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216一220

(2023-11-04 14:35:01) 下一個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四)

 

圖片

 

【原文】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複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1】。刺足下中央之脈【2】,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3】,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4】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以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5】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原文通解】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1】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足少陽正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上挾咽,故脅痛也;貫心上肺故咳也;貫心故汗出也。”

?邪氣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使人脅痛而呼吸不暢,咳嗽而汗出。?

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

【1】咳者溫衣飲食:肺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咳者,當溫衣暖飲熱食。

?針刺足小趾側的次趾爪甲上方與皮肉交接處的竅陰穴,各刺一針,呼吸不暢馬上就緩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囑其注意衣服飲食的溫暖,這樣一天就可好了。?

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複刺如法。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疾病很快就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1】。

【0】令人嗌痛,不可內食:《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足少陰大鍾之絡,別者傍經上走心包,故咽痛不能內食也。”

【1】氣上走賁上:新校正雲:“按《難經》胃為賁門,楊玄操雲:賁,鬲也。 是氣上走鬲上也。”

       賁上:即膈上,指賁門以上的部位。

?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使人咽喉疼痛,不能進飲食,往往無故發怒,氣上逆直至門之上。?

刺足下中央之脈【2】,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2】足下中央之脈:即湧泉穴。脈,《甲乙經》卷五第三作“絡”。王冰注:“謂湧泉穴,少陰之井也。”

?針刺足心的湧泉穴,左右各三針,共六針,可立刻緩解。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1】嗌中腫:腎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故病嗌中腫。

?如果咽喉腫起而疼痛,不能進飲食,想咯(kǎ卡)吐痰涎又不能咯出來,針刺然骨前麵的然骨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3】,不可以仰息。

【3】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足太陰別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此絡既言至髀上行,則貫腰入少腹過眇,所以腰痛引少腹控眇者也。”控,引也。眇,為季脅之下空軟處。

【0】仰息:即挺胸直腹的仰身呼吸。

?邪氣侵入足太陰經的絡脈,使人腰痛連及少腹,牽引至脅下,不能挺胸呼吸,?

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4】,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以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4】腰尻之解,兩胂之上:王冰注:“腰尻骨間曰解,當中有腰俞……《中誥孔穴經》雲:左取右,右取左。穴當中,不應爾也。次腰下俠尻有骨空各四,皆主腰痛,下髎主與經同,是足太陰厥陰少陰所結。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胂:指夾脊兩旁的肌肉。

?針刺腰尻部的骨縫當中及兩旁肌肉上的下尻穴,這是腰部的俞穴,根據月亮圓缺確定用針次數,出針後馬上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5】,刺之傍三痏,立已。

【0】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王冰注:“以其經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合膕中,故病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5】疾按之應手如痛:用手迅速按壓患處,感到有壓痛處,乃應刺之部位。

      如:通“而”。

?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使人背部拘急,牽引脅肋部疼痛,針刺應從項部開始沿著脊骨兩旁向下按壓,在病人感到疼痛處周圍針刺三針,病立刻就好。?

【譯文】

       邪氣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使人脅痛而呼吸不暢,咳嗽而汗出,針刺足小趾側的次趾爪甲上方與皮肉交接處的竅陰穴,各刺一針,呼吸不暢馬上就緩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囑其注意衣服飲食的溫暖,這樣一天就可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疾病很快就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使人咽喉疼痛,不能進飲食,往往無故發怒,氣上逆直至門之上,針刺足心的湧泉穴,左右各三針,共六針,可立刻緩解。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如果咽喉腫起而疼痛,不能進飲食,想咯(kǎ卡)吐痰涎又不能咯出來,針刺然骨前麵的然骨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入足太陰經的絡脈,使人腰痛連及少腹,牽引至脅下,不能挺胸呼吸,針刺腰尻部的骨縫當中及兩旁肌肉上的下尻穴,這是腰部的俞穴,根據月亮圓缺確定用針次數,出針後馬上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使人背部拘急,牽引脅肋部疼痛,針刺應從項部開始沿著脊骨兩旁向下按壓,在病人感到疼痛處周圍針刺三針,病立刻就好。

 

壹拾

圖片

 

