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201---205

(2023-11-04 14:20:41) 下一個

骨空論篇第六十(二)

3

【原文】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1】。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係廷孔【2】,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3】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尃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係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4】,為衝疝【5】;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幹。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6】。

       其上氣有音【7】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8】,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9】,漸者上俠頤也。蹇【10】,膝伸不屈,治其楗【11】。坐而膝痛,治其機【12】。立而暑解,治其骸關【13】。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14】。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15】。連脛若折,治陽明中俞髎【16】,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酸【17】,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原文通解】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1】。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係廷孔【2】,其孔,溺孔之端也。

【1】脊強反折:脊柱強直而向後彎曲。

【2】廷孔:尿道口。

?督脈發生病變,會引起脊柱強硬反折的症狀。督脈起於小腹之下的橫骨中央,在女子則入內係於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

其絡循陰器,合篡【3】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bó)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3】篡(cuàn):前後陰之邪竅。

【0】髆(bó):肩胛骨。

?從這裏分出的絡脈,循著陰戶會合於陰部,再分繞於肛門的後麵,再分歧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中的絡脈,與足少陰經相結合上行經骨內後麵,貫穿脊柱,連屬於腎髒;與足太陽經共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額部,左右交會於巔頂,內入聯絡與腦,複返還出腦,分別左右頸項下行,循行與脊膊內,俠脊抵達腰中,入內循膂絡於腎。?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係兩目之下中央。

?其在男子則循陰莖,下至會陰,與女子相同。其從少腹直上的,穿過臍中央,再上貫心髒,入於喉,上行到頤並環繞口唇,再上行係於兩目中央之下。?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4】,為衝疝【5】;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幹。

【4】不得前後:大小便不通。

【5】衝疝:病名,因表現為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故名衝疝。

?督脈發生病變,症狀是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稱為衝疝,其在女子則不能懷孕,或為小便不利、痔疾、遺尿、咽喉幹燥等症。?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6】。

【6】臍下營:指臍下一寸陰交穴。

?總之,督脈生病治督脈,輕者至橫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則至在臍下的陰交穴。?

其上氣有音【7】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8】,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9】,漸者上俠頤也。

【7】上氣有音:氣上逆而呼吸有聲。

【8】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治療取喉中央的廉泉穴和兩缺盆間的天突穴。喉中央:指天突穴。

【9】漸:大迎穴。

?病人氣逆上而呼吸有聲的,治療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兩缺盆的中間。病人氣逆上充於咽喉的,治療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麵部兩旁夾頤之處。?

蹇【10】,膝伸不屈,治其楗【11】。坐而膝痛,治其機【12】。立而暑解,治其骸關【13】。

【10】蹇:行走困難。

【11】楗:股骨。指足陽明的髀關穴。

【12】機:指環跳穴。

【13】骸關:指足少陽之陽關穴。

?膝關節能伸不能屈,治療取其股部的經穴。坐下而膝痛,治療取其環跳穴。站立時膝關節熱痛,治療取其膝關節處經穴。?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14】。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15】。

【14】關:承扶穴。

【15】治其背內:取足太陽經的背部腧穴治療。

?膝痛,疼痛牽引到拇指,治療取其膝彎處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東西隱伏其中的,治療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動,治療取其背部足太陽經的俞穴。?

連脛若折,治陽明中俞髎【16】,若別,治巨陽少陰滎。

【16】陽明中俞髎:指足陽明經在膝下的穴位。

?如疼痛連及尻骨象折斷似的,治療取其陽明經中的俞髎三裏穴;或者別取太陽經的滎穴通穀、少陰經的滎穴然穀。?

淫濼脛酸【17】,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

【17】淫濼脛酸:因滑精遺瀝導致的膝脛骨酸軟無力。

?濕漬水濕之邪日久而脛骨酸痛無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陽經的別絡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輔骨之上,腰橫骨之下叫“楗”。髖骨兩側環跳穴處叫“機”。膝部的骨縫叫“骸關”。俠膝兩旁的高骨叫“連骸”。連骸下麵叫“輔骨”。輔骨上麵的膝彎叫“膕”。膕之上就是“骸關”。頭後項部的橫骨叫“枕骨”。?

