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221一225

(2023-11-04 14:38:30) 下一個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4

【原文】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1】。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2】。

       肝病頭【3】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膂筋痛【4】,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原文通解】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1】。

【1】冬夜半,夏日中:張介賓:“心火畏水,故冬則死於夜半;陽邪亢極,故夏則死於日中。蓋衰極亦死,盛極亦死。”

?大凡疾病的傳變,心病先發心痛,過一日病傳於肺而咳嗽;再過三日病傳入肝而脅肋脹痛;再過五日病傳入脾而大便閉塞不通、身體疼痛沉重;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半夜,夏天死於中午。?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2】。

【2】冬日人,夏日出:馬蒔:“冬之日人在申,申雖屬金,金衰不能扶也。夏之日出在寅,木旺火將生,肺氣已絕,不待火之生也。”

?肺病先發喘咳,三日不好則病傳於肝,則脅肋脹滿疼痛;再過一日病邪傳脾,則身體沉重疼痛;再過五日病邪傳胃,則發生腹脹。再過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日落之時,夏天死於日出之時。?

肝病頭【3】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3】頭:《甲乙經》卷六第十作“頭痛”。

?肝病則先頭疼目眩,脅肋脹滿,三日後病傳於脾而身體沉重疼痛;再過五日病穿於胃,產生腹脹;再過三日病傳於腎,產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日落之時,夏天死於吃早飯的時候。?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膂筋痛【4】,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4】背膂筋痛:膂,脊骨。脊柱兩側背部的豎筋疼痛。

?脾病則先身體沉重疼痛,一日後病邪傳入於胃,發生腹脹;再過二日病邪傳於腎,發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病邪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申時之後,夏天死於寅時之後。?

【譯文】

       大凡疾病的傳變,心病先發心痛,過一日病傳於肺而咳嗽;再過三日病傳入肝而脅肋脹痛;再過五日病傳入脾而大便閉塞不通、身體疼痛沉重;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半夜,夏天死於中午。

        肺病先發喘咳,三日不好則病傳於肝,則脅肋脹滿疼痛;再過一日病邪傳脾,則身體沉重疼痛;再過五日病邪傳胃,則發生腹脹。再過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日落之時,夏天死於日出之時。

       肝病則先頭疼目眩,脅肋脹滿,三日後病傳於脾而身體沉重疼痛;再過五日病穿於胃,產生腹脹;再過三日病傳於腎,產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日落之時,夏天死於吃早飯的時候。

       脾病則先身體沉重疼痛,一日後病邪傳入於胃,發生腹脹;再過二日病邪傳於腎,發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病邪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申時之後,夏天死於寅時之後。

5

【原文】

       腎病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痛背膂筋痛【1】,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2】。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3】,夏日昳【4】。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5】,夏下晡【6】。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止,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原文通解】

●腎病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痛背膂筋痛【1】,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2】。

【1】背膂筋痛:膂,脊骨。脊柱兩側背部的豎筋疼痛。

【2】冬大晨,夏晏晡:大晨,指天亮之時。晏脯,指晚飯之時。

?腎病則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脛發酸,三日病邪後病邪傳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三日病邪傳入於胃,產生腹脹;再過三日病邪傳於肝,發生兩脅脹痛;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天亮,夏天死於黃昏。?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3】,夏日昳【4】。

【3】後:《甲乙經》卷六第十元“後”字。

【4】日昳(dié):午後,日偏斜之時。

?胃病則心腹部脹滿,五日後病邪傳於腎,發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病邪傳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五日病邪傳於脾,則身體沉重;再過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半夜之後,夏天死於午後。?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5】,夏下晡【6】。

【5】雞鳴:指早雞鳴時,醜正之分。

【6】下晡:午後,與日昳之時相近。

?膀胱發病則先小便不通,五日後病邪傳於腎,發生少腹脹滿,腰脊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一日病邪傳入於胃,發生腹脹;再過一日病邪傳於脾,發生身體疼痛;再過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半夜後,夏天死於下午。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止,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各種疾病按次序這樣相傳,正如上麵所說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針刺治療;假如是間髒相傳就不易再傳下去,即使傳過三髒、四髒,還是可以用針刺治療的。?

【譯文】

     腎病則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脛發酸,三日病邪後病邪傳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三日病邪傳入於胃,產生腹脹;再過三日病邪傳於肝,發生兩脅脹痛;再過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天亮,夏天死於黃昏。

     胃病則心腹部脹滿,五日後病邪傳於腎,發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三日病邪傳入膀胱,發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五日病邪傳於脾,則身體沉重;再過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半夜之後,夏天死於午後。

     膀胱發病則先小便不通,五日後病邪傳於腎,發生少腹脹滿,腰脊疼痛腿脛發酸;再過一日病邪傳入於胃,發生腹脹;再過一日病邪傳於脾,發生身體疼痛;再過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於半夜後,夏天死於下午。

     各種疾病按次序這樣相傳,正如上麵所說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針刺治療;假如是間髒相傳就不易再傳下去,即使傳過三髒、四髒,還是可以用針刺治療的。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1

【運氣學說介紹】

       運氣學說,是從宇宙節律探討氣象運動規律,及其對人體影響的學說。

       大氣在諸因素影響下,隨時間節律而出現的各種氣象變化,有其一定的規律。運氣學說根據天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具體體現了中醫學的“天人相應”觀點。

