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論篇第六十二(六)
【原文】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栗。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1】,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2】,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腑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3】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4】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原文通解】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黃帝說:醫經上所說的陽虛則生外寒,陰虛則生內熱,陽盛則生外熱,陰盛則生內寒。我已聽說過了,但不知是什麽原因產生的。?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栗。
?岐伯說:諸陽之氣,均承受於上焦,以溫煦皮膚分肉之間,現寒氣侵襲於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陽氣不能充分外達以溫煦皮膚分肉,如此則寒氣獨留於肌表,因而發生惡寒戰栗。?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1】,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1】下脘不通:《甲乙經》卷六第三作“下焦不通”。下焦不能運化水穀之精。
?黃帝說:陰虛則生內熱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過度勞倦則傷脾,脾虛不能運化,必形氣衰少,也不能轉輸水穀的精微,這樣上焦即不能宣發五穀氣味,下脘也不能化水穀之精,胃氣鬱而生熱,熱氣上熏於胸中,因而發生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2】,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腑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2】上焦不通利:“上焦不能宣五穀之味。”指肺氣不得宣通。
?黃帝說:陽盛則生外熱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膚致密,腠理閉塞,汗孔不通,如此則衛氣不得發泄散越,鬱而發熱,所以發生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3】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4】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3】厥氣:指陰寒之氣上逆。
【4】溫氣:指陽氣。
?黃帝說:陰盛則生內寒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若寒厥之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下泄,寒氣不瀉,則陽氣必受耗傷,陽氣耗傷,則寒氣獨留,寒性凝斂,營血滯澀,脈行不暢,其脈搏必見盛大而澀,所以成為內寒。?
【譯文】
黃帝說:醫經上所說的陽虛則生外寒,陰虛則生內熱,陽盛則生外熱,陰盛則生內寒。我已聽說過了,但不知是什麽原因產生的。
岐伯說:諸陽之氣,均承受於上焦,以溫煦皮膚分肉之間,現寒氣侵襲於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陽氣不能充分外達以溫煦皮膚分肉,如此則寒氣獨留於肌表,因而發生惡寒戰栗。
黃帝說:陰虛則生內熱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過度勞倦則傷脾,脾虛不能運化,必形氣衰少,也不能轉輸水穀的精微,這樣上焦即不能宣發五穀氣味,下脘也不能化水穀之精,胃氣鬱而生熱,熱氣上熏於胸中,因而發生內熱。
黃帝說:陽盛則生外熱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膚致密,腠理閉塞,汗孔不通,如此則衛氣不得發泄散越,鬱而發熱,所以發生外熱。
黃帝說:陰盛則生內寒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若寒厥之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下泄,寒氣不瀉,則陽氣必受耗傷,陽氣耗傷,則寒氣獨留,寒性凝斂,營血滯澀,脈行不暢,其脈搏必見盛大而澀,所以成為內寒。
【原文】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1】。
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岐伯曰:瀉實者氣盛【2】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3】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4】而出,大氣【5】乃屈。
帝曰:補虛奈何?
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6】,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7】,精無從去,方實【8】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9】。
【原文通解】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黃帝說:陰與陽相並,氣與血相並,疾病已經形成時,怎樣進行刺治呢??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1】。
【1】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意為應用於病人的形體時,要結合四時氣血的多少和病位的高下。
?岐伯說:刺治這種疾病,應取其經脈,病在營分的,刺治其血,病在衛分的,刺治其氣,同時還要根據病人形體的肥瘦高矮,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決定針刺次數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黃帝說:血氣和邪氣已並,病已形成,陰陽失去平衡的,刺治應怎樣用補法和瀉法呢??
●岐伯曰:瀉實者氣盛【2】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3】利其戶;
【2】氣盛:此指吸氣時。
【3】如:義同“而”。
?岐伯說:瀉實證時,應在氣盛的時候進針,即在病人吸氣時進針,使針與氣同時入內,刺其俞穴以開邪出之門戶,?
