉化為陽。這就形成了天地陰陽之氣的相互轉化。如張介賓說:“六氣(風、火、暑、濕、燥、寒)之在天,即為天之氣,六氣之在地,即為地之氣,上下之位不同,而氣之本則一。”
▲天氣下降,其氣乃流蕩於地;地氣上升,其氣乃蒸騰於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⑥。
【0】天在上,地在下,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感,即所謂“高下相召”。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之氣互為升降,即所謂“升降相因”。但陽氣的下降,是陰氣作用的結果;陰氣的上升,是陽氣作用的結果。由於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因此產生了自然界氣候的運動變化。
〔6〕氣有勝複,故變生也。(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天地之氣,盈虛何如?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惡所不勝,歸所和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由於天氣和地氣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為因,天氣和地氣才能不斷地發生變化。▲
論述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轉化,揭示大氣運動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對立統一規律。
● 帝曰:善。寒濕相遘【3】,燥熱相臨【3】,風火相值【3】,其有聞乎?
【3】遘(gòu)、臨、值:都是遇合的意思。
▲黃帝說:好。寒氣與濕氣相遇,燥氣與熱氣相接,風氣與火氣相逢,會有一定的時間嗎?▲
●岐伯曰:氣有勝複,勝複之作,有德【4】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⑦。
【4】德:指正常的功能、功用。
〔7〕 夫撫掌成聲,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間,萬類交合,亦由是矣。天地交合,則八風鼓拆,六氣交馳於其間,故氣不能正者,反成邪氣。
▲岐伯說:六氣都有太過的勝氣和勝極而複的複氣,勝氣和複氣的不斷發作,使氣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異常的變化,異常變化就要產生邪氣。▲
【譯文】
■黃帝說:什麽是初氣中氣呢?
岐伯說:初氣占一氣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氣也是這樣。
黃帝說:為什麽要分初期和中氣呢?
岐伯說:是為了區別天氣與地氣用事的時間。
黃帝說:我想聽你詳盡地講講。
岐伯說:初氣為他氣用事,中氣為天氣用事。
黃帝說:它們的升降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氣的升降,是天氣和地氣互相作用的結果。
黃帝說:我想聽聽它們的互相作用是怎樣的?
岐伯說:地氣可以上升,但升到極點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氣的作用;天氣可以下降,但降到極點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氣的作用。天氣下降,其氣乃流蕩於地;地氣上升,其氣乃蒸騰於天。由於天氣和地氣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為因,天氣和地氣才能不斷地發生變化。
黃帝說:好。寒氣與濕氣相遇,燥氣與熱氣相接,風氣與火氣相逢,會有一定的時間嗎?
岐伯說:六氣都有太過的勝氣和勝極而複的複氣,勝氣和複氣的不斷發作,使氣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異常的變化,異常變化就要產生邪氣。■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原文】
帝曰:何謂邪乎①?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1】,成敗之所由也②。故氣有往複,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2】之來也③。
帝曰:遲速往複,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3】遊乎中,何也④?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⑤ 。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⑥。
【原文通解】
●帝曰:何謂邪乎①?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1】,成敗之所由也②。
【1】薄:通迫,此處指相互鬥爭與轉化。
〔1〕 邪者,不正之目也。天地勝複,則寒暑燥濕風火六氣互為邪也。
〔2〕 夫氣之有生化也,不見其形,不知其情,莫測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萬物自生自化,近成無極,是謂天和。見其象,彰其動,震烈剛暴,飄泊驟卒,拉堅摧殘,折拆鼓栗,是謂邪氣。故物之生也靜而化成,其毀也躁而變革,是以生從於化,極由乎變,變化不息,則成敗之由常在,生有涯分者,言有終始爾。(新校正雲:按《天元紀大論》雲: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也。)
▲黃帝說:什麽是邪氣?