       運氣學說十分重視時間周期的變化,在常年氣候運動中,時令季節與氣候變化是同步的。一般說來,什麽時節到來,就會有什麽樣的氣候出現,這是正常現象,反映了日、月、地三體的周期運動關係,人體適應自然變化的節律也與之相應。但是,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麵的,空間因素和地麵因素,隨時隨地都可以影響氣候變化,這就不可避免地隨時存在出現氣候變化異常的可能。因此,《內經》常常把時間周期作為衡量氣候變化是否正常的重要標準,如說:“至(時至)而至(氣至)者和至(時至)而不至(氣至),來氣不及也;朱至(時)而至(氣),來氣有餘也。”說明判斷氣候的常變,既不能離開實際觀察,也不能脫離時令季節。強調時和氣的結合,是運氣學說的主要特點。。陰陽五行作為自然法則,是運氣學說用以概括和說明天體運動和氣象變化規律的核心理論。所謂“五運”,即五行之氣的運動,“六氣”,即三陰三陽之氣的劃分。五運代表地麵因素,它來自五方的氣流運動;六氣代表空間因素,與太陽活動直接相關。氣候變化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五運六氣正是力圖把這些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聯係起來,探索各種氣候運動變化規律的理論。

       運氣學說是運用天幹地支進行推演運算的。天幹地支不僅作為紀日、紀月、紀年的符號,並又分別代表陰陽五行的氣運。陰陽五行之氣,存在著相生相製的關係,而相生相製正是自然界維持平衡的重要基礎。億萬年來的氣候變遷,一直沒有超越生物界所能適應的範圍,正是陰陽五行之氣相生相製,不斷交替相互作用的結果。

       運氣學說有著深刻的天文學背景,能在氣象、曆法、物候等方麵找到一定的客觀依據,這是這一學說的科學基礎。另一方麵對運氣學說的運用,要采取正確的態度,不能生搬硬套,因為氣候變化有它的一般規律,也有其特殊規律,《內經》所謂“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隻有“知常達變”,才能正確的運用運氣學說。所以,對運氣學說的看法,要避免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而上學觀點。

2

【運氣學說的價值】

       運氣學說的核心理論是氣化理論,運氣氣化著重於揭示宇宙氣化與人體氣化的宏觀整體關係,這個關係即是“天道一氣化一物候”(包括病候)的關係。氣化便是連接天道(宇宙運動)與物候(包括生物體,尤其人體生理病理)關係的樞紐。因此隻有掌握氣化理論才能把握天道對物候的影響,以及物候對天候應答的規律,這就是運氣學說的精髓所在,也是氣化理論的重大價值。

       運氣學說的重要價值還在於立足於髒腑氣化與外界“六化”的氣化辨證,著眼於辨清這兩類矛盾相互作用的焦點,從而打開辨證論治的廣闊領域。

       運氣理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其中,運氣氣化理論,運氣病機理論,運氣辨證理論,運氣論治理論是運氣學說的四大理論,對中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尤其運氣七篇是一部偉大的綜合巨著,除醫學之外,還蘊含著天文、曆法、物候、氣象、災害、哲學、醫學、地理學、生物學、農學等諸種學說,堪稱一部大百科全書。因此運氣七篇除在中醫學有重大地位之外,在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科方麵也有著很高的價值,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優秀寶典。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像這樣一部對中醫學有重大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估量價值的巨著卻竟遭抵毀,幾經湮沒。有的竟認為五運六氣是講占候,是迷信,更有甚者認為講五運六氣是倒退,是落後。因此有些地方對運氣學說棄而不學,從而導致中醫院校學生中醫理論貧乏化和洋化,這不能不令人感慨萬端。

       近代隨著西洋醫學的強大,中醫理論一度陷於囹圄,中醫並非沒有高水平的理論,而是人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理論對於實踐的重大指導意義,因此對自己的理論視而不見,以致使傳統的中醫理論的弘揚岌岌在危。

       因此,為了中醫學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就必須大力弘揚運氣學說,使中醫理論得到更大的開拓和發展,中醫學才能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3

【運氣理論的產生】

       運氣學說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我國古代的先秦時期:夏、商、周、春秋、戰國時已有了分觀的天文學水平。那時,已經十分重視天象的觀察,如二十八宿及星辰的運動規律,以及對天體日月的觀察;並已注意到了太陽視運動。對於曆法,據甲骨文記載殷朝已有了殷曆。在戰國時代二十四節氣已經全部形成,由於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我國創造了太陽曆係統。二千多年以來,一直與陰陽合曆並存不衰。

       對於二十八宿的研究,先秦時期已經十分注意,春秋時期甚至以之興起了一套分野說,就是以天上的二十八宿,十二辰配地上的國家和地區,表明了古代不同區域已有不同的觀察方法。殷周之際(公元前十一世紀),二十八宿作為一個體係已經形成。

       對幹支紀日,殷墟甲骨文已有完整的幹支表,證明至遲在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武丁時代,就有了十二支的劃分。

       此外戰國時代誕生了“十二次體係。”

       先秦時期已經有了最早的天文學測儀--“圭表”。

       另外,古天文學已經認識到了宇宙的無限性,如《素問·天元紀大論篇》:“太虛寥廓”《素問·五運行大論篇》:“大氣舉之也。”

       總之,在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古天文學就已經開始萌芽,到夏代已經開始重視星辰的觀察,並有了十二辰和十二次的星空區劃,至殷代出現了先秦曆法及幹支計時法。總之,在先秦時期已出現了圭表等最早的天文儀,並形成了二十八宿概念以及宇宙無限觀等,表明先秦時期我國天文學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運氣學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應運而生的。

4

【七篇大論】

       《內經》的七篇大論:《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係統地總結和分析了五運六氣的運動變化規律,以及對宇宙萬物,特別是對人類的影響,是學習、研究運氣的重要篇章。學習運氣學說的基本內容和一般運用規律,為進一步研究《內經》運氣打下基礎。