●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4】而出,大氣【5】乃屈。
【4】切:指急出針之意。
【5】大氣:亢盛的邪氣。
?並在病人呼氣時出針,使針與氣同時外出,這樣可使精氣不傷,邪氣得以外泄;在針刺時還要使針孔不要閉塞,以排泄邪氣,應搖大其針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這叫做“大瀉”,出針時先以左手輕輕切按針孔周圍,然後迅速出針,這樣亢盛的邪氣就可窮盡。?
●帝曰:補虛奈何?
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6】,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7】,精無從去,方實【8】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
【6】持針勿置,以定其意:持針在手而不立即刺入,先須安神定意。
【7】針空四塞:針孔須緊密。
【8】實:此指充實感。
?黃帝說:怎樣補虛呢?
岐伯說;以手持針,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氣,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即氣出針入,針刺入後不要搖動,使針孔周圍緊密與針體連接,使精氣無隙外泄,當氣至而針下時,迅速出針,但要在病人吸氣時出針,氣入針出,使針下所至的熱氣不能內還,出針後立即按閉針孔使精氣得以保存。?
●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9】。
【9】追之:針刺法中的補法。
?針刺侯氣時,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氣至而充實,始可出針,這樣可使以至之氣不致散失,遠處未至之氣可以導來,這叫做補法。
【譯文】
黃帝說:陰與陽相並,氣與血相並,疾病已經形成時,怎樣進行刺治呢?
岐伯說:刺治這種疾病,應取其經脈,病在營分的,刺治其血,病在衛分的,刺治其氣,同時還要根據病人形體的肥瘦高矮,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決定針刺次數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黃帝說:血氣和邪氣已並,病已形成,陰陽失去平衡的,刺治應怎樣用補法和瀉法呢?
岐伯說:瀉實證時,應在氣盛的時候進針,即在病人吸氣時進針,使針與氣同時入內,刺其俞穴以開邪出之門戶,並在病人呼氣時出針,使針與氣同時外出,這樣可使精氣不傷,邪氣得以外泄;在針刺時還要使針孔不要閉塞,以排泄邪氣,應搖大其針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這叫做“大瀉”,出針時先以左手輕輕切按針孔周圍,然後迅速出針,這樣亢盛的邪氣就可窮盡。
黃帝說:怎樣補虛呢?
岐伯說;以手持針,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氣,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即氣出針入,針刺入後不要搖動,使針孔周圍緊密與針體連接,使精氣無隙外泄,當氣至而針下時,迅速出針,但要在病人吸氣時出針,氣入針出,使針下所至的熱氣不能內還,出針後立即按閉針孔使精氣得以保存。針刺侯氣時,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氣至而充實,始可出針,這樣可使以至之氣不致散失,遠處未至之氣可以導來,這叫做補法。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七)
【原文】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髒,五髒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髒,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1】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髒者,故【2】得六腑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3】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4】其下及與急【5】者;病在骨,淬針【6】藥熨;病不知所痛【7】,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8】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9】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原文通解】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髒,五髒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髒,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1】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1】被:波及。
?黃帝說:先生說虛證和實證共有十種,都是發生於五髒,但五髒隻有五條經脈,而十二經脈,每經都能發生疾病,先生為什麽隻單獨談了五髒?況且十二經脈又都聯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經脈,經脈所發生的疾病,又都有虛有實,這些虛證和實證,又怎樣和五髒的虛證和實證岐相結合呢??
●岐伯曰:五髒者,故【2】得六腑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3】病所居,隨而調之。
【2】故:與“固”通,本然之意。
【3】其:《甲乙經》卷六第三其前有“視”字。
?岐伯說:五髒和六腑,本有其表裏關係,經絡和肢節,各有其所發生的虛證和實證,應根據其病變所在,隨其病情的虛實變化,給予適當的調治。?
●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
?如病在脈,可以調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調治其絡脈;病在氣分,可以調治其衛氣;病在肌肉,可以調治其分肉間;病在筋,可以調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調治其骨。?
