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231---235

(2023-11-04 14:42:52) 下一個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圖片

 

 

 

 

【原文】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①?

       岐伯曰:東方生風②,風生木③,木生酸④,酸生肝⑤,肝生筋⑥,筋生心⑦。其在天為玄⑧,在人為道⑨,在地為化⑩。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13〕,化生氣〔14〕。神在天為風〔15〕,在地為木〔16〕,在體為筋〔17〕,在氣為柔【1】〔18〕,在藏為肝〔19〕。其性為暄【2】〔20〕,其德【3】為和〔21〕,其用為動〔22〕,其色為蒼〔23〕,其化為榮〔24〕,其蟲【4】毛〔25〕,其政【5】為散【6】〔26〕,其令【7】宣發〔27〕,其變摧拉【8】〔28〕,其眚【9】為隕〔29〕,其味為酸〔30〕,其誌為怒〔31〕。怒傷肝〔32〕,悲勝怒〔33〕;風傷肝〔34〕,燥勝風〔35〕;酸傷筋〔36〕,辛勝酸〔37〕。

【原文通解】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①?

〔1〕合,謂中外相應。生,謂承化而生。化,謂成立眾象也。

黃帝說:寒暑燥濕風火六氣,與人體是怎樣應和的呢?對於萬物的生化,又有什麽關係呢?

岐伯曰:東方生風②,風生木③,木生酸④,酸生肝⑤,肝生筋⑥,筋生心⑦。

〔2〕東者日之初,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發號施令,故生自東方也。景霽山昏,蒼埃際合,崖穀若一,岩岫之風也。黃白昏埃,晚空如堵,獨見天垂,川澤之風也。加以黃黑,白埃承下,山澤之猛風也。

〔3〕陽升風鼓,草木敷榮,故曰風生木也。此和氣之生化也,若風氣施化則飄揚敷拆,共為變極則木拔草除也。運乘丁卯、丁醜、丁亥、丁酉、丁未、丁巳之歲,則風化不足。若乘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之歲,則風化有餘於萬物也。(新校正雲:詳王注以丁壬分運之有餘不足。或者以丁卯、丁亥、丁巳、壬申、壬寅五歲,為天符、同天符、正歲會,非有餘不足,為平木運,以王注為非,是不知大統也。必欲細分。雖除此五歲,亦未為盡。下文火土金水運等,並同此。)

〔4〕萬物味酸者,皆始自木氣之生化也。

〔5〕酸味入胃,生養於肝髒。

〔6〕酸味入肝,自肝髒布化,生成於筋膜也。

〔7〕酸氣榮養筋膜畢已,自筋流化,乃入於心。

岐伯說:東方應春而生風,春風能使木類生長,木類生酸味,酸味滋養肝髒,肝滋養筋膜,肝氣輸於筋膜,其氣又能滋養心髒。

其在天為玄⑧,在人為道⑨,在地為化⑩。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13〕,化生氣〔14〕。

〔8〕玄,謂玄冥也。醜之終,東方白。寅之初,天色反黑,太虛皆暗,在天為玄象可見。(新校正雲:詳在天為玄至化生氣七句,通言六氣五行生化之大法,非東方獨有之也。而王注玄謂醜之終寅之初天色黑,則專言在東方,不兼諸方,此注未通。)

〔9〕正理之道,生養之政化也。

〔10〕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後有萬物,萬物無非化氣以生成者也。

〔11〕金玉土石,草木菜果,根莖枝葉,花穀實核,無識之類,皆地化生也。

〔12〕智,正知也,慮遠也。知正則不疑於事,慮遠則不涉於危,以道處之,理符於智。

《靈樞經》曰: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13〕神用無方,深微莫測,跡見形隱,物鮮能期。由是則玄冥之中,神明棲居,隱而不見,玄生神明也。

〔14〕飛走歧行,鱗介毛倮羽,五類變化,內屬神機,雖為五味所該,然其生稟則異,故又曰化生氣也。此上七句,通言六氣五行生化之大法,非東方獨有之也。(新校正雲:按《陰陽應象大論》及《天元紀大論》無化生氣一句。)

六氣在天深遠無邊,在人為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在地為萬物的生化。生化然後能生成五味,認識了事物的規律,然後能生成智慧,深遠無邊的宇宙,生成變化莫測的神,變化而生成萬物之氣機。

神在天為風〔15〕,在地為木〔16〕,在體為筋〔17〕,在氣為柔【1】〔18〕,在藏為肝〔19〕。

【1】柔:柔和,柔軟。

〔15〕鳴紊啟坼,風之化也。振拉摧拔,風之用也。歲屬陰在上,則風化於天;厥陰在

下,則風行於地。

〔16〕 長短曲直,木之體也。幹舉機發,木之用也。

〔17〕維結束絡,筋之體也。繻縱卷舒,筋之用也。

〔18〕 木化宣發,風化所行,則物體柔耎。

〔19〕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如木甲拆之象也。各有支絡,脈遊於【守】中,以宣發陽和之氣,魂之宮也。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乘丁歲,則肝髒及經絡先受邪而為病也。膽腑同。

神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在天應在風,在地應在木,在人體應在筋,在氣應在柔和,在髒應在肝。

其性為暄【2】〔20〕,其德【3】為和〔21〕,其用為動〔22〕,其色為蒼〔23〕,其化為榮〔24〕,

【2】 暄:溫暖的意思。

【3】德:道也,此指天道、規律。

〔20〕暄,溫也,肝木之性也。

〔21〕敷布和氣於萬物,木之德也。(新校

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德敷和。)

〔22〕風搖麵動,無風則萬類皆靜。(新校正雲:按木之用為動,火太過之政亦為動,蓋火木之主暴速,故俱為動。)

〔23〕 有形之類,乘木之化,則外色皆見薄青之色。今東方之地,草木之上,色皆蒼。遇丁歲,則蒼物兼白及黃,色不純也。

〔24〕榮,美色也。四時之中,物見華榮,顏色鮮麗者,皆木化之所生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化生榮。)