5

【題解】

       本篇論述五運六氣的一般規律,從太過、不及、平氣的歲氣變化,說明運氣對宇宙萬物的影響,因其用天幹以紀地氣,地支以紀天氣。古人認為,天地運氣是宇宙間萬物的本元,此文專篇紀而論之,故名。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6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複始,餘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1】五行,禦五位:禦,有“主”義,指治理。五位,指東、南、西、北、中央五方。

【2】五氣:指生、長、化、收、藏。

【3】禦謂臨禦。化謂生化也。天真之氣,無所不周,器象雖殊,參應一也。(新校正雲:按《陰陽應象大論》雲:喜怒悲憂恐。二論不同者,思者脾也,四髒皆受成焉。悲者,勝怒也。二論所以互相成也。)

 論述天、地、人之間存在著五行氣運的密切聯係。

       “天有五行”,指星空的五方、五氣,屬天之五行。“禦”,駕禦,有統屬的意思。“五位”,指地麵的五方,與“寒暑燥濕風”五氣,屬地之五行。全句意為天的五行統屬著地的五行,因此產生寒暑燥濕風。這是由於一年中,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奇(即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十五度為一個節氣,相當於十五日。古代天象家、曆法家,通過長期的觀察、測定,把一年分作五季,每季各七十三日有零,即每年從大寒日起,曆時七十三日,氣候溫和,屬風氣主令;從春分後十三日起,曆時七十三日,氣候炎熱,屬火氣(包括暑氣在內)主令;從芒種後十日起,曆時七十三日,氣候潮濕,屬濕氣主令;從處暑後七日起,曆時七十三日,氣候幹燥涼爽,屬燥氣主令;從立冬後四日起,曆時七十三日,氣候寒冷,屬寒氣主令。這就是一年的五行氣運,它是空間因素和地麵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這是承上文說明人體在自然界五行氣運的作用和影響下,五髒的功能活動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理特點和生理節律,正如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髒。”將自然界的五行與人體的五髒有機地聯係起來,認識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這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五髒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五髒之氣是指五髒所密藏的精微物質及其活動能力,它在人體陽氣的主導作用下,與四時五行之氣有著密切的聯係。如肝為風木之髒,與春氣相通應,在生理上以升發陽氣為主要功能,故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在病理上常有肝氣異常,肝火、肝風等病變出現,三者雖然有所不同,但均屬於陽氣的變動。為什麽五髒之氣產生喜怒思憂恐?這是因為情誌變化與五髒的功能活動密切有關。例如五髒的病變可以影響人們情誌的活動,反過來,情誌的變化又可引起五髒的病變,如肝氣實的病人多見煩躁易 怒;而 憂愁鬱怒,又常常引起肝氣不舒,肝氣上逆的病變。

黃帝問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臨治於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從而產生寒、暑、燥、濕、風等氣候變化,人有五髒生物誌之氣,從而產生喜、怒、思、憂、恐等情誌變化。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複始,餘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1】五運相襲: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運行流轉不息。

【2】朞(ji):一周年的意思。

【3】論,謂《六節藏象論》也。運,謂五行,應天之五運,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者也。故曰終期之日,周而複始也。以六合五,數未參同,故問之也。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

【1】鬼臾區: wěi yú qū 是黃帝的臣子之一。又作鬼容區,號大鴻。上古醫家,黃帝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於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

鬼叟區兩次跪拜回答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啊!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1】道,謂化生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運為,無能爾也。(新校正雲:詳陰陽者至神明之府也,與《陰陽應象大論》同,而兩論之注頗異。)

 論述五行與陰陽同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

       本篇居七篇大論之首,是討論自然界氣運規律的重點篇章。文中明確指出五運、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萬物的剛領,變化的根本,萬物生長毀滅的根源,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所在,不可不深入了解(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剛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可見這是在研究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在古天文、氣象、曆法、物候學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為剛,對氣運規律的總結,在醫學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運”,亦稱五行。張介賓說:“五運,即五行也。”五行,在此主要指風、火、濕、燥、寒五氣的運動,它是在四時陰陽的基礎上對常年氣候變化特點的反映。風火屬陽,反映春溫、夏熱的氣候特點;燥寒屬陰,反映秋涼、冬寒的氣候特點;濕生於土,反映四時、長夏的潮濕氣候特點。一年之中隨著春夏秋冬的推移,風、火、濕、燥、寒五氣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春風、夏火、長夏濕、秋燥、冬寒依次遞變,這就是常年氣候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也是五行源於陰陽的基本道理。所以張介賓說:“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陰陽之氣彼此互為消長,故有常年季節,氣候的變化,五行承襲陰陽之氣,故又有生克乘侮等不同的關係。可見陰陽、五行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公轉和自轉)的不同時間、空間、方位、性質而決定的,因為自然節律與大氣環流的變化,都起源於地球的運動,假如地球不動,字宙靜止,便沒有年、月、日、時的周期概念,也沒有春、夏、秋、冬四時之分。所以陰陽五行都是根據天象、氣象、曆法等實際觀察與科學測定總結出來的自然法則。所謂五行源於陰陽,陰陽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陰陽,其理即在於此,故經文指出,五行、陰陽同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

五運和陰陽是自然界變化的一般規律,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總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礎和生長毀滅的根本,是宇宙間無窮盡的變化所在,這些道理哪能不通曉呢?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1】神用無方:指陰陽變化,有陽中含陰,

陰中含陽之意。張介賓:“神之為用,變化不測,故曰無方。”