【原文】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1】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2】。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3】。齒齲,刺手陽明【4】;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邪客於五髒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5】,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繆傳【6】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原文通解】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1】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1】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足少陽正別繞髀入毛際合厥陰,別者入季肋間,故髀樞中久痛及髀不舉也。”樞中,即髀樞中,當環跳穴處。

?邪氣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使人環跳部疼痛,腿骨不能舉動,以毫針刺其環跳穴,有寒的可留針久一些,根據月亮盈虧的情況確定針刺的次數,很快就好。?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2】。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3】。

【2】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所過者不病,指諸經不病,意指病在絡脈,故用繆刺法。若為諸經之病,則正刺之。王冰注:“經不病則邪在絡,故繆刺之。”

【0】手陽明:此處指手陽明經商陽穴。

【3】刺其通脈出耳前者:王冰注:“耳前通脈,手陽明脈,正當聽會之分。”

       指聽宮穴。

?治療各經疾病用針刺的方法,如果經脈所經過的部位未見病變,就應用繆刺法。耳隆針刺手陽明經商陽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經脈走向耳前的聽宮穴。?

齒齲,刺手陽明【4】;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0】齒齲:牙齒被腐蝕所形成的孔洞,稱為齒齲,或稱齲齒,俗稱蛀牙病。

【4】手陽明:《甲乙經》卷五第三陽明下有“立已”二字。王冰注:“據《甲乙》、《流注圖經》手陽明脈中商陽、二間、三間、合穀、陽溪、偏曆、溫溜七穴,並主齒痛。”

【0】刺其脈入齒中:此指手陽明之脈,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皆可酌情刺之。

?蛀牙病刺手陽明經的商陽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齒中的經絡,很快就見效。?

邪客於五髒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5】,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5】病:《甲乙經》卷五第三病下有“脈”字。

【0】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即視其病脈所在,而繆刺在手足爪甲上的井穴。

?邪氣侵入到五髒之間,其病變表現為經脈牽引作痛,時痛時止,根據其病的情況,在其手足爪甲上進行繆刺法,擇有血液鬱滯的絡脈,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見好,連刺五次就可好了。?

●繆傳【6】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6】繆傳引上齒:病氣交錯感染傳入上齒的意思。

       繆傳:就是不當傳而傳的意思。

?陽明經脈有病氣交錯感傳而牽引上齒,出現唇齒寒冷疼痛,可視其手背上經脈有鬱血的地方針刺出血,再在足陽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針,在手大拇指側的次趾爪甲上的商陽穴各刺一針,很快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譯文】

       邪氣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使人環跳部疼痛,腿骨不能舉動,以毫針刺其環跳穴,有寒的可留針久一些,根據月亮盈虧的情況確定針刺的次數,很快就好。

       治療各經疾病用針刺的方法,如果經脈所經過的部位未見病變,就應用繆刺法。耳隆針刺手陽明經商陽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經脈走向耳前的聽宮穴。蛀牙病刺手陽明經的商陽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齒中的經絡,很快就見效。

       邪氣侵入到五髒之間,其病變表現為經脈牽引作痛,時痛時止,根據其病的情況,在其手足爪甲上進行繆刺法,擇有血液鬱滯的絡脈,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見好,連刺五次就可好了。陽明經脈有病氣交錯感傳而牽引上齒,出現唇齒寒冷疼痛,可視其手背上經脈有鬱血的地方針刺出血,再在足陽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針,在手大拇指側的次趾爪甲上的商陽穴各刺一針,很快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五)

 

拾壹

圖片

 

【原文】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1】,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2】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3】,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數【4】,先視其經脈,切而從【5】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6】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原文通解】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1】,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1】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手少陰通裏入心中係舌本,孫絡至耳中;足少陰經至舌本,皮部絡入耳也;手太陰正別從喉嚨亦孫絡入耳中;足太陰經連舌本下,散舌下,亦皮部絡於耳中;足陽明經上耳前,過客主人前,亦皮部絡入耳中。此之五絡入於耳中相會通。已上絡於左角,左角陽也。”

左角:指左額角。

【0】屍厥:馬蒔注:“身脈雖動而昏暈迷心,其形任人推呼而無有知覺,狀類於屍,名曰屍厥。”

?邪氣侵入到手少陰、手太陰、足少陰、足太陰、和足陽明的絡脈,這五經的絡脈都聚會於耳中,並上繞左耳上麵的額角,假如由於邪氣侵襲而至此五絡的真氣全部衰竭,就會使經脈都振動,而形體失去知覺,就象死屍一樣,有人把它叫做“屍厥”。?