其性為溫暖,其德為平和,其功用為動,其色為青,其生化為繁榮,

其蟲【4】毛〔25〕,其政【5】為散【6】〔26〕,其令【7】宣發〔27〕,其變摧拉【8】〔28〕,其眚【9】為隕〔29〕,其味為酸〔30〕,其誌為怒〔31〕。

【4】蟲:指動物的總稱。

【5】政:作用、效用、效果。

【6】散:發散、疏泄宣發。

【7】令:推動、發揮的作用。

【8】其變摧拉:其變故為摧殘折損。

【9】眚(shěng):災害的意思。

〔25〕萬物發生,如毛在皮。

〔26〕發散生氣於萬物。(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政舒啟。詳木之政散,平木之政發散,木太過之政散,土不及之氣散,金之用散落,木之災散落。所以為散之異有六,而散之義惟二,一謂發散之散,是木之氣也;二謂散落之散,是金之氣所為也。

〔27〕陽和之氣,舒而散也。

〔28〕摧,拔成者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變振發。)

〔29〕 隕,墜也。大風暴起,草泯木墜。(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災散落。) 

〔30〕夫物之化之變而有酸味者,皆木氣之所成敗也。今東方之野,生味多酸。

〔31〕怒,直聲也。怒所以威物。

其蟲為毛蟲,其政為升散,其令為宣布舒發,其變動為摧折敗壞,其災為隕落,其味為酸,其情誌為怒。

怒傷肝〔32〕,悲勝怒〔33〕;風傷肝〔34〕,燥勝風〔35〕;酸傷筋〔36〕,辛勝酸〔37〕。

〔32〕凡物之用極,皆自傷也。怒發於肝,而反傷肝髒。

〔33〕悲發而怒止,勝之信也。(新校正雲:詳五誌悲當為憂,蓋憂傷意悲傷魂,故雲悲勝怒也。)

〔34〕亦猶風之折木也。風生於木而反折之,用極而衰【守】。(新校正雲:按《陰陽應象大論》雲:風傷筋。)

〔35〕風自木生,燥為金化,風餘則製之以燥,肝盛則治之以涼,涼清所行,金之氣也。

〔36〕 酸瀉肝氣,瀉甚則傷其氣。《靈樞經》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以此爾。走筋,謂宣行其氣速疾也。氣血肉骨同。(新校正雲:詳注雲《靈樞經》,乃是《素問.宣明五氣篇》文。按《甲乙經》以此為《素問》,王雲《靈樞經》者誤也。)

〔37〕辛,金味,故勝木之酸,酸餘則勝之以辛也。

怒能傷肝,悲哀能抑製怒氣;風氣能傷肝,燥氣能克製風氣;酸味能傷筋,辛味能克製酸味。

【譯文】

黃帝說:寒暑燥濕風火六氣,與人體是怎樣應和的呢?對於萬物的生化,又有什麽關係呢?

       岐伯說:東方應春而生風,春風能使木類生長,木類聲酸味,酸味滋養肝髒,肝滋養筋膜,肝氣輸於筋膜,其氣又能滋養心髒。六氣在太天深遠無邊,在人為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在地為萬物的生化。生化然後能生成五味,認識了事物的規律,然後能生成智慧,深遠無邊的宇宙,生成變化莫測的神,變化而生成萬物之氣機。神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在天應在風,在地應在木,在人體應在筋,在氣應在柔和,在髒應在肝。其性為溫暖,其德為平和,其功用為動,其色為青,其生化為繁榮,其蟲為毛蟲,其政為升散,其令為宣布舒發,其變動為摧折敗壞,其災為隕落,其味為酸,其情誌為怒。怒能傷肝,悲哀能抑製怒氣;風氣能傷肝,燥氣能克製風氣;酸味能傷筋,辛味能克製酸味。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圖片

 

 

 

 

【原文】

       南方生熱①,熱生火②,火生苦③,苦生心④,心生血⑤,血生脾⑥。其在天為熱⑦,在地為火⑧,在體為脈⑨,在氣為息【1】⑩,在藏為心 ?。其性為暑?,其德為顯【2】〔13〕,其用為躁〔14〕,其色為赤〔15〕,其化為茂〔16〕,其蟲羽〔17〕,其政為明〔18〕,其令鬱蒸〔19〕,其變炎爍〔20〕,其眚燔焫【3】〔21〕,其味為苦〔22〕,其誌為喜〔23〕。喜傷心〔24〕,恐勝喜〔25〕;熱傷氣〔26〕,寒勝熱〔27〕;苦傷氣〔28〕,鹹勝苦〔29〕。

【原文通解】

 ●南方生熱①,熱生火②,火生苦③,苦生心④,心生血⑤,血生脾⑥。

〔1〕陽盛所生,相火、君火之政也。太虛昏翳,其若輕塵,山川悉然,熱之氣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鬱熱之氣也。若行雲暴升,蓯然葉積,乍盈乍縮,崖穀之熱也。

〔2〕熱甚之氣,火運盛明,故曰熱生火。

火者,盛陽之生化也,熱氣施化則炎暑鬱燠,其為變極則燔灼銷融。運乘癸酉、癸未、癸已、癸卯、癸醜、讚亥歲,則熱化不足。若乘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歲,則熱化有餘。火有君火、相火,故曰熱生火,又雲火也。

〔3〕物之味苦者,皆始自火之生化也。甘物遇火,體焦則苦,苦從火化,其可征也。

〔4〕苦物入胃,化入於心,故諸癸歲則苦化少,諸戊歲則苦化多。

〔5〕苦味自心化已,則布化生血脈。

〔6〕 苦味營血已,自血流化,生養脾也。

南方應夏而生熱,熱盛則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養心髒,心能生血,心氣通過血以滋養脾髒。

