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196一200

(2023-11-03 16:47:00) 下一個

氣穴論第五十八(三)

5

【原文】

       帝曰:餘已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1】,願聞孫絡溪穀,亦有所應乎?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2】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3】,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寫無怠,以通榮衛,見而寫之,無問所會。

       帝曰:善。願聞溪穀之會也。

       岐伯曰: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4】。邪盛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囷,留於節湊【5】,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穀也。溪穀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複出。乃藏之金蘭之寶,署曰:“氣穴所在”。

      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寫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6】,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寫於中者十脈【7】。

【原文通解】

●帝曰:餘已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1】,願聞孫絡溪穀,亦有所應乎?

【1】遊針之居:施行針刺的處所。

?黃帝說道:我已經知道氣穴的部位,即是行針刺的處所,還想聽聽孫絡與溪穀是否也與一歲相應呢??

       遊針之居

張雲。針所遊行之處也。誌雲。遊針者。謂得針之道。而以神遇之。若遊刃然。恢恢乎有餘地矣。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2】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3】,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寫無怠,以通榮衛,見而寫之,無問所會。

【2】榮:通營。

【3】氣竭血著:著,通著,指凝結而不流;氣竭血著,是指衛氣耗散,營血流滯不得暢行。

 1、以溢奇邪以通榮衛

 馬雲。奇邪者。不正之邪也。一值此邪。則漸至外為發熱。而內為少氣。須當急瀉無怠。以通營衛可也。張雲。溢。注也。滿也。奇。異也。邪自皮毛。            而溢於絡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氣無常處。

       而不入於經。是為奇邪。表裏之氣。由絡以通。故以通營衛。高雲。繆刺論雲。邪入舍於孫絡。不得入於經。

        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奇邪。猶奇病也。奇邪在絡。故孫絡以溢奇邪。溢。泛溢。猶外出也。孫絡之所以溢奇邪者。以孫絡合大絡。而通榮衛也。簡按高注義長。然以上下文義求之。以通營衛四字。恐衍。

   2、營衛稽留

吳雲。稽。遲也。

3、氣竭血著

 吳雲。著。著同。凝結而不流也。

?岐伯說:孫絡與三百六十五穴相會以應一歲,若邪氣客於孫絡,溢注於絡脈而不入於經就會產生奇病,孫絡是外通於皮毛,內通於經脈以通行營危,若邪客之則營衛稽留,衛氣外散,營血滿溢,若衛氣散盡,營鞋留滯,外則發熱,內則少氣,因此治療時應迅速針刺用瀉法,以通暢營衛,凡是見到有營衛稽留之處,即瀉之,不必文其是否是穴會之處。?

帝曰:善。願聞溪穀之會也。

岐伯曰: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4】。

【4】大氣:指宗氣。

 1、溪穀之會

 張雲。肉之會根據乎骨。骨之會在乎節。故大節小節之間。即大會小會之所。而溪穀出乎其中。凡分肉之間。溪穀之會。皆所以行榮衛之大氣者也。說文。泉出通川為穀。又詩有穀風。詩詁。風自穀出也。宋均曰。無水曰穀。有水曰溪。故溪穀之在天地。則所以通風水。在人身則所以通血氣。簡按王充論衡雲。

       投一寸之針。布一丸之艾。於血脈之蹊。篤病有瘳。蓋蹊。即溪穀之溪。

   2、大氣

馬雲。即宗氣。靈五味篇雲。大氣積於胸中。刺節真邪篇雲。宗氣流於海。張雲。以行榮衛之大氣者也。高雲宗氣也。積於胸中。以司呼吸。而合於皮毛者也。簡按今從馬高注。

?黃帝說:好。 我想聽聽溪骨之會合是怎樣的。

岐伯說:較大的肌肉與肌肉會合的部位叫穀,嬌小的肌肉與肌肉會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間,溪穀會合的部位,能通行營衛,會合宗氣。?