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

【0】少陰銳骨之端:即神門穴。

?這時應當針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麽遠處的隱白穴,然後再刺足心的湧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曆兌穴,各刺一針;然後再刺手大指內側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麽遠處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陰經在掌後芮骨端的神門穴,各刺一針,當立刻清醒。?

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2】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3】,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2】鬄(tì):同“剔”,俗“剃”字,剃發也。

【3】燔治:燒熱。燔,燒也。

?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兩耳之中,並把病人左邊頭角上的頭發剃下來,取一方寸左右,燒製為末,用好酒一杯衝服,如因失去知覺而不能飲服,就把藥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複過來。?

凡刺之數【4】,先視其經脈,切而從【5】之,審其虛實而調之。

【4】 數:楊上善曰:“數,法也。”指技術方法。

【5】從:《甲乙經》卷五第三作“循”。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據所病的經脈,切按推尋,評審虛實而進行調治;?

不調者,經刺【6】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6】不調者,經刺之:《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不調者,偏有虛實也。偏有虛實者,可從經穴調其氣也。”

       經刺:巨刺。

【0】此繆刺之數也:《類經》二十卷第三十注:“凡此刺經者,刺大絡者,刺皮部血絡者,各有其治,所以辨繆刺之術數也。”

 ?如果經絡不調,先采用經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經脈沒有病變,再采用繆刺的方法,要看皮膚不是否有鬱血的絡脈,如有應全部把鬱血刺出。以上就是繆刺的方法。?

【譯文】

       邪氣侵入到手少陰、手太陰、足少陰、足太陰、和足陽明的絡脈,這五經的絡脈都聚會於耳中,並上繞左耳上麵的額角,假如由於邪氣侵襲而至此五絡的真氣全部衰竭,就會使經脈都振動,而形體失去知覺,就象死屍一樣,有人把它叫做“屍厥”。這時應當針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麽遠處的隱白穴,然後再刺足心的湧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曆兌穴,各刺一針;然後再刺手大指內側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麽遠處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陰經在掌後芮骨端的神門穴,各刺一針,當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兩耳之中,並把病人左邊頭角上的頭發剃下來,取一方寸左右,燒製為末,用好酒一杯衝服,如因失去知覺而不能飲服,就把藥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複過來。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據所病的經脈,切按推尋,評審虛實而進行調治;如果經絡不調,先采用經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經脈沒有病變,再采用繆刺的方法,要看皮膚不是否有鬱血的絡脈,如有應全部把鬱血刺出。以上就是繆刺的方法。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圖片

 

【題解】

      1、前部主論四時之氣灸刺之道、四時從刺之標準、四時逆刺之危害,闡述了四時刺之五變學說。

       2、後部對四時之病因、四時之從刺、四時之逆刺作出了相應解論。因本篇既論“四時之刺”,又論刺之逆從,故此名篇《四時刺逆從論》。

 

圖片

 

【原文】

       厥陰有餘,病陰痹【1】;不足,病生熱痹【2】;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3】;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4】;澀則病積,溲血。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餘願聞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5】。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髒。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6】,然必從其經氣,辟除【7】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原文通解】

●厥陰有餘,病陰痹【1】;不足,病生熱痹【2】;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1】陰痹:指陽氣不足,陰邪偏盛所致的痹證,疼痛多伴寒冷麻木。

【2】熱痹:痹痛肌膚有灼熱感,由於厥陰之氣不足,陽邪乘之,故為熱痹。

【0】狐疝風:《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疝者,前陰少腹之病,男女五髒皆有之。狐之晝伏夜出,陰獸也,疝在厥陰,其出入上下不常,與狐相類,故曰狐疝風。此非外入之風,乃以肝邪為言也。”

【0】澀則病少腹積氣:澀脈主氣虛血滯,邪氣留於少腹滯而不行,故病此。

?厥陰之氣過盛,就會發生陰痹;不足則發生熱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狐疝風;氣血運行澀滯則形成少腹中有積氣。?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3】;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4】;澀則病積,溲血。