 其在天為熱⑦,在地為火⑧,在體為脈⑨,在氣為息【1】⑩,在藏為心 ?。

【1】息:長的意思。

〔7〕亦神化氣也。暄暑鬱燕,熱之化也。炎赫沸騰,熱之用也。歲屬少陰、少陽,在

上則熱化於天,在下則熱行於地。

〔8〕 光顯炳明,火之體也。燔燎焦然,火之用也。

〔9〕流行血氣,脈之體也。壅泄虛實,脈之用也。絡脈同。

〔10〕息,長也。

〔11〕 心形如未敷蓮花,中有九空,以導引天真之氣,神之宇也。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乘癸歲,則心與經絡受邪而為病。小腸腑亦然。

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在熱,在地應在火,在人體應在脈,在氣應在陽氣生長,在髒應在心。

其性為暑?,其德為顯【2】〔13〕,其用為躁〔14〕,其色為赤〔15〕,其化為茂〔16〕,其蟲羽〔17〕,

【2】顯:明顯、昭彰。

【12〕暑熱也,心之氣性也。

〔13〕明顯見象,定而可取,火之德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德彰顯。)

〔14〕火性躁動,不專定也。

〔15〕 生化之物,乘火化者,悉表備赭丹

之色。今南方之地,草木之上,皆兼赤色。乘癸歲,則赤色之物,兼黑及白也。

〔16〕茂,蕃盛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化蕃茂。)

〔17〕 參差長短,象火之形。

其性為暑熱,其德為顯現物象,其功用為躁動,其色為赤,其生化為茂盛,其蟲為羽蟲,

其政為明〔18〕,其令鬱蒸〔19〕,其變炎爍〔20〕,其眚燔焫【3】〔21〕,其味為苦〔22〕,其誌為喜〔23〕。

【3】燔:燒灼、火災。

〔18〕明曜彰見,無所蔽匿,火之政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政明曜。又按火之政明,水之氣明,水火異而明同者,火之明明於外,水之明明於內,明雖同而實異

也。)

〔19〕鬱,盛也。蒸,熱也,言盛熱氣如蒸也。(新校正雲:詳注謂鬱為盛,其義未安。按王冰注《五常政大論》雲:鬱謂鬱燠,不舒暢也。當如此解。)

〔20〕熱甚炎赫,爍石流金,火之極變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變銷爍。)

〔21〕燔焫山川,旋及屋宇,火之災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災燔焫。)

〔22〕物之化之變而有苦味者,皆火氣之所合散也。今南方之野,生物多苦。

〔23〕喜,悅樂也,悅以和誌。

其政為明顯,其令為熱盛,其變動為炎熱灼爍,其災為燔灼焚燒,其味為苦,其情誌為喜。

 ●喜傷心〔24〕,恐勝喜〔25〕;熱傷氣〔26〕,寒勝熱〔27〕;苦傷氣〔28〕,鹹勝苦〔29〕。

〔24〕言其過也。喜發於心而反傷心,亦猶風之折木也。過則氣竭,故見傷也。

〔25〕 恐至則喜樂皆泯,勝喜之理,目擊道存。恐則水之氣也。

〔26〕 天熱則氣伏不見,人熱則氣促喘急,熱之傷氣,理亦可征。此皆謂大熱也,小熱之

氣,猶生諸氣也。《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此其義也。

〔27〕寒勝則熱退,陰盛則陽衰,製熱以寒,是求勝也。

〔28〕大凡如此爾。苦之傷氣,以其燥也,苦加以熱,則傷尤甚也。何以明之?飲酒氣促,多則喘急,此其信也。苦寒之物,偏服歲久,益火滋甚,亦傷氣也。暫以方治,乃同少火,反生氣也。(新校正雲:詳此論所傷之旨有三:東方曰風傷肝酸傷筋,中央曰濕傷肉甘傷脾,西方曰辛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南方曰熱傷氣苦傷氣,北方曰寒傷血鹹傷血,是傷已所勝也;西方曰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己也。凡此五方所傷之例有三,若《太素》則俱雲自傷焉。)

〔29〕酒得鹹而解,物理昭然。火苦之勝,製以水鹹。

喜能傷心,恐懼能抑製喜氣;熱能傷氣,寒能克製熱氣;苦味能傷氣,鹹味能克製苦味。

【譯文】

南方應夏而生熱,熱盛則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養心髒,心能生血,心氣通過血以滋養脾髒。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在熱,在地應在火,在人體應在脈,在氣應在陽氣生長,在髒應在心。其性為暑熱,其德為顯現物象,其功用為躁動,其色為赤,其生化為茂盛,其蟲為羽蟲,其政為明顯,其令為熱盛,其變動為炎熱灼爍,其災為燔灼焚燒,其味為苦,其情誌為喜。喜能傷心,恐懼能抑製喜氣;熱能傷氣,寒能克製熱氣;苦味能傷氣,鹹味能克製苦味。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圖片

 

 

拾壹

 

 

【原文】

       中央生濕①,濕生土②,土生甘③,甘生脾④,脾生肉⑤,肉生肺⑥。其在天為濕⑦,在地為土⑧,在體為肉⑨,在氣為充【1】⑩,在藏為脾?。其性靜兼【2】?,其德為濡〔13〕,其用為化〔14〕,其色為黃〔15〕,其化為盈【3】〔16〕,其蟲倮【4】〔17〕,其政為謐【5】〔18〕,其令雲雨〔19〕,其變動注〔20〕,其眚淫潰【6】〔21〕,其味為甘〔22〕,其誌為思〔23〕。思傷脾〔24〕,怒勝思〔25〕;濕傷肉〔26〕,風勝濕〔27〕;甘傷脾〔28〕,酸勝甘〔29〕。

【原文通解】

●中央生濕①,濕生土②,土生甘③,甘生脾④,脾生肉⑤,肉生肺⑥。

〔1〕中央,土也。高山土濕,泉出地中,水源山隈,雲生岩穀,則其象也。夫性內蘊,動而為用,則雨降雲騰,中央生濕,不遠信矣。故曆候記土潤溽暑於六月,謂是也。

〔2〕濕氣內蘊,土體乃全,濕則土生,幹則土死,死則庶類凋喪,生則萬物滋榮,此濕氣之化爾。濕氣施化則土宅而雲騰雨降,其為變極則驟注土崩也。運乘己巳、己卯、己醜、己亥、己酉、己未之歲,則濕化不足。乘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之歲,則濕化有餘也。