●燔針劫刺【4】其下及與急【5】者;病在骨,淬針【6】藥熨;
【4】燔(fán)針劫刺:燔,火燒之意。燔針力刺,是指把針刺入人體後,用艾火燒針,也就是顯針法。
【5】急:筋脈拘急。
【6】悴針:指用火先燒紅針而後刺之。
?病在筋,亦可用焠針劫刺其病處,與其筋脈攣急之處;病在骨,亦可用焠針和藥燙病處;?
●病不知所痛【7】,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8】之;
【7】病不知所痛:指說不清病痛的部位。
【8】 繆刺:刺絡脈,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繆刺】
古代刺法名詞。是在身體一側(左或右側)有病時,針刺對側(右或左側) 穴位的一種方法。主要應用於:雖有身體外形疼痛的症狀,但脈象(九候)正常的(見《素問·調經論》); 絡脈有病的(見《素問·繆刺論》)。 繆(miù)刺 刺法名。繆為交叉之意。《素問·繆刺論》:“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又“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指人體一側絡脈有病而針刺對側絡脈的方法。與巨刺交叉取穴刺經有異。
古刺法。出《素問·繆刺論》,又稱交經纓刺。指左側有病取右側穴,右側有病取在側穴的交叉刺法。本法與巨刺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巨刺刺經,繆刺刺絡。臨床一般以淺刺井穴和呈現鬱血的絡脈為主。用以治療絡脈的病變。
?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陽蹻陰蹻二脈;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脈沒有病象,則用繆刺法治之。?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9】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9】 巨刺:刺經脈,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巨刺】
古代刺法名詞。是在身體一側(左或右側)有病時,針刺對側(右或左側)穴位的一種方法。主要應用於:身體一側疼痛,而對側的脈象出現異常的(見《素問·調經論》);經脈有病的(見《素問·繆刺論》)。
古代刺法名詞。是在身體一側(左或右側)有病時,針刺對側(右或左側)穴位的一種方法。主要應用於:身體一側疼痛,而對側的脈象出現異常的(見《素問·調經論》); 經脈有病的(見《素問·繆刺論》)。
刺法名。九刺之一。《靈樞·官針》:“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人體一側有病而選取對側經穴治療的刺法。《素問·繆刺論》指出巨刺用於“邪客於經”的病痛,並“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本法與繆刺二都均於痛處對側取穴,但刺巨刺刺經,繆刺刺絡。
或為“互刺”的誤寫。
?如果疼痛在左側,而右脈有病象,則用巨刺法辭之。總之,必須祥審地診察酒侯的脈象,根據病情,運用針刺進行調治。隻有這樣,針刺的技術才算完備。?
【譯文】
黃帝說:先生說虛證和實證共有十種,都是發生於五髒,但五髒隻有五條經脈,而十二經脈,每經都能發生疾病,先生為什麽隻單獨談了五髒?況且十二經脈又都聯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經脈,經脈所發生的疾病,又都有虛有實,這些虛證和實證,又怎樣和五髒的虛證和實證岐相結合呢?
