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176一180

(2023-11-03 16:19:44) 下一個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三)

 

圖片

 

【原文】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1】之溢也,名曰脾癉【2】。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3】。治之以蘭【4】,除陳氣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5】,咽為之使【6】。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原文通解】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1】之溢也,名曰脾癉【2】。

【1】五氣:指脾氣。張誌聰:“五氣者,土氣也。土位中央,在數為五……脾氣溢而證見於外竅也。”

【2】癉:熱的意思。

黃帝說:有患口中發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樣得的呢?

岐伯說:這是由於五味的經氣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

五味入於口,藏於胃,其精氣上輸於脾,脾為胃輸送食物的精華,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氣向上泛溢,就會使人口中發甜,這是由於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3】。治之以蘭【4】,除陳氣也。

【3】消渴:病名。症狀有口渴、易饑、小便多、消瘦。為內熱日久,傷及陰氣所致。

【4】蘭:指蘭草。

患這種病的人,必然經常吃甘美而肥膩的食物,肥膩能使人生內熱,甘味能使人中滿,所以脾運失常,脾熱上溢,就會轉成消渴病。本病可用蘭草治療,以排除蓄積鬱熱之氣。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黃帝說:有病口中發苦的,應取足少陽膽

經的陽陵泉治療仍然不愈,這是什麽病?是怎樣得的呢?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5】,咽為之使【6】。

【5】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張介賓:“肝者,將軍之官,謀略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夫謀略在肝,無膽不斷,故肝為中之將而取決於膽也。”

【6】咽為之使:肝膽之脈會於咽,所以咽部如同肝膽的信使。

岐伯說:病名叫膽癉。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諸謀慮取決於膽,咽部為之外使。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患者因屢次謀略而不能決斷,情緒苦悶,遂使膽失卻正常的功能,膽汁循經上泛,所以口中發苦。治療時應取膽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膽俞穴,這種治法。記載於《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譯文】

       黃帝說:有患口中發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樣得的呢?

       岐伯說:這是由於五味的經氣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癉。五味入於口,藏於胃,其精氣上輸於脾,脾為胃輸送食物的精華,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氣向上泛溢,就會使人口中發甜,這是由於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這種病的人,必然經常吃甘美而肥膩的食物,肥膩能使人生內熱,甘味能使人中滿,所以脾運失常,脾熱上溢,就會轉成消渴病。本病可用蘭草治療,以排除蓄積鬱熱之氣。

     黃帝說:有病口中發苦的,應取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治療仍然不愈,這是什麽病?是怎樣得的呢?

       岐伯說:病名叫膽癉。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諸謀慮取決於膽,咽部為之外使。患者因屢次謀略而不能決斷,情緒苦悶,遂使膽失卻正常的功能,膽汁循經上泛,所以口中發苦。治療時應取膽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膽俞穴,這種治法。記載於《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圖片

 

【原文】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1】也。身熱如炭,頸膺【2】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3】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4】,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餘【5】、二不足【6】?

      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7】,亦正死明矣。

【原文通解】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1】也。身熱如炭,頸膺【2】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

【1】不足:此指正氣不足。

【2】頸膺:咽喉與胸部。

黃帝說:有患癃病,一天要解數十次小便,這是正氣不足的現象。同時又有身熱如炭火,咽喉與胸膺之間有格塞不通的感覺,人迎脈躁動急數,呼吸喘促,肺氣上逆,這又是邪氣有餘的現象。

太陰脈【3】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

【3】太陰脈:即寸口脈。

寸口脈微細如頭發,這也是正氣不足的表現。這種病的原因究竟在哪裏?叫做什麽病呢?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4】,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4】厥:張介賓:“陰不入陽,故其盛在胃;陽不入陰,故太陰細微。病名曰厥者,陰陽皆逆也。”

 ▲岐伯說:此病是太陰脾髒不足,熱邪熾盛在胃,症狀卻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屬於不能治的死症。這就是所謂“五有餘、二不足”的證候。

帝曰:何謂五有餘【5】、二不足【6】?

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5】五有餘:指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

【6】二不足:指脈細微如發、小便一日數十次。

黃帝說:什麽叫“五有餘、二不足”呢?

岐伯說:所謂“五有餘”就是身熱如炭,喘息,氣逆等五種病氣有餘的證侯。所謂“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數十溲,脈微細如發兩種正氣不足證候。

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7】,亦正死明矣。    

【7】不表不裏:張介賓:“欲泄其邪,則陰虛於裏;欲補其虛,則陽實於外。救裏不可,治表亦不可。”

現在患者外見五有餘,內見二不足,這種病既不能依有餘而攻其表,又不能從不足而補其裏,所以說是必死無疑了。

【譯文】

       黃帝說:有患癃病,一天要解數十次小便,這是正氣不足的現象。同時又有身熱如炭火,咽喉與胸膺之間有格塞不通的感覺,人迎脈躁動急數,呼吸喘促,肺氣上逆,這又是邪氣有餘的現象。寸口脈微細如頭發,這也是正氣不足的表現。這種病的原因究竟在哪裏?叫做什麽病呢?