〔3〕物之味甘者,皆始自土之生化也。

〔4〕甘物入胃,先入於脾,故諸己歲則甘少化,諸甲歲甘多化。

〔5〕甘味入脾,自脾髒布化,長生脂肉。

 〔6〕 甘氣營肉已,自肉流化,乃生養肺髒也。

中央應長夏而生濕,濕能生土,土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養脾髒,脾能滋肌肉,脾氣通過肌肉而滋養肺髒。

● 其在天為濕⑦,在地為土⑧,在體為肉⑨,在氣為充【1】⑩,在藏為脾?。

【1】充:充盈。

〔7〕言神化也。柔潤重澤,濕之化也。埃鬱雲雨,濕之用也。歲屬太陰在上則濕化於天,太陰在下則濕化於地。

〔8〕敦靜安鎮,聚散複形,群品以生,土之體也。含垢匿穢,靜而下民,為變化母,土之德也。(新校正雲:詳注雲靜而下民,為土之德。下民之義,恐字誤也。)

〔9〕複裹筋骨,氣發其間,肉之用也。疏密不時,中外否閉,肉之動也。

〔10〕土氣施化,則萬象盈。

 〔11〕形像馬蹄,內包胃脘,象土形也。經絡之氣,交歸於中,以營運真靈之氣,意之舍也。為倉廩之官,化物出焉。乘己歲,則脾及經絡受邪而為病。(新校正雲:詳肝心肺腎四髒注各言府同,獨此注不言胃府同者,闕文也。)

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濕,在地應於土,人體應於肉,在氣應於物體充盈,在髒應於脾。

其性靜兼【2】?,其德為濡〔13〕,其用為化〔14〕,其色為黃〔15〕,其化為盈【3】〔16〕,其蟲倮【4】〔17〕,

【2】靜兼:靜,靜謐。兼,有涵養、容納之義。

【3】盈:滿也,指充滿豐盛。

【4】倮(luǒ):指無毛無甲無鱗無羽的裸體動物。

〔12〕兼,謂兼寒熱暄涼之氣也。《白虎通》曰:脾之為言並也,謂四氣並之也。

〔13〕津濕潤澤,土之德也。(新校正雲:

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德溽蒸。)

〔14〕化,謂兼諸四化,並己為五化,所謂風化熱化燥化寒化,周萬物而為生長化成收藏也。

〔15〕物乘土化,則表見黅之色。今中央之地,草木之上,智兼黃色。乘己歲,則黃色之物,兼蒼及黑。

〔16〕盈,滿也。土化所及,則萬物盈滿。(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化豐備。)

〔17〕倮露皮革,無毛介也。

其性安靜能兼化萬物,其德為濡潤,其功用為生化,其色黃,其生化為萬物盈滿,其蟲為倮蟲,

其政為謐【5】〔18〕,其令雲雨〔19〕,其變動注〔20〕,其眚淫潰【6】〔21〕,其味為甘〔22〕,其誌為思〔23〕。

【5】謐:安靜。

【6】淫潰:淫,久雨。潰,土崩。陰雨連綿而致土崩。

〔18〕謐,靜也。土性安靜。(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政安靜。詳土之政謐,水太過其政謐者,蓋水太過而土下承之,故其政亦謐。)

〔19〕濕氣布化之所成。

〔20〕動,反靜也。地之動則土失性,風搖不安,注雨久下也。久則垣岸複為土矣。(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變驟注。)

〔21〕淫,久雨也。潰,土崩潰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災霖潰。)

〔22〕物之化之變而有甘味者,皆土化之所終始也。今中原之地,物味多甘淡。

〔23〕思以成務。(新校正雲:按《靈樞經》曰:因誌而存變謂之思。)

其政為安靜,其令為布化雲雨,其變化為久雨不止,其災為濕雨土崩,其味為甘,其情誌為思。

 ●思傷脾〔24〕,怒勝思〔25〕;濕傷肉〔26〕,風勝濕〔27〕;甘傷脾〔28〕,酸勝甘〔29〕。

〔24〕思勞於智,過則傷脾。

〔25〕怒則不思,忿而忘禍,則勝可知矣。

思甚不解,以怒製之,調性之道也。

〔26〕濕甚為水,水盈則腫,水下去已,形肉已消,傷肉之驗,近可知矣。

〔27〕風,木氣,故勝土濕,濕甚則製之以風。

〔28〕過節也。(新校正雲:按(陰陽應象大論》雲:甘傷肉。)

〔29〕甘餘則製之以酸,所以救脾氣也。

思能傷脾,仇能抑製思慮;思能傷肌肉,風能克製濕氣,甘味能傷脾,酸味能克製甘味。

【譯文】

中央應長夏而生濕,濕能生土,土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養脾髒,脾能滋肌肉,脾氣通過肌肉而滋養肺髒。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濕,在地應於土,人體應於肉,在氣應於物體充盈,在髒應於脾。其性安靜能兼化萬物,其德為濡潤,其功用為生化,其色黃,其生化為萬物盈滿,其蟲為倮蟲,其政為安靜,其令為布化雲雨,其變化為久雨不止,其災為濕雨土崩,其味為甘,其情誌為思。思能傷脾,仇能抑製思慮;思能傷肌肉,風能克製濕氣,甘味能傷脾,酸味能克製甘味。

圖片

 

 

拾貳

 

 

【原文】

       西方生燥①,燥生金②,金生辛③,辛生肺④,肺生皮毛⑤,皮毛生腎⑥。其在天為燥⑦,在地為金⑧,在體為皮毛⑨,在氣為成【1】⑩,在藏為肺 ?,其性為涼?,其德為清〔13〕。其用為固〔14〕,其色為白〔15〕,其化為斂〔16〕,其蟲介〔17〕,其政為勁【2】〔18〕,其令霧露〔19〕,其變肅殺〔20〕,其眚蒼落【3】〔21〕,其味為辛〔22〕,其誌為憂〔23〕。憂傷肺〔24〕,喜勝優〔25〕;熱傷皮毛〔26〕,寒勝熱〔27〕;辛傷皮毛〔28〕,苦勝辛〔29〕。