岐伯說:五髒和六腑,本有其表裏關係,經絡和肢節,各有其所發生的虛證和實證,應根據其病變所在,隨其病情的虛實變化,給予適當的調治。如病在脈,可以調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調治其絡脈;病在氣分,可以調治其衛氣;病在肌肉,可以調治其分肉間;病在筋,可以調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調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針劫刺其病處,與其筋脈攣急之處;病在骨,亦可用焠針和藥燙病處;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陽蹻陰蹻二脈;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脈沒有病象,則用繆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側,而右脈有病象,則用巨刺法辭之。總之,必須祥審地診察酒侯的脈象,根據病情,運用針刺進行調治。隻有這樣,針刺的技術才算完備。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一)
壹
【題解】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巨刺是根據經絡氣血陰陽相貫,左右傾移,上下互調而采用的一種選穴針刺方法。巨刺時,一般在與患側相對應的健側,部位相應,經絡相應,經穴相應的部位取穴和針刺。另外,《內經》所載繆刺法,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醫學教育 網原創左右交叉取穴法,所不同的是,巨刺是刺其經,而繆刺是刺其絡。一般而言,巨刺法為,左側有病,取右側的經穴:右側有病,取左側的經穴。繆刺法:取各有關的經脈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為陰陽之大絡)及皮膚部出現鬱血的絡脈。巨刺主治肢體疼痛及功能障礙,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凝症、偏頭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繆刺主治中風、中暑、昏厥、急性熱病等。
貳
【巨刺】
古代刺法名詞。是在身體一側(左或右側)有病時,針刺對側(右或左側)穴位的一種方法。主要應用於:身體一側疼痛,而對側的脈象出現異常的(見《素問·調經論》);經脈有病的(見《素問·繆刺論》)。
古代刺法名詞。是在身體一側(左或右側)有病時,針刺對側(右或左側)穴位的一種方法。主要應用於:身體一側疼痛,而對側的脈象出現異常的(見《素問·調經論》); 經脈有病的(見《素問·繆刺論》)。
刺法名。九刺之一。《靈樞·官針》:“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人體一側有病而選取對側經穴治療的刺法。《素問·繆刺論》指出巨刺用於“邪客於經”的病痛,並“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本法與繆刺二都均於痛處對側取穴,但刺巨刺刺經,繆刺刺絡。
或為“互刺”的誤寫。
叁
【繆刺】
古代刺法名詞。是在身體一側(左或右側)有病時,針刺對側(右或左側) 穴位的一種方法。主要應用於:雖有身體外形疼痛的症狀,但脈象(九候)正常的(見《素問·調經論》); 絡脈有病的(見《素問·繆刺論》)。 繆(miù)刺 刺法名。繆為交叉之意。《素問·繆刺論》:“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又“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指人體一側絡脈有病而針刺對側絡脈的方法。與巨刺交叉取穴刺經有異。
古刺法。出《素問·繆刺論》,又稱交經纓刺。指左側有病取右側穴,右側有病取在側穴的交叉刺法。本法與巨刺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巨刺刺經,繆刺刺絡。臨床一般以淺刺井穴和呈現鬱血的絡脈為主。用以治療絡脈的病變。
肆
【導讀】
一、說明繆刺法應用的原理及其與巨刺法的異同。指出同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錯刺法,而刺其經脈的為巨刺,刺其絡脈的為繆刺;病在經脈則用巨刺,病在絡脈則用繆刺。
二、敘述各經的絡脈受邪後可能出現的症狀,以及針刺的取穴部位、施刺方法、用針次數,提出針刺要考慮人體在月亮周期中的氣血盛衰情況的思想。
三、介紹了病邪侵入手少陰等五經之絡而發生的叫“屍厥”的病變,討論了其救治的方法。
伍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髒,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髒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髒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1】於大絡【2】而生奇病【3】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幹,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餘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髒,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髒乃傷。
?黃帝問道:我聽說有一種“繆刺”,但不知道它的意義,究竟什麽叫繆刺?
岐伯回答說:大凡病邪侵襲人體,必須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進入孫脈,再逗留不去,就進入絡脈如還是逗留不去,就進入經脈,並向內延及五髒,流散到腸胃;這時表裏都受到邪氣侵襲,五髒就要受傷。
●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髒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
【1】如此,則治其經焉:《類經》二十卷第三十注:“邪氣自淺入深,而極於五髒之次者,當治其經,治經者,十二經穴之正刺也,尚非繆刺之謂。”
?這是邪氣從皮毛而入,最終影響到五髒的次序。象這樣,就要治療其經穴了。?