邪盛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jùn)?(jùn),留於節湊【5】,必將為敗。

【5】節湊:關節。

 外破大?(jùn)

 吳作大。張雲。。當作。誤也。蓋可稱大。不必稱大也。簡按馬誌高並隨文為解。非也。

?若邪氣溢滿,正氣壅滯,則脈發熱,肌肉敗壞,營衛不能暢行,必將鬱熱腐肉成膿,內則消爍骨髓,外則可潰大肉,若邪六連於關節肌腠,必使髓液皆潰為膿,而使筋骨敗壞。?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穀也。

 卷肉

吳雲。卷。音。簡按新校正。全本作寒肉。疑是搴訛。(搴。亦縮也。)

?若寒邪所客,積留而不去,則營衛不能正常運行,以致筋脈肌肉卷縮,肋肘不得伸展,內則發生骨痹,外則肌膚麻木不仁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連溪骨所致。?

溪穀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1、溪穀三百六十五穴會

 吳雲。此又言溪穀。亦三百六十五穴。蓋在諸經           孫絡之內。非複別有三百六十五穴。張雲。

有骨節而後有溪穀。有溪穀而後有穴。人身骨節三百六十五。而溪穀穴應之。故曰穴會。亦應一歲之數。

   2、小痹淫溢循脈往來

 張雲。邪在孫絡。邪未深也。是為小痹。誌雲。脈。謂孫絡脈也。

?溪穀與三百六十五穴相會合,以應於一歲。若是邪在皮毛孫絡的小痹,則邪氣隨脈往來無定,用微針即可治療,方法與刺孫絡是一樣的。?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複出。乃藏之金蘭之寶,署曰:“氣穴所在”。

?黃帝於是擯退身邊的人起身拜了兩拜說道:今天承你啟發,解除了我的疑惑,應把它藏於金匱之中,不敢輕易拿出傳人。於是將它藏於金蘭之室,提名叫做“氣穴所在”。

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寫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6】,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寫於中者十脈【7】。

6】十二絡脈:十二,當為十四。十四絡脈是十二經之絡脈加上任脈、督脈二經之絡脈。

【7】十脈:指五髒之脈,左右共十脈,故曰十脈。

1、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

   高雲。並注於絡。絡。大絡也。靈樞經脈論。有手太陰少陰心主太陽陽明少陽之別。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別。並任脈之別。督脈之別。為十四大絡。故曰。傳注十四絡脈。非獨手足三陰三陽之十二絡脈也。四。舊本訛二。二。舊本訛四。今改。

 2、內解瀉於中

張雲。解。解散也。即刺節真邪篇解結之謂。瀉。瀉去其實也。中者。五髒也。此言絡雖十二。而分屬於五髒。故可解瀉於中。左右各五。故雲十脈。高雲。十四絡脈。外合孫絡。則有三百六十五會。內合五髒。則有左右五俞之十脈。故曰內解。瀉於中者十脈。所以承十四絡脈。而申明內通五髒之俞脈。

       以補上文孫絡之未盡者。又如此。

?岐伯說:孫絡之脈是屬於經脈支別的,其血盛而當瀉的,也是與三百六十五脈相同,若邪氣侵入孫絡,同樣是傳注於絡脈,複注於十二脈絡,那就不是單獨十四絡脈的範圍了。若骨解之中經絡受邪,亦隨時能夠向內注瀉於五髒之脈的。?

【譯文】

       黃帝說道:我已經知道氣穴的部位,即是行針刺的處所,還想聽聽孫絡與溪穀是否也與一歲相應呢?

