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186一190

(2023-11-03 16:40:59) 下一個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二)

3

【原文】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在驚人。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1】、為聾。刺膝髕【2】,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虛【3】出血,為舌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刺肘中內陷,氣歸之【4】,為不屈伸。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5】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腨(shuàn)腸【6】內陷,為腫。刺匡上【7】陷骨中脈,為漏為盲【8】。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原文通解】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在驚人。

不要針刺飲酒大醉的人,否則會使氣血紊亂。不要針刺正值勃然大怒的人,否則會使氣機上逆。此外,對過度疲勞,剛剛飽食,過分饑餓,極度口渴,方受極大驚嚇的人,皆不可以針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大腿內側的穴位,誤傷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會死亡。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1】、為聾。

【1】內漏:指耳內化膿。

刺上官穴太深,誤傷了經脈,可使耳內化膿或致耳聾。

刺膝髕【2】,出液為跛。

【2】膝髕:膝蓋。

刺膝臏部,若誤傷以致流出液體,會使人發生跛足。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手太陰脈,若誤傷出血過多,則立即死亡。

刺足少陰脈,重虛【3】出血,為舌難以言。

【3】重虛:是指腎髒原來虛弱,複用針刺,使其更虛。

刺足少陰經脈,誤傷出血,可使腎氣更虛,以致舌體失養轉動不利而語言困難。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針刺胸膺部太深,傷及肺髒,就會發生氣喘上逆、仰麵呼吸的症狀。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4】,為不屈伸。

【4】氣歸之:指氣血結聚於局部。

針刺肘彎處太深,氣便結聚於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針刺大腿內側下三寸處太深,使人遺尿。

刺腋【5】下脅間內陷,令人咳。

【5】 掖:同“腋”。

針刺腋下脅肋間太深,使人咳嗽。▲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

針刺少腹太深,誤傷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脹滿。

刺腨(shuàn)腸【6】內陷,為腫。

【6】腨(shuàn)(shuàn)腸:指承筋穴。

針刺小腿肚太深,會使局部腫脹。

 承筋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屬足太陽膀胱經。

標準定位

       在小腿後麵,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取穴方法:

       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陽與承山之,間腓腸肌肌腹中央取穴。

       解剖:

      在腓腸肌兩肌腹之間;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疾病:

      運動係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或麻痹;脫肛,痔瘡,便秘。

      穴位名解:

      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風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經的上行陽氣在此化風而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後為風行之狀,故名承筋。

 

 

 2)腨腸。腨腸者,直腸也。腨腸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的氣血物質特性相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足下部各穴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富含水濕,性溫熱,與大腸經氣血同性,故名腨腸。

       穴位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攣痛。

刺匡上【7】陷骨中脈,為漏為盲【8】。

 ▲針刺眼眶而深陷骨間,傷及脈絡,就會造成 流淚不止,甚至失明。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針刺關節,誤傷以致液體外流,則關節不能屈伸。

【譯文】

       不要針刺飲酒大醉的人,否則會使氣血紊亂。不要針刺正值勃然大怒的人,否則會使氣機上逆。此外,對過度疲勞,剛剛飽食,過分饑餓,極度口渴,方受極大驚嚇的人,皆不可以針刺。刺大腿內側的穴位,誤傷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會死亡。刺上官穴太深,誤傷了經脈,可使耳內化膿或致耳聾。刺膝臏部,若誤傷以致流出液體,會使人發生跛足。刺手太陰脈,若誤傷出血過多,則立即死亡。刺足少陰經脈,誤傷出血,可使腎氣更虛,以致舌體失養轉動不利而語言困難。

       針刺胸膺部太深,傷及肺髒,就會發生氣喘上逆、仰麵呼吸的症狀。針刺肘彎處太深,氣便結聚於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針刺大腿內側下三寸處太深,使人遺尿。針刺腋下脅肋間太深,使人咳嗽。針刺少腹太深,誤傷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脹滿。針刺小腿肚太深,會使局部腫脹。針刺眼眶而深陷骨間,傷及脈絡,就會造成流淚不止,甚至失明。針刺關節,誤傷以致液體外流,則關節不能屈伸。

 

 

刺誌論篇第五十三

1

【題解】

     【0】誌:記的意思,應記不忘。

  誌,同“?”,即記在心裏。本篇論述了虛、實的要點及針刺補瀉手法,這些都是針刺中的重要內容,應當牢記不忘,所以篇名為“刺誌論”。其內容包括虛實要點;例舉了多種正常與反常的情況;針刺補瀉的一般方法。

