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206---210

(2023-11-04 14:23:24) 下一個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一)

1

【題解】

 1、前部主論五髒肝、心、脾、肺、腎與血、神、肉、氣、誌之相互關係,闡述了心之神、肺之氣、肝之血、脾之形、腎之誌有餘和不及病態、補瀉之法、“刺微”細節;

       2、後部主論五髒虛實病態及形成原因,闡述了五髒虛實與經脈有餘、不足、脈之滑澀之吻合關係及對應病態,指出了調治虛實的補瀉之法、用針之法。全篇以調治五髒有餘、不足及十二經虛實為主旨,故此名篇《調經論》。

2

【導讀】

一、說明了經絡是氣血流行並溝通髒腑內外的道路,邪氣也可以由經絡傳入髒腑或傳出體表,所以治療疾病要重視調治經絡。

       二、敘述了神、氣、血、形(肉)、誌的虛實症狀及針刺治療方法,同時指明了疾病症情輕微時的征象並提出刺治方法。

       三、闡述了氣血相並和陰陽虛實寒熱的病理機製和征候表現。

       四、介紹了針刺補瀉的手法及其作用。

       五、提出治療疾病必須參合四時氣候、病邪所在、病人體質等情況,采取適當的治法。

3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

       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帝曰:願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誌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1】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髒、十六部【2】、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髒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誌。而此成形;誌意通,內連骨髓【3】,而成身形五髒。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遂【4】,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餘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

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黃帝問道:我聽《刺法》上說,病屬有餘的用瀉法,不足的用補法。但怎樣是有餘,怎樣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不足的也有五種,你要問的是哪一種呢??

帝曰:願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誌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1】也。

【1】其氣不等:指神、氣、血、形、誌盛衰不同。

?黃帝說:我希望你能全部講給我聽。

岐伯說: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誌有有餘,有不足。這些共計十種,它們的氣各不相同。?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髒、十六部【2】、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2】十六部:指十六部經脈,包括手足經脈十二,蹻脈二,督脈一,任脈一。 

?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髒、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而發生百病。但百病的發生,都有虛實的不同。?

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現在先生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病屬不足的也有五種,是怎樣發生的呢??

岐伯曰:皆生於五髒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誌。

?岐伯說:五種有餘不足,都是生於五髒。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誌,由五髒所藏之神、氣、血、肉、誌,組成了人的形體。?

而此成形;誌意通,內連骨髓【3】,而成身形五髒。

【3】誌意通,內連骨髓:腎氣與脾氣互相交通,外在形體與內在骨髓互相聯係。

?但必須保持誌意通達,內與骨髓聯係,始能使身形與五髒成為一個整體。?

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遂【4】,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4】經隧:較大的經脈。

?五髒相互聯係的道路都是經脈,通過經脈以運行血氣,人若血氣不和,就會變化而發生各種疾病。所以診斷和治療均以經脈為依據。?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刺法》上說,病屬有餘的用瀉法,不足的用補法。但怎樣是有餘,怎樣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不足的也有五種,你要問的是哪一種呢?

       黃帝說:我希望你能全部講給我聽。

       岐伯說: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誌有有餘,有不足。這些共計十種,它們的氣各不相同。

       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髒、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而發生百病。但百病的發生,都有虛實的不同。現在先生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病屬不足的也有五種,是怎樣發生的呢?

       岐伯說:五種有餘不足,都是生於五髒。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誌,由五髒所藏之神、氣、血、肉、誌,組成了人的形體。但必須保持誌意通達,內與骨髓聯係,始能使身形與五髒成為一個整體。五髒相互聯係的道路都是經脈,通過經脈以運行血氣,人若血氣不和,就會變化而發生各種疾病。所以診斷和治療均以經脈為依據。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二)

4

【原文】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1】,五髒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2】,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3】,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帝曰:刺微【4】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複。

【原文通解】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1】,五髒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1】並:此指偏聚。

?黃帝說:神有餘和神不足會是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神有餘的則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則悲哀。若病邪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還未見或笑或悲的現象,此時邪氣僅客於形體之膚表,病人覺得寒栗起於毫毛,尚未侵入經絡,乃屬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2】,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2】深斥:深,深刺。斥,進針後開大針孔。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神有餘的應刺其小絡使之出血,但不要向裏深推其針,不要刺中大經,神氣自會平複。?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3】,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3】虛絡:指虛而陷下的絡脈。

?神不足的其絡必虛,應在其虛絡處,先用手按摩,使氣血實於虛絡,再以針刺之,以疏利其氣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氣外泄,隻疏通其經,神氣就可以平複。?

帝曰:刺微【4】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複。

【4】刺微:針刺微邪。

?黃帝說:怎樣刺微邪呢?

岐伯說:按摩的時間要久一些,針刺時不

要向裏深推,使氣移於不足之處,神氣就可以平複。?