       岐伯說:孫絡與三百六十五穴相會以應一歲,若邪氣客於孫絡,溢注於絡脈而不入於經就會產生奇病,孫絡是外通於皮毛,內通於經脈以通行營危,若邪客之則營衛稽留,衛氣外散,營血滿溢,若衛氣散盡,營鞋留滯,外則發熱,內則少氣,因此治療時應迅速針刺用瀉法,以通暢營衛,凡是見到有營衛稽留之處,即瀉之,不必文其是否是穴會之處。

       黃帝說:好。 我想聽聽溪骨之會合是怎樣的。

       岐伯說:較大的肌肉與肌肉會合的部位叫穀,嬌小的肌肉與肌肉會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間,溪穀會合的部位,能通行營衛,會合宗氣。若邪氣溢滿,正氣壅滯,則脈發熱,肌肉敗壞,營衛不能暢行,必將鬱熱腐肉成膿,內則消爍骨髓,外則可潰大肉,若邪六連於關節肌腠,必使髓液皆潰為膿,而使筋骨敗壞。若寒邪所客,積留而不去,則營衛不能正常運行,以致筋脈肌肉卷縮,肋肘不得伸展,內則發生骨痹,外則肌膚麻木不仁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連溪骨所致。溪穀與三百六十五穴相會合,以應於一歲。若是邪在皮毛孫絡的小痹,則邪氣隨脈往來無定,用微針即可治療,方法與刺孫絡是一樣的。

       黃帝於是擯退身邊的人起身拜了兩拜說道:今天承你啟發,解除了我的疑惑,應把它藏於金匱之中,不敢輕易拿出傳人。於是將它藏於金蘭之室,提名叫做“氣穴所在”。

       岐伯說:孫絡之脈是屬於經脈支別的,其血盛而當瀉的,也是與三百六十五脈相同,若邪氣侵入孫絡,同樣是傳注於絡脈,複注於十二脈絡,那就不是單獨十四絡脈的範圍了。若骨解之中經絡受邪,亦隨時能夠向內注瀉於五髒之脈的。

 

氣府論第五十九(一)

1

【題解】

吳崑曰:“六陽孔穴,皆氣所居,命曰氣府”。

本篇主論諸經脈氣經過腧穴之部位和數量,即從血脈之府角度而論三百六十五穴數及定位,故此名篇《氣府論》。

2

【原文】

足太陽脈氣所發【1】者七十八穴:兩眉頭【2】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3】,傍五【4】,相去三寸,其浮氣【5】在皮中者凡五行【6】,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傍【7】各一,風府兩傍【8】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9】,十五間各一【10】,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11】,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12】。

【原文通解】

● 足太陽脈氣所發【1】者七十八穴:兩眉

頭【2】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3】,傍五【4】,相去三寸,

【1】所發:指與其經有密切關係的穴位。

【2】兩眉頭:指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中。

【3】入發至項三寸半:意為自攢竹入發際至前頂長三寸半。

【4】傍五:指自中至旁有五行腧穴。

?足太陽膀胱經脈氣所發的有七十八個逾穴;在眉頭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自眉頭直上入發際,當發際正中至前頂穴,有神庭、上星、鹵會三穴,?

其浮氣【5】在皮中者凡五行【6】,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傍【7】各一,風府兩傍【8】各一,

【5】浮氣:指經脈浮於頭部巔頂之氣。

【6】凡五行:指行於頭部之經脈,中行是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等五穴;次挾旁二行是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五穴;又次旁兩行是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五穴。

【7】項中大筋兩傍:指兩側天柱穴,在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中。

【8】風府兩傍:兩側風池穴。

?其浮於頭部的脈氣,運行在頭皮中的有五行,即中行、次兩行和外兩行,每行五穴,共行五行,五五二十五穴;下行至項中的大筋兩傍左右各有一穴;?

俠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9】,十五間各一【10】,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11】,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12】。

【9】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從大椎至尾骶共二十一節。

【10】十五間各一:共有十五個椎間,左右各有一個穴位。

【11】五髒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謂之五髒俞。胃俞、三焦俞、膽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謂之六腑俞。

【12】委中以下至足小趾傍各六俞:指委中、昆侖、京骨、束骨、通穀、至陰六穴。

?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節,其中十五個椎間左右各有一穴;五髒肺、心、肝、脾、腎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中中趾傍左右各有井、滎、俞、原、經、合六個俞穴。?

