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236---240 (

(2023-11-04 14:45:30) 下一個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圖片

 

 

 

 

【原文】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①?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1】②。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2】;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明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3】,蓋南麵而待也③。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4】,此之謂也④。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5】⑤;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⑥;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⑦;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⑧;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⑨;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⑩。所謂本【6】也,本之下,中之見也【7】,見之下,氣之標也【8】?。本標不同,氣應異象【9】?。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①?

【0】“天道六六之節”一語,首先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原文雲:“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因此多數注家均根據《素問·六節髒象論》的一段原文“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複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來加以解釋,認為“六六”就是指六個甲子,即六個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為一年。這個解釋我們認為並不確切。因為,第一:《內經》中對於一年的時間,是采用三百六十五天來計算的,並不是按一年為三百六十天計算的。以五運而言,主運分五步,分司一年中的五個運季,每步所主時間為七十三天零五刻,則每年為三百六十五天多一點;從六氣而言,主氣分六步,把一年二十四節氣分屬於六步之中,從每年大寒日開始計算,十五天多一點為一個節氣,四個節氣為一步,每一步為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六步為一年,如此則每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點。就是在《素問·六節髒象論》一篇中,也是首先提出了“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文中首先提出了“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然後才提出:“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複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從這一段原文中可以明顯看出,《內經》對於一年的時間計算,是采用了三百六十五日,即一回歸年的日數。之所以在後麵又提出三百六十天的問題,隻不過以此說明當時還有三百六十日為一年的曆法。文中提此的原因隻不過以此說明《內經》對一年時間的計算方法上與三百六十日曆法有區別。因此這裏的“六六”,根本不是指六六三百六十天的問題。第二,《六節髒象論》中,對於“六六”一詞,已經作了比較明確的解釋,原文雲:“夫六六之節,九九製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製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這裏所說的“天之度”、“氣之數”,就是指日月運行與氣候變化的規律。因此,這裏所謂“六六”,很明顯地就是指觀測自然氣候變化的一種方法,根本不是隻談什麽六六三百六十天的問題。

       我們的意見,所謂“六六之節”,一個“六”字,應該是指風、熱、火、濕、燥、寒六氣;一個“六”字,應該是指三陰三陽(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節”,有節令。節段、節製之義。因此,“天道六六之節”一語直譯之,也就是說一年中的風、熱、火、濕、燥、寒等自然界氣候變化情況,可以根據陰陽多少的特點而用三陰三陽區分為六個節令或六個節段。我們的根據:其一,《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明確指出:“寒暑燥濕風,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在天為氣”,王冰注曰:“氣謂風熱燥濕寒。”這就是說,六氣的變化情況可以用三陰三陽來加以歸屬和測算。其二,本篇對“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問話的回答完全是以三陰三陽的概念來作回答。整個運氣學說中,在分析風、熱、火、濕、燥、寒等六氣變化時,也無一處不是以三陰三陽來立論的,毫無例外,根本不涉及什麽六六三百六十日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所謂“六六之節”,實際上也就是以三陰三陽來歸屬和測算六氣的一種方法。這就是“天以六六之節”一語的含義。

〔1〕六六之節,經已啟〔守〕問,天師未敷其旨,故重問之。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天道六六之節的盛衰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1】②。

【1】上下有位,左右有紀:六氣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間氣,有一定運行的規則。

〔2〕上下,謂司天地之氣二也。餘左右四氣,在歲之左右也。

岐伯說;六氣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

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2】;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明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2】少陽之右,陽明治之:如少陽的右間氣是陽明主治。

左右間氣,是太陽主治;太陽的右間,是厥陰主治;厥陰的右間,是少陰主治;少陰的右間,是太陰主治;太陰的右間,是少陽主治。

此所謂氣之標【3】,蓋南麵而待也③。

【3】氣之標:指三陰三陽為六氣之標。

【0】前已述及“六六”中一個“六”字是指三陰三陽,即陰和陽都可以根據其陰陽之氣的多少而各再分為三。陰可以再分為一陰(厥陰)、二陰(少陰)、三陰(太陰);陽可以再分為一陽(少陽)、二陽(陽明)、三陽(太陽)。按照陰陽學說,陰陽之間總是消長進退,循環運轉,陽極陰生,陰極陽生,由陽入陰,由陰出陽。因此,三陰三陽的運轉總是按一陽(少陽)→二陽(陽明)→三陽(太陽)→一陰(厥陰)→二陰(少陰)→三陰(太陰)→一陽(少陽)這樣的次序進行,如此周而複始,如環無端。它們在一年之中各有一定位置,按照一定規律進行運轉。這也就是原文所謂的:“上下有位,左右有紀。”其在運轉次序先後上總是按照上述次序來進行,由陽入陰,由陰出陽。這也就是原文所謂“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不過,以上所述三陰三陽的位置及其運轉次序的確定,是有條件的,即一定是麵向南麵的條件下進行觀測。這也就是原文所謂的“南麵而待”。茲將上述三陰三陽的位置及其運轉情況,示意如下圖:

 

 

三陰三陽運轉次序圖

{3〕標,末也。聖人南麵而立,以閱氣之至也。

這就是所說的六氣之標,是麵向南方而定的位置。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4】,此之謂也④。