●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1】於大絡【2】而生奇病【3】也。
【1】流溢:就是水漲滿而泛濫的意思。
【2】大絡:即十五絡脈。
【3】奇病:此指病氣在左,症見於右,病氣在右,症見於左的絡脈病,因異於尋常,所以稱奇病。
?如邪氣從皮毛侵入,進入孫、絡後,就逗留而不去,由於絡脈閉塞不通,邪氣不得入於經脈,於是就流溢於大絡中,從而生成一些異常疾病。?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幹,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
【1】幹:幹涉、幹犯的意思。
?邪氣侵入大絡後,在左邊的就流竄到右邊,在右邊的就流竄到左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隻影響到絡脈而不能進入經脈之中,從而隨大絡流布到四肢;邪氣流竄無一定地方,也不能進入經脈俞穴,所以病氣在右而症見於左,病氣在左而症見於右,必須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這種刺法就叫做“繆刺”。?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有一種“繆刺”,但不知道它的意義,究竟什麽叫繆刺?
岐伯回答說:大凡病邪侵襲人體,必須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進入孫脈,再逗留不去,就進入絡脈如還是逗留不去,就進入經脈,並向內延及五髒,流散到腸胃;這時表裏都受到邪氣侵襲,五髒就要受傷。這是邪氣從皮毛而入,最終影響到五髒的次序。象這樣,就要治療其經穴了。如邪氣從皮毛侵入,進入孫、絡後,就逗留而不去,由於絡脈閉塞不通,邪氣不得入於經脈,於是就流溢於大絡中,從而生成一些異常疾病。邪氣侵入大絡後,在左邊的就流竄到右邊,在右邊的就流竄到左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隻影響到絡脈而不能進入經脈之中,從而隨大絡流布到四肢;邪氣流竄無一定地方,也不能進入經脈俞穴,所以病氣在右而症見於左,病氣在左而症見於右,必須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這種刺法就叫做“繆刺”。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二)
陸
【原文】
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1】,故命曰繆刺。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1】巨刺:巨刺與繆刺同樣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其不同處是巨刺刺大經,繆刺刺大絡。
?黃帝道:我想聽聽繆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樣的?它和巨刺法怎麽區別??
●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岐伯說:邪氣侵襲到經脈,如果左邊經氣較盛則影響到右邊經脈,或右邊經氣較盛則影響到左邊經脈;但也有左右相互轉移的,如左邊疼痛尚未好,而右邊經脈已開始有病,象這樣,就必須用巨刺法了。?
●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1】,故命曰繆刺。
【1】痛與經脈繆處:指絡脈病的疼痛與經脈病的疼痛部位不同。
繆處:指不同的部位,這裏指在經在絡的深淺部位有異。
?但是運用巨刺必定要邪氣中於經脈,邪氣留脈決不能運用,因為它不是絡脈的病變。因為絡病的病痛部位與經脈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稱為“繆刺”。?
【譯文】
黃帝道:我想聽聽繆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樣的?它和巨刺法怎麽區別?
岐伯說:邪氣侵襲到經脈,如果左邊經氣較盛則影響到右邊經脈,或右邊經氣較盛則影響到左邊經脈;但也有左右相互轉移的,如左邊疼痛尚未好,而右邊經脈已開始有病,象這樣,就必須用巨刺法了。但是運用巨刺必定要邪氣中於經脈,邪氣留脈決不能運用,因為它不是絡脈的病變。因為絡病的病痛部位與經脈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稱為“繆刺”。
柒
【原文】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1】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2】者,刺然骨之前【3】出血,如食頃【4】而已;不已【5】,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6】五日已。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7】,各一痏【8】。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原文通解】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1】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2】出血,如食頃【3】而已;
【1】卒心痛,暴脹:《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足少陰……支者,從肝出絡心注胸中,故卒心痛也,從腎而上,故暴脹也。”卒,音義均同“猝”,突然的意思。
卒:同猝,突然。
【2】無積者,刺然骨之前:高士宗注:“脹滿有積,當刺其胸脅;若無積者,病在少陰之絡,上走心包,故當刺少陰然骨之前。”然骨之前,指然穀穴。
無積:指脅下沒有積聚。
然骨,位於內踝前下方的舟骨結節處。
然骨之前:指足少陰然穀穴。
【3】食頃:一頓飯的時間。
?黃帝道:我想知道繆刺怎樣進行,怎樣用於治療病人?
岐伯說: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使人突然發生心痛,腹脹大,胸脅部脹滿但並無積聚,針刺然穀穴出些血,大約過一頓飯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緩解;?