岐伯說:物體的新生,是從化而來,物體到極點,是由變而成,變和化的互相鬥爭與轉化,乃是成敗的根本原因。▲
● 故氣有往複,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2】之來也③。
【2】風:此處泛指六氣變化而產生的邪氣。
〔3〕 天地易位,寒暑移方,水火易處,當動用時,氣之遲速往複,故不常在。雖不可究識意端,然微甚之用,而為化為變,風所由來也。人氣不勝,因而感之,故病生焉,風匪求勝於人也。
▲由於氣有往來進退,作用有緩慢與迅速,有進退遲速,就產生了化和變,並發生了六氣的變化▲。
●帝曰:遲速往複,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3】遊乎中,何也④?
【3】成敗倚伏:指成敗互為因果。
〔4〕夫倚伏者,禍福之萌也。有禍者,福之所倚也。有福者,禍之所伏也。由是故禍福互為倚伏。物盛則衰,樂極則哀,是福之極,故為禍所倚。否極之泰,未濟之濟,是禍之極,故為福所伏。然吉凶成敗,目擊道存,不可以終,自然之理,故無尤也。
▲黃帝說:氣有遲速進退,所以發生六氣變化,有化有變,是由於氣的盛衰變化所致。成和敗相互為因,潛處於事物之中,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⑤ 。
〔5〕動靜之理,氣有常運,其微也為物之化,其甚也為物之變。化流於物,故物得之以生,變行於物,故物得之以死。由是成敗倚伏,生於動之微甚遲速爾,豈唯氣獨有是哉,人在氣中,養生之道,進退之用,當皆然也。(新校正雲:按《至真要大論》雲:陰陽之氣。清靜則化生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0】成敗倚伏生乎動:成敗,指事物新陳代謝過程中,新的不斷生長(成),舊的不斷滅亡(敗)。倚,是相因;伏,是隱藏。動,即運動。
在一切事物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成與敗,生與死,都隱藏著互為因果的關係,人體也不例外。成敗的關鍵在於運動。不斷的運動,就會不停地發生變化,例如有物生必有物死,生就包含著死的因素。生物的成敗,就是自身運動變化的結果。自然變化也是這樣,譬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總是互為因果,不斷地運動、變化著的。
▲岐伯說:成敗互因的關鍵在於運動,不斷的運動,就會發生不斷的變化。▲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⑥。
【0】有期乎,問運動有無停止的時間。“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岐伯回答說,相對說來,事物在沒有發生顯著變化的時候,就是靜止的時候。馬蒔注雲:“生化以動為期,以不生化為靜”,事物都在不斷運動,絕對的靜止是沒有的。所謂靜,隻是與動相比較而言的相對靜止。
〔6〕人之期可見者,二也。天地之期,不可見也。夫二可見者,一曰生之終也,其二曰變易與土同體。然後舍小生化,歸於大化,以死後猶化變未已,故可見者二也。天地終極,人壽有分,長短不相及,故人見之者鮮矣。
▲黃帝說:運動有一定的時間嗎?
岐伯說:不生不化,乃是相對穩定的時期。
▲
論述自然界一切物質都是永恒地運動著的,並由此產生了事物的發展變化。
【譯文】
■黃帝說:什麽是邪氣?
岐伯說:物體的新生,是從化而來,物體到極點,是由變而成,變和化的互相鬥爭與轉化,乃是成敗的根本原因。由於氣有往來進退,作用有緩慢與迅速,有進退遲速,就產生了化和變,並發生了六氣的變化。
黃帝說:氣有遲速進退,所以發生六氣變化,有化有變,是由於氣的盛衰變化所致。成和敗相互為因,潛處於事物之中,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成敗互因的關鍵在於運動,不斷的運動,就會發生不斷的變化。
黃帝說:運動有一定的時間嗎?