【3】皮痹隱軫:皮痹,肺合於皮,少陰君火之氣有餘,上犯於肺故病皮痹。

隱軫,即癮疹,就是皮膚上出現的小疹,今所謂蕁麻疹。

【0】肺痹:少陰君火之氣不足,則肺金無畏而燥邪獨盛,故病如此。《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火不足則金無所畏,燥邪獨盛,故病為肺痹。”

【4】肺風疝:病名,因疝氣是由外感風邪所致,故名。《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滑實則君火為邪,故乘於肺,病在氣也。”

【0】澀則病積,溲血:《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澀為心血不足,故經滯而為積聚,血亂而為溲血也。”

?少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皮痹和隱疹;不足則發生 肺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肺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尿血。?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0】肉痹寒中:太陰為濕土之氣,主脾,脾主肌肉而位居中焦,故有餘則濕勝,而為肉痹、寒中。

【0】脾風疝:《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太陰脈滑,則土邪有餘,脾風疝者,即癲腫重墜之屬,病在濕也。”

?太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則發生脾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脾風疝;氣血運行澀滯 則病積聚和心腹脹滿。?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0】脈痹:陽明主燥金之氣,燥金之氣有餘,則灼傷血脈,故病脈痹。

【0】心痹:《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燥氣不足,則火盛為邪,故病為心痹。”

【0】心風疝:脈滑為陽明燥金之氣盛,氣盛則風動於心,故病心風疝,症見少腹有塊,氣上衝胸暴痛。

?陽明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脈痹,身體有時發熱;不足則發生心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心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不時驚恐。?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0】腎痹;太陽為寒水之氣,主一身之表,內合於腎,不足則腎氣衰,故病為腎痹。

【0】腎風疝:《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太陽滑實者,風寒挾邪,故病腎風疝。”

?太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骨痹、身體沉重;不足則發生腎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腎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且不時發生巔頂部疾病。?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0】肝痹:少陽為相火之氣,內合於肝,少陽之氣不足則肝虛,故病為肝痹。

【0】肝風疝:《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滑實則風熱合邪而為肝風疝,病在筋也。”

?少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筋痹和脅肋 滿悶;不足則發身肝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肝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有時發生筋脈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所以春天人的氣血在經脈,夏天人的氣血在孫絡,長夏人的氣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氣血在皮膚,冬天人的氣血在骨髓中。?

帝曰:餘願聞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0】水行經通:馬蒔注:此地之水行,而人之經脈通。

【0】人氣在脈:春時主生,天地之氣開泄,水流氣行,故人氣在脈。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春季,天之陽氣開始啟動,地之陰氣也開始發泄,冬天的並冰凍時逐漸融化解釋,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氣血也集中在經脈中 流行。?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0】孫絡受血,皮膚充實:指夏時主長,經盛氣滿,故溢入孫絡而皮膚充實。

?夏季,經脈中氣血充滿而流溢於孫絡,孫絡接受了氣血,皮膚也變得充實了。?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0】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馬蒔注:“長夏者,六月建未之月,其氣在肌肉者,正以長夏經脈絡脈皆盛,內溢肌中,所以人氣在肌肉中也。”

?長夏,經脈和絡脈中的氣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潤澤於肌肉之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5】。

5】皮膚引急:秋時主收,人的皮膚汗孔收縮。

?秋季,天氣開始收斂,腠理隨之而閉塞,皮膚也收縮緊密起來了。?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髒。

【0】內著骨髓,通於五髒:高士宗注:“冬氣之所以在骨髓者,蓋以冬者氣機蓋藏,氣血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髒,髒者藏也。惟冬主藏,故通五髒,而冬氣在骨髓。”

     著,同“著”,留著的意思。

?冬季主閉藏,人身的氣血收藏在內,聚集於骨髓,並內通於五髒。?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6】,然必從其經氣,辟除【7】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6】不可為度: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各有常度,六淫之邪常隨四時之氣而犯人,然其變化是不能用常法來度量的。

【7】辟除:驅除。

?所以邪氣也往往隨著四時氣血的變 化而侵入人體相應的部位,若待其發生了變化,那就難以預測了;但必須順應四時經氣的變化及早進行調治,驅除侵入的邪氣,那麽氣血就不致變化逆亂了。?