●不已【5】,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6】五日已。
【5】《甲乙經》卷五第三並無此二字。
【6】 取:《甲乙經》卷五第三並無此字。?如尚未好,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新近發生的病,針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7】,各一痏【8】。
【0】手小指次指:指無名指。
【7】去端如韭葉:指距爪甲一分左右。
【8】瘠(wěi):瘡也,針灸施術後穴位上的瘢痕,在此意指針刺的次數。
?邪氣侵入手少陽經的絡脈,使人發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幹,心中煩悶,手臂外側疼痛,抬手不能至頭,針刺手小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關衝穴,各刺一針。?
●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1】老者有頃已:《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老者氣血衰故有頃已。”有頃,時間不長的意思。
?壯年人馬上就見緩解,老年人稍待一會兒也就好了。左病左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如果是新近發生的病,幾天就可痊愈。?
【譯文】
黃帝道:我想知道繆刺怎樣進行,怎樣用於治療病人?
岐伯說: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使人突然發生心痛,腹脹大,胸脅部脹滿但並無積聚,針刺然穀穴出些血,大約過一頓飯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緩解;如尚未好,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新近發生的病,針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氣侵入手少陽經的絡脈,使人發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幹,心中煩悶,手臂外側疼痛,抬手不能至頭,針刺手小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關衝穴,各刺一針。壯年人馬上就見緩解,老年人稍待一會兒也就好了。左病左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如果是新近發生的病,幾天就可痊愈。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三)
捌
【原文】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1】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2】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3】。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4】,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臂掌之間【5】,不可得屈。刺其踝【6】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7】,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於足陽蹻【8】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9】,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裏頃而已。
【原文通解】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1】者,各一痏。
【0】卒疝暴痛:王冰注:“以其絡去內踝上同身寸之五寸,別走少陽,其支別者,循脛上睾結於莖,故令人卒疝暴痛。”
【1】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足大指爪甲上,與皮肉交界的部位,在此指大敦穴。
肉交:就是爪甲和皮肉相交接的地方。
?邪氣侵襲足厥陰經的絡脈,使人突然發生疝氣,劇烈疼痛,針刺足大趾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針。?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1】女子有頃已:《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疝痛者,陰之病也,女子陰氣不勝於陽,故有頃已也。”
?男子立刻緩解,女子稍待一會兒也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0】令人頭項肩痛:王冰注:“以其經之正者,從腦出別下項,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又其絡自足上行,循背上頭。”
?邪氣侵襲足太陽經的絡脈,使人發生頭項肩部疼痛,針刺足小趾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至陰穴,各刺一針,立刻就緩解。?
●不已,刺外踝下【2】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3】。
【2】外踝下:指金門穴,是太陽郤穴。王冰注:“謂金門穴,足太陽郤也。”
【3】如食頃已:《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無此四字。
?如若不緩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門穴三針,大約一頓飯的工夫也就好了。左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4】。
【4】令人氣滿胸中……胸中熱:《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手陽明偏曆之絡……不言至於胸胠,而言胸胠痛者,手陽明之正膺乳別上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故胸滿喘息支胠胸熱也,以此推之,正別脈者皆為絡。”
支胠:支,支撐。胠,指腋下脅上空軟處。
支胠,指胸側腋下部位脹滿,如有物撐持,難以自如收縮。
?邪氣侵襲手陽明經的絡脈,使人發生胸中氣滿,喘息而脅肋部撐脹,胸中發熱,?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0】次指:此處指食指。
?針刺手大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商陽穴,各刺一針。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大約一頓飯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5】。刺其踝後【6】,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7】,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5】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腕前為掌,腕後為臂,手外踝後是手陽明脈所行之處,有脈見者是手陽明絡,臂掌不得屈者,取此絡也。”
臂掌之間:臂掌之間究竟為哪條經脈,後世對此解釋不一,楊上善認為是手陽明之絡;高士宗認為是手厥陰心包絡。
【6】刺其踝後:諸注不一,如馬蒔注為“通裏”;《類經》二十卷第三十注為“內關”;高士宗注雲:“先以指按之,按之而痛,乃刺之。”
踝:此指手腕。
【7】以月死生為數:明綠格抄本“為”下有“痏”字。《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亦有“痏”字,與明抄本合。指根據月之盈虧決定痏數。死,喻望日後月漸缺;死,喻朔日後月向圓。
?邪氣侵入手厥陰經的絡脈,使人發生臂掌之間疼痛,不能彎曲,針刺手腕後方,先以手指按壓,找到痛處,再針刺。根據月亮的圓缺確定針刺的次數,例如月亮開始生光,初一刺一針,初二刺二針,以後逐日加一針,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針,十六日又減為十四針,以後逐日減一針。?