       岐伯說:此病是太陰脾髒不足,熱邪熾盛在胃,症狀卻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屬於不能治的死症。這就是所謂“五有餘、二不足”的證候。

       黃帝說:什麽叫“五有餘、二不足”呢?

       岐伯說:所謂“五有餘”就是身熱如炭,喘息,氣逆等五種病氣有餘的證侯。所謂“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數十溲,脈微細如發兩種正氣不足證候。現在患者外見五有餘,內見二不足,這種病既不能依有餘而攻其表,又不能從不足而補其裏,所以說是必死無疑了。

 

圖片

 

【原文】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1】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2】,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3】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4】者死。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1】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1】顛疾:即癲癇。一說為巔頂之疾,如頭痛等。

黃帝說:人出生以後就患有癲癇病的,病的名字叫什麽?是怎樣得的呢?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2】,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2】精氣並居:張介賓:“驚則氣逆而亂……氣亂則精亦隨之。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胎病,這種病是胎兒在母腹中得的,由於其母曾受到很大的驚恐,氣逆於上而不下,精也隨而上逆,精氣並聚不散,影響及胎兒故其子生下來就患癲癇病。

帝曰:有病痝然【3】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3】痝(máng)然:指麵部浮腫的樣子。

黃帝說:麵目浮腫,象有水狀,切按脈搏大而且緊,身體沒有痛處,形體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飯,或者吃的很少,這種病叫什麽呢?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4】者死。

帝曰:善。

【4】心氣痿:指心氣痿弱。

岐伯說:這種病發生在腎髒,名叫腎風。腎風病人到了不能吃飯,常常驚恐的階段,若驚後心氣不能恢複,心腎俱敗,神氣消亡,而為死症。

黃帝說:好。

【譯文】

       黃帝說:人出生以後就患有癲癇病的,病的名字叫什麽?是怎樣得的呢?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胎病,這種病是胎兒在母腹中得的,由於其母曾受到很大的驚恐,氣逆於上而不下,精也隨而上逆,精氣並聚不散,影響及胎兒故其子生下來就患癲癇病。

       黃帝說:麵目浮腫,象有水狀,切按脈搏大而且緊,身體沒有痛處,形體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飯,或者吃的很少,這種病叫什麽呢?

       岐伯說:這種病發生在腎髒,名叫腎風。腎風病人到了不能吃飯,常常驚恐的階段,若驚後心氣不能恢複,心腎俱敗,神氣消亡,而為死症。

        黃帝說:好。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一)

 

圖片

 

【題解】

      《素問》篇名。大奇是比較《奇病論》擴大的意思。本篇專論奇難疾病的脈症,並指出從脈象的變化認識疾病的機理。文中還把各髒腑經脈精氣不足而表現出的脈象及預後作了說明。

       本篇著重從脈象的變化來分析某些疾病的病機和預後,因所論述的亦都是比較特殊而少見的奇病、奇脈,擴大了上一篇“奇病論”的內容,故篇名“大奇論”。

 

圖片

 

【要點】

      (一)從論述脈象變化著手,分析了疝、瘕、腸澼、偏枯、暴厥等某些奇病的病機及其預後。

      (二)對心、肝、腎以及膽、胃、大腸、小腸等髒腑、經脈精氣衰敗而出現的十四種死證脈象作了形象化的說明,並預計了其相應的死期。

 

圖片

 

【原文】

         肝滿【1】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肺之雍【2】,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héng]大跛,易偏枯。

【原文通解】

●肝滿【1】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肺之雍【2】,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1】滿:指邪氣壅滯而滿實。

【2】雍:同壅。

肝經、腎經、肺經脹滿者,其脈搏必實,當即發為浮腫。肺脈壅滯,則喘息而兩脅脹滿。肺脈壅滯,則兩脅脹滿,睡臥時驚惕不安,小便不利。

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héng]大跛,易偏枯。

肺脈壅滯,則脅下至少腹部脹滿,兩側脛部粗細大小不同,患側脾脛腫大,活動受限,日久且易發生偏枯病。

【譯文】

          肝經、腎經、肺經脹滿者,其脈搏必實,當即發為浮腫。肺脈壅滯,則喘息而兩脅脹滿。肺脈壅滯,則兩脅脹滿,睡臥時驚惕不安,小便不利。肺脈壅滯,則脅下至少腹部脹滿,兩側脛部粗細大小不同,患側脾脛腫大,活動受限,日久且易發生偏枯病。

 

圖片

 

【原文】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肝脈騖暴【1】,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2】。

【原文通解】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肝脈騖暴【1】,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1】騖(wù)暴:迅速奔跑。