【譯文】

       督脈發生病變,會引起脊柱強硬反折的症狀。督脈起於小腹之下的橫骨中央,在女子則入內係於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從這裏分出的絡脈,循著陰戶會合於陰部,再分繞於肛門的後麵,再分歧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中的絡脈,與足少陰經相結合上行經骨內後麵,,貫穿脊柱,連屬於腎髒;與足太陽經共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額部,左右交會於巔頂,內入聯絡與腦,複返還出腦,分別左右頸項下行,循行與脊膊內,俠脊抵達腰中,入內循膂絡於腎。其在男子則循陰莖,下至會陰,與女子相同。其從少腹直上的,穿過臍中央,再上貫心髒,入於喉,上行到頤並環繞口唇,再上行係於兩目中央之下。督脈發生病變,症狀是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稱為衝疝,其在女子則不能懷孕,或為小便不利、痔疾、遺尿、咽喉幹燥等症。總之,督脈生病治督脈,輕者至橫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則至在臍下的陰交穴。

       病人氣逆上而呼吸有聲的,治療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兩缺盆的中間。病人氣逆上充於咽喉的,治療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麵部兩旁夾頤之處。膝關節能伸不能屈,治療取其股部的經穴。坐下而膝痛,治療取其環跳穴。站立時膝關節熱痛,治療取其膝關節處經穴。膝痛,疼痛牽引到拇指,治療取其膝彎處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東西隱伏其中的,治療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動,治療取其背部足太陽經的俞穴。如疼痛連及尻骨象折斷似的,治療取其陽明經中的俞髎三裏穴;或者別取太陽經的滎穴通穀、少陰經的滎穴然穀。濕漬水濕之邪日久而脛骨酸痛無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陽經的別絡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輔骨之上,腰橫骨之下叫“楗”。髖骨兩側環跳穴處叫“機”。膝部的骨縫叫“骸關”。俠膝兩旁的高骨叫“連骸”。連骸下麵叫“輔骨”。輔骨上麵的膝彎叫“膕”。膕之上就是“骸關”。頭後項部的橫骨叫“枕骨”。

 

骨空論篇第六十(三)

4

【原文】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1】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2】在腦後三分【3】,在顱際銳骨之下【4】,一在齗【5】基下,一在項後中複骨下【6】,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麵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bó)肩空,【7】在髆(bó)中之陽髆(bó)。臂骨空在臂陽,去踝【8】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脛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脾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9】,無髓孔,易髓無空【10】。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11】為壯數;次灸橛骨【12】,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13】灸之,足小指【14】次指間灸之,腨(shuàn)下陷脈【15】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16】灸之,齊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17】,數刺其俞而藥之。

【原文通解】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1】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1】伏菟上:菟,通“兔”。伏兔穴在大腿前方,故伏兔上當指腹部兩側。

?治療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個: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兩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內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

髓空【2】在腦後三分【3】,在顱際銳骨之下【4】,一在齗【5】基下,一在項後中複骨下【6】,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

【2】髓空:頭顱及脊柱的骨孔之處。

【3】三分:指分為三處。

【4】顱際銳骨之下:指顱後枕骨之下,此為風府穴。

【5】齗(yín):下頜骨正中骨縫。

【6】複骨下:複骨下正當啞門穴。複骨,指第一頸椎下。                 

?髓穴在腦後分為三處,都在顱骨邊際銳骨的下麵,一處在齦基的下麵,一處在項後正中的複骨下麵,一處在脊骨上空的風府穴的上麵,?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麵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麵孔穴中。又有幾個髓空在麵部俠鼻兩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與兩肩相平的部位。?

兩髆(bó)肩空【7】,在髆(bó)中之陽【0】。臂骨空在臂陽,去踝【8】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

【7】 兩髆(bó)肩空:髆(bó),肩胛骨。骨空,腧穴。

【0】陽:此指外側。

【8】 踝:指手腕。

?兩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側。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側,離開手腕四寸,在尺、橈兩骨的空隙之間。股骨上麵的骨空在股骨外側膝上四寸的地方。?