【譯文】

       足太陽膀胱經脈氣所發的有七十八個逾穴;在眉頭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自眉頭直上入發際,當發際正中至前頂穴,有神庭、上星、鹵會三穴,其浮於頭部的脈氣,,運行在頭皮中的有五行,即中行、次兩行和外兩行,每行五穴,共行五行,五五二十五穴;下行至項中的大筋兩傍左右各有一穴;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節,其中十五個椎間左右各有一穴;五髒肺、心、肝、脾、腎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中中趾傍左右各有井、滎、俞、原、經、合六個俞穴。

3

原文】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1】,直目上發際內各五【2】,耳前角上【3】各一,耳前角下【4】各一,銳發下【5】各一,客主人【6】各一,耳後陷中【7】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8】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9】各一,髀樞中傍【10】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11】。

【原文通解】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1】,直目上發際內各五【2】,耳前角上【3】各一,耳前角下【4】各一,

【1】兩角上各二:指兩側天衝穴和曲鬢穴。

【2】直目上發際內各五:自瞳孔直上發際內,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五穴。

【3】耳前角上:兩側頷厭穴。

【4】耳前角下:兩側懸厘穴。

?足少陽膽經脈氣所發的有六十二穴:頭兩角上各有二穴;兩目瞳孔直上的發際內各有五穴;兩耳前角上各有一穴;?

銳發下【5】各一,客主人【6】各一,耳後陷中【7】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8】各一,缺盆各一,

【5】銳發下:兩側和髎穴。

【6】客主人:兩側上關穴。

【7】耳後陷中:兩側翳風穴。

【8】耳下牙車之後:兩側頰車穴。

?上關左右各一穴;兩而後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關左右各有一穴;兩耳下牙車之後各有一穴;缺盆左右各有一穴;?

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9】各一,髀樞中傍【10】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11】。 【9】掖下三寸、脅下至膚八間:掖,通腋。掖下,指淵腋、輒筋、天池三穴;膚,腋下脅上部分,脅下至膚,指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六穴;八間,指八肋之間。

【10】髀樞中傍:兩側環跳穴。

【11】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指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溪、竅陰六穴。

?腋下三寸,從脅下至脅,八肋之間左右各有一穴;髀樞中左右各一穴;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側各有井、滎、俞、願、經、合六穴。?

【譯文】

       足少陽膽經脈氣所發的有六十二穴:頭兩角上各有二穴;兩目瞳孔直上的發際內各有五穴;兩耳前角上各有一穴;上關左右各一穴;兩而後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關左右各有一穴;兩耳下牙車之後各有一穴;缺盆左右各有一穴;腋下三寸,從脅下至脅,八肋之間左右各有一穴;髀樞中左右各一穴;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側各有井、滎、俞、願、經、合六穴。

 

 

氣府論第五十九(二)

4

【原文】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發際傍各三【1】,麵鼽骨空【2】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3】各一,膺中骨間【4】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5】,挾齊廣三寸各三【6】,下齊二寸俠之各三【7】。氣街動脈各一,伏菟上【8】各一,三裏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9】,分之所在穴空。

【原文通解】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發際傍各三【1】,麵鼽骨空【2】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3】各一,

【1】額顱發際傍各三:指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各三穴。

【2】麵鼽骨空:兩側四白穴。鼽骨,顴骨。

【3】缺盆外骨空:兩側天髎穴。

?足陽明胃經脈氣所發的有六十八穴:額顱發際旁各有三穴;顴骨骨空中間各有一穴;大迎穴在頜角前至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結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故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

膺中骨間【4】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5】,挾齊廣三寸各三【6】,下齊二寸俠之各三【7】。

【4】膺中骨間:張介賓:“謂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左右共十二穴也。”

【5】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王冰:“謂不榮、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也。”

【6】挾臍廣二寸各三:指滑肉門、天樞、外陵左右各三穴。

【7】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指大巨、水道、歸來左右各三穴。                  

 ?膺中的骨空間陷中左右各有一穴;俠鳩尾之外,乳下三寸,俠胃脘左右各有五穴;俠臍橫開三寸左右各有三穴;?