●邪客於足陽蹻【8】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9】,各二痏。
【8】足陽蹻:《太素》無“足”字。蹻脈不分手足。
【0】目痛從內眥始:《太素》卷二十三量繆刺注:“陽蹻從足上行至目內眥,故目痛。”內眥,眼內角。
【9】外踝之下半寸所:指申脈穴,通陽蹻脈,為陽蹻脈之所生,在外踝下五分之陷凹中。
?邪氣侵入足部的陽蹻脈,使人發生眼睛疼痛,從內眥開始,針刺外踝下麵約半寸後的申脈穴,各刺一針。?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裏頃而已。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大約如人步行十裏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譯文】
邪氣侵襲足厥陰經的絡脈,使人突然發生疝氣,劇烈疼痛,針刺足大趾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針。男子立刻緩解,女子稍待一會兒也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襲足太陽經的絡脈,使人發生頭項肩部疼痛,針刺足小趾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至陰穴,各刺一針,立刻就緩解。如若不緩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門穴三針,大約一頓飯的工夫也就好了。左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襲手陽明經的絡脈,使人發生胸中氣滿,喘息而脅肋部撐脹,胸中發熱,針刺手大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商陽穴,各刺一針。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大約一頓飯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氣侵入手厥陰經的絡脈,使人發生臂掌之間疼痛,不能彎曲,針刺手腕後方,先以手指按壓,找到痛處,再針刺。根據月亮的圓缺確定針刺的次數,例如月亮開始生光,初一刺一針,初二刺二針,以後逐日加一針,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針,十六日又減為十四針,以後逐日減一針。
邪氣侵入足部的陽蹻脈,使人發生眼睛疼痛,從內眥開始,針刺外踝下麵約半寸後的申脈穴,各刺一針。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大約如人步行十裏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玖
【原文】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1】,先飲利藥【2】。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3】,刺足跗上動脈【4】;不已,刺三毛【5】上各一痏,見血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6】,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7】者,立聞。其不時聞【8】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9】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複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是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原文通解】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1】,先飲利藥【2】。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
【1】不得前後:指大小便不通。
【2】利藥:此處指通便祛瘀的藥品。《太素》卷二十卷繆刺注:“可飲破血之湯,利而出之。”
【0】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類經》二十卷第三十注:“凡墮墜者,必病在筋骨,故上傷厥陰之脈,肝主筋也,下傷少陰之絡,腎主骨也。”
?人由於墮墜跌傷,淤血停留體內,使人發生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導淤的藥物。這是由於墜跌,上麵傷了厥陰經脈,下麵傷了少陰經的絡脈。?