脛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脾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9】,無髓孔,易髓無空【10】。

【9】扁骨有滲理湊:張介賓注:“扇骨者,對圓骨而言。凡圓骨內皆有髓,有髓則有髓空。若扁骨,則但有血脈滲灌之理而內無髓。”滲,滲灌。理,紋理。

【10】易髓無空:骨髓之氣相互溝通。

?尻骨的骨空在輔骨的上端。骨際的骨空在陰毛中的動脈下麵。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後麵距離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脈尻灌的紋理聚合,沒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過灌的紋理內外交流,所以沒有骨空。?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11】為壯數;次灸橛骨【12】,以年為壯數。

【11】年:年齡。

【12】橛(jué)骨:尾骶骨,此處指尾間穴。              

 ?灸寒熱症的方法,先針灸項後的大椎穴,根據病人年齡決定艾灸的壯數;其次灸尾骨的尾閭穴,也是以年齡為艾灸的壯數。?

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13】灸之,足小指【14】次指間灸之,腨(shuàn)下陷脈【15】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

【13】絕骨之端:指正取絕骨穴。

【14】指:古與“趾”通。

【15】腨(shuàn)下陷脈:指足太陰承山穴。

觀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舉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髃)用灸法,兩側的季脅之間(京門)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絕骨穴處用灸法,足小趾與次趾之間(肩髃)用灸法,凹陷處的經脈(承山)用灸法,外踝後方(昆侖)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堅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

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16】灸之,齊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

【16】掌束骨下:王冰注:“陽池穴也。”陽池穴在足束骨下。

?胸膺中的骨間凹陷處(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橫骨之下(大陵)用灸法,臍下三寸的關元穴用灸法,陰毛邊緣的動脈跳處(氣衝)用灸法,膝下三寸的兩筋間(三裏)用灸法,足陽明經所行足跗上的動脈(衝陽)處用灸法,頭巔頂上(百會)亦用灸法。?

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

?被犬咬傷的,先在被咬處灸三壯,再按常規的治傷病法灸治。以上針灸治寒熱症的部位共二十九處。?

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17】,數刺其俞而藥之。

【17】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指選擇陽邪表現較盛的經脈。張介賓注:“過於陽者,陽邪之盛者也。

       因於傷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須仔細觀察其由於陽邪過盛,經脈移行到絡脈的地方,多刺其俞穴,同時再用藥物調治。

【譯文】

       治療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個: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兩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內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穴在腦後分為三處,都在顱骨邊際銳骨的下麵,一處在齦基的下麵,一處在項後正中的複骨下麵,一處在脊骨上空的風府穴的上麵,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麵孔穴中。又有幾個髓空在麵部俠鼻兩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與兩肩相平的部位。兩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側。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側,離開手腕四寸,在尺、橈兩骨的空隙之間。股骨上麵的骨空在股骨外側膝上四寸的地方。尻骨的骨空在輔骨的上端。骨際的骨空在陰毛中的動脈下麵。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後麵距離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脈尻灌的紋理聚合,沒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過灌的紋理內外交流,所以沒有骨空。

       灸寒熱症的方法,先針灸項後的大椎穴,根據病人年齡決定艾灸的壯數;其次灸尾骨的尾閭穴,也是以年齡為艾灸的壯數。觀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舉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髃)用灸法,兩側的季脅之間(京門)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絕骨穴處用灸法,足小趾與次趾之間(肩髃)用灸法,凹陷處的經脈(承山)用灸法,外踝後方(昆侖)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堅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胸膺中的骨間凹陷處(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橫骨之下(大陵)用灸法,臍下三寸的關元穴用灸法,陰毛邊緣的動脈跳處(氣衝)用灸法,膝下三寸的兩筋間(三裏)用灸法,足陽明經所行足跗上的動脈(衝陽)處用灸法,頭巔頂上(百會)亦用灸法。被犬咬傷的,先在被咬處灸三壯,再按常規的治傷病法灸治。以上針灸治寒熱症的部位共二十九處。因於傷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須仔細觀察其由於陽邪過盛,經脈移行到絡脈的地方,多刺其俞穴,同時再用藥物調治。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一)

1

【題解】

 本篇經文主要討論水病的病因、病機和水病、熱病的治療穴位,故名“水熱穴論”。經文“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和“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句,是對水病病機的高度概括,對臨床實踐一直起著有效的指導。