2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

       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1】,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2】也。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3】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4】,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夫實者【5】,氣入也,虛者【6】,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空【7】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8】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

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1】,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1】氣實形實,氣虛形虛:形:指人的形體。

馬蒔注:“氣者,人身之氣也;形者,人之形體也。氣實則形實,氣虛則形虛,此其相稱者為正,而相反則為病”。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有關虛實的道理。岐伯回答說:氣充實的,形體就壯實,氣不足的,形體就虛弱,這是正常的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納穀多的氣盛,納穀少的氣虛,這是正常現象,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脈搏小而細弱的,是血液不足,這是正常現象,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黃帝又問:反常現象是怎樣的?

岐伯說:氣盛而身體反覺寒冷,氣虛而身體反感發熱的,是反常現象;飲食雖多而氣不足,飲食不進而氣反盛的,都是反常現象;脈搏盛而血反少,脈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現象。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氣旺盛而身體寒冷,是受了寒邪的傷害。氣不足而身發熱,是受了暑熱的傷害。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2】也。

【2】濕居下:指脾髒有病不能為胃行津液,水穀不能化精微,濕氣聚集下部。

飲食雖多而氣反少的,是由於失血或濕邪聚居於下部之故。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飲食雖少而反氣盛的,是由於邪氣在胃和肺。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3】也。

【3】飲中熱:飲酒過多,中焦鬱熱。

脈搏小而血多,是由於病留飲而中焦有熱。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4】,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4】風氣:指外來的風邪。

脈搏大而血少,是由於風邪侵入脈中且湯水不進之故。這些就是形成虛實反常的機理。

夫實者【5】,氣入也,虛者【6】,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5】實者:指邪氣盛實。

【6】虛者:指正氣虛弱  。

大凡實證,是由於邪氣亢盛侵入人體;虛證,是由於人體正氣外泄。氣實的多表現為熱象;氣虛的多表現為寒象。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7】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8】也。

【7】開針空:空,即孔。開針孔,是指出針後不按針孔。

【8】閉針空:是指出針後,按閉針孔。

針刺治療實證,出針後,左手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外泄;治療虛證,出針後,左手隨即閉合針孔,使正氣不得外散。

【譯文】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有關虛實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氣充實的,形體就壯實,氣不足的,形體就虛弱,這是正常的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納穀多的氣盛,納穀少的氣虛,這是正常現象,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脈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脈搏小而細弱的,是血液不足,這是正常現象,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

       黃帝又問:反常現象是怎樣的?

       岐伯說:氣盛而身體反覺寒冷,氣虛而身體反感發熱的,是反常現象;飲食雖多而氣不足,飲食不進而氣反盛的,都是反常現象;脈搏盛而血反少,脈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現象。氣旺盛而身體寒冷,是受了寒邪的傷害。氣不足而身發熱,是受了暑熱的傷害。飲食雖多而氣反少的,是由於失血或濕邪聚居於下部之故。飲食雖少而反氣盛的,是由於邪氣在胃和肺。脈搏小而血多,是由於病留飲而中焦有熱。脈搏大而血少,是由於風邪侵入脈中且湯水不進之故。這些就是形成虛實反常的機理。大凡實證,是由於邪氣亢盛侵入人體;虛證,是由於人體正氣外泄。氣實的多表現為熱象;氣虛的多表現為寒象。針刺治療實證,出針後,左手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外泄;治療虛證,出針後,左手隨即閉合針孔,使正氣不得外散。

 

 

針解篇第五十四(一)

1

【題解】

【0】 解:解釋。

  論述針刺補瀉手法,說明了針下寒熱感覺與針刺療效的關係。

2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1】之解,虛實之道【2】。

       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3】乃寒也。菀陳【4】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5】。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菲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誌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6】。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7】,靜誌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8】,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製其神【9】,令人易行也。所謂三裏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10】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蹺足獨陷者。下廉【11】者,陷下者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1】之解,虛實之道【2】。