【譯文】

        黃帝說:神有餘和神不足會是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神有餘的則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則悲哀。若病邪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還未見或笑或悲的現象,此時邪氣僅客於形體之膚表,病人覺得寒栗起於毫毛,尚未侵入經絡,乃屬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神有餘的應刺其小絡使之出血,但不要向裏深推其針,不要刺中大經,神氣自會平複。神不足的其絡必虛,應在其虛絡處,先用手按摩,使氣血實於虛絡,再以針刺之,以疏利其氣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氣外泄,隻疏通其經,神氣就可以平複。

       黃帝說:怎樣刺微邪呢?

       岐伯說:按摩的時間要久一些,針刺時不要向裏深推,使氣移於不足之處,神氣就可以平複。

5

【原文】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1】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2】。血氣未並,五髒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3】。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4】,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原文通解】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1】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2】。

【1】有餘不足:當據諸本及《太素·卷二十四·虛實補瀉》“有”字前補“氣”字,以與前後文相合。

【2】息利少氣:“利”前疑漏“不”字。呼吸通利,但氣息短少。

?黃帝說:好。氣有餘和氣不足會出現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氣有餘的則喘咳氣上逆,氣不足則呼吸雖然通利,但氣息短少。?

血氣未並,五髒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3】。

【3】白氣微泄:白氣,肺氣。白氣微泄,就是肺氣微虛的意思。

?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皮膚,而發生皮膚微病,使肺氣微泄,病情尚輕,所以叫做“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氣有餘的應當瀉其經髓,但不要傷其經脈,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氣泄。氣不足的則應補其經隧,不要使其出氣。?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4】,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4】伏:此指內守。

?黃帝說:怎樣刺其微邪呢?

岐伯說:先用按摩,時間要久一些,然後拿出針來給病人看,並說:“我要深刺”,但在刺時還是適中病處即止,這樣可使其精氣深注於內,邪氣散亂於外,而無所留,邪氣從腠理外泄,則真氣通達,恢複正常。?

【譯文】

       黃帝說:好。氣有餘和氣不足會出現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氣有餘的則喘咳氣上逆,氣不足則呼吸雖然通利,但氣息短少。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皮膚,而發生皮膚微病,使肺氣微泄,病情尚輕,所以叫做“白氣微泄”。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氣有餘的應當瀉其經髓,但不要傷其經脈,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氣泄。氣不足的則應補其經隧,不要使其出氣。

       黃帝說:怎樣刺其微邪呢?

       岐伯說:先用按摩,時間要久一些,然後拿出針來給病人看,並說:“我要深刺”,但在刺時還是適中病處即止,這樣可使其精氣深注於內,邪氣散亂於外,而無所留,邪氣從腠理外泄,則真氣通達,恢複正常。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三)

6

【原文】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髒安定,孫絡外溢,則絡有留血。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久留而視,脈

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原文通解】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髒安定,孫絡外溢,則絡有留血。

?黃帝說:好。血有餘和不足會出現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自有餘的則發怒,血不足的則恐懼。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孫絡,孫絡盛滿外溢,則流於經脈,經脈就會有血液留滯。?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血有餘的應泄其充盛的經脈,以出其血。血不足的應察其經脈之虛者補之,刺中其經脈後,久留其針而觀察之,待氣至而脈轉大時,即迅速出針,但不要使其出血。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黃帝說:刺流血時應當怎樣呢?

岐伯說:診察血絡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惡血不得入於經脈而形成其他疾病。?

【譯文】

       黃帝說:好。血有餘和不足會出現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自有餘的則發怒,血不足的則恐懼。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孫絡,孫絡盛滿外溢,則流於經脈,經脈就會有血液留滯。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血有餘的應泄其充盛的經脈,以出其血。血不足的應察其經脈之虛者補之,刺中其經脈後,久留其針而觀察之,待氣至而脈轉大時,即迅速出針,但不要使其出血。

       黃帝說:刺流血時應當怎樣呢?

       岐伯說:診察血絡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惡血不得入於經脈而形成其他疾病。

7

【原文】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1】,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並,五髒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2】。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3】;不足則補其陽絡【4】。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複,邪氣乃索【5】。

【原文通解】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1】,不足則四支不用。

【1】涇溲不利:二便不利。

?黃帝說:好。形有餘和形不足會出現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形有餘的則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則四肢不能運動。?

血氣未並,五髒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2】。

【2】微風:指風邪入於肌肉,肌肉蠕動。

?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肌肉,使肌肉有蠕動的感覺,這叫做“微風”。?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3】;不足則補其陽絡【4】。

【3】陽經:指陽明經。

【4】陽絡:指陽明絡。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形有餘應當瀉足陽明的經脈,使邪氣從內外瀉,形不足的應當補足陽明的絡脈,使氣血得以內聚。?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複,邪氣乃索【5】。

【5】索:消散的意思。

?黃帝說:怎樣刺微風呢?