2

【導讀】

       一、敘述了風水病的原因、症狀及其病理變化,並指出了治療水病的五十七個俞穴的部位及其與髒氣的關係。

       二、指出了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俞穴的部位及其適應範圍。

       三、說明了針刺的深淺必須結合四時的道理。

3

【原文】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1】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2】,關門不利【3】,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4】。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岐伯曰:腎者,牝(pìn)藏【5】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髒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6】,行於皮裏,傳為浮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7】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1】也。

【1】至陰者,盛水也:王冰:“陰者謂寒也。冬月至寒,腎氣合應,故雲腎者至陰也。水王於冬,故雲至陰者盛水也。”腎屬於至陰之髒,至陰屬水,所以腎是主水的髒器。

?黃帝問道:少陰為什麽主腎?腎又為什麽主水?

岐伯回答說:腎屬於至陰之髒,至陰屬水,所以腎是主水的髒器。?

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肺屬於太陰。腎脈屬於少陰,是旺於冬令的經脈。所以水之根本在腎,水之標末在肺,肺腎兩髒都能積聚水液而為病。?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2】,關門不利【3】,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2】腎者,胃之關也:胃為水穀之海,為水穀之所入;腎者主二陰,司二便,為水穀之所出,故腎為胃之關。關,此指水液出入的關口。

【3】關門不利:指腎代謝水液的功能不利。

?黃帝又問道:腎為什麽能積聚水液而生病?

岐伯說:腎是胃的關門,關門不通暢,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4】。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4】胕腫:全身皮膚浮腫。

?其水液在人體上下泛溢於皮膚,所以形成浮腫。浮腫的成因,就是水液積聚而生的病。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岐伯曰:腎者,牝(pìn)藏【5】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5】牝髒:牝:鳥獸中的雌性。牝髒,即指屬陰性的髒器。

?黃帝又問道:各種水病都是由於腎而生成的嗎?

岐伯說:腎髒在下屬陰。凡是由下而上蒸騰的地方都屬於腎,因氣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陰”。?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髒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6】,行於皮裏,傳為浮腫。

【6】玄府:汗孔。

?呈勇力而勞動(或房勞)太過,則汗出於腎;出汗時遇到風邪,風邪從開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驟閉,汗出不盡,向內不能入於髒腑,向外也不得排泄於皮膚,於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膚之內,最後形成浮腫病。?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7】也。

【7】汗空:即汗孔。

?此病之本在於腎,病名叫“風水”。所謂玄府,就是汗孔。?

【譯文】

      黃帝問道:少陰為什麽主腎?腎又為什麽主水?

      岐伯回答說:腎屬於至陰之髒,至陰屬水,所以腎是主水的髒器。肺屬於太陰。腎脈屬於少陰,是旺於冬令的經脈。所以水之根本在腎,水之標末在肺,肺腎兩髒都能積聚水液而為病。

      黃帝又問道:腎為什麽能積聚水液而生病?

      岐伯說:腎是胃的關門,關門不通暢,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體上下泛溢於皮膚,所以形成浮腫。浮腫的成因,就是水液積聚而生的病。

      黃帝又問道:各種水病都是由於腎而生成的嗎?

     

岐伯說:腎髒在下屬陰。凡是由下而上蒸騰的地方都屬於腎,因氣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陰”。呈勇力而勞動(或房勞)太過,則汗出於腎;出汗時遇到風邪,風邪從開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驟閉,汗出不盡,向內不能入於髒腑,向外也不得排泄於皮膚,於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膚之內,最後形成浮腫病。此病之本在於腎,病名叫“風水”。所謂玄府,就是汗孔。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二 )

4

【原文】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浮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1】。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2】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3】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原文通解】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黃帝問道:治療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個,它們屬哪髒所主?

岐伯說:腎俞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所積聚的地方,也是水液從此出入的地方。?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浮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1】。

【1】標本俱病:標,指肺。本,指腎。標本俱病,肺腎俱水為病。

?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這些是腎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現在下部則為浮腫、腹部脹大,表現在上部為呼吸喘急、不能平臥,這是肺與腎標本同病。?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2】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2】相輸:指相互輸應,相互影響。

?所以肺病表現為呼吸喘急,腎病表現為水腫,肺病還表現為氣逆,不得平臥;肺病與腎病的表現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相互輸應、相互影響著。之所以肺腎都發生了病變,是由於水氣停留於兩髒的緣故。?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3】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3】街:要道、大道。

?伏兔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穴位,這裏是腎氣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經交結在腳上。足內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個穴位,這是腎的經脈下行於腳的部分,名叫太衝。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以上共五十七個穴位,都隱藏在人體下部或較、深部的脈絡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譯文】

       黃帝問道:治療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個,它們屬哪髒所主?