【原文通解】

● 西方生燥①,燥生金②,金生辛③,辛生肺④,肺生皮毛⑤,皮毛生腎⑥。

〔1〕陽氣已降,陰氣複升,氣爽風勁,故生燥也。夫岩穀青埃,川源蒼翠,煙浮草木,遠望氤氳,此金氣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輕如微霧,遐邇一色,星月皎如,此萬物陰成,亦金氣所生,白露之氣也。太虛埃昏,氣鬱黃黑,視不見遠,無風自行。從陰之陽,如雲如霧,此殺氣也,亦金氣所生,霜之氣也。山穀川澤,濁昏如霧,氣鬱蓬勃,慘然戚然,咫尺不分,此殺氣將用,亦金氣所生,運之氣也。天雨大霖,和氣西起,雲卷陽曜,太虛廓清,燥生西方,義可征也。若西風大起,木偃雲騰,是為燥與濕爭,氣不勝也,故當複雨。然西風雨晴,天之常氣,假有東風雨止,必有西風複雨,因雨而乃自晴。觀是之為,則氣有往複,動有燥濕,變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則天地之氣,以和為勝,暴發奔驟,氣所不勝,則多為複也。

〔2〕氣勁風切,金鳴聲遠,燥生之信,視聽可知,此則燥化,能令萬物堅定也。燥之施化於物如是,其為變極則天地淒慘,肅殺氣行,人悉畏之,草木凋落。運乘乙醜、乙卯、乙巳、乙未、乙酉、乙亥之歲,則燥化不足。乘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之歲,則燥化有餘。歲氣不同,生化異也。

〔3〕 物之有辛味者,皆始自金化之所成也。

〔4〕辛物人胃,先入於肺,故諸乙歲則辛少化,諸庚歲則辛多化。

〔5〕辛味入肺,自肺髒布化,生養皮毛也。

〔6〕辛氣自入皮毛,乃流化生氣,入腎髒也。

西方應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能生辛味,辛味入肺而能滋養肺髒,肺能滋養皮毛,肺氣通過皮毛而又能滋養腎髒。

其在天為燥⑦,在地為金⑧,在體為皮毛⑨,在氣為成【1】⑩,在藏為肺 ?,

【1】成:成熟。

〔7〕神化也。霧露清勁,燥之化也。肅殺凋零,燥之用也。歲屬陽明在上則燥化於天,陽明在下則燥行於地者也。

〔8〕從革堅剛,金之體也。鋒刃[守]銛利(守)金之用也。(新校正雲:按別本銛作括。)

〔9〕柔韌包裹,皮毛之體也。滲泄津液,皮毛之用也。

〔10〕 物乘金化則堅成。

〔11〕山肺之形似人肩,二布葉,數小葉,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布諸髒清濁之氣,主藏魄也。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乘乙歲,則肺與經絡受邪而為病也。大腸腑亦然。

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燥,在地應於金,在人體應於皮毛,在氣應於萬物成熟,在髒應於肺▲。

其性為涼?,其德為清〔13〕。 其用為固〔14〕,其色為白〔15〕,其化為斂〔16〕,其蟲介〔17〕,

〔12〕涼,清也,肺之性也。

〔13〕金以清涼為德化。(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德清潔。)

〔14〕 固,堅定也。

〔15〕物乘金化,則表彰縞素之色,今西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白。乘乙歲,則白色之物,兼赤及蒼也。

〔16〕斂,收也。金化流行則物體堅斂。(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化緊斂。詳

金之化為斂,而木不及之氣亦斂者,蓋木不

及而金勝之,故為斂也。)

〔17〕介,甲也。外被介甲,金堅之象也。

其性為清涼,其德為潔淨,其功用為堅固,其色為白,其生化為收斂,其蟲為介蟲,

其政為勁【2】〔18〕,其令霧露〔19〕,其變肅殺〔20〕,其眚蒼落【3】〔21〕,其味為辛〔22〕,其誌為憂〔23〕。

【2】勁:有“強”之意,指堅強有力。

【3】蒼落:青幹而凋落。

〔18〕勁,前銳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政勁切。)

〔19〕涼氣化生。

〔20〕天地慘淒,人所不喜,則其氣也。

〔21〕青幹而凋落。

〔22〕夫物之化之變而有辛味者,皆金氣之所離合也。今西方之野,草木多辛。

〔23〕憂,慮也,思也。(新校正雲:詳王注以憂為思,有害於義。按本論思為牌之誌,憂為肺之誌,是憂非思明矣。又《靈樞經》曰:愁憂則閉寒而不行。又雲:愁憂而不解則傷意。若是則憂者,愁也,非思也。)

其政為剛勁切切,其令為霧露,其變動為嚴酷摧殘,其災為青幹而凋落,其味為辛,其情誌為憂愁。

憂傷肺〔24〕,喜勝優〔25〕;熱傷皮毛〔26〕,寒勝熱〔27〕;辛傷皮毛〔28〕,苦勝辛〔29〕。

〔24〕愁憂則氣閉塞而不行,肺藏氣,故憂傷肺。

〔25〕神悅則喜,故喜勝憂。

〔26〕火有二別,故此再舉熱傷之形證也。火氣薄爍則物焦幹,故熱氣盛則皮毛傷也。

〔27〕 以陰消陽,故寒勝熱。(新校正雲:按《太素》作燥傷皮毛,熱勝燥。)