【4】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是古代測天以定節氣的方法,在最初用“樹立木杆”來觀看日影,後來逐步改進而成為一種叫作圭表的天文儀器。

【0】“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六氣的變化與日光對地麵的照射密切相關。因此,通過觀察日光照射地麵物體的投影移動變化情況,就可以反映六氣的進退盛衰情況。這也就是說,前述的三陰三陽位置及其運轉次序並不是主觀臆測的,而完全是根據日光在地麵上的投影的移動變化情況實測得出的,即張氏所謂的“其時更氣移,皆視日光而見之矣”。

       移光定位,古人是用圭表來進行實測的。圭表是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觀測儀器之一。表,是垂直立於地平麵的一根竹竿或石柱。圭,是正南正北方向水平位置帶有刻度的尺,日中時用來度量表影的長度。圭和表互相垂直,就組成了圭表。一般在日中時量度太陽光照射標杆所成影長,從這個影子的長短周期性變化,可以測定一個回歸年的日數和一年的各個季節。這就是圭表的應用。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運用圭表進行實測,不但說明了我國古代學者的聰明智慧,也同時說明了:運氣學說的基本內容,都是古人在認真觀察自然變化的基礎上的實際測定,不是主觀臆測,更不是隨意編造。

〔4〕移光,謂日移光。定位,謂麵南觀氣,正立觀歲,數氣之至,則氣可待之也。

所以說,要根據自然氣象變化的順序和盛衰的時間,即曰影移動的刻度,確定位置,南麵正立以進行觀察。這就是這個意思。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5】⑤;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⑥;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⑦;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⑧;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⑨;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⑩。

【5】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張介賓:“此以下言三陰三陽各有表裏,其氣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氣也。少陽之本火,故火氣在上,與厥陰為表裏,故中見厥陰,是以相火而兼風水之化也。”少陽司天,火氣主治,少陽與厥陰相表裏,因而厥陰為中見之氣。

【0】所謂“標”,就是標識或標誌。所謂“本”,就是本氣。所謂“中氣”,就是“中見之氣”,也就是在本氣之中可以見到的氣。標本中氣之間,三陰三陽為標。這是因為三陰三陽本身隻是作為一個標識或標誌,分列以之代表六氣。厥陰代表風,少陰代表熱,太陰代表濕,少陽代表火,陽明代表燥,太陽代表寒。六氣為本。這是因為風、熱、火、濕、燥、寒本身才是六氣變化的本氣。風就是風,熱就是熱,火就是火,濕就是濕,燥就是燥,寒就是寒。中氣為與本氣相關或相反的氣。少陽火的中氣為厥陰風,陽明燥的中氣為太陰濕,太陽寒的中氣為少陰熱。反之也是一樣,厥陰風的中氣為少陽火,少陰熱的中氣為太陽寒,太陰濕的中氣為陽明燥。這就是原文所謂的:“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為什麽本氣之中又可以出現與之相關或相反的中見之氣呢?原因之一是:六氣變化到了一定限度,常可向相反方麵轉化,例如,熱可以向寒方麵轉化,寒也可以向熱的方麵轉化,所以“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濕,可以向燥方麵轉化,燥也可以向濕方麵轉化,所以“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風,可以轉化為熱,火借風威;火,可以轉化為風,熱極生風。所以“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原因之二是:六氣本身也有個盛衰和有餘不及的問題。熱氣有餘是熱,熱氣不及便是寒;寒氣有餘是寒,寒氣不及便是熱;燥氣有餘是燥,燥氣不及便是濕;濕氣有餘是濕,濕氣不及便是燥。總的來說,標本中氣問題,從陰陽概念來說,就是陰陽之間不但要注意到陰陽本身的特點,還要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從表裏概念來說,要注意到表裏本身的特點,還要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出入,可以由表入裏,也可以由裏達表,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太陽與少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一句話,不管是推測氣候變化還是分析疾病轉變,都要從整體恒動的觀點來加以認識。這就是標本中氣提法的實質所在。

〔5〕少陽南方火,故上見火氣治之。與厥陰合,故中見厥陰也。

〔6〕陽明西方金,故上燥氣治之。與太陰合,故燥氣之下中見太陰也。

〔7〕太陽北方水,故上寒氣治之。與少陰合,故寒氣之下,中見少陰也。(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太陽所至為寒生,中為溫。與此義同。)

〔8〕厥陰東方木,故上風氣治之。與少陽合,故風氣之下,中見少陽也。

〔9〕少陰東南方君火,故上熱氣治之。與太陽合,故熱氣之下,中見太陽也。(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與此義同。)

〔10〕 太陰西南方土,故上濕氣治之。與陽明合,故濕氣之下,中見陽明也。

少陰司天,火氣主治,少陽與厥陰相表裏,故厥陰為中見之氣;陽明司天,燥氣主治,陽明與太陰相表裏,故太陰為中見之氣;太陽司天,寒氣主治,太陽與少陰相表裏,故少陰為中見之氣;厥陰司天,風氣主治,厥陰與少陽相表裏,故少陽為中見之氣;少陰司天,熱氣主治,少陰與太陽相表裏,故太陽為中見之氣;太陰司天,濕氣主治,太陰陽明相表裏,故陽明為為中見之氣。