【2】所謂化變聖神之道也。化,施化也。變,散易也。神,無期也。聖,無思也。氣之施化故曰生,氣之散易故曰極,無期稟候故曰神,無思測量故曰聖。由化與變,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妙用,不可得而稱之。(新校正雲:按《六微旨大論》雲: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又《五常政大論》雲: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因而事物的開始發生叫做“化”,發展到極點叫做“變”,難以探測的陰陽變化叫做“神”,能夠掌握和運用這種變化無邊的原則的人,叫做“聖”。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1】變化之為用:陰陽為體,變化為用,此指陰陽變化之作用。

【2】玄:幽遠的意思。

【3】 應萬化之用也

【4】玄,遠也。天道玄遠,變化無窮。《傳》曰:天道遠,人道邇。

【5】道,謂妙用之道也。經術政化,非道不成。

【6】化,謂生化也。生萬物者地,非土氣孕育,則形質不成。

陰陽變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間,則表現為深遠無窮,在人則表現為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在地則表現為萬物的生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

【1】金石草木,根葉華實,酸苦甘淡辛鹹,皆化氣所生,隨時而有。

【2】智通妙用,唯道所生。

【3】玄遠幽深,故生神也。神之為用,觸遇玄通,契物化成,無不應也。

物質的生化而產生五味,認識了自然規律而產生智慧,再深遠的宇宙空間,產身無窮盡的變化。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1】形氣相感:形寓陰,氣寓陽,此指陰陽之氣相互感召。張介賓曰:“形,陰也;氣,陽也;形氣相感,陰陽合也。”

【2】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號令也。

【3】 東方之化。

【4】應火為用。

【5】南方之化。

【6】應土為用。

【7】中央之化。

【8】應金為用。

【9】西方之化。

【10】應水為用。

【11】北方之化。神之為用,如上五化,木為風所生,火為熱所熾,金為燥所發,水為寒所資,土為濕所全,蓋初因而成立也。雖初因之以化成,卒因之以敗散爾。豈五行之獨有是哉,凡因所因而成立者,悉因所因而散落爾。(新校正雲:詳在天為玄至此,則與《陰陽應象大論》及《五運行大論》文重,注頗異。)

【12】 氣,謂風熱濕燥寒。形,謂木火土金水。

【13】此造化生成之大紀。

  論述天地形氣的關係,及其化生萬物的作用。

     (1)“神”,這裏指自然變化。本文明確提出:“陰陽不測謂之神”,意謂陰陽變化不可揣測叫做神。自然界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是錯綜複雜,深遠無窮的,支配著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所以《內經》稱之為神。自然界氣候變化表現為風的時候,就與大地的草木發生密切聯係。為什麽呢?因為風是春天的主氣,當春令氣候溫暖的時候,大地上的草木便開始抽芽發葉,欣欣向榮,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篇章提出“風生木。”這說明自然界氣候變化與地上物質變化有著密切的聯係,而這種聯係又是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結果。

     (2)自然氣候變化表現為熱的時候,與大地上的火有著類似的作用。熱是夏天的主氣,天氣炎熱的時候,可 使植物焦枯,有如大火燃燒一樣。在天的無形之氣和地上的有形之質,無論在性質和作用方麵都有相類似之處。以下濕土,燥金,寒水義皆仿此。

    (3)“形”,指具有形體的物質。《內經》認為天和地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重要原因,在天的無形之氣與在地的有形之質相互交感,相互作用,於是化生萬物。因此,天地是化生萬物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起源。天地實際上是對地球上生命產生和生物生存的各種必要自然條件,如陽光、溫度、空氣、水分、食物等的概括。所以《內經》把天地、形氣、陰陽作為化生萬物的基礎。

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形和氣相互感召,就能變化和產生萬物。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1】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金位西方,其氣主成。木位東方,其氣主生,一生一成,為萬物主終始。

【2】天複地載,上下相臨,萬物化生,無遺略也。由是故萬物自生自長,自化自成,自盈自虛,自複自變也。夫變者何?謂生之氣極本而更始化也。孔子曰:曲成萬物而不遺。     

【3】天有六氣禦下,地有五行奉上。當歲者為上,主司天。承歲者為下,主司地。不當歲者,二氣居右,北行轉之,二氣居左,南行轉之。金木水火運,麵北[守〕正之,常左為右,右為左,則右[守]者南行,左[守〕者北行而反也。(新校正雲:詳上下左右之說,義具《五運行大論》中。)

【4】征,信也,驗也。兆,先也。以水火之寒熱,彰信陰陽之先兆也。

【5】木主發生應春,春為生化之始。金主收應秋,秋為成實之終。終始不息,其化常行,故萬物生長化成收藏自久。(新校正雲:按《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與此論相出入也。)

    天複於上,地載於下,所以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陽升於左,陰降於右,所以左右陰陽的道路;水屬陰,火屬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征;萬物發生於春屬木,成實於秋屬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終始。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1】氣有多少,謂天之陰陽三等,多少不同秩也。形有盛衰,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由是少多衰盛,天地相召,而陰陽損益昭然彰著可見也。(新校正雲:詳陰陽三等之義,具下文注中。

      ▲ 陰陽之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質在發展過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區別,在上之氣和在下之質互相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的形象就都顯露出來了。▲

【譯文】

       黃帝問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臨治於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從而產生寒、暑、燥、濕、風等氣候變化,人有五髒生物誌之氣,從而產生喜、怒、思、憂、恐等情誌變化。經論所謂五運遞相因襲,各有一定的主治季節,到了一年終結之時,有重新開始的情況,我已經知道了。還想再聽聽五運和三陰三陽的結合是怎樣的呢?