岐伯說:應當刺其分肉之間,不要刺中經脈,也不要傷其絡脈,使衛氣得以恢複,則邪氣就可以消散。?

【譯文】

      黃帝說:好。形有餘和形不足會出現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形有餘的則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則四肢不能運動。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肌肉,使肌肉有蠕動的感覺,這叫做“微風”。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形有餘應當瀉足陽明的經脈,使邪氣從內外瀉,形不足的應當補足陽明的絡脈,使氣血得以內聚。

       黃帝說:怎樣刺微風呢?

      岐伯說:應當刺其分肉之間,不要刺中經脈,也不要傷其絡脈,使衛氣得以恢複,則邪氣就可以消散。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四)

8

【原文】

       帝曰:善。誌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誌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髒安定,骨節有動。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誌有餘則瀉然筋【1】血者;不足則補其複溜。

       帝曰:刺未並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原文通解】

●帝曰:善。誌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誌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髒安定,骨節有動。

?黃帝說:好。誌有餘和誌不足會出現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誌有餘的則腹脹飧泄,誌不足的則手足厥冷。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骨,使骨節間如有物震動的感覺。?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誌有餘則瀉然筋【1】血者;不足則補其複溜。

【1】然筋:楊上善認為“然筋”指然穀穴下的筋脈。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誌有餘的應瀉然穀以出其血,誌不足的則應補複溜穴。?

帝曰:刺未並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黃帝說:當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邪氣僅客於骨時,應當怎樣刺呢?

岐伯說:應當在骨節有鼓動處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經脈,邪氣便會自然去了。?

【譯文】

       黃帝說:好。誌有餘和誌不足會出現什麽症狀呢?

       岐伯說:誌有餘的則腹脹飧泄,誌不足的則手足厥冷。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骨,使骨節間如有物震動的感覺。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誌有餘的應瀉然穀以出其血,誌不足的則應補複溜穴。

       黃帝說:當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邪氣僅客於骨時,應當怎樣刺呢?

       岐伯說:應當在骨節有鼓動處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經脈,邪氣便會自然去了。

9

【原文】

       帝曰:善。餘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1】,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2】。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jiǒnɡ)中【3】;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4】,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原文通解】

●帝曰:善。餘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1】,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2】。

【1】陰陽相傾:傾,傾陷。陰陽相傾,陰陽不平衡。

【2】血氣離居,一實一虛:指有血處無氣,有氣處無血,即血虛則氣實,氣虛則血實。

?黃帝說:好。關於虛實的症狀我已經知道了,但還不了解它是怎樣發生的。

岐伯說:虛實的發生,是由於邪氣與氣血相並,陰陽間失去協調而有所偏傾,致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各離其所,便形成一虛一實的現象。?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jiǒnɡ)中【3】;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3】炅中:內熱的意思。

?如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則發生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則發生熱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則發生心中煩悶而易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則發生精神散亂而善忘。?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黃帝說:血並於陰,氣並於陽,象這樣血氣各離其所的病證,怎樣是實,怎樣是虛呢??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岐伯說:血和氣都是喜溫暖而惡寒冷的,因為寒冷則氣血滯澀而流行不暢,溫暖則可使滯澀的氣血消散流行。所以氣所並之處則血少而為血虛,血所並之處則氣少而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

?黃帝說:人身的重要物質是血和氣。現在先生說血並的是虛,氣並的也是虛,難道沒有實嗎??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岐伯說:多餘的就是實,缺乏的就是虛。所以氣並之處則血少,為氣實血虛,血並之處則氣少,血和氣各離其所不能相濟而為虛。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人身絡脈和孫脈的氣血均輸注於經脈,如果血與氣相並,就成為實了。?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4】,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4】大厥:指突然昏倒,中風之類的疾病。

 ?譬如血與氣並,循經上逆,就會發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這種病如果氣血能得以及時下行,則可以生,如果氣血壅於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譯文】

       黃帝說:好。關於虛實的症狀我已經知道了,但還不了解它是怎樣發生的。

       岐伯說:虛實的發生,是由於邪氣與氣血相並,陰陽間失去協調而有所偏傾,致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各離其所,便形成一虛一實的現象。如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則發生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則發生熱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則發生心中煩悶而易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則發生精神散亂而善忘。

       黃帝說:血並於陰,氣並於陽,象這樣血氣各離其所的病證,怎樣是實,怎樣是虛呢?

       岐伯說:血和氣都是喜溫暖而惡寒冷的,因為寒冷則氣血滯澀而流行不暢,溫暖則可使滯澀的氣血消散流行。所以氣所並之處則血少而為血虛,血所並之處則氣少而氣虛。

       黃帝說:人身的重要物質是血和氣。現在先生說血並的是虛,氣並的也是虛,難道沒有實嗎?