所謂本【6】也,本之下,中之見也【7】,見之下,氣之標也【8】?。

【6】本:三陰三陽之本元,本元之氣。

【0】《素問·天元紀大論》謂:“所謂本也,是謂六元。”張隱庵亦注:“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故以天氣為本而在上。”六元就是六氣。這就是說,由於六氣是本,居於根本地位,所以六氣在上。“中之見也”,就是中見之氣,前已述及,中見之氣是在本氣的基礎上提出的,所以位列本氣之下,因此原文謂“本之下,中之見也。”“氣之標也”,標是標識或標誌,是代表本氣的符號,所以列位最下,因此原文謂“見之下,氣之標也。”這種以三陰三陽配六氣的方法是 根據 什麽呢?是根據六氣本身客觀的相應表現製定的,因此原文謂:“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7】本之下,中之見也:本氣之下,為中見之氣。

【8】見之下,氣之標也:中見之氣下是此氣的標象。

〔11〕本,謂元氣也。氣則為主,則文言著矣(新校正雲:詳注雲文言著矣,疑誤)。

這就是所謂本元之氣,本氣之下,是中見之氣,中見之下,是氣之標。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9】?。

【9】本標不同,氣應異象:由於本和標不同,應之於脈則有差異,而病型也就不一樣。

〔12〕本者應之元,標者病之始,病生形用求之標,方施其用求之本,標本不同求之中,見法萬全。(新校正雲:按(至真要大論》雲:六氣標本不同,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

由於和標不同,應之於脈則有差異,而病形也就不一樣。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天道六六之節的盛衰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六氣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間氣,是太陽主治;太陽的右間,是厥陰主治;厥陰的右間,是少陰主治;少陰的右間,是太陰主治;太陰的右間,是少陽主治。這就是所說的六氣之標,是麵向南方而定的位置。所以說,要根據自然氣象變化的順序和盛衰的時間,即曰影移動的刻度,確定位置,南麵正立以進行觀察。這就是這個意思。少陰司天,火氣主治,少陽與厥陰相表裏,故厥陰為中見之氣;陽明司天,燥氣主治,陽明與太陰相表裏,故太陰為中見之氣;太陽司天,寒氣主治,太陽與少陰相表裏,故少陰為中見之氣;厥陰司天,風氣主治,厥陰與少陽相表裏,故少陽為中見之氣;少陰司天,熱氣主治,少陰與太陽相表裏,故太陽為中見之氣;太陰司天,濕氣主治,太陰陽明相表裏,故陽明為為中見之氣。這就是所謂本元之氣,本氣之下,是中見之氣,中見之下,是氣之標。由於和標不同,應之於脈則有差異,而病形也就不一樣。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圖片

 

 

 

 

【原文】

       帝曰:其有至【1】而至【2】,有至而不至【3】,有至而太過【4】,何也①?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②。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③?

       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④。

       帝曰:善。請言其應。

      岐伯曰:物,生其應【5】也,氣脈其應【6】也⑤。

【原文通解】

●帝曰:其有至【1】而至【2】,有至而不至【3】,有至而太過【4】,何也①?

1】至:指時令到。

【2】至:指氣候到。

【3】至而不至:指時至而氣不至。

【4】至而太過:指時未至而氣已至。

【0】“其”,指六氣。“至而至”,前“至”指時至,後“至”指氣至。全句意為六氣有的及時而至,即本氣所主的季節到來之時,就出現相應的氣候變化,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之類。不過在實際觀察時,必須按六氣所主的具體時間考察氣候變化,以下均仿此。“至而不至”,指本氣所主的季節已經到來,而相應的氣候未至,如春應溫而氣寒,夏應熱而氣溫,秋應涼而氣熱,冬應寒而氣不寒等。”“至而太過”,即相應季節的氣候超過常度。如春氣過溫,夏氣過熱,秋氣過涼,冬氣過寒等。按下文內容,還應包括時未至而氣先至的情況,即時節未到,而主時之氣已先至,如春未至而氣溫,夏未至而氣熱,秋未至而氣涼,冬未至而氣寒等,也屬至而太過。以上提出的三種不同情況,是剖析氣候正常與否的關鍵。

〔1〕皆謂天之六氣也。初之氣,起於立春前十五日。餘二三四五終氣次至,而分治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

黃帝說:六氣有時至而氣亦至的,有時至而氣不至的,有先時而氣至太過的,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②。

【0】“和”,即和平之氣,指正常氣候變 化。“來氣”,指當時到來的氣候。上文意為應時而至的是和平之氣,屬於正常氣候變化。時至而本氣未至,如應溫不溫,應熱不熱,應涼不涼,應寒不寒等,是來氣不及的表現,屬於反常氣候變化。時未至而本氣先至,如春未至而氣溫,夏未至而氣熱,秋未至而氣涼,冬未至而氣寒等,是來氣太過的表現,也屬於反常氣候變化。

〔2〕時至而氣至,和平之應,此則為平歲也。假令甲子歲氣有餘,於癸亥歲未當至之期,先時而至也。乙醜歲氣不足,於甲子歲當至之期,後時而至也。故曰來氣不及,來氣有餘也。言初氣之至期如此歲氣有餘,六氣之至皆先時;歲氣不及,六氣之至皆後時。先時後至,後時先至,各差三十(上二字,守)日而應也。(新校正雲:按《金匱要略》雲: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冬至之後得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守]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時,此為至而太過。此亦論氣應之一端也。)

岐伯說:時至而氣亦至的,為和平之年;有時至而氣不至的,是應至之氣有所不及;時未至而氣已至,是應至之氣有餘。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③?〔3〕言太過不及歲,當至晚至早之時應也。

黃帝說:時至而氣不至,時未至而氣已至的會怎樣呢?