氣街動脈各一,伏菟上【8】各一,三裏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9】,分之所在穴空。

【8】伏菟上:兩側髀關穴。

【9】三裏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指三裏、上廉、下廉、解溪、衝陽、陷穀、內庭、厲兌左右各八俞。

?氣衝在動脈跳動處左右各一穴;在伏菟上左右各有一穴;足三裏以下到足中趾內間,左右各有八個俞穴。以上每個穴都有它一定的空穴。?

【譯文】

       足陽明胃經脈氣所發的有六十八穴:額顱發際旁各有三穴;顴骨骨空中間各有一穴;大迎穴在頜角前至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結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故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膺中的骨空間陷中左右各有一穴;俠鳩尾之外,乳下三寸,俠胃脘左右各有五穴;俠臍橫開三寸左右各有三穴;氣衝在動脈跳動處左右各一穴;在伏菟上左右各有一穴;足三裏以下到足中趾內間,左右各有八個俞穴。以上每個穴都有它一定的空穴。

5

【原文】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1】各一,目外【2】各一,鼽骨下【3】各一,耳郭上【4】各一,耳中【5】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6】各一,柱骨上陷者【7】各一,上天窗四寸【8】各一,肩解【9】各一,肩解下三寸【10】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11】。

【原文通解】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1】各一,目外【2】各一,鼽骨下【3】各一,耳郭上【4】各一,耳中【5】各一,

【1】目內眥:兩側睛明穴。

【2】目外:兩側瞳子髎穴。

【3】鼽骨下:兩側顴髎穴。

【4】耳郭上:兩側角孫穴。

【5】耳中:兩側聽宮穴。

?手太陽小腸經脈氣所發的有三十六穴:目內眥各有一穴;目外側各有一穴;顴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

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6】各一,柱骨上陷者【7】各一,上天窗四寸【8】各一,

【6】曲掖上骨穴:兩側臑俞穴。

【7】柱骨上陷者:兩側肩井穴。

【8】上天窗四寸:兩側天窗、竅陰穴。

?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兩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

肩解【9】各一,肩解下三寸【10】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11】。

【9】肩解:兩側秉風穴。

【10】肩解下三寸:兩側天宗穴。    

【11】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張介賓:“六俞謂小海、陽穀、腕骨、後溪、前穀、少澤左右共十二俞也。”

?肩解部各有一穴;肩解部之下三穴處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滎、俞、願、經、合六穴。?

【譯文】

手太陽小腸經脈氣所發的有三十六穴:目內眥各有一穴;目外側各有一穴;顴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兩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解部各有一穴;肩解部之下三穴處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滎、俞、願、經、合六穴。

6

【原文】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1】,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2】各一,髃骨之會【3】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4】。

【原文通解】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1】,大迎骨空各一,

【1】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兩側迎香穴、扶突穴。

?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發的有二十二穴;鼻孔的外側各有一穴;項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頜骨空間左右各有一穴?;

柱骨之會【2】各一,髃骨之會【3】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4】。

【2】柱骨之會:兩側天鼎穴。

【3】髃骨之會:兩側肩髃穴。

【4】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指三裏、陽溪、合穀、三間、二間、商陽六穴。

?主骨之會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會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十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滎、俞、願、經、合六穴。?