       岐伯說:腎俞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所積聚的地方,也是水液從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這些是腎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現在下部則為浮腫、腹部脹大,表現在上部為呼吸喘急、不能平臥,這是肺與腎標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現為呼吸喘急,腎病表現為水腫,肺病還表現為氣逆,不得平臥;肺病與腎病的表現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相互輸應、相互影響著。之所以肺腎都發生了病變,是由於水氣停留於兩髒的緣故。伏兔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穴位,這裏是腎氣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經交結在腳上。足內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個穴位,這是腎的經脈下行於腳的部分,名叫太衝。以上共五十七個穴位,都隱藏在人體下部或較、深部的脈絡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5

【原文】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1】,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2】,陽氣留【3】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4】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原文通解】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1】,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1】春取絡脈分肉:春天用針宜淺,刺及絡脈分肉就可以了。

?黃帝問道:春天針刺,取絡脈分肉之間,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春天木氣開始當令,在人體,肝氣開始發生;肝氣的特性是急躁,如變動的風一樣很迅疾,但是肝的經脈往往藏於深部,而風剛趕發生,尚不太劇烈,不能深入經脈,所以隻要淺刺絡脈分肉之間就行了。?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2】,陽氣留【3】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

【2】脈瘦氣弱:脈氣未盛,不是衰弱的意思。

【3】留:當作“流”。

?黃帝問道:夏天針刺,取盛經分腠之間,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夏天火氣開始當令,心氣開始生長壯大;如果脈形瘦小而搏動氣勢較弱,是陽氣充裕流溢於體表,熱氣熏蒸於分肉腠理,向內影響於經脈,所以針刺應當取盛經分腠。

絕膚【4】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4】絕膚:指穿過皮膚,指針刺透過皮膚不宜深。

?針刺不要過深隻要透過皮膚而病就可痊愈,是因為邪氣居於淺表部位的緣故。所謂盛經,是指豐滿充足的陽脈。?

【譯文】

       黃帝問道:春天針刺,取絡脈分肉之間,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春天木氣開始當令,在人體,肝氣開始發生;肝氣的特性是急躁,如變動的風一樣很迅疾,但是肝的經脈往往藏於深部,而風剛趕發生,尚不太劇烈,不能深入經脈,所以隻要淺刺絡脈分肉之間就行了。

       黃帝問道:夏天針刺,取盛經分腠之間,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夏天火氣開始當令,心氣開始生長壯大;如果脈形瘦小而搏動氣勢較弱,是陽氣充裕流溢於體表,熱氣熏蒸於分肉腠理,向內影響於經脈,所以針刺應當取盛經分腠。針刺不要過深隻要透過皮膚而病就可痊愈,是因為邪氣居於淺表部位的緣故。所謂盛經,是指豐滿充足的陽脈。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三 )

6

【原文】

      帝曰:秋取經俞【1】,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2】,取合以虛陽邪【3】,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4】,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5】,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6】,取滎以實陽氣【7】。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原文通解】

●帝曰:秋取經俞【1】,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2】,取合以虛陽邪【3】,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1】經俞:指各經中五輸穴中的經穴與輸穴兩類穴位。

【2】取俞以瀉陰邪:指取陰經之輸穴以瀉陰濕之邪。

【3】取合以虛陽邪:指取陽經之合穴以瀉陽邪。

       ?黃帝問道:秋天針刺,要取經穴和輸穴,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秋氣開始當令肺氣開始收斂肅殺,金氣漸旺逐步盛過衰退的火氣,陽氣在經脈的合穴,陰氣初生,遇濕邪侵犯人體,但由於陰氣未至太盛,不能助濕邪深入,所以針刺取經的“輸”穴以瀉陰濕之邪,取陽經的“合”穴以瀉陽熱之邪。由於陽氣開始衰退而陰氣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經”穴而取“合”穴。?