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④。

【0】“應”,指氣候變化與季節相應。“順”,謂正常。“逆”,謂反常。上文意為氣候與季節相應則屬於正常,否則就屬於反常。與季節不相應的反常氣候會引起災變,不利於萬物的生長發育,所以導致疾病的產生。張介賓注雲:“當期為應,愆期為否,應則順而生化之氣正,否則逆而勝複之氣生,天地變生則萬物亦病矣。”

〔4〕當期為應,愆時為否,天地之氣生化不息,無止礙也。不應有而有,應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氣失常,失常則氣變,變常則氣血紛撓而為病也。天地變而失常,則萬物皆病。

岐伯說:時與氣相應的是順,時與氣不相應的是逆,逆就要發生反常的變化,反常的變化就是要生病。

帝曰:善。請言其應。

岐伯曰:物,生其應【5】也,氣脈其應【6】也⑤。

【5】物生其應:萬物對六氣的感應。

【6】氣脈其應:六氣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反映在脈象的變化上。

【0】“物”“生”,指萬物的生長過 程,如春 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皆是。氣候變化的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萬物的生長發育變化,所以萬物在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必然出現與之相應的現象,無論正常與反常,都要從物候變化反映出來,所謂“物生其應也”。就人體來說,脈象與四時之氣的變化也是相應的,如春脈微弦,夏脈微洪,秋脈微毛,冬脈微石之類皆屬正常現象。反之,春無弦象,夏無洪象,秋無毛象,冬無石象,則屬於反常了。馬蒔注雲:“物生其應,氣脈其應者,複說應則順之義也。即《六元正紀大論》所謂厥陰所至為風生之類,是物生之類,厥陰之至,其肝弦之類,是氣脈之應也。”

〔5〕物之生榮有常時,脈之至有常期,有餘歲早,不及歲晚,皆依期至也。

黃帝說:好,請你再講講其相應的情況。

岐伯說:萬物對六氣的感應,表現其生長的情況。六氣對於人體的影響,從脈象上可以反映出來。

        論述六氣的常變以及是否與之相應的情況。

【譯文】

黃帝說:六氣有時至而氣亦至的,有時至而氣不至的,有先時而氣至太過的,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說:時至而氣亦至的,為和平之年;有時至而氣不至的,是應至之氣有所不及;時未至而氣已至,是應至之氣有餘。

       黃帝說:時至而氣不至,時未至而氣已至的會怎樣呢?

       岐伯說:時與氣相映的是順,時與氣不相應的是逆,逆就要發生反常的變化,反常的變化就是要生病。

       黃帝說:好,請你再講講其相應的情況。

       岐伯說:萬物對六氣的感應,表現其生長的情況。六氣對於人體的影響,從脈象上可以反映出來。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圖片

 

 

 

 

【原文】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1】何如?

      岐伯曰:顯明【2】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3】,相火治之①;複行一步,土氣治之②;複行一步,金氣治之③;複行一步,水氣治之④;複行一步,木氣治之⑤;複行一步,君火治之⑥。相火之下,水氣承之【4】⑦;水位之下,土氣承之⑧;土位之下,風氣承之⑨;風位之下,金氣承之⑩;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則害,承廼製【5】,製則生化【6】,外列盛衰【7】,害則敗亂,生化大病〔13〕。

【原文通解】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1】何如?

【1】 六節氣位:指六氣循環所主時位。

【0】“地理”,指與四時之氣相應的地理位置。因為四時之氣的位置,是和地的方隅相配的,如十二月的鬥建(鬥柄指向),也在十二支所在的位置,所以說地理與六節氣位相應。另一說,“地理,指大地的物化情況。”(《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可並參。“六節”,指三 陰 三 陽。“氣”,指 風、火、燥、暑、濕、寒六氣。“位”,指三陰三陽六氣所在位置。“地理之應六節氣位”,是說把地的四方作為六等分,以應六氣主時的位置。這與五方之應五時五氣頗相似。另一解釋說明地上的生物在每年不同季節氣候的影響下,也有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出現,這與上說並不矛盾,也易使人理解。

黃帝說:好。我想聽你講講六氣之應於地理位置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顯明【2】之右,君火之位也;

【2】顯明:顯明之位,正當日出之所,卯正之位。在一年的時間裏,則正當春分之時。

【0】“顯明”,即顯著、光明。這是針對太陽運動位置來說的。早上的太陽,在東方卯正之位升起,天地普照光明。所謂天地平分之處,即每年的春分節,這時白晝時間,將逐漸增長,氣溫將逐漸增高,也是陽氣上升的表現,故稱為顯明。“之右”,指由東向南運轉,即麵向南方所見到的位置。由春分至立夏為期六十天內,是少陰君火主令的季節,故說“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岐伯說:顯明正當春分之時,它的右邊,為君火主治之位;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3】,相火治之①;