【譯文】

      厥陰之氣過盛,就會發生陰痹;不足則發生熱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狐疝風;氣血運行澀滯則形成少腹中有積氣。少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皮痹和隱疹;不足則發生 肺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肺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尿血。太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則發生脾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脾風疝;氣血運行澀滯 則病積聚和心腹脹滿。陽明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脈痹,身體有時發熱;不足則發生心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心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不時驚恐。太陽之氣有 餘,可以發生骨痹、身體沉重;不足則發生腎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腎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且不時發生巔頂部疾病。少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筋痹和脅肋 滿悶;不足則發身肝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肝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有時發生筋脈拘急和眼目疼痛等。所以春天人的氣血在經脈,夏天人的氣血在孫絡,長夏人的氣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氣血在皮膚,冬天人的氣血在骨髓中。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春季,天之陽氣開始啟動,地之陰氣也開始發泄,冬天的並冰凍時逐漸融化解釋,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氣血也集中在經脈中 流行。夏季,經脈中氣血充滿而流溢於孫絡,孫絡接受了氣血,皮膚也變得充實了。長夏,經脈和絡脈中的氣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潤澤於肌肉之中。秋 季,天氣開始收斂,腠理隨之而閉塞,皮膚也收縮緊密起來了。冬季主閉藏,人身的氣血收藏在內,聚集於骨髓,並內通於五髒。所以邪氣也往往隨著四時氣血的變 化而侵入人體相應的部位,若待其發生了變化,那就難以預測了;但必須順應四時經氣的變化及早進行調治,驅除侵入的邪氣,那麽氣血就不致變化逆亂了。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圖片

 

【原文】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1】,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yì);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栗,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2】;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3】,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4】。

       帝曰:善。刺五髒,中心一日死,其動【5】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傷人五髒必死,其動則依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原文通解】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1】,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0】令人少氣:指春氣在經脈而刺絡脈,致氣血外溢而令人氣少。

【1】血氣環逆:即氣血逆其正常規律循環。環逆,指不能按照正常規律循環。

?黃帝道:針刺違反了四時而導致氣血逆亂是怎樣的?

岐伯說:春天刺絡脈,會使血氣向外散溢,使人發生少氣無力;春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循環逆亂,使人發生上氣咳喘;春天刺筋骨,會使血氣留著在內,使人發生腹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yì);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0】內卻:張誌聰注:“血氣虛,卻於內矣,陽明脈虛,則恐如人將捕之。”卻,退也。

【0】令人善怒:《類經》二十卷第十九注:“夏刺冬分,則陰虛於內,陽勝於外,故令人血氣逆而善怒。”

 ?夏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卻弱於內,使人易於恐懼;夏天刺筋骨,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發怒。?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栗,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0】血氣內散:秋氣在皮膚,今深刺筋骨,故虛其內使氣血散亂。

【0】令人目不明: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冬氣在骨髓,今刺經脈,則血氣脫奪,經脈空虛,故令人目不明。

?秋天刺經脈,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忘事;秋天刺絡脈,但人體氣血正直內斂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陽氣不足而嗜臥懶動;秋天刺筋骨,會使血氣耗散與內,使人發生寒戰。?

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2】;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2】大痹:是指由於五髒氣血俱虛所致的痹證。

《類經》二十卷第十九注:“當陽氣伏藏之時,而刺其陽分,則陽氣外泄。陽虛陰盛,故留為大痹。”

【0】令人善忘:陽氣者,精則養神,今陽氣外泄,神無所養,故令人善忘。

?冬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虛脫,使人發生目視不明;冬天刺絡脈,則收斂在內的真氣外泄,體內血行不暢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會使陽氣竭絕於外,使人易於忘事。?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3】,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3】大逆之病:全元起本作“六經之病”。

?以上這些四時的刺法,都將嚴重地違背四時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順應四時變化而施刺;否則就會產生逆亂之氣,擾亂人體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4】。

【4】精氣不轉:王冰注:“謂不逆轉也。”吳昆注:“精氣不變。”

    轉:通傳。

?所以針刺不懂得四時經氣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產生的道理,不是順應四時而是違背四時變化,從而導致正氣逆亂於內,邪氣便與精氣相結聚了。一定要仔細審察九侯的脈象,這樣進行針刺,正氣就不會逆亂了,邪氣也不會與精氣相結聚了。?