【1】九針:古醫經名。

【2】虛實之道:虛實補瀉的道理。

黃帝問道:希望聽你講講對九針的解釋,以及虛實補瀉的道理。

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3】乃寒也。

【3】氣虛:此指使邪氣衰退。

岐伯回答說:針治虛證用補法,針下應有熱感,因為正氣充實了,針下才會發熱;邪氣盛滿用瀉法,針下應有涼感,因為邪氣衰退了,針下才會發涼。

菀陳【4】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4】菀陳:菀,指鬱積。陳,即久。菀陳,指鬱積的水液廢料。一說指瘀血。

血液鬱積日久,要用放出惡血的方法來消除。邪盛用瀉法治療,就是出針後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得以外泄)。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所謂徐而疾則實,就是慢慢出針,並在出針後迅速按閉針孔(使正氣充實不泄);所謂徐而疾則虛,就是快速出針,而在出針後不要立即按閉針孔(使邪氣得以外泄)。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5】。

【5】疾不可知也:形容針刺後寒溫感覺變化之快。

實與虛的根據,是指氣至之時針下涼感與熱感的多少。若有若無,是說下針後經氣到來迅速而不易察覺。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菲失者,離其法也。

審察先後,是指辨別疾病變化的先後。辨別疾病的為虛為實,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醫生治病不可離開這個原則。若醫生不能準確地把握,那麽就會背離正確的治療法則。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虛實補瀉的關鍵,在於巧妙地運用九針,因為九針各有不同的特點,適宜於不同的病證。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針刺補瀉的時間,應該與氣的來去開闔相配合:氣來時為開可以瀉之,氣去時為闔可以補之。九針的名稱不同,形狀也各有所異,根據治療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補瀉作用。

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

針刺實證須用瀉法,下針後應留針,待針下出現明顯的寒涼之感時,即可出針。

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針刺虛證要達到補氣的目的,待針下出現明顯的溫熱之感時,即可出針。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經氣已經到來,應謹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變更手法。

深淺在誌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6】。

【6】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針刺雖有深淺之分,但候氣之法都是相同的。

決定針刺的深淺,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內在外,針刺雖有深淺之分,但侯氣之法都是相同的。▲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7】,靜誌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7】營:惑。

行針時,應似麵臨深淵、不敢跌落那樣謹慎小心。持針時,應象握虎之勢那樣堅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於其他事情,應該專心致誌觀察病人,不可左顧右盼。

義無邪下者【8】,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製其神【9】,令人易行也。

【8】義無邪下者:義,儀的古字,指儀態、舉止,此指針刺時的姿勢。邪,通斜。義無邪下者,指針刺時姿勢要端正,不能偏斜。

【9】製其神:製約病人,使之聚精會神的意思。

針刺手法要正確,端正直下,不可歪斜。下針後,務必注視病人的雙目來控製其精神活動,使經氣運行通暢。

所謂三裏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10】者,舉膝分易見也。

【10】跗之:張介賓:“當作'附上’,即足陽明衝陽穴也。”

三裏穴,在膝下外側三寸之處。跗上穴,在足背上,舉膝易見之處。

巨虛者,蹺足獨陷者。下廉【11】者,陷下者也。

【11】下廉:指下巨虛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下巨虛穴

上巨虛穴下3寸。

 

下巨虛穴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9寸,條口下約1橫指,距脛骨前脊約1橫指處。當犢鼻與解溪穴的連線上取穴。

【解剖】

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特異性】小腸之下合穴。

【功用】調腸胃,通經絡,安神誌。

主治

①腹瀉、痢疾、小腹痛等胃腸病證。

②下肢痿痹。

③乳癰。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9寸,局部酸脹,向下擴散至足背。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鍾。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下肢癱瘓等。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泄痢膿血;配陽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巨虛穴,在蹺足時小腿外側肌肉凹陷之處。下廉穴,在小腿外側肌肉凹陷處的下方。

【譯文】

       黃帝問道:希望聽你講講對九針的解釋,以及虛實補瀉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針治虛證用補法,針下應有熱感,因為正氣充實了,針下才會發熱;邪氣盛滿用瀉法,針下應有涼感,因為邪氣衰退了,針下才會發涼。血液鬱積日久,要用放出惡血的方法來消除。邪盛用瀉法治療,就是出針後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得以外泄)。所謂徐而疾則實,就是慢慢出針,並在出針後迅速按閉針孔(使正氣充實不泄);所謂徐而疾則虛,就是快速出針,而在出針後不要立即按閉針孔(使邪氣得以外泄),實與虛的根據,是指氣至之時針下涼感與熱感的多少。若有若無,是說下針後經氣到來迅速而不易察覺。審察先後,是指辨別疾病變化的先後。辨別疾病的為虛為實,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醫生治病不可離開這個原則。若醫生不能準確地把握,那麽就會背離正確的治療法則。虛實補瀉的關鍵,在於巧妙地運用九針,因為九針各有不同的特點,適宜於不同的病證。針刺補瀉的時間,應該與氣的來去開闔相配合:氣來時為開可以瀉之,氣去時為闔可以補之。九針的名稱不同,形狀也各有所異,根據治療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補瀉作用。