【3】退行一步:即退於君火之右一步。指順時針方向運行一步。

【0】“君火之右”的“右”方,也是指麵向南方的位置,“退行一步”,指向右行一步。為什麽稱為“退行”?這是針對主氣與客氣不同的運轉方向和順序來說的,客氣按三陰三陽次序運行,由君火而濕土,而相火;主氣則由君火而相火,而濕土。張介賓注:“退行一步,謂退於君火之右也。”

〔1〕日出謂之顯明,則卯地氣分春[二字疑倒,守]也。自春分後六十日有奇,鬥建卯正至於巳正,君火位也。自鬥建巳正至未之中,三之氣分,相火治之,所謂少陽也。君火之位,所謂少陰,熱之分也,天度至此,喧淑大行。居熱之分,不行炎暑,君之德也。少陽居之為僭逆,大熱早行,疫癘乃生。陽明居之為溫涼不時。太陽居之為寒雨間熱。厥陰居之為風濕,雨生羽蟲。少陰居之為天下疵疫,以其得位,君令宣行故也。太陰居之為時雨。火有二位,故以君火為六氣之始也。相火,則夏至日前後各三十日也,少陽之分,火之位也,天度至此,炎熱大行。少陽居之,為熱暴至,草萎河幹,炎亢,濕化晚布。陽明居之為涼氣間發。太陽居之為寒氣間至,熱爭冰雹。厥陰居之為風熱大行,雨生羽蟲。少陰居之為大暑炎亢。太陰居之為雲雨雷電。退,謂南麵視之,在位之右也。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餘氣同法。

君火的右邊,再退行一步,為相火主治之位;

複行一步,土氣治之②;複行一步,金氣治之③;複行一步,水氣治之④;複行一步,木氣治之⑤;複行一步,君火治之⑥。

【0】“複行一步”,即又行一步的意思。從少陽相火之位再行一步,便是太陰濕土主令。張介賓注:“複行一步,謂於相火之右,又行一步也。此自未中以至酉中,步居西南,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乃大暑後六十日有奇,濕土治令之位也。”從太陰濕土之位再行一步,便是陽明燥金主令。張介賓注:“此於土氣之右,又行一步。自酉中以至亥中,步居西北,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乃秋分後六十日有奇,燥金治令之位也。”

【0】從陽明燥金之位,再行一步,便是太陽寒水主 令。張介賓注:“此於金氣之右,又行一步。自亥中以至醜中,步居正北,位當在泉,主終之氣,乃小雪後六十日有奇,寒水之治令也。”從太陽寒水之位,複行一步,便是厥陰風木主令。張介賓注:“此於水氣之右,又行一步。自醜中以至卯中,步居東北,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乃大寒後六十日有奇,風木治令之位也。”從厥陰風木之位,再行一步,便是少陰君火主令。張介賓注:“此自木氣之末,複行於顯明之右,君火之位,是為主氣六步之一周也。”張氏根據六氣主令的時序,以及十二月的鬥建位置,說明一年主氣的運動變化,反映了常年氣候運動的一 般規律。掌握這一規律,對於推測常年氣候變化和疾病流行的大致情況,以及指導診斷治療都具有重要意義。

〔2〕雨之分也,即秋分前六十日而有奇,鬥建未正至酉之中,四之氣也,天度至此,雲雨大行,濕蒸乃作。少陽居之為炎熱沸騰,雲雨雷雹。陽明居之為清雨霧露,太陽居之為寒雨害物。厥陰居之為暴風雨摧拉,雨生倮蟲。少陰居之為寒熱氣反用,山澤浮雲,暴雨溽蒸。太陰居之為大雨霪霔。

〔3〕 燥之分也,即秋分後六十日而有奇,自鬥建酉正至亥之中,五之氣也,天度至此,萬物皆燥。少陽居之為溫清更正,萬物乃榮。陽明居之為大涼燥疾。太陽居之為早寒。厥陰居之為涼風大行,雨生介蟲。少陰居之為秋濕,熱病時行。太陰居之為時雨沉陰。

〔4〕 寒之分也,即冬至日前後各三十日,自鬥建亥至醜之中,六之氣也,天度至此,寒氣大行。少陽居之為冬溫,蟄蟲不藏,流水不冰。陽明居之為燥寒勁切。太陽居之為大寒凝冽。厥陰居之為寒風摽揚,雨生鱗蟲。少陰居之

為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太陰居之為凝陰寒雪,地氣濕也。

〔5〕風之分也,即春分前六十日而有奇也,自鬥建醜正至卯之中,初之氣也,天度至此,風氣乃行,天地神明號令之始也,天之使也。少陽居之為溫疫至。陽明居之為清風,霧露朦味。太陽居之為寒風切冽,霜雪水冰。厥陰居之為大風發榮,雨生毛蟲。少陰居之為熱風傷人,時氣流行。太陰居之為風雨,凝陰不散。

〔6〕熱之分也,複春分始也,自鬥建卯正至巳之中,二之氣也。凡此六位,終紀一年,六六三百六十日,六八四百八十刻,六七四十二刻,其餘半刻積而為三,約終三百六十五度也,餘奇細分率之可也。