帝曰:善。刺五髒,中心一日死,其動【5】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5】動:此指五髒受傷後的異常變化反應。

?黃帝說:講得好!如果針刺誤中了五髒,刺中心髒一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噫氣;刺中肝髒五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多語;刺中肺髒三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咳嗽;刺中腎髒六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噴嚏和哈欠;刺中脾髒十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吞咽之狀等。?

刺傷人五髒必死,其動則依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0】則依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根據五髒變動所發生的不同征候,則可候知所傷之髒,而預知其死期。

?刺傷了人的五髒,必致死亡,其變動的症狀也隨所傷之髒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據它來測知死亡的日期。?

【譯文】

       黃帝道:針刺違反了四時而導致氣血逆亂是怎樣的?

       岐伯說:春天刺絡脈,會使血氣向外散溢,使人發生少氣無力;春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循環逆亂,使人發生上氣咳喘;春天刺筋骨,會使血氣留著在內,使人發生腹脹。夏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卻弱於內,使人易於恐懼;夏天刺筋骨,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發怒。秋天刺經脈,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忘事;秋天刺絡脈,但人體氣血正直內斂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陽氣不足而嗜臥懶動;秋天刺筋骨,會使血氣耗散與內,使人發生寒戰。冬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虛脫,使人發生目視不明;冬天刺絡脈,則收斂在內的真氣外泄,體內血行不暢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會使陽氣竭絕於外,使人易於忘事。以上這些四時的刺法,都將嚴重地違背四時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順應四時變化而施刺;否則就會產生逆亂之氣,擾亂人體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所以針刺不懂得四時經氣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產生的道理,不是順應四時而是違背四時變化,從而導致正氣逆亂於內,邪氣便與精氣相結聚了。一定要仔細審察九侯的脈象,這樣進行針刺,正氣就不會逆亂了,邪氣也不會與精氣相結聚了。

       黃帝說:講得好!如果針刺誤中了五髒,刺中心髒一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噫氣;刺中肝髒五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多語;刺中肺髒三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咳嗽;刺中腎髒六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噴嚏和哈欠;刺中脾髒十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吞咽之狀等。刺傷了人的五髒,必致死亡,其變動的症狀也隨所傷之髒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據它來測知死亡的日期。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1

 

【題解】

       本篇首先論述了疾病的標本及治法的逆從,然後討論了疾病的傳變與預後,全篇以疾病的標本和病傳為中心議題。

       標本,在此主要指發病的先後主次。病傳,指疾病傳變的規律。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本篇前二節論標本,後八節論病傳,故名篇。”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本篇前部論病的標本和刺法的逆從,後部論病的移傳,故名。文中還列舉了泄瀉、中滿、煩心幾個病證的緩急證治,說明治標、治本、或標本兼治的法則以及傳變的各種症狀。”

2

【原文】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1】,刺有逆從【2】,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3】,標本相移【4】。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5】;知標本者,萬舉萬當【6】;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1】,刺有逆從【2】,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3】,標本相移【4】。

【1】標本:張介賓:“標,末也。本,原也。猶樹木之有根校也。分言之則根校異形,合言之則標出乎本。”馬蒔曰:“標者,病之後生,本者,病之先成,此乃病體之不同也。”

【2】逆從:馬蒔曰:“逆,謂如病在本而求之於標,病在標而求之於本。從,謂如在本求本,在標求標。”

【3】逆從得施:指逆治法和從治法得以施用。

【4】標本相移:針刺時或先治本後治標,或先治標後治本,無固定次序。

?黃帝問道:疾病有標和本的分別,刺法有逆和從的不同,是怎麽回事?

       岐伯回答說:大凡針刺的準則,必須辨別其陰陽屬性,聯係其前後關係,恰當地運用逆治和從治,靈活地處理治療中的標本先後關係。?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

?所以說有的病在標就治標,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卻治標,有的病在標卻治本。?

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在治療上,有治標而緩解的,有治本而見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從治而成功的。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5】;知標本者,萬舉萬當【6】;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5】正行無問:馬蒔:“乃正行之法,而不必問於人也。”

【6】萬舉萬當:治療萬無一失。

?所以懂得了逆治和從治的原則,便能進行真確的治療而不必疑慮;知道了標本之間的輕重緩急,治療時就能萬舉萬當;如果不知標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譯文】

       黃帝問道:疾病有標和本的分別,刺法有逆和從的不同,是怎麽回事?