帝曰:冬取井滎【4】,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5】,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6】,取滎以實陽氣【7】。

【4】井滎:指各經中五輸穴中的井穴和滎穴兩類穴位。

【5】巨陽伏沉:巨陽為太陽經,冬季陰氣盛,陽氣衰,所以其脈沉伏。

【6】取井以下陰,逆:指取陽經之井穴以降逆下氣。

【7】取滎以實陽氣:指取陰經之滎穴以充實陽氣。

       ?黃帝說:冬天針刺,要取“井”穴和“滎”穴,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冬天水氣開始當令,腎氣開始閉藏,陽氣已經衰少,陰氣更加堅盛,太陽之氣浮沉於下,陽脈也相隨沉伏,所以針刺要取陽經的“井”穴以抑降其陰逆之氣,取陰經的“輸”穴以充實不足之陽氣。?

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因此說:“冬取井滎,春不鼽衄”,就是這個道理。?

【譯文】

       黃帝問道:秋天針刺,要取經穴和輸穴,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秋氣開始當令肺氣開始收斂肅殺,金氣漸旺逐步盛過衰退的火氣,陽氣在經脈的合穴,陰氣初生,遇濕邪侵犯人體,但由於陰氣未至太盛,不能助濕邪深入,所以針刺取經的“輸”穴以瀉陰濕之邪,取陽經的“合”穴以瀉陽熱之邪。由於陽氣開始衰退而陰氣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經”穴而取“合”穴。

       黃帝說:冬天針刺,要取“井”穴和“滎”穴,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冬天水氣開始當令,腎氣開始閉藏,陽氣已經衰少,陰氣更加堅盛,太陽之氣浮沉於下,陽脈也相隨沉伏,所以針刺要取陽經的“井”穴以抑降其陰逆之氣,取陰經的“輸”穴以充實不足之陽氣。因此說:“冬取井滎,春不鼽衄”,就是這個道理。

7

【原文】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處,因聞其意。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裏、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1】、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五髒俞傍五【2】,此十者,以瀉五髒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3】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原文通解】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處,因聞其意。

?黃帝道:先生說過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俞穴,我已經知道其大概,但還不知道這些俞穴的部位,請告訴我它們的部位,並說明這些俞穴在治療上的作用。?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裏、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1】、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

【1】髃骨:為肩端之骨,指肩髃穴。

?岐伯說:頭上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能泄越諸陽經上逆的熱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可以瀉除胸中的熱邪。氣街、三裏、上巨虛和下巨虛這八個穴位,可以瀉出胃中的熱邪。雲門、肩髃、委中、賄空這八個穴位,可以瀉出四肢的熱邪。?

五髒俞傍五【2】,此十者,以瀉五髒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3】也。

【2】五髒俞傍五:指五髒俞兩旁各有五穴,分別為魄戶、神堂、魂門、意舍、誌室。

【3】熱之左右:意為熱邪所經過的部位。

?五髒俞兩旁各有五穴,分別為魄戶、神堂、魂門、意舍、誌室,可以瀉出五髒的熱邪。以上共五十九個穴位,都在治療熱病的俞穴。?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黃帝說:人感受了寒邪反而會傳變為熱病,這是什麽原因?

岐伯說:寒氣盛極,就會鬱而發熱。?

【譯文】

       黃帝道:先生說過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俞穴,我已經知道其大概,但還不知道這些俞穴的部位,請告訴我它們的部位,並說明這些俞穴在治療上的作用。

       岐伯說:頭上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能泄越諸陽經上逆的熱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可以瀉除胸中的熱邪。氣街、三裏、上巨虛和下巨虛這八個穴位,可以瀉出胃中的熱邪。雲門、肩髃、委中、賄空這八個穴位,可以瀉出四肢的熱邪。五髒俞兩旁各有五穴,分別為魄戶、神堂、魂門、意舍、誌室,可以瀉出五髒的熱邪。以上共五十九個穴位,都在治療熱病的俞穴。

       黃帝說:人感受了寒邪反而會傳變為熱病,這是什麽原因?

        岐伯說:寒氣盛極,就會鬱而發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