    論述六氣主時的位置。

再退行一步,為土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金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水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木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君火主治之位。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4】⑦;水位之下,土氣承之⑧;土位之下,風氣承之⑨;風位之下,金氣承之⑩;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4】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意為水氣承製相火。《六元正紀大論》雲:“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

〔7〕熱盛水承,條蔓柔弱,湊潤衍溢,水象可見。(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則水承之義可見。又雲:少陽所至為摽風燔燎霜凝。亦下承之水氣也。)

〔8〕寒甚物堅,水冰流涸,土象斯見,承下明矣。(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則土氣承之之義也。)                                 〔9〕疾風之後,時雨乃零,是則濕為風吹,化麵為雨。(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則土位之下,風氣承之而為雨也。又雲: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則風承之義也。)

〔10〕 風動氣清,萬物皆燥,金承木下,其象昭然。(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則金承之義可見。又雲:厥陰所至飄怒大涼。亦金承之義也。)

〔11〕鍛?金生熱,則火流金,乘火之上,理無妄也。(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陽明所至為散落溫。則火乘之義也。)

〔12〕君火之位,大熱不行,蓋為陰精製承其下也。諸以所勝之氣乘於下者,皆折其摽[借為“熛”,火飛也]盛,此天地造化之大體爾。(新校正雲: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則陰承之義可知。又雲:少陰所至為大暄寒。亦其義也。又按《六元正紀》雲: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氣而見可知也。所謂征其下者,即此六承氣也。)

六氣各有相克之氣,承於其下,以製約之。水能製火,相火的下麵,水氣承之;土氣承之;木能製土,,土位的下麵,風氣承之;陰能製陽,君火的下麵,陰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則害,承廼製【5】,製則生化【6】。外列盛衰【7】,害則敗亂,生化大病〔13〕。

【5】承廼製:六氣中的一氣出現太過時,便有其所不勝之氣去克製它,使其不至於太亢,稱為“承”。如少陽相火之氣過亢,則由太陽寒水之氣去承製,以防其太過。

【6】製則生化:謂胡本、讀本、趙本等均將“則生”並作“生則”。“製生則化”,指一克一生,變化無窮。

【0】“亢”,亢盛。“害”,損害。“承”,承襲。指五行的相克之氣是緊緊跟隨的。王履說:“承,猶隨也。然不言隨而曰承者,以下言之,則有上奉之象,故曰承。雖謂之承,而有防之之意存焉。”“迺”,即乃字。“製”,製約,克製。“生化”,指正常的生長和變化。本文意為五行中的某一氣過於亢盛,必然對另一氣產生損害作用,因此,隨即有相克之氣起來製約它,亢盛之氣受到製約,分物才有生化之機。該論在前文中明確提出:“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等”。說明五氣之間不僅需要相互資生、促進,而且也需要相互克製、約束,才能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有利於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正如張介賓所說:“無生則發育無由,無製則亢而為害。”有生有製,才有根對平衡,自然界氣候變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例如,夏熱到了極點,就會向秋涼轉化,冬寒到了極點,就會向春溫轉化,這是四時氣候變化的自然現象。又如“久晴必有久雨,久雨必有久晴”等,都說明自然界總是通過自穩調節,力圖維持平衡。

【7】外列盛衰:主歲之氣與主時之氣交互亢極。

〔13〕亢,過極也,物惡其極。

       論述五行之間存在著亢害承製的規律,因此,大氣運動才能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以促進分物的生長發育。

黃帝說: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六氣亢盛時就要為害,相承之氣,可以製約它,遞相製約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時之氣中表現為氣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為害則生化之機毀敗紊亂,必然發生大病。

【譯文】

黃帝說:好。我想聽你講講六氣之應於地理位置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顯明正當春分之時,它的右邊,為君火主治之位;君火的右邊,再退行一步,為相火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土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金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水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木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君火主治之位。六氣各有相克之氣,承於其下,以製約之。水能製火,相火的下麵,水氣承之;土氣承之;木能製土,,土位的下麵,風氣承之;陰能製陽,君火的下麵,陰精承之。

       黃帝說: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六氣亢盛時就要為害,相承之氣,可以製約它,遞相製約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時之氣中表現為氣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為害則生化之機毀敗紊亂,必然發生大病。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圖片

 

 

 

 

【原文】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1】則邪,當其位【2】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3】。

       帝曰:何謂當位?

       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4】,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5】,氣之平【6】也①。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歲不與會也②。

【原文通解】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1】則邪,當其位【2】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3】。

【1】位:指十二地支在方位中的位置。正北方為子位,屬水;正南方為午位,屬火;正東方為卯位,屬木;正西方為酉位,屬金。醜寅居東北隅中,辰巳居東南隅中,未申居西南隅中,戌亥居西北隅中。土位中央,寄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所以辰戌醜未屬土。

【2】當其位:指五運與五方相合。

【3】邪則變甚,正則微:五運不當其位,災變就會嚴重;五運恰當其位,即使有災變也會很輕微。

黃帝說:氣的盛衰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不當其位的是邪氣,恰當其位的是正氣,邪氣則變化很嚴重,正氣則變化很輕微。

帝曰:何謂當位?