       鬼叟區兩次跪拜回答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啊!五運和陰陽是自然界變化的一般規律,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總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礎和生長毀滅的根本,是宇宙間無窮盡的變化所在,這些道理哪能不通曉呢?因而事物的開始發生叫做“化”,發展到極點叫做“變”,難以探測的陰陽變化叫做“神”,能夠掌握和運用這種變化無邊的原則的人,叫做“聖”。陰陽變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間,則表現為深遠無窮,在人則表現為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在地則表現為萬物的生化。物質的生化而產生五味,認識了自然規律而產生智慧,再深遠的宇宙空間,產身無窮盡的變化。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形和氣相互感召,就能變化和產生萬物。天複於上,地載於下,所以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陽升於左,陰降於右,所以左右陰陽的道路;水屬陰,火屬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征;萬物發生於春屬木,成實於秋屬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終始。陰陽之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質在發展過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區別,在上之氣和在下之質互相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的形象就都顯露出來了。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7

【原文】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朞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區曰 :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1】時,四時也。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朞日,非獨主時也。

【1】一運之日,終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易之,非主一時當其王相囚死而為〔疑”紀”)法也。氣交之內迢然而別有之也。

       論述五行氣運有不同的周期節律,不單獨主管一年四季。

       “五氣”,指風、火、濕、燥、寒。“朞”,同期。

      “時”,指時令。上文意謂風、火、濕、燥、寒五氣的運行,有不同的周期節律。有以五年為一周期的,則五氣分主各個年度的氣候,所以有歲氣的不同,如偏寒、偏熱、偏濕等,均按一定的規律運行,周而複始。如張誌聰注:“言五運之氣,各終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終而複始,非獨主於時也。”有以一年為一周期的,則五氣分主各個時令的氣候,所以有時氣的不同,與一年中春風、夏火、長夏濕、秋燥、冬寒相似,仍按一定的規律運行,周而複始。如吳崑注:“五氣各主七十二日,合成三百六十日,是為各終養日。”有以五日為一周期的,即《素問·六節髒象論》說:“五日謂之候”。張介賓注雲:“日行天之五度,則五日也。日有十二時,五日則六十時,是甲子一周,五行畢而氣候易矣,故五日為之候。而一歲三百六十日,共成七十二候也。”由於五日一候的周期較短,所以古人很注意觀察物候的變化。如《禮記·月令》說:“立春節,初五日,東風解凍;次五日,蟄蟲始振……”之類。所以《素問·六節髒象論》又說:“候亦同法”。張介賓注白:“不獨周歲之氣為然,即五日為候,氣亦迭更,故日候亦同法。”

鬼臾區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隻主四時。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

【1】《天元冊》,所以記天真元氣運行之紀也。自神農之世,鬼臾區十世祖始誦而行之,此太古占候靈文。洎乎伏義之時,已鐫諸玉版,命曰《冊文》。太古靈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冊》也。(新校正雲:詳今世有《天元玉冊》,或者以為[守)即此《太始天元冊》文,非是。)

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

鬼臾區說:臣久已考查 過《太始天元冊》,文中說: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1】太虛廖廓:太虛,即太空。廖廓,有遼闊廣大之意。

        太虛廖廓,指太空沒有邊際。

【2】肇基化元:生化世界本原。肇、基、元均有“始”意。“肇”,初始。“基”,基礎。“元”,本始。化,指萬物的化生。張介賓曰:“化元,造化之本原也。”

       肇基化元,即開始奠基於生化萬物的本元--天地。遼闊無際的太空,充滿著本元之氣。氣是一種微細的,流動的原始物質,它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元。氣的內部包含著兩種屬性不同的物質,質地輕清的氣,上浮為天;質地重濁的氣,下凝為地。有了天和地的相互作用,才有生命起源和生存的條件。所以《周易·係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大哉坤元,萬物資生。”乾坤即是天地。有天地才能化生萬物,這是古代天象家對自然界的認識,也是我國古代唯物哲學家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在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交融在一起,後來哲學才從自然科學中分化出來,所以當時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看法比較一致,這正是古代自然哲學的特點。

【3】布氣真靈:施布天地真靈之精氣於萬物,促進萬物生長發育。王冰:“布者,布天元之氣,無所不至也。氣有真氣,化機是也。物有靈名,良知是也。”

【4】總統坤元:坤為地。坤元,指大地,為萬物生長的根源。

       總統坤元,指在天之氣總統著生化萬物的大地。

【5】九星懸朗:九星:指北鬥九星,分別為天蓬、天芮、天衝、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王冰注:“九星謂天蓬、天芮、天衝、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又指北鬥,《楚辭·九辨》:“天有九星,以正璣衡。”(《雲笈七簽》:“天有九星,兩星隱,故稱九天”)

       九星懸朗,即九星明朗高照於天空。

【6】七曜周旋: 七曜(yào):為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又稱“七政”。

       七曜周旋,即七曜(發光的星球)在環周旋轉。自然界陰陽、五氣的運動變化,與日月星辰的運轉有關,太陽的運動,更是形成四時、晝夜陰陽消長的重要條件。

【7】太虛,謂空玄之境,真氣之所充,神明之宮府也。真氣精微,無遠不至,故能為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矣。肇,始也。基,本也。

【8】五運,謂木火土金水運也。亦即風、火、濕、燥、寒五氣的運行。終天,謂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終始更代,周而複始也。言五運更統於太虛,四時隨部而遷複,六氣分居而異主,萬物因之以化生,非曰自然,其誰能始,故曰萬物資始。《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此其義也。