       針刺實證須用瀉法,下針後應留針,待針下出現明顯的寒涼之感時,即可出針。針刺虛證要達到補氣的目的,待針下出現明顯的溫熱之感時,即可出針。經氣已經到來,應謹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變更手法。決定針刺的深淺,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內在外,針刺雖有深淺之分,但侯氣之法都是相同的。行針時,應似麵臨深淵、不敢跌落那樣謹慎小心。持針時,應象握虎之勢那樣堅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於其他事情,應該專心致誌觀察病人,不可左顧右盼。針刺手法要正確,端正直下,不可歪斜。下針後,務必注視病人的雙目來控製其精神活動,使經氣運行通暢。三裏穴,在膝下外側三寸之處。跗上穴,在足背上,舉膝易見之處。巨虛穴,在蹺足時小腿外側肌肉凹陷之處。下廉穴,在小腿外側肌肉凹陷處的下方。

 

 

針解篇第五十四(二)

3

【原文】

       帝曰:餘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1】,人齒麵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2】。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應地,人肝目應之九【3】。

【原文通解】

●帝曰:餘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

黃帝說:我聽說九針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合,請你講講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傳於後世,作為治病的常法。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岐伯說: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的形體也與自然界相應,針的式樣也是根據其所適應的不同病症製成的,所以有九針之名。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1】,人齒麵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2】。

【1】律:指六律。

【2】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人的九竅三百六十五絡分布全身,猶如地上的百川萬水,縱橫灌注於九野一樣。

人的皮膚在外,庇護全身,與天相應,肌肉柔軟安靜,如土地厚載萬物一樣,脈與人身體相應,筋約束周身,各部功能不同,猶如一年四季氣候各異,人的聲音與五音相應。人的髒腑陰陽之氣配合猶如六律六呂的高低有節;人的牙齒和麵目的排列猶如天上的星辰一樣;人的呼吸之氣猶如自然界的風一樣;人的九竅三百六十五絡分布全身,猶如地上的百川萬水,縱橫灌注於九野一樣。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所以九針之中,一(鑱)針刺皮,二(員)針刺肉,三(鍉)針刺脈,四(鋒)針刺筋,五(鈹)針刺骨,六(員利)刺調和陰陽,七(毫)針補益精氣,八(長)針驅除風邪,九(大)針通利九竅,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節間的邪氣。這就叫做不同的針有不同的功用和適應證。

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應地,人肝目應之九【3】。

【3】人肝目應之九:楊上善:“肝主於目,在天為日月,其數當九。”

人的心願意向與八風相應,人體之氣運行與天氣運行相應,人的發齒耳目五聲與五音六律相應,人體陰陽經脈運行氣血與大地江河百川相應,肝髒精氣通於兩目,目又屬於九竅,所以肝目與九數相應。

【譯文】

       黃帝說:我聽說九針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合,請你講講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傳於後世,作為治病的常法。

       岐伯說: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的形體也與自然界相應,針的式樣也是根據其所適應的不同病症製成的,所以有九針之名。人的皮膚在外,庇護全身,與天相應,肌肉柔軟安靜,如土地厚載萬物一樣,脈與人身體相應,筋約束周身,各部功能不同,猶如一年四季氣候各異,人的聲音與五音相應。人的髒腑陰陽之氣配合猶如六律六呂的高低有節;人的牙齒和麵目的排列猶如天上的星辰一樣;人的呼吸之氣猶如自然界的風一樣;人的九竅三百六十五絡分布全身,猶如地上的百川萬水,縱橫灌注於九野一樣。所以九針之中,一(鑱)針刺皮,二(員)針刺肉,三(鍉)針刺脈,四(鋒)針刺筋,五(鈹)針刺骨,六(員利)刺調和陰陽,七(毫)針補益精氣,八(長)針驅除風邪,九(大)針通利九竅,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節間的邪氣。這就叫做不同的針有不同的功用和適應證。人的心願意向與八風相應,人體之氣運行與天氣運行相應,人的發齒耳目五聲與五音六律相應,人體陰陽經脈運行氣血與大地江河百川相應,肝髒精氣通於兩目,目又屬於九竅,所以肝目與九數相應。