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4】,金運臨酉,水運臨子。

【4】四季:指辰戌醜未四個方位。

黃帝說:怎樣叫作恰當其位呢?

岐伯說:例如木運遇到卯年,火運遇到午年,土運遇到辰、戌、醜、末年,金運遇到酉年,水運遇到子年,乃是中運之氣與年之方位五行之氣相同。所說的“歲會”,為運氣和平之年。

所謂歲會【5】,氣之平【6】也①。

【5】歲會:又稱歲直或歲位。歲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地支與天幹的五行屬性相同;二是當五方之正位。因此所謂歲會是該歲的天幹和地支相會於五方正位。

【6】氣之平:運氣平和(之年)。

〔1〕非太過,非不及,是謂平運主歲也。平歲之氣,物生脈應,皆必合期,無先後也。(新校正雲:詳木運臨卯,丁卯歲也。火運臨午,戊午歲也。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醜、己未歲也。金運臨酉,乙酉歲也。水運臨子,丙子歲也。內戊午、己醜、己未、乙酉,又為太一天符。)

所說的“歲會”,為運氣和平之年。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歲不與會也②。

〔2〕不與本辰相逢會也。

黃帝說:不當其位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就是中運之氣與年之方位五行之氣相會。

【譯文】

黃帝說:氣的盛衰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不當其位的是邪氣,恰當其位的是正氣,邪氣則變化很嚴重,正氣則變化很輕微。

       黃帝說:怎樣叫作恰當其位呢?

       岐伯說:例如木運遇到卯年,火運遇到午年,土運遇到辰、戌、醜、末年,金運遇到酉年,水運遇到子年,乃是中運之氣與年之方位五行之氣相同。所說的“歲會”,為運氣和平之年。

       黃帝說:不當其位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就是中運之氣與年之方位五行之氣相會。

圖片

 

 

 

 

【原文】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①;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

       岐伯曰:天之與會【1】也②。故《天元冊》曰天符。

       帝曰:天符歲會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2】之會也③。

       帝曰:其貴賤何如?

       歧伯曰:天符為執法,歲位為行令,太一天符為貴人【3】④。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⑤;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⑥;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⑦。

【原文通解】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①;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

〔1〕少陰少陽皆火氣。

黃帝說:土運之年,遇到太陰司天;火運之年,遇到少陽、少陰司天;金運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木運之年,遇到厥陰司天;水運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天之與會【1】也②。故《天元冊》曰天符。

【1】天之與會:即司天與中運相符合。

〔2〕 天氣與運氣相逢會也。(新校正雲:詳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己醜、己未也。火運之歲,上見少陽,戊寅、戊申也;上見少陰,戊子、戊午也。金運之歲,上見陽明,乙卯、乙酉也。木運之歲,上見厥陰,丁巳、丁亥也。水運之歲,上見太陽,丙辰、丙戌也。內己醜、已未、戊午、乙酉,又為太一天符。按《六元正紀大論》雲:太過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戊子、戊午太征上臨少陰,戊寅、戊申太征上臨少陽,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己醜、己未少宮上臨太陰,如是者三。臨者太過不及,皆曰天符。)

岐伯說:這是中運與司天相會。所以《天元冊》中叫做“天符”。

帝曰:天符歲會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2】之會也③。

【2】太一天符:即太乙天符。指司天、中運與地支方位五行所屬完全相同。即《天元紀大論》所謂之“三合為治”。

〔3〕是謂三合,一者天會,二者歲會,三者運會也。《天元紀大論》曰:三合為治。此之謂也。(新校正雲:按太一天符之詳,具天元紀大論注中。)

黃帝說:既是“天符”,又是“歲會”的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叫做“太一天符”。

帝曰:其貴賤何如?

歧伯曰:天符為執法,歲位為行令,太一天符為貴人【3】④。

【3】天符為執法……為貴人:王冰:“執法猶相輔,行令猶方伯,貴人猶君主。”張介賓:“執法者位於上,猶執政也;行令者位乎下,猶諸司也;貴人者,統乎上下,猶君主也。”

〔4〕執法猶相輔,行令猶方伯,貴人猶君主。

黃帝說:它們有什麽貴賤的不同嗎?

岐伯說:天符好比執法,歲會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貴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⑤;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⑥;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⑦。

〔5〕執法官人之繩準,自為邪僻,故病速而危。

〔6〕方伯無執法之權,故無速害,病但執持而已。

〔7〕義無淩犯,故病則暴而死。

黃帝說:邪氣中人發病時,三者有什麽區別呢?                               

        岐伯說:中於執法之邪,發病快速而危重;中於行令之邪,發病緩慢而持久;中於貴人之邪,發病急劇而多死。

【譯文】

黃帝說:土運之年,遇到太陰司天;火運之年,遇到少陽、少陽司天;金運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木運之年,遇到厥陰司天;水運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是中運與司天相會。所以《天元冊》中叫做“天符”。

       黃帝說:既是“天符”,又是“歲會”的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叫做“太一天符”。

       黃帝說:它們有什麽貴賤的不同嗎?

        岐伯說:天符好比執法,歲會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貴人。

       黃帝說:邪氣中人發病時,三者有什麽區別呢?