       五運終天,即五氣的周天運動。

【9】太虛真氣,無所不至也,氣齊生有,故稟氣含靈者,抱真氣以生焉。總統坤元,言天元氣常司地氣,化生之道也。《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

【10】九星,上古之時也。上古世質人淳,歸真反璞,九星懸朗,五運齊宣。中古道德稍衰,標星藏曜,故計星之見者七焉。九星,謂天蓬、天芮〔守〕、天衝、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蓋從標而為始,遁甲式法,今猶用焉。七曜,謂日月五星,今外蕃具以此曆為舉動吉凶之信也。周,謂周天之度。旋謂左循天度而行。五星之行,猶各有進退高下小大矣。

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物質生化之本元的基礎,萬物資生的開始,五運行於天道,終而複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氣,概括大地生的本元, 九星懸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轉,

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本文引自古代的天文著作《太始天元冊文》,論述了天文家對自然界的看法,也是《內經》作者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從自然界的形成到生命的起源,從天象的變化到氣象的變化,文中都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比較科學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1】幽顯既位:幽,即幽暗,指黑夜。顯,即明顯,指白晝。

       幽顯既位,指晝夜有一定的時空位置。

【2】品物:品,就是眾多的意思。品物,形質可別的品類,就是萬物。

【3】臣斯十世:“臣積十世家學於斯”的略語。

【4】陰陽,天道也。柔剛,地道也。天以陽生陰長,地以柔化剛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此之謂也。由於日月星辰的運轉,自然界呈現出晝夜、四時陰陽變化,這指明了陰陽的本來意義。陰(暗)和陽(光)主要是指背日與向日,遠日與近日的不同情況。如果沒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我們祖先便創造不出陰陽二字。陰和陽既是一切生物取得生存的決定因素,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自然現象。

       柔,柔弱。剛,剛強。柔剛,指大地上具有陽剛陰柔不同性質的物類。

【5】 幽顯既位,言人神各得其序。寒暑弛張,言陰陽不失其宜也。人神各守所居,無相幹犯,陰陽不失其序,物得其宜,天地之道且然,人神之理亦猶也。(新校正雲:按《至真要大論》雲: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弛,落弦。張,起弦。

       寒暑弛張,即寒暑往來交替的意思。意即有了太陽運動所引起的光熱效應(即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所引起的幅射改變),因而地上的物類表現出陽剛陰柔的不同性質,同時出現了晝夜交替、寒暑往來的現象。這不僅指出了陰陽的由來,也對陰陽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品物,指萬物。鹹,全部。章,同彰,有明顯之意。即在自然界陰陽五行的作用下,不斷地推動著萬物的生長、變化和發展。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前麵論述了五行之氣的運動和作用,後麵又論述了陰陽,這不是矛盾,更不是重複,因為五行源於陰陽,它是陰陽之氣的派生,兩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它說明了常年氣候變化-風火濕燥寒的運行,與自然界四時陰陽的運動變化是有密切聯係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正說明天象的自然變化,形成了春夏秋冬的推移和五氣的運行,因此產生寒暑燥濕風的不同的氣候變化。而這種符合時令季節的正常氣候變化,促成了生物生長收藏的生化過程,所以五氣的變化,總統著大地萬物生長的主要規律,它和自然界的陰陽運動一樣,對萬物的生存起著決定因素。

【6】上生,謂生之有情有識之類也。下生,謂生之無情無識之類也。上化,謂形容彰顯者也。下化,謂蔽匿形容者也。有情有識,彰顯形容,天氣主之。無情無識,蔽匿形質,地氣主之。稟元靈氣之所化育爾。《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斯之謂歟。

生,生長。化,變化。

       生生化化,指萬物不斷地生長變化。

【7】傳習斯文,至鬼臾區,十世於茲,不敢失墜。

於是萬物有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柔剛的不同性質,幽暗和顯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現,寒冷和暑熱,按一定的季節往來,這些生生不息之機,變化無窮之道;宇宙萬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現出來了。我家研究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這個意思。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1】形有盛衰:天地之氣,有盈有虧。天為陽,地為陰;陽化氣,陰成形。形,代指地之五行。

黃帝說:好。什麽叫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區曰 :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

【1】由氣有多少,故隨其升降,分為三別也。(新校正雲按《至真要大論》雲: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王冰雲:太陰為正陰,太陽為正陽,次少者為少陰,次少者為少陽,又次為陽明,又次為厥陰。)

論述三陰三陽之劃分是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而定的。並從天文學的角度揭示了陰陽學說的科學內涵。

       三陰三陽是四時、晝夜陰陽消長變化的自然規律,它根據不同的時空條件,把陰和陽各自一分為三。即一陰為厥陰,二陰為少陰,三陰為太陰;一陽為少陽、二陽為陽明、三陽為太陽。其運行次序,有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少陽的右麵一方,屬陽明治理,以下義仿此);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可見三陰三陽在定位方麵,有上下左右之分;在定性方麵,有陰陽盛衰之分;在定量方麵,有太、少、厥、陽明之分。並接著指明:“此謂氣之標,南麵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即是說,天之三陰三陽就是六氣(風、火、暑、濕、燥、寒)運行次序,是以麵向南方為條件而進行觀測的結果。所以說,天氣變化是按照一定的次序運行的,因此產生了時令盛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測定,是在日當中午的時分,觀察日影投射在圭表(古代測量日影長度數值的天文儀器)的長度數值測知的。如冬至節日影最長,夏至節日影最短,春分、秋分日影長短相等等。如張介賓注雲:“凡此六氣之次,即因天之序也。天既有序,則氣之旺者為盛,氣之退者為虛。然此盛衰之時,由於日光之移。日光移而後位次定,聖人察三者,但南麵而待之,則其時更氣移,皆於日光而見之矣。故《生氣通天論》曰:'天運當以日光明。’正此移光定位之義。”這說明三陰三陽的劃分,依據的是天文學的六氣變化規律。