岐伯說:不生不化,乃是相對穩定的時期。■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原文】
帝曰:不生化乎①?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1】②。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③。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④。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⑤。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⑥,化有大小,期有近遠⑦,四者之有,而貴常守【2】⑧,反常則災害至矣⑨。故曰:無形無患【3】,此之謂也⑩。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不生化乎①?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1】②。
【1】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物體的運動停止了,則神機與氣立亦滅絕殆盡。
【0】“出入”,指大氣的內外出入,亦指體內外的物質交換。“廢”,即廢止。“神機”,指自然界陰陽變化,亦指生命活動。“化滅”即滅絕。“升降”,指大氣的上升下降,亦指體內之氣的升降。“息”,即停止。“氣立”,指依靠外界氣候條件而生存的意思。“孤危”,即孤立危害。曆代注家對上述經文解釋不一,有指天地陰陽氣運,有指動、植物生命現象,也有認為應包括兩者的。如張隱庵說:“天有此神機,人有此神機,神去則息矣。”這裏的“神機”是指“陰陽變化”。<內經》認為,任何事物都不能脫離自然環境而生存。自然界和生物自身都在不斷地進行著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如果這一運動一旦停止,生命即趨於滅亡。所以張氏的解釋較為符合《內經》旨意。
〔1〕言亦有不生不化者乎?
〔2〕出入,謂喘息也。升降,謂化氣也。夫毛羽倮鱗介,及飛走蚑行,皆生氣根於身中,以神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也。然金玉土石,熔埏草木,皆生氣根於外,假氣以成立主持,故曰氣立也。《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此之謂也。故無是四者,則神機與氣立者,生死皆絕。(新校正雲:按《易》雲: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周禮》:《大宗伯》有天產、地產《大司徒》雲動物、植物。即此神機、氣立之謂也。)
▲黃帝說:物有不生不化嗎?
岐伯說:物體的內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機,名曰“神機”,物體的外形依賴於氣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氣立”。若出入的功能廢止了,則“神機”毀滅,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則“氣立”危亡。▲
●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③。
〔3〕 夫自東自西,自南自北者,假出入息以為化主。因物以全質者,承[守]陰陽升降之氣以作生源。若非此道,則無能致是十者也。
【0】“已”即死亡。“生、長、壯、老、已”,指人類和動物的生長變化過程。“生、長、化、收、藏”,指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如果沒有升降出入,動物不會有由生,而長、而壯、而老、而死的過程;植物不會有由生、而長、而繁榮、而結實、而收藏的變化。如吳崑注:“血氣之屬(指人類、動物),惟其有是出入,則俄而生、俄而長、俄而壯、俄而老、俄而已。委形(指植物之屬)惟其有是升降,則時而生,時而長,時而化,時而收,時而藏。向非有是升降出入之氣,何以有此。其不至於神機化滅氣立孤危者,無之矣。”說明人與萬物的運動變化過程,都不能脫離外界自然環境,生命運動的形式,就是升降出入。如果沒有升降出入運動,就不能完成整個運動變化過程。
▲因此,沒有出入,也就不會有發生、成長、壯實、衰老與滅亡;沒有升降,也就不會有發生、成長、變化、收斂與閉藏。▲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④。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⑤。
【0】“器”即有形的器質,這裏指有生命運動的形體。《內經》稱為“生化之宇”,即物體進行生化運動的處所。並認為凡是有生命的物體,無論大與小,都有升降出入的運動,所以是“無器不有”。如果形體一旦解體,生化運動即告停止。故又說:“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這充分說明,生物體不僅是具有形態的物質結構,而且是生命運動,即升降出入的物質基礎。比如人和動物之呼吸空氣,攝取食物,排泄廢料等一係列升降出入運動,都不能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這是《內經》關於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的反映。
〔4〕包藏生氣者,皆謂生化之器,觸物然矣。夫竅橫者,皆有出人去來之氣。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複於中。何以明之?則壁窗戶牖兩麵伺之,皆承來氣衝擊於人,是則出入氣也。夫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虛管溉滿,撚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人,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觀之,升無所不降,降無所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夫群品之中,皆出人升降不失常守,而雲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識無識,有情無情,去出人,已升降,而雲存者,未之有也。故曰升降出人,無器不有。