【譯文】

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發的有二十二穴;鼻孔的外側各有一穴;項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頜骨空間左右各有一穴;主骨之會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會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十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滎、俞、願、經、合六穴。

氣府論第五十九(三)

7

【原文】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1】各一,角上【2】各一,下完骨後【3】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4】各一,俠扶突【5】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6】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7】。

【原文通解】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1】各一,角上【2】各一,下完骨後【3】各一,

【1】眉後:兩側絲竹空穴。

【2】 角上:兩側頷厭穴。

【3】下完骨後:兩側天牖穴。  

?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發的有三十二穴:顴骨下各有一穴;眉後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後完骨後下各有一穴;?

項中足太陽之前【4】各一,俠扶突【5】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6】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7】。

【4】項中足太陽之前:兩側風池穴。

【5】挾扶突:兩側天窗穴。

【6】肩貞下三寸分間:肩髎、臑會、消濼左右共六穴。

【7】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指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左右各六俞。

?項中足太陽經之前各有一穴;俠扶突之外側各有一穴;肩貞血左右各一;在肩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間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無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滎、俞、願、經、合六穴。?

【譯文】

 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發的有三十二穴:顴骨下各有一穴;眉後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後完骨後下各有一穴;項中足太陽經之前各有一穴;俠扶突之外側各有一穴;肩貞血左右各一;在肩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間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無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滎、俞、願、經、合六穴。

8

【原文】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1】,發際後中八【2】,麵中三【3】,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4】,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原文通解】

 ●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1】,發際後中八【2】,麵中三【3】,

【1】項中央二:指風府、啞門二穴。

【2】發際後中八:指沿前發際到後發際中線循行的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

【3】麵中三:指麵部中央,從鼻至唇的素髎、水溝、兌端三穴。

?督脈之經氣所發的有二十八穴:項中央有二穴;前發際向後中行有八穴;麵部的中央從鼻至唇有三穴;?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4】,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4】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指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台、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等諸穴。

?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節,這是脊椎穴位的計算方法。

【譯文】

 督脈之經氣所發的有二十八穴:項中央有二穴;前發際向後中行有八穴;麵部的中央從鼻至唇有三穴;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節,這是脊椎穴位的計算方法。

9

【原文】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1】,膺中骨陷中【2】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3】,腹脈法也。下陰別【4】一,目下【5】各一,下唇【6】一,齦交【7】一。

【原文通解】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1】,膺中骨陷中【2】各一,鳩尾下三寸,

【1】喉中央二:指廉泉、天突二穴。

【2】膺中骨陷中:指璿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

?任脈之經氣所發的有二十八穴: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之上脘是三寸,?

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3】,腹脈法也。

3】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鳩尾,胸骨劍突。自鳩尾至毛際處共十四穴,即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裏、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等諸穴。

?上脘至臍中是五寸,臍中至橫骨是六寸半,計十四寸半,每寸一穴,計十四穴,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

下陰別【4】一,目下【5】各一,下唇【6】一,齦交【7】一。

【4】下陰別:指會陰穴。張介賓:“自曲骨之下,別絡兩陰之間,為衝督之會,故曰陰別,一謂會陰也。”

【5】目下:指承泣穴。

【6】下唇:指承漿穴。

【7】齦交:指齦交穴。

?自曲骨向下至前後陰之間有會陰穴;兩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齒縫有一穴。?

【譯文】

 任脈之經氣所發的有二十八穴: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之上脘是三寸,上脘至臍中是五寸,臍中至橫骨是六寸半,計十四寸半,每寸一穴,計十四穴,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自曲骨向下至前後陰之間有會陰穴;兩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齒縫有一穴。

10

【原文】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1】,俠齊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2】,腹脈法也。

【原文通解】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1】,俠齊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2】,腹脈法也。

【1】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指自鳩尾至臍每寸一穴,共六穴,即幽門、通穀、陰都、石關、商曲、肓俞

【2】挾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指自臍至橫骨每寸一穴,左右各五穴,即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