【引申知識點】

       自然界三陰三陽的劃分,是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而定的,那麽人體三陰三陽之氣劃分的依據又是什麽?張誌聰在《辨氣》中對此作了具體的論述,認為人體三陰三陽之氣,由先天的元氣和後天水穀精微之氣,互相資益而成。並以陰陽離合立論,根據六經和髒腑的關係,從生理、病理兩個方麵進行了闡述,可供學習參考。摘錄如下:

       “陰陽離合之道,合而為一,離別有三,太陽之氣,“生於膀胱,而主於肌表;少陽之氣生於腎髒,而通於肌腠。故《靈樞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蓋太陽之氣主皮毛,三焦之氣主肌腠,此太少之氣,由下焦之所生。若陽明之氣,乃水穀之悍氣,別走陽明,即行陽行陰之衛氣,由中焦之所生。此三陽之氣各有別也。三陰者,五髒之氣也。肺氣主皮毛,脾氣主肌肉,心氣通血脈,肝氣主筋,腎氣主骨,此五髒之氣,各有所主也。夫氣生於精,陽生於陰。胃腑主化生水穀之精,是以營衛二氣,生於陽明。'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而太陽之氣,生於膀胱。腎為水髒,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少陽之氣,發於腎髒。水穀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髒主藏精者也,是三陰之氣,生於五髒之精。故欲養神氣者,先當守其精焉。夫一陰一陽者,先天之道也,分而為三陰三陽者,後天之道也。……,所謂合者,乃先天之一氣,上通於肺,合宗氣而司呼吸者也。夫有生之後,皆屬後天。故借中焦水穀之精以養先天之精氣,複借先天之元氣,以化生水穀之精微。中下二焦,互相資益。故論先後天之精氣者,養生之道也;分三陰三陽者,治病之法也。如邪在皮膚,則傷太陽之氣,或有傷於肺;邪在腠理,則傷少陽、陽明,或有傷於脾;邪中少陰,則有急下、急溫之標本;邪中厥陰,則有或寒或熱之陰陽。此在天之六氣,傷人之三陰三陽,猶恐不能分理,而可以一氣論乎?若謂正氣者,補中下二焦之元氣,以禦六淫之邪,則可。”(《侶山堂類辨》)

鬼臾區說:陰氣和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陰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以叫做三陰三陽。

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

【1】太過,有餘也。不及,不足也。氣至不足,太過迎之,氣至太過,不足隨之,天地之氣,虧盈如此,故雲形有盛衰也。

形有盛衰,指天幹所主的運氣,各有太過不及的區別。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

【1】有餘而往,不足隨之:指虧盈無常,互有勝負。一個有餘之年過後,接下來為一個不及的年運隨之。

【2】言虧盈無常,互有勝負爾。始,謂甲子歲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此之謂也。則始甲子之歲,三百六十五日,所稟之氣,當不足也,次而推之,終六甲也,故有餘已則不足,不足已則有餘。亦有歲運非有餘非不足者,蓋以同天地之化也。若餘已複餘,少已複少,則天地之道變常,而災害作,苛疾生矣。(新校正雲:按《六微旨大論》雲: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西,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又按《五常政大論》雲:委和之紀,上角與正角同,上商與正商同,上宮與正宮同。伏明之紀,上商與正商同。卑監之紀,上宮與正宮同,上角與正角同。從革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上角與正角同。涸流之紀,上宮與正宮同。赫曦之紀,上羽與正征同。堅成之紀,上征與正商同。又《六元正紀大論》雲:不及而加同歲會。已前諸歲並為正歲,氣之平也。今王注以同天之化為非有餘不足者,非也。)

▲ 例如開始是太過的陽年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過後,從之而來的是太過的陽年。隻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麽氣,隨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麽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

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1】天符:中運與司天之氣相符同化的年份。

【2】歲直:主一歲的中運之氣,與主歲之氣相承。

【3】三合:中運、司天、主歲三者形同的年份,即既為天符,又為歲直。也叫太乙天符。

【4】應天,謂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此五者天氣下降,如合符運,故曰應天為天符也。承歲,謂木運之歲,歲當於卯;火運之歲,歲當於午;土運之歲,歲當辰戌醜未;金運之歲,歲當於酉;水運之歲,歲當於子,此五者歲之所直,故曰承歲為歲直也。三合,謂火運之歲,上見少陰,年辰臨午;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年辰臨醜未;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年辰臨酉,此三者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故雲三合為治也。歲直亦曰歲位,三合亦為天符。《六微旨大論》曰:天符歲會,曰太一天符。謂天、運與歲俱會也。(新校正雲:按天符歲會之詳,具《六微旨大論》中。又詳火運,上少陰,年辰臨午,即戊午歲也。土運,上太陰,年辰臨醜未,即己醜、己未歲也。金運,上陽明,年辰臨酉,即乙酉歲也。)

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於“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於“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起與司天之氣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於“三合”之年。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隻主四時。

        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

       鬼臾區說:臣久已考查 過《太始天元冊》,文中說: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物質生化之本元的基礎,萬物資生的開始,五運行於天道,終而複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氣,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 九星懸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轉,於是萬物有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柔剛的不同性質,幽暗和顯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現,寒冷和暑熱,按一定的季節往來,這些生生不息之機,變化無窮之道;宇宙萬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現出來了。我家研究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什麽叫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區說:陰氣和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陰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以叫做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指天幹所主的運氣,各有太過不及的區別。例如開始是太過的陽年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過後,從之而來的是太過的陽年。隻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麽氣,隨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麽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於“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於“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起與司天之氣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於“三合”之年。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8