〔28〕過節也。辛熱又甚焉。

〔29〕苦,火味,故勝金之辛。

憂能傷肺,喜能抑製憂愁;熱能傷皮毛,寒能克製熱氣;味能傷皮毛,苦味能克製辛味。

【譯文】

西方應秋而生燥,燥能聲金,金能生辛味,辛味入肺而能滋養肺髒,肺能滋養皮毛,肺氣通過皮毛而又能滋養腎髒。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燥,在地應於金,在人體應於皮毛,在氣應於萬物成熟,在髒應於肺。其性為清涼,其德為潔淨,其功用為堅固,其色為白,其生化為收斂,其蟲為介蟲,其政為剛勁切切,其令為霧露,其變動為嚴酷摧殘,其災為青幹而凋落,其味為辛,其情誌為憂愁。憂能傷肺,喜能抑製憂愁;熱能傷皮毛,寒能克製熱氣;味能傷皮毛,苦味能克製辛味。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圖片

 

 

拾叁

 

 

【原文】

      北方生寒①,寒生水②,水生鹹③,鹹生腎④,腎生骨髓⑤,髓生肝⑥,其在天為寒⑦,在地為水⑧,在體為骨⑨,在氣為堅【1】⑩,在藏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13〕,其用為□【2】〔14〕,其色為黑〔15〕,其化為肅〔16〕,其蟲鱗〔17〕,其政為靜〔18〕,其令□□【3】〔19〕,其變凝冽【4】〔20〕,其眚冰雹〔21〕,其味為鹹〔22〕,其誌為恐〔23〕。恐傷腎〔24〕,思勝恐〔25〕;寒傷血〔26〕,燥勝寒〔27〕;鹹傷血〔28〕,甘勝鹹〔29〕。五氣更立【5】,各有所先〔30〕,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6】〔31〕。

【原文通解】

●北方生寒①,寒生水②,水生鹹③,鹹生腎④,腎生骨髓⑤,髓生肝⑥,

〔1〕陽氣伏,陰氣升,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太虛澄淨,黑氣浮空,天色黯然,高空之寒氣也。若氣似散麻,本末皆黑,微見黃色[上二字,守),川澤之寒氣也。太虎清白,空猶雪映,遐邇一色,山穀之寒氣也。太虛白昏,火明不翳,如霧雨氣,遐邇肅然。北望色玄,凝雰夜落,此水氣所生,寒之化也。太虛凝陰,白埃昏翳,天地一色,遠視不分,此寒濕凝結,雪之將至也。地裂水冰,河渠幹涸,枯澤浮鹹,水(守〕斂土堅,是土勝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也。

〔2〕寒資陰化,水所由生,此寒氣之生化爾。寒氣施化則水冰雪雰,其為變極則水涸冰堅。運乘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之歲,則寒化大行。乘辛未、辛巳、辛卯、辛醜、辛亥、辛酉之歲,則寒化少。

〔3〕物之有鹹味者,皆始自水化之所成結也。水澤枯涸,鹵鹹乃蕃,滄海味鹹,鹽從水化,則鹹因水產,其事炳然,煎水味鹹,近而可見。

〔4〕鹹物入胃,先歸於腎,故諸丙歲鹹物多化,諸辛歲鹹物少化。

〔5〕鹹味入腎,自腎髒布化,生養骨髓也。

〔6〕鹹氣自生骨髓,乃流化生氣,入肝髒也。

北方應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能生鹹味,鹹味入腎而能滋養腎髒,腎能滋養骨髓,腎氣同過骨髓而能滋養肝髒。

其在天為寒⑦,在地為水⑧,在體為骨⑨,在氣為堅【1】⑩,在藏為腎?。

【1】堅:柔軟之物,遇寒則堅,寒之化也。

〔7〕神化也。凝慘冰雪,寒之化也。凜冽霜雹,寒之用也。歲屬太陽在上則寒化於天,太陽在下則寒行於地。

〔8〕陰氣布化,流於地中,則為水泉。澄徹流衍,水之體也。漂蕩沒溺,水之用也。

〔9〕強幹堅勁,骨之體也。包裹髓腦,骨之用也。

〔10〕柔軟之物,遇寒則堅,寒之化也。

〔11〕腎髒有二,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膂筋,外有脂裹,裏白表黑,主藏精也。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乘辛歲,則腎髒及經絡受邪而為病。膀胱腑同。

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寒,在地應於水,在人體應於骨,在氣應於物體堅實,在髒應於腎。

其性為凜?,其德為寒〔13〕,其用為【2】〔14〕,其色為黑〔15〕,其化為肅〔16〕,其蟲鱗〔17〕,

【2】:原文缺。明抄本為“藏”字。

〔12〕 凜,寒也,腎之性也。

〔13〕水以寒為德化。(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其德淒滄。)

〔14〕本闕。

〔15〕 物稟水成,則表被玄黑之色。今北

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黑。乘辛歲,則黑色之物,兼黃及赤也。

〔16〕肅,靜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化清謐。詳水之化為肅,而金之政太過者為肅,平金之政勁肅,金之變肅殺者,何也?蓋水之化肅者,肅靜也。金之政肅者,肅殺也。文雖同而事異者也。)

〔17〕鱗,謂魚蛇之族類。

其性為嚴凜,其德為寒冷,其功用為閉藏,其色為黑,其生化為整肅,其蟲為鱗蟲,

其政為靜〔18〕,其令□□【3】〔19〕,其變凝冽【4】〔20〕,其眚冰雹〔21〕,其味為鹹〔22〕,其誌為恐〔23〕。

【3□□:原文缺。明綠格抄本為“霰雪”二字。

【4】凝冽:寒甚則水凝。水結冰為凝,冷極為冽。

〔18〕水性澄徹而清靜。(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政凝肅。詳水之政為靜,而平土之政安靜,土太過之政亦為靜,土不及之政亦為靜定,水土異而靜同者,非同也。水之靜,清淨也。土之靜,安靜也。)

〔19〕本闕。

〔20〕寒甚故致是。(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變凜冽。)

〔21〕非時而有及暴過也。(新校正雲:按《氣交變大論》雲:其災冰雪霜雹。)