【譯文】

衝脈之經氣所發的有二十二穴:俠鳩尾傍開五分向下至臍一寸一穴,左右共十二穴;自臍傍開五分向下至橫骨一寸一穴,左右共十穴。這是腹脈取穴的方法。

11

【原文】

      足少陰舌下【1】,厥陰毛中急脈【2】各一,手少陰【3】各一,陰陽蹻【4】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5】,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原文通解】

●足少陰舌下【1】,厥陰毛中急脈【2】各一,手少陰【3】各一,陰陽蹻【4】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5】,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1】足少陰舌下:指廉泉穴。

【2】急脈:張介賓:“急脈在陰毛之中,凡疝氣急痛者,上引小腹,下引陰丸,即急脈之驗,厥陰脈氣所發也。”

【3】 手少陰:指兩側手少陰陰郤穴。

【4】陰陽躋:指兩側照海穴和申脈穴。

【5】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指手足均有魚際,都是脈氣通達之處。

【譯文】

足少陰腎經脈氣所發的舌下有二穴:肝足厥陰在毛際中左右各有一穴;陰蹻、陽蹻左右有一穴;四肢手足赤白肉分,魚際之處,是脈氣所發的部位。以上共計三百六十五穴。

 

 

骨空論篇第六十(一)

1

【篇名】

【0】骨空:即周身骨骼間的空隙,人體的腧穴多位於骨空。

      空,同孔。骨空,即骨節交會之處,是孔穴部位之所在,正如高士宗《素問直解》所雲:“空,作孔。骨空,周身骨節之穴也。” 

      本篇主要討論風病、水病、寒熱病、任督衝脈之循行與病證的針刺與艾灸之法,針灸皆當取適宜的孔穴,而孔穴則位於骨空之中,所以篇名“骨空論”。正如張誌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按此篇論骨空,而帝所問在風者,調治大風寒熱諸證,皆取刺於骨空也。”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骨必有孔,孔即穴也,故名篇。”

2

【導讀】

一、介紹風邪所致各症的針灸治法與所取穴位。

       二、敘述了任脈、衝脈、督脈的循行路線及其所主的疾病。

       三、介紹針灸治療上氣、下肢疼痛、水病等的方法和穴位。

       四、指出了骨空的部位(包括部分任、督二脈的穴位)。

       五、介紹了寒熱、犬咬、傷食等病的灸治方法,並說明灸治無效時,當結合其他方法治療。

3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風者百病之始也【1】,以針治之奈何?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2】。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3】,厭之【4】,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5】。

       從風憎風【6】,刺眉頭【7】。失枕【8】,在肩上橫骨間【9】,折使揄(yú)臂,齊肘正,灸脊中。眇絡季脅【10】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11】,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12】分間。鼠瘺【13】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14】。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脆【15】。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16】,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麵入目。衝脈者,起於氣街【17】,並少陰之經【18】,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19】,女子帶下瘕聚【20】。衝脈為病,逆氣裏急【21】。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餘聞風者百病之始也【1】,以針治之奈何?

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1】風者百病之始:意為風為導致百病的初始因素。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邪是許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樣用針法來治療?岐伯回答說:風邪從外侵入,使人寒戰、出汗、頭痛、身體發重、怕冷。治療用府穴,以調和其陰陽。正氣不足就用補法,邪氣有餘就用瀉法。?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2】。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3】,厭之【4】,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5】。

【2】風府在上椎:風府穴位於頸椎第一椎上。

【3】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在第六椎下兩旁,距離脊柱各三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4】厭之:厭,同“壓”。厭之,用手壓這個穴位。

【5】譩譆應手:用手壓譩譆穴,能感到指下有湧動。

?若感受風邪較重而頸項疼痛,刺風府穴。風府穴在椎骨第一節的上麵。若感受風邪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兩旁距脊各三寸之處,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覺疼痛而呼出“噫嘻”之聲,噫嘻穴應在手指下疼處。?