【原文】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朞而環,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日: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製。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餘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原文通解】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

【1】上下相召:上為天,下為地。即天地之氣相互感召的意思。

【2】天之陰陽:太陽為寒,少陽為暑,陽明為燥,太陰為濕,厥陰為風,少陰為火,皆其在天,故曰天之陰陽。

【3】太陽為寒,少陽為暑,陽明為燥,太陰為濕,厥陰為風,少陰為火,皆其元在天,故曰天之陰陽也。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1】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本,初氣也。火,二氣也。相火,三氣也。土,四氣也。金,五氣也。水,終氣也。以其在地應天,故曰地之陰陽。

【2】木,初氣也。火,二氣也。相火,三氣也。土,四氣也。金,五氣也。水,終氣也。以其在地應天,故雲下應也。氣在地,故曰地之陰陽也。(新校正雲:按《六微旨大論》曰: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退行一步,相火治之。複行一步,土氣治之。複行一步,金氣治之。複行一步,水氣治之。複行一步,木氣治之。此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之義也。)

【3】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也。(新校正雲:詳此經與《陰陽應象大論》文重,注頗異。)

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秋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1】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此十六字,文意重複,疑似衍文。

【2】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陰陽交泰,故化變由之成也。

【3】陰陽之氣,極則過亢,故各兼之。《陰陽應象大論》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又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言氣極則變也。故陽中兼陰,陰中兼陽。易之卦,離中虛,坎中實,此其義象也。

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

【1】應天之氣,動而不息:天屬陽而動,所以天之氣動而不息。

 【2】五歲而右遷:指歲運每五年循環一次。

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變化情況,就要了解,五行應於天幹而為五運,常動而不息,故五年之間,自動向西,每運轉換一次;

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朞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1】應地之氣,靜而守位:地屬陰而行遲,所以說“靜而守位”。

【2】六朞環會:六年運氣循環一周。

【3】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陽居上而動,陰居下而靜。

【4】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歲而餘一氣,故遷一位。若以五承六,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年而環會,所謂周而複始也。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東轉,常自火運數五歲已,其次氣正當君火氣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氣上,以臨相火之上,故曰五歲而右遷也。由斯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矣。

【5】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矣。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新校正雲:按《五運行大論》雲: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雲: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複會。)

六氣應於地支,為三陰三陽,其運行較遲,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環周一次。由於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生了。

帝日: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製。

【1】上下周紀:天幹在上,五歲為周;地支在下,七百二十氣為一紀。

【2】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製:天之六氣每六年一個輪回,每年又分為六個時段,故稱天以六為節;地之五運每五年一輪回,每年又分五個階段,故稱地以五為製。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循環周旋,有沒有定數呢?

鬼臾區說:司天之氣,以六為節,司地之氣,以五為製。

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1】六節,謂六氣之分。五製,謂五位之分。位應一歲,氣統一年,故五歲為一周,六年為一備。備,謂備曆天氣。周,謂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醜者,天氣不臨君火故也。

【2】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故天之六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爾。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稟命,故雲相火以位。

司天之氣,六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備;司地之氣,五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周。主運之氣的火運,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

【1】七百二十氣為一紀:氣,指節氣。三十年為一紀,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故一紀有七百二十個節氣。

六氣和五運互相結合,七百二十氣,謂之一紀,共三十年;

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1】一周:指甲子相合的一個輪回。

【2】曆法一氣十五日,因而乘之,積七百二十氣,即三十年,積千四百四十氣,即六十年也。經雲: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新校正雲:按《六節藏象論》雲: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為工矣。)

一千四百四十氣,共六十年而成為一周,在這六十年中,氣和運的太過和不及,都可以出現了。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

餘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1】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大聖之至教也。求民之瘼,恤民之隱,大聖之深仁也。

黃帝說:先生所談論的,上則終盡天氣,下則窮究地理,可以說是很詳盡了。我想在聽後把它保存下來,上以調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養自己的身體,並使百姓也都明白這些道理,上下和睦親愛,德澤廣泛流行,並能傳之於子孫後世,使他們不必發生憂慮,並且沒有終了的時候,可以再聽你談談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

【1】至數之機:至數,指五運六氣相合的常數。五運六氣交錯輪轉,六十年中有一定規律,所以叫做“至數之機”。

【2】迫迮(zé):有切近而深細的意思。

鬼臾區說:氣運結合的機理,很是切近而深切,他來的時候,可以看得見,他去的時候,是可以追溯的。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1】真要:至真之要旨,指真諦及要道。

【2】謂傳非其人,授於情狎[守〕,及寄求名利者也。

遵從這些規律,就能繁榮昌盛,違背這些規律,就要損折夭亡;不遵守這些規律,而 隻按個人的意誌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災殃。現在請讓我根據自然規律講講其中的至理要道。

【譯文】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秋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變化情況,就要了解,五行應於天幹而為五運,常動而不息,故五年之間,自動向西,每運轉換一次;六氣應於地支,為三陰三陽,其運行 較遲,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環周一次。由於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生了。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循環周旋,有沒有定數呢?

       鬼臾區說:司天之氣,以六為節,司地之氣,以五為製。司天之氣,六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備;司地之氣,五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周。主運之氣的火運,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氣和五運互相結合,七百二十氣,謂之一紀,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共六 十年而成為一周,在這六十年中,氣和運的太過和不及,都可以出現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