       岐伯回答說:大凡針刺的準則,必須辨別其陰陽屬性,聯係其前後關係,恰當地運用逆治和從治,靈活地處理治療中的標本先後關係。所以說有的病在標就治標,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卻治標,有的病在標卻治本。在治療上,有治標而緩解的,有治本而見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從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從治的原則,便能進行真確的治療而不必疑慮;知道了標本之間的輕重緩急,治療時就能萬舉萬當;如果不知標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3

【原文】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1】。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疾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2】。大小不利治其標【3】;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4】,以意調之,間者並行【5】,甚者獨行【6】。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原文通解】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關於陰陽、逆從、標本的道理,看起來很小,而應用的價值卻很大,所以談一個陰陽標本逆從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許多疾病的利害關係;由少可以推多,執簡可以馭繁,所以一句話可以概括許多事物的道理。?

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1】。

【1】易而勿及:指標本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但臨床上運用起來並不那麽簡單。

?從淺顯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觀察目前的現象可以了解它的過去和未來。不過,講標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運用起來就比較難了。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著病邪而瀉的方法就是“逆”治,順應經氣而補的方法就是“從”治。

先患某病而後發生氣血逆適的,先治其本;先氣血逆亂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

?迎先有寒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後生寒的,先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

?先有熱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後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

先疾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有某病而後發生泄瀉的,先治其本;先有泄瀉而後發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須先把泄瀉調治好,然後再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先患某病而後發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先患中滿腹脹而後出現煩心的,先治其本。?

人有客氣,有同氣【2】。大小不利治其標【3】;小大利治其本。

【2】人有客氣,有同氣:客氣,指客留之氣,即外邪。同氣,指人體本身的氣機紊亂,即內傷。

【3】小大不利治其標:是說大小便不通是危急的症狀,即使它是標病,應當先治。

?人體疾病過程中有邪氣和正氣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現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標;大小便通利則治其本病。?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疾病發作表現為有餘,就用“本而標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後調理氣血、恢複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後調理氣血、恢複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護正氣防止虛脫以治其標,後祛除邪氣以治其本。?

謹察間甚【4】,以意調之,間者並行【5】,甚者獨行【6】。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4】間甚:間,指輕淺。甚,指深重。間甚,是指病情深淺輕重。

【5】並行:可以和其他疾病一起治療,也就是標本同治。

【6】獨行:是單獨進行治療,不能和其他疾病兼治,也就是治標或者治本。

?總之,必須謹慎地觀察疾病的輕重深淺和緩解期與發作期中標本緩急的不同,用心調理;凡病輕的,緩解期的,可以標本同治;凡病重的,或發作期,應當采用專一的治本或指標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後並發其他疾病的,應當先治其本病。?

【譯文】

       關於陰陽、逆從、標本的道理,看起來很小,而應用的價值卻很大,所以談一個陰陽標本逆從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許多疾病的利害關係;由少可以推多,執簡可以馭繁,所以一句話可以概括許多事物的道理。從淺顯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觀察目前的現象可以了解它的過去和未來。不過,講標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運用起來就比較難了。迎著病邪而瀉的方法就是“逆”治,順應經氣而補的方法就是“從”治。

       先患某病而後發生氣血逆適的,先治其本;先氣血逆亂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後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後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熱而後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先有某病而後發生泄瀉的,先治其本;先有泄瀉而後發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須先把泄瀉調治好,然後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後發生中滿腹脹的,先治其標;先患中滿腹脹而後出現煩心的,先治其本。人體疾病過程中有邪氣和正氣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現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標;大小便通利則治其本病。疾病發作表現為有餘,就用“本而標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後調理氣血、恢複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後調理氣血、恢複生理功能以治其標;疾病發作表現為正氣不足,就用“標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護正氣防止虛脫以治其標,後祛除邪氣以治其本。總之,必須謹慎地觀察疾病的輕重深淺和緩解期與發作期中標本緩急的不同,用心調理;凡病輕的,緩解期的,可以標本同治;凡病重的,或發作期,應當采用專一的治本或指標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後並發其他疾病的,應當先治其本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