       岐伯說:中於執法之邪,發病快速而危重;中於行令之邪,發病緩慢而持久;中於貴人之邪,發病急劇而多死。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圖片

 

 

 

 

【原文】

       帝曰:位之易【1】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2】,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3】①。

       帝曰:善。願聞其步【4】何如?

       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5】②,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6】也③。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岐伯曰:位有終始【7】,氣有初中【8】,上下不同【9】,求之亦異也④。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10】,子甲相合,命曰歲立【11】,謹候其時,氣可與期⑤。

【原文通解】

●帝曰:位之易【1】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2】,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3】①。

【1】位之易:指主氣客氣易位。

【2】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君位客氣居於臣位主氣之上的為順;臣位客氣居於君位主氣之上的為逆。

【3】二火:指君火和相火。

〔1〕相火居君火,是臣居君位,故逆也。君火居相火,是君居臣位,君臨臣位,故順也。遠謂裏遠,近謂裏近也。

黃帝說:主氣客氣位置互易時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君位客氣居於臣位主氣之上的為順,臣位客氣,居於君位主氣之上的為逆。逆者發病快而急,順者發病慢而輕。這裏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說的。

帝曰:善。願聞其步【4】何如?

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5】②,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6】也③。

【4】步:六步,即六氣之位數。         

【5】六十度而有奇:周歲即一年共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六步分之,則每步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故曰有奇也。

【6】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六十度有零餘的時間,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四年內)中,積累刻度的餘數共為一百刻,就成為一天。

〔2〕奇,謂八十七刻又十分刻之五也。

〔3〕此言天度之餘也。夫言周天之度者,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二十四步,正四歲也。四分度之一,二十五刻也。四歲氣乘積已盈百刻,故成一日。度,一日。

黃帝說:好。我想聽聽關於六部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所謂“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時間,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內,積每年刻度的餘數共為一百刻,就成為一日。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岐伯曰:位有終始【7】,氣有初中【8】,上下不同【9】,求之亦異也④。

【7】位有終始:六氣中每一氣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終的。

【8】初中:初,指氣有始而漸盛。中,指氣自盛而漸衰。

【9】上下不同:指天氣與地氣各有分別。

〔4〕位,地位也。氣,天氣也。氣與位互有差移,故氣之初,天用事,氣之中,地主之。地主則氣流於地,天用則氣騰於天。初與中皆分天步而率刻爾,初中各三十日餘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也。

黃帝說:六氣應與五行的變化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每一氣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終的,一氣中又分為初氣和中氣,由於天氣和地氣的不同,所以推求起來,也就有了差異。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10】,子甲相合,命曰歲立【11】,謹候其時,氣可與期⑤。

【10】天氣始於甲,地氣治於子:天氣始於天幹之甲、地氣始於地支之子。

       甲,居十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首。十幹又名天幹,最早是用來紀日的,它代表天陽之氣的演進次序,故天氣始於甲。子,居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首。十二支又名地支,最早是用來紀月的,它代表地陰之氣的演進次序,故雲地氣始於子。

【11】命曰歲立:子和甲結合起來,歲氣歲運得以確立。

〔5〕子甲相合,命曰歲立,則甲子歲也。謹候水刻早晏,則六氣悉可與期爾。

       天幹與地支相配合,天幹在上,地支在下,一上一下,相互組合,叫做甲子。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上列順序依次配合,天幹輪周六次,地支輪周五次,共同組成六十甲子。用甲子紀日,則六十日一輪周。用甲子紀年,則六十年一輪周。所謂“子甲相合,名曰歲立”,即是以甲子紀年確立歲氣,推求各個年度的氣候變化,例如根據紀年的天幹,便知當年統主一歲的五運之氣,根據紀年的地支,便知當年司天的六氣。“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候,測定。時,指六氣交司 時刻。氣,指六氣。期,推求之意。就是說,歲氣確立以後,根據各年度六氣的交司時刻,就可推求當年六氣的運轉情況了,即下文所說:“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指六氣的交司時刻)始於水下一刻(指銅壺的水貯滿至第一條橫線處開始下滴,水麵微低於第一條橫線的一刹那間。這是古代計時的一種方法),終於八十七刻半”等等。

        論述幹支結合紀年,確立歲氣的重要意義。

黃帝說:怎樣推求呢?

岐伯說:天氣始於天幹之甲,地氣始於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來,就叫“歲立”,緊密地注意交氣的時間,六氣變化的情況,就可以推求出來。

【譯文】

黃帝說:主氣客氣位置互易時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君位客氣居於臣位主氣之上的為順,臣位客氣,居於君位主氣之上的為逆。逆者發病快而急,順者發病慢而輕。這裏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說的。

       黃帝說:好。我想聽聽關於六部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所謂“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時間,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內,積每年刻度的餘數共為一百刻,就成為一日。

       黃帝說:六氣應與五行的變化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每一氣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終的,一氣中又分為初氣和中氣,由於天氣和地氣的不同,所以推求起來,也就有了差異。

       黃帝說:怎樣推求呢?

       岐伯說:天氣始於天幹之甲,地氣始於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來,就叫“歲立”,緊密地注意交氣的時間,六氣變化的情況,就可以推求出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