       岐伯說:多餘的就是實,缺乏的就是虛。所以氣並之處則血少,為氣實血虛,血並之處則氣少,血和氣各離其所不能相濟而為虛。人身絡脈和孫脈的氣血均輸注於經脈,如果血與氣相並,就成為實了。譬如血與氣並,循經上逆,就會發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這種病如果氣血能得以及時下行,則可以生,如果氣血壅於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五)

10

【原文】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

     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1】。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2】喜怒。

【原文通解】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

?黃帝說:實是通過什麽渠道來的?虛又是通過什麽渠道去的?形成虛和實的道理,希望能聽你講一講。?

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1】。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1】俞會:經氣輸注會和之處。

?凡邪氣傷人而發生病變,有發生於陰的內髒,或發生於陽的體表。病生於陽經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風雨寒暑邪氣的侵襲;病生於陰經在裏的,都是由於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房事過度、喜怒無常所致。?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2】喜怒。

【2】陰陽:丹波元簡:“陰陽喜怒之陰陽,蓋指房室。”指男女房事。

?岐伯說:陰經和陽經都有俞有會,以互相溝通。如陽經的氣血灌注於陰經,陰經的氣血盛滿則充溢於外,能這樣運行不已,保持陰陽平調,形體得到充足的氣血滋養,九候的脈象也表現一直,這就是正常的人

【譯文】

       黃帝說:實是通過什麽渠道來的?虛又是通過什麽渠道去的?形成虛和實的道理,希望能聽你講一講。

       岐伯說:陰經和陽經都有俞有會,以互相溝通。如陽經的氣血灌注於陰經,陰經的氣血盛滿則充溢於外,能這樣運行不已,保持陰陽平調,形體得到充足的氣血滋養,九候的脈象也表現一直,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氣傷人而發生病變,有發生於陰的內髒,或發生於陽的體表。病生於陽經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風雨寒暑邪氣的侵襲;病生於陰經在裏的,都是由於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房事過度、喜怒無常所致。

11

【原文】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1】,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喜怒【2】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3】,則血泣氣去,故曰虛實。

【原文通解】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

?黃帝說:風雨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風雨之邪傷人,是先侵入皮膚,有皮膚而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注於大經脈。?

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血氣與邪氣並聚於分肉腠理之間,其脈必堅實而大,所以叫做實證。實證受邪部的表麵多堅實充滿,不可觸按,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

?黃帝說:寒濕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寒濕之邪氣傷人,使人皮膚失卻收縮功能,肌肉堅緊,營血滯澀,衛氣離去,所以叫做虛證。?

虛者,聶辟【1】,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1】聶(niè)辟:指皮膚鬆弛有皺紋的意思。

?虛證多見皮膚鬆弛而有皺折,衛氣不足,營血滯澀等,按摩可以致氣,使氣足能溫煦營血,故按摩則衛氣充實,營血暢行,便覺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喜怒【2】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2】喜怒:偏義複詞,偏在怒。

?黃帝說:好。陰分所發生的實證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人若喜怒不加節製,則使陰氣上逆,陰氣上逆則必虛於下,陰虛者陽必湊之,所以叫做實證。?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3】,則血泣氣去,故曰虛實。

【3】熏滿:滿,一作“藏”,指充滿。

?黃帝說;陰分所發生的虛證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人若過度喜樂則氣易下陷,過度悲哀則氣易消散,氣消散則血行遲緩,脈道空虛;若再寒涼飲食,寒氣充滿於內,血氣滯澀而氣耗,所以叫做虛證。?

【譯文】

       黃帝說:風雨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風雨之邪傷人,是先侵入皮膚,有皮膚而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注於大經脈。血氣與邪氣並聚於分肉腠理之間,其脈必堅實而大,所以叫做實證。實證受邪部的表麵多堅實充滿,不可觸按,按之則痛。

       黃帝說:寒濕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寒濕之邪氣傷人,使人皮膚失卻收縮功能,肌肉堅緊,營血滯澀,衛氣離去,所以叫做虛證。虛證多見皮膚鬆弛而有皺折,衛氣不足,營血滯澀等,按摩可以致氣,使氣足能溫煦營血,故按摩則衛氣充實,營血暢行,便覺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黃帝說:好。陰分所發生的實證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人若喜怒不加節製,則使陰氣上逆,陰氣上逆則必虛於下,陰虛者陽必湊之,所以叫做實證。

       黃帝說;陰分所發生的虛證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人若過度喜樂則氣易下陷,過度悲哀則氣易消散,氣消散則血行遲緩,脈道空虛;若再寒涼飲食,寒氣充滿於內,血氣滯澀而氣耗,所以叫做虛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