●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3】,刺足跗上動脈【4】;不已,刺三毛【5】上各一痏,見血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3】血脈出血:脈應為“絡”。
【4】足跗上動脈:王冰謂陽明經之衝陽穴;張介賓謂厥陰經之太衝穴。王冰注:“謂衝陽穴,胃之原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主腹大不嗜食,以腹脹滿,故爾取之。”吳昆、馬蒔、張誌聰皆從之。
【5】三毛:指大敦穴,厥陰井穴。
【0】善悲驚不樂:吳昆注:“厥陰之病,連於肝則驚,少陰之病,逆於膻中則不樂,故刺法相侔也。”
?針刺取其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脈,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動脈處的衝陽穴;如果病不緩解,再刺足大趾三毛處的大敦穴各一針,出血後病立即就緩解。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假如有好悲傷或驚恐不樂的現象,刺法同上。?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6】,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
【6】令人耳聾,時不聞音:王冰注:“又其絡之別者;入耳會於宗脈,故病令人耳聾時不聞聲。”
時不聞音,即有時能聽到聲音,有時聽不到聲音。
?邪氣侵入手陽明經的絡脈,使人耳聾,間斷性失去聽覺,針刺手大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商陽穴各一針,立刻就可以恢複聽覺;?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7】者,立聞。其不時聞【8】者,不可刺也。
【7】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指甲與皮肉交界處,即中衝穴,厥陰心包井穴。《類經》二十卷第三十注:“中指爪甲上,手厥陰之井,中衝穴也,以心主脈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故宜取之。”
【8】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完全失去聽力的,不可用針刺治療。
不時聞:指完全失去聽力。
?再刺中指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中衝穴,馬上就可聽到聲音。如果是完全失去聽力的,就不可用針刺治療了。?
●耳中生風【9】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9】耳中生風:就是耳中自響,如聞風聲。
?假如耳中鳴響,如有風聲,也采取上述方法進行針刺治療。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
【1】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高士宗注:“此言往來行痹,不涉經脈,但當繆刺其絡脈,不必刺其俞穴也。”
【2】痛而刺之:《類經》二十卷第三十注:“謂痛所在,求其絡而繆刺之也。”
【3】隨氣盛衰,以為痏數:就是根據痹症的輕重,決定針刺的次數。
【4】脫氣:此處指正氣脫失。
?凡是痹證疼痛走竄,無固定地方的,就隨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間,根據月亮盈虧變化確定針刺的次數。凡有用針刺治療的,都要隨著人體在月周期中氣血的盛衰情況來確定用針的次數,如果用針次數超過其相應的日數,就會損耗人的正氣,如果達不到相應的日數,邪氣又不得瀉除。?
●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複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是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還沒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針,初二刺二針,以後逐日加一針,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針,十六日又減為十四針,以後逐日減一針。?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10】,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11】,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10】足陽明之經: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與《甲乙經》陽明之經作陽明之絡”可從。
【11】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中當為“大”,指足陽明經之井穴,厲兌穴。
?邪氣侵入足陽明經的絡脈,使人發生鼻塞,衄血,上齒寒冷,針刺足中趾側的次趾爪甲上方與皮肉交接處的曆兌穴,各刺一針。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譯文】
人由於墮墜跌傷,淤血停留體內,使人發生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導淤的藥物。這是由於墜跌,上麵傷了厥陰經脈,下麵傷了少陰經的絡脈。針刺取其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脈,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動脈處的衝陽穴;如果病不緩解,再刺足大趾三毛處的大敦穴各一針,出血後病立即就緩解。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假如有好悲傷或驚恐不樂的現象,刺法同上。
邪氣侵入手陽明經的絡脈,使人耳聾,間斷性失去聽覺,針刺手大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商陽穴各一針,立刻就可以恢複聽覺;再刺中指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中衝穴,馬上就可聽到聲音。如果是完全失去聽力的,就不可用針刺治療了。假如耳中鳴響,如有風聲,也采取上述方法進行針刺治療。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凡是痹證疼痛走竄,無固定地方的,就隨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間,根據月亮盈虧變化確定針刺的次數。凡有用針刺治療的,都要隨著人體在月周期中氣血的盛衰情況來確定用針的次數,如果用針次數超過其相應的日數,就會損耗人的正氣,如果達不到相應的日數,邪氣又不得瀉除。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還沒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針,初二刺二針,以後逐日加一針,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針,十六日又減為十四針,以後逐日減一針。
邪氣侵入足陽明經的絡脈,使人發生鼻塞,衄血,上齒寒冷,針刺足中趾側的次趾爪甲上方與皮肉交接處的曆兌穴,各刺一針。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