〔22〕夫物之化之變而有鹹味者,皆水化之所凝散也。今北方川澤,地多鹹鹵。

〔23〕恐以遠禍。

其政為平靜,其令為霰雪其變動為水冰氣寒,其災為冰雹,其味為鹹,其情誌為恐。

恐傷腎〔24〕,思勝恐〔25〕;寒傷血〔26〕,燥勝寒〔27〕;鹹傷血〔28〕,甘勝鹹〔29〕。

〔24〕恐甚動中則傷腎。《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腎藏精,故精傷而傷及於腎也。

〔25〕思見禍機,故無憂恐。思一作憂,非也。

〔26〕明勝心也。寒甚血凝,故傷血也。

〔27〕寒化則水積,燥用則物堅,燥與寒兼,故相勝也。天地之化,物理之常也。

〔28〕味過於鹹,則咽幹引飲,傷血之義,斷可知矣。

〔29〕渴飲甘泉,咽幹自已,甘為土味,故勝水鹹。(新校正雲:詳自上岐伯曰至此,與陰陽應象大論同,小有增損,而注頗異。)

恐能傷腎,思能抑製恐懼,寒能傷血,燥能克製寒氣;鹹味能傷血,甘味能克製鹹味。▲

五氣更立【5】,各有所先〔30〕,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6】〔31〕。

【5】五氣更立:五氣指五行之氣,更立指四時更換。五氣更立,指五行之氣交替主時。

【6】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氣來不應時為邪,氣來應其時為正。

30〕當其歲時,氣乃先也。

〔31〕先立運,然後知非位與當位者也。

五氣更替循環,各有時令先後次序,如果失守其位就會產生邪氣。如果位置變化正常,就能夠保持正氣。

【譯文】

北方應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能生鹹味,鹹味入腎而能滋養腎髒,腎能滋養骨髓,腎氣同過骨髓而能滋養肝髒。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寒,在地應於水,在人體應於骨,在氣應於物體堅實,在髒應於腎。其性為嚴凜,其德為寒冷,其功用為閉藏,其色為黑,其生化為整肅,其蟲為鱗蟲,其政為平靜,其令為霰雪其變動為水冰氣寒,其災為冰雹,其味為鹹,其情誌為恐。恐能傷腎,思能抑製恐懼,寒能傷血,燥能克製寒氣;鹹味能傷血,甘味能克製鹹味。五氣更替循環,各有時令先後次序,如果失守其位就會產生邪氣。如果位置變化正常,

就能夠保持正氣。

圖片

 

 

拾肆

 

 

【原文】

       帝曰:病生之變何如?

      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1】①。

       帝曰:主歲【2】何如?

      岐伯曰:氣有餘,則製己所勝【3】而侮【4】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②;侮反受邪③,侮而受邪,寡於畏也④。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病生之變何如?

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1】①。

【1】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來氣與主時相合,則病情輕微,來氣與主時不相合,則病情嚴重。

〔1〕木居火位,火居土位,土居金位,金居水位,水居木位,木居君位,如是者為相得。又木居水位,水居金位,金居土位,土居火位,火居木位,如是者雖為相得,終以子僭居父母之位,下陵其上,猶為小逆也。木居金土位,火居金水位,土居水木位,金居火木位,水居火土位,如是者為不相得,故病甚也。皆先立運氣及司天之氣,則氣之所在,相得與不相得可知矣。

黃帝說:邪氣致病所發生的變化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來氣與主時之方位相合,則病情輕微,來氣與主時之方位不相合,則病情嚴重。

帝曰:主歲【2】何如?

岐伯曰:氣有餘,則製己所勝【3】而侮【4】所不勝;

【2】主歲:五行之氣各主一年。值年歲運,亦稱中運。以五年為一周期,統主一歲的五運之氣。如甲已年為濕土用事,統主一年歲氣;乙庚年為燥金用事,統主一年歲氣等等。五運各有所主之歲,並有陽年陰年之分,因此五運之氣常會出現太過或不及。

【0】氣有餘:指值年歲運之氣太過。凡年幹屬陽均為歲運太過之年。十幹中,甲、丙、戊、庚、壬屬陽,如逢甲年,便是土運太過;逢丙年,便是水運太過;逢戊年,便是火運太過;歲運之氣太過,從自然氣候變化來說,是種平衡失調的現象,因為五行氣運是一個整體係統,某一方的偏盛,必然導致另一方的偏衰,比如木運太過之年,風氣偏盛,由於風速的增強,勢必導致濕度降低,空氣幹燥度也相應受到影響,正如張 介 賓 注 雲:“假令木氣有餘,則製己所勝而土受其克,濕化乃衰;侮所不勝,則金反受木之侮,而風化大行也。”人體五髒與四時五氣相通相應,如果在上述氣候變化影響下,自身適應能力或抗病能力減弱,就會受到風邪的侵襲而發生疾病。當其肝木受病之後,肝氣有餘,勢必使脾土過度受克,同時也可因肝氣升發太過,影響肺金之氣的清肅下降,因此可以出現眩暈、脅痛、食少、腹瀉、嘔吐等症。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所說:“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反脅痛而吐甚。”此即所謂“氣有餘,則製己所勝而侮所不勝”的意思。

【3】勝:克製。

【4】侮:欺侮,侵犯。

黃帝說:五氣主歲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凡氣有餘,則能克製自己能克製的氣,而又能欺侮克製自己的氣;

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②;

【0】氣不及:指值年歲運之氣不足。凡年幹屬陰均為歲運不足之年。十幹中,乙、丁、己、辛、癸屬陰,如逢乙年,便是金運不及;逢丁年,便是木運不及;逢己年,便是土運不及;逢辛年,便是水運不及;逢癸年,便是火運不及。歲運之氣不及,也是氣候平衡失調的一種現象,因為五運之氣某一方的偏衰,必然導致另一方的偏盛,比如木運不及之年,風氣偏衰,風速過分減弱,勢必導致燥氣偏盛,濕度也相應受到影響,張介賓注雲:“木氣不足,則已所不勝者,乘虛來侮,而金令大行;己所勝者,因弱相輕,而土邪反甚也。”就人體來說,凡是反常的氣候變化,同樣會影響到髒氣的正常活動,如果不能自我調節,也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當肝木之氣升發不足,肺金肅降之氣必然太過,同時由於肝氣疏泄失職,又會導致脾氣壅滯而影響肝木,因此可以出現脅痛、少腹痛、咳嗽、腸鳴、腹瀉等症。如《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腸鳴溏泄,……咳而鼽”等症(中清即中氣虛寒)。此所謂“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已所勝輕而侮之”的意思。