4

【補充注解】

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九竅之一也。一之九者。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也。)九竅三百六十五。(六節髒象論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製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士五節。以為天地久矣,是人之經脈有三百六十五穴。孫絡有三百六十五穴。溪穀之分。

        亦有三百六十五穴。節之交亦有三百六十五會。皆外通於九竅。內本於九髒者也。)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而上古書。姑且載之。以佇後之具本也。按王冰乃隋唐時人。為唐太仆令。注素問八十一篇。年八十餘。太宗幸其宅。自唐至今千有餘歲。一百二十四字中。又亡一字矣,盧良侯曰。一百二十四字。連九竅三百六十五七字在內。然其間尚有成句可意會者。惜乎蠹損之文。

      不模傳也。按此亦見太素卷十九。楊注已謂章句難分。)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一)

1

【題解】

     【0】長刺節:長,推廣,擴充。刺節,指針刺腧穴的方法。

 長,即廣的意思;刺,針刺;節,法度。本篇廣泛地論述各種疾病的針刺法度,所以篇名為“長刺節論”。篇中討論了頭痛、寒熱、癰腫、疝、積、痹、狂、麻風等病的針刺部位和針刺方法。

2

【原文】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1】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2】。

       陽刺【3】,入一傍四處【4】,治寒熱。深專者【5】刺大髒【6】,迫髒刺背,背俞也,刺之迫髒,髒會【7】,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8】而淺出血。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9】為故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腯【10】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傍四椎間,刺兩髂髎【11】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你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原文通解】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1】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2】

【1】藏: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雲:‘為針之’,無‘藏’字”。

【2】皮者道也:道;道路。皮膚為針刺出入的道路。

指皮膚是針刺必須通過的道路。

?精通針術的醫家,在尚未診脈之時,還需聽取病人的自訴。病在頭部,且頭痛劇烈,可以用針刺治療(在頭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針刺深淺須恰當,不要損傷骨肉與皮膚,雖然皮膚為針刺入必經之路,仍應注意勿使其受損。?

陰刺【3】,入一傍四處【4】。治寒熱,深專者【5】刺大髒【6】,迫髒刺背,背俞也。

【3】陰刺:當為陽刺。《甲乙經》:“陽刺者,正內一,傍內四。”

新校正雲:“……此陰刺疑是陽刺也”。

【4】入一傍四處:指中間正直針刺一次,左右斜刺四次。

【5】深專者:專:通“傳”。

是病邪深入,專攻內髒的意思。

【6】大髒:五髒的募穴。大藏:馬蒔注:“五藏為大髒,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髒也。”

【募穴】(front Mu point)是髒腑之氣輸注於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髒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髒腑所處部位相近。

       募穴可治療相關髒腑證,尤多用於治療六腑病證,常與背俞穴配合使用。

       十二募穴在胸腹部的位置,與相關髒腑在體內的位置大致對應。其中分布於任脈上的6個募穴為單穴,其餘為雙穴。

 募穴

 經穴分類名。或稱腹募。指髒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髒、心包絡及六腑各有募穴一個,如肺為中府,心為巨闕,肝為期門,脾為章門,腎為京門,心包為膻中,胃為中脘,膽為日月,大腸為天樞,膀胱為中極,小腸為關元,三焦為石門穴等。募穴多用以診斷和治療本髒腑病證。《素問·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又《太平聖惠方》:“募中府隱隱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臨床上募穴可與背俞穴配合應用,稱“俞募配穴”。

 分布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經者,有在他經者;有呈雙穴者,有為單穴者。分布於肺經的有本髒募中府;分布於膽經的有本腑募日月,腎髒募京門;分布於肝經的有本髒募期門,脾髒募章門;分布於胃經的有大腸募天樞。以上均為雙穴。其餘都分布於任脈,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闕;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門;小腸募關元;膀胱募中極。均為單穴。六腑病證多取募穴治療。

       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腸病多取天樞,膀胱病多取中極等。髒腑之氣與俞募穴是相互貫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與背俞穴有共同之處。募穴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與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謂之"俞募配穴"。同時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診察病證,作為協助診斷的一種方法。所謂"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

?陰刺之法,是中間直刺一針,左右斜刺四針,以治療寒熱的疾患。若病邪深入專攻內髒,當刺五髒的募穴;?