〔5〕器,謂天地及諸身也。宇,謂屋宇也。以其身形,包藏腑髒,受納神靈,與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虛者,廣生化之器字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無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遠近也。
▲所以升降出入,是沒有一種物體不具備的。因而物體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體不存在了,則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機也就停止了。▲
●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⑥,化有大小,期有近遠⑦,四者之有,而貴常守【2】⑧,反常則災害至矣⑨。
【2】四者之有,而貴常守:指升降出入貴在遵守常規,保持正常。
【0】“化”,即生化。“大小”指物體。“期”,指生與死的間隔時間,即生命的長短。“四者”指升降出入。“守”指固有的規律。“常守”,即經常保持固有規律的意思。凡是具有生命活動的,都是能夠進行生化活動的物體,盡管形體有大有小,生命有長有短,但都必須保持升降出入的正常運動,否則就會發生病變,甚至導致死亡。這是因為升降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出入是物質之氣的相互交換,如果升降不利,則陰陽之氣失調,出入受阻,則物質交換障礙。所以升降出入一旦失常,勢必破壞生命活動的固有規律而引起多種病變,正如張介賓所說:“出入者守其出入,升降者守其升降,固有弗失,多壽無疑也。……不當出而出,不當入而入,不當升而升,不當降而降,動失其宜,皆反常也。反而無害,未之有也。”可見保持和恢複升降出入的正常狀態,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6〕 真生假立,形器者無不有此二者。
〔7〕近者不見遠,謂遠者無涯。遠者無常見近而歎有其涯矣。即近遠不同期,合散殊時節,即有無交競,異見常乖。及至分散之時,則近遠同歸於一變。
〔8〕四者,謂出入升降也。有出入升降,則為常守。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有升無降,有降無升,則非生之氣也。若非胎息道成,居常而生,則未之有屏出入息、泯升降氣而能存其生化者,故貴常守。
〔9〕 出入升降,生化之元主,故不可無之。反常之道,則神去其室,生化微絕,非災害而何哉!
▲因此說,任何物體,無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機。不過化有大小的不同,時間有遠近的區別,不管大小遠近,貴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發生災害。▲
論述升降出入是一切生命運動的主要形式。
●故曰:無形無患【3】,此之謂也⑩。
【3】無形無患:離開了物體的形態,也就無所謂災害。
〔10〕夫喜於遂,悅於色,畏於難,懼於禍,外惡風寒暑濕,內繁饑飽愛欲,皆以形無所隱,故常嬰患累於人間也。若便想慕滋蔓,嗜欲無厭,外附權門,內豐情偽,則動以牢網,坐招燔焫,欲思釋縛,其可得乎!是以身為患階爾。《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此之謂也。夫身形與太虛釋然消散,複未知生化之氣,為有而聚耶?為無而滅乎?
▲所以說離開了物體的形態,也就無所謂災害。就是這個意思。▲
●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11〕言人有逃陰陽,免生化,而不生不化,無始無終,同太虛自然者乎?
〔12〕真人之身,隱見莫測,出入天地內外,順道至真以生,其為小也入於無間,其為大也過虛空界,不與道如一,其孰能爾乎!
▲黃帝說:好。有沒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說:你問得很詳盡啊!能夠結合自然規律而適應其變化的,隻有“真人”。
黃帝說:好。▲
【譯文】
■黃帝說:物有不生不化嗎?
岐伯說:物體的內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機,名曰“神機”,物體的外形依賴於氣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氣立”。若出入的功能廢止了,則“神機”毀滅,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則“氣立“危亡。因此,沒有出入,也就不會有發生、成長、壯實、衰老與滅亡;沒有升降,也就不會有發生、成長、變化、收斂與閉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沒有一種物體不具備的。因而物體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體不存在了,則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機也就停止了。因此說,任何物體,無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機。不過化有大小的不同,時間有遠近的區別,不管大小遠近,貴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發生災害。所以說離開了物體的形態,也就無所謂災害。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有沒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說:你問得很詳盡啊!能夠結合自然規律而適應其變化的,隻有“真人”。
黃帝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