〔2〕木餘,則製土,輕忽於金,以金氣不爭,故木恃其餘而欺侮也。又木少金勝,土反侮木,以木不及,故土妄淩之也。四氣率同。侮,謂侮慢〔守〕而淩忽之也。

氣不足,則克製自己的氣趁其不足而來欺侮,自己所能克製的氣也輕蔑地欺侮自己。

侮反受邪③,侮而受邪,寡於畏也④。

帝曰:善。

【0】侮,欺侮,恃強淩弱的意思。

      侮反受邪:即恃強淩弱,肆意侵犯別人的,自己也會受到邪氣的侵襲,如張誌聰注:“此言乘侮而反受其複也。如歲木不及,則所不勝之金氣侮而乘之,而金反自虛其位矣。至秋令之時,金氣虛而反受木之子氣來複,則火熱爍金,所謂侮反受邪也。”為什麽出現“侮而受邪”的情況?經文指出“寡於畏也”。“寡”,缺少的意思。畏,指正常的克製。意即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為五行氣運之間缺少正常的製約關係所致。如張誌聰注:“侮而受邪,因木氣不及,而金氣又能製木,寡於畏之故也。”可見五行氣運之所以能維持相對平衡,主要在於相互製約,有了正常的製約關係,偏衰者就會得到扶持,偏盛者就會受到抑製,這就是“製則生化”的道理。

〔3〕或以己強盛,或遇彼衰微,不度卑弱,妄行淩忽,雖侮而求勝,故終必受邪。

〔4】受邪,各謂受已不勝之邪也。然舍己宮觀,適他鄉邦,外強中幹,邪盛真弱,寡於敬畏,由是納邪,故曰寡於畏也。(新校正雲:按《六節藏象論》曰: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而薄之,命曰氣迫。即此之義也。)

由於本氣有餘而進行欺侮或乘別氣之不足而進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為它無所謂忌,而缺少防禦的能力。

黃帝說:好。

      本段論述五運主歲的太過不及及其乘侮關係。

【譯文】

黃帝說:邪氣致病所發生的變化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來氣與主時之方位相合,則病情輕微,來 氣與主時之方位不相合,則病情嚴重。

      黃帝說:五氣主歲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凡氣有餘,則能克製自己能克製的氣,而又能欺侮克製自己的氣;氣不足,則克製自己的氣趁其不足而來欺侮,自己所能克製的氣也輕蔑地欺侮自己。由於本氣有餘而進行欺侮或乘別氣之不足而進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為它無所謂忌,而缺少防禦的能力。

      黃帝說:好。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圖片

 

 

 

 

【題解】

       【1】六微旨:六,指風、火、熱、濕、燥、寒六氣。微旨,就是極精湛微妙的理論。

圖片

 

 

 

 

【導讀】

       一、說明五運學說是從觀察宇宙中存在著五種不同的氣色而起始的。

        二、敘述了六氣的假設位置、運行方向和次序。

       三、指出地在人之下、太虛之中,賴大氣舉之,而能保持在字宙中間。周圍大氣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地麵上的一切事物。

       四、說明五運六氣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和對萬物生化的關係。

圖片

 

 

 

 

【原文】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1】也,如迎【2】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3】①。夫於數言謹奉天道【4】,餘聞而藏之,心私異【5】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誌【6】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②?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7】,盛衰之時【8】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1】也,如迎【2】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3】①。

【1】道:規律、法則。

【2】迎:仰望。

【3】極:終極。

〔1〕深淵靜瀅而澄徹,故視之可測其深淺;浮雲飄泊而合散,故迎之莫詣其邊涯。言蒼天之象,如淵可視乎鱗介;運化之道,猶雲莫測其去留。六氣深微,其於運化,當如[守]是喻矣。(新校正雲:詳此文與《疏五過論》文重。)

黃帝問道:天的規律非常遠大呀!如仰望空中的浮雲,又像看望深淵一樣,淵雖深還可以被測知,仰望浮雲則不知它的終極之處。

夫於數言謹奉天道【4】,餘聞而藏之,心私異【5】之,不知其所謂也。

【4】謹奉天道:謹:鄭重地,恭敬地。恭敬地奉行自然法則。

【5】異:困惑,疑問。

先生多次談到,要小心謹慎地尊奉氣象變化的自然規律,我聽到以後,都懷記不下來,但是心理獨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說的是什麽意思。

願夫子溢誌【6】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②?

【6】溢誌:開懷瀉意,猶言盡情。

〔2〕運化生成之道也。 

請先生熱情而詳盡地講講其中的道理,使它永遠地流傳下去,久而不致滅絕。你可以把它的規律講給我聽嗎?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7】,盛衰之時【8】也。

【7】因天之序:因,沿襲,順承。天之序,自然發展現律及自然氣候寒熱溫涼的時序規律。順承自然規律。

【8】盛衰之時:指陰陽升降的規律。

岐伯拜了兩拜回答說: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這是由於運氣秩序的變更,表現為自然氣象盛衰變化的時位。

【譯文】

黃帝問道:天的規律非常遠大呀!如仰望空中的浮雲,又像看望深淵一樣,淵雖深還可以被測知,仰望浮雲則不知它的終極之處。先生多次談到,要小心謹慎地尊奉氣象變化的自然規律,我聽到以後,都懷記不下來,但是心理獨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說的是什麽意思。請先生熱情而詳盡地講講其中的道理,使它永遠地流傳下去,久而不致滅絕。你可以把它的規律講給我聽嗎?

       岐伯拜了兩拜回答說: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這是由於運氣秩序的變更,表現為自然氣象盛衰變化的時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