刺之迫髒,髒會【7】,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8】而淺出血。

【7】藏會:背部俞穴,是髒氣聚會之處。

【8】發針:指出針。

?邪氣進迫五髒,當刺背部的五髒俞穴,邪氣迫髒而針刺背俞,是因為背俞是髒器聚會的地方。待腹中寒熱消除之後,針刺就可以停止。針刺的要領,是出針使其稍微出一點血。?

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9】為故止。【9】內針:指進針。

?治療癰腫,應刺癰腫的部位,並根據其大小,決定針刺的深淺。刺大的癰腫,宜多出血,對小的深部癰腫要深刺,一定要端直進針,以達到病所為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腯【10】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傍四椎間,刺兩髂髎【11】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10】皮骨+盾: 《太素》作“腹齊”,楊上善注:“故小腸有積,刺於齊腹,下至少腹。”是腹齊當乙作“齊腹”。

指皮肉肥厚之處。

【11】兩髂髎(qiàliáo):指居髎穴。

 居髎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陽蹻、足少陽之會。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旋髂淺動、靜脈分支和旋股外側動、靜脈升支。主治腰腿痹痛,月經不調,帶下,疝氣,及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直刺1.5—2寸。

       (1)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屯居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維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屯居穴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足少陽陽蹺脈之會。本穴位處髖部肌肉豐滿之處,穴內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地部後氣化出大量陽氣,穴內氣血既為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同合陽穴於陽蹺脈的氣血之性,故為足少陽陽蹺脈之會.

功能作用

 利濕化氣。

 定位

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

淺部為闊筋膜,深部為臀中肌及臀小肌,淺層布有臀上皮神經和髂腹下神經外側皮支。深層有臂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和臂上神經。

 主治

   1.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證;

       2. 疝氣。

 操作

 直刺1.5—2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髖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

  配腎俞、環跳、委中主治腰腿痛;

        配大墩、中極主治疝氣。

 功效

 舒筋活絡,益腎強健。

 

?病在少腹而有積聚,應刺腹部皮肉豐厚之處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為止;再針第四椎間兩旁的穴位和髂骨兩策的居髁穴,以及機脅肋間的穴位,以引導腹中熱氣下行,則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

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應針刺少腹到兩大腿內側間以及腰部和髁骨間穴位,針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現熱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病在筋,筋脈拘攣,關節疼痛,不能行動,病名為筋痹。?

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應針刺在患病的筋上,由於筋脈在分肉之間,與骨相連,所以針從分肉間刺入,應注意不能刺傷骨。待有病的筋脈出現熱感,說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針刺。?

【譯文】

       精通針術的醫家,在尚未診脈之時,還需聽取病人的自訴。病在頭部,且頭痛劇烈,可以用針刺治療(在頭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針刺深淺須恰當,不要損傷骨肉與皮膚,雖然皮膚為針刺入必經之路,仍應注意勿使其受損。

       陽刺之法,是中間直刺一針,左右斜刺四針,以治療寒熱的疾患。若病邪深入專攻內髒,當刺五髒的募穴;邪氣進迫五髒,當刺背部的五髒俞穴,邪氣迫髒而針刺背俞,是因為背俞是髒器聚會的地方。待腹中寒熱消除之後,針刺就可以停止。針刺的要領,是出針使其稍微出一點血。

       治療癰腫,應刺癰腫的部位,並根據其大小,決定針刺的深淺。刺大的癰腫,宜多出血,對小的深部癰腫要深刺,一定要端直進針,以達到病所為止。

       病在少腹而有積聚,應刺腹部皮肉豐厚之處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為止;再針第四椎間兩旁的穴位和髂骨兩策的居髁穴,以及機脅肋間的穴位,以引導腹中熱氣下行,則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應針刺少腹到兩大腿內側間以及腰部和髁骨間穴位,針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現熱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脈拘攣,關節疼痛,不能行動,病名為筋痹。應針刺在患病的筋上,由於筋脈在分肉之間,與骨相連,所以針從分肉間刺入,應注意不能刺傷骨。待有病的筋脈出現熱感,說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針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