從風憎風【6】,刺眉頭【7】。失枕【8】,在肩上橫骨間【9】,折使揄(yú)臂,齊肘正,灸脊中。

【6】從風憎風:由風邪致病,則惡風。

【7】眉頭:即指攢竹穴。

【8】失枕:即俗稱落枕。

【9】肩上橫骨間:指肩胛骨與鎖骨之間。

【0】揄(yú):牽引。

?見風就怕的病人,刺眉頭攢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橫骨之間的肌肉強痛,應當使病人曲臂,取兩肘間相合在一處的姿勢,然後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線,正當脊部中央的部位,給以灸治。?

眇絡季脅【10】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11】,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12】分間。

【10】眇絡季脅:側腹部十二肋軟骨下,髂脊上方的空軟部分。

   

圖片

    miǎo 。兩肋下方空軟的部分。

【11】陰卵:即睾丸。

【12】尻:今通“居”,指八髎穴所在部位。

?從絡季脅牽引到少腹而痛脹的,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轉側動搖,痛而筋脈攣急,下引睾丸,刺八髎穴與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尻骨間空隙中。?

●鼠瘺【13】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14】。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脆【15】。

【13】鼠瘺:即瘰鬁。

【14】膝外解營:指穴位在膝關節外側的骨縫中。解,骨縫;營,窟穴。

【15】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讓病人揖拜以取委中穴,跪地以取湧泉穴。

?噫嘻發寒熱,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側骨與骨之間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側的孔穴,使患者彎腰,成一種拜的體位;取足心湧泉穴時,使患者坐跪的體位。?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16】,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麵入目。

【16】中極之下:中極穴的下麵,即胞宮所在的小腹。

?任脈經起源於中極穴的下麵,上行經過毛際再到腹部,再上行通過關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頤,循行於麵部而入於目中。?

衝脈者,起於氣街【17】,並少陰之經【18】,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17】起於氣街:指衝脈外行的部分起於氣街穴。

【18】並少陰之經:指衝脈依傍足少陰腎經上行。

?衝脈經起源於氣街穴,與足少陰經相並,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19】,女子帶下瘕聚【20】。衝脈為病,逆氣裏急【21】。

【19】七疝:指五髒疝、狐疝及癲疝。

【20】帶下瘕聚:帶下,指婦女月經病;瘕聚,指癥瘕積聚。

【21】逆氣裏急:逆氣,指氣上逆。裏急,指腹痛拘急。

?任脈經發生病變,在男子則腹內結為七疝,在女子則有帶下和瘕聚之類疾病。衝脈經發生病變,則氣逆上衝,腹中拘急疼痛。?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邪是許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樣用針法來治療?岐伯回答說:風邪從外侵入,使人寒戰、出汗、頭痛、身體發重、怕冷。治療用府穴,以調和其陰陽。正氣不足就用補法,邪氣有餘就用瀉法。

       若感受風邪較重而頸項疼痛,刺風府穴。風府穴在椎骨第一節的上麵。若感受風邪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兩旁距脊各三寸之處,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覺疼痛而呼出“噫嘻”之聲,噫嘻穴應在手指下疼處。

       見風就怕的病人,刺眉頭攢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橫骨之間的肌肉強痛,應當使病人曲臂,取兩肘間相合在一處的姿勢,然後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線,正當脊部中央的部位,給以灸治。從絡季脅牽引到少腹而痛脹的,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轉側動搖,痛而筋脈攣急,下引睾丸,刺八髎穴與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尻骨間空隙中。噫嘻發寒熱,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側骨與骨之間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側的孔穴,使患者彎腰,成一種拜的體位;取足心湧泉穴時,使患者坐跪的體位。

       任脈經起源於中極穴的下麵,上行經過毛際再到腹部,再上行通過關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頤,循行於麵部而入於目中。衝脈經起源於氣街穴,與足少陰經相並,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脈經發生病變,在男子則腹內結為七疝,在女子則有帶下和瘕聚之類疾病。衝脈經發生病變,則氣逆上衝,腹中拘急疼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