心脈滿大,是心經熱盛,耗劫肝陰,心神被傷,筋脈失養,故發生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症。肝脈小急,是肝血虛而寒滯肝脈,血不養心,筋脈不利,也能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肝脈的搏動急疾而亂,是由於受了驚嚇,如果按不到脈搏或突然出現失音的,這是因驚嚇一時氣逆而致脈氣不通不需治療,待其氣通即可恢複。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2】。

【2】瘕:病名,氣血積聚而成,有時在腹部可以摸到硬塊。

腎、肝、心三脈細小而急疾,指下浮取鼓擊不明顯,是氣血積聚在腹中,皆當發為瘕病。

【譯文】

心脈滿大,是心經熱盛,耗劫肝陰,心神被傷,筋脈失養,故發生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症。肝脈小急,是肝血虛而寒滯肝脈,血不養心,筋脈不利,也能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肝脈的搏動急疾而亂,是由於受了驚嚇,如果按不到脈搏或突然出現失音的,這是因驚嚇一時氣逆而致脈氣不通不需治療,待其氣通即可恢複。腎、肝、心三脈細小而急疾,指下浮取鼓擊不明顯,是氣血積聚在腹中,皆當發為瘕病。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二)

 

圖片

 

【原文】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1】,肺脈沉搏為肺疝【2】。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3】,二陽急為驚。

【原文通解】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和肝脈均見沉脈,為石水病;均見浮脈,為風水病;均見虛脈,為死症;均見小兒兼弦之脈,將要發生驚病。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1】,肺脈沉搏為肺疝【2】。

【1】心疝:指寒邪侵犯心經而成的疝病。

【2】肺疝:指寒邪侵犯肺經而成的疝病。

腎脈沉大急疾,肝脈沉大急疾,均為疝病。心脈搏動急疾流利,為心疝;肺脈沉而搏擊於指下,為肺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3】,二陽急為驚。

【3】癇厥:指昏迷不省人事。

太陽之脈急疾,是受寒血凝為瘕;太陰之脈急疾,是受寒氣聚為疝;少陰之脈急疾,是邪乘心腎,發為癇厥;陽明之脈急疾,是木邪乘胃,發為驚駭。

【譯文】

腎脈和肝脈均見沉脈,為石水病;均見浮脈,為風水病;均見虛脈,為死症;均見小兒兼弦之脈,將要發生驚病。腎脈沉大急疾,肝脈沉大急疾,均為疝病。心脈搏動急疾流利,為心疝;肺脈沉而搏擊於指下,為肺疝。

太陽之脈急疾,是受寒血凝為瘕;太陰之脈急疾,是受寒氣聚為疝;少陰之脈急疾,是邪乘心腎,發為癇厥;陽明之脈急疾,是木邪乘胃,發為驚駭。

 

圖片

 

【原文】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1】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濇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2】七日死。

【原文通解】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脾脈見沉而又有向外鼓動之象,是痢疾,為裏邪出表的脈象日久必然自愈。肝脈小而緩慢的,為痢疾邪氣較輕,容易治愈。

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1】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濇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2】七日死。

【1】血溫:尤怡:“'溫’當作'溢’……血既流溢,複見身熱,則陽過亢而陰受逼,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

【2】見:《甲乙經》卷九第一作“甚”。

腎脈沉小而動,是痢疾,或大便下血,若血熱身熱,是邪熱有餘,真陰傷敗,為預後不良的死症。心肝二髒所發生的痢疾,亦見下血,如果是兩髒同病的,可以治療,若其脈都出現小沉而澀滯的痢疾,兼有身熱的,預後多不良,如連續身熱七天以上,多屬死症。

【譯文】

       脾脈見沉而又有向外鼓動之象,是痢疾,為裏邪出表的脈象日久必然自愈。肝脈小而緩慢的,為痢疾邪氣較輕,容易治愈。腎脈沉小而動,是痢疾,或大便下血,若血熱身熱,是邪熱有餘,真陰傷敗,為預後不良的死症。心肝二髒所發生的痢疾,亦見下血,如果是兩髒同病的,可以治療,若其脈都出現小沉而澀滯的痢疾,兼有身熱的,預後多不良,如連續身熱七天以上,多屬死症。

 

圖片

 

【原文】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0】,瘖,三歲起【1】。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2】為常脈。

       脈至如喘【3】,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原文通解】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

胃脈沉而應指澀滯,或者浮而應指甚大,以及心脈細小堅硬急疾的,都屬氣血隔塞不通,當病偏枯半身不遂。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0】,瘖,三歲起【1】。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0】其從者:指男子發病在右側,女子發病在左側。

【1】起:指痊愈。

若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說話正常,舌體轉動靈活,可以治療,經過三十天可以痊愈。如果男病在右,女病在左,說話發不出聲音的,需要三年才能痊愈。如果患者年齡不滿二十歲,此為稟賦不足,不出三年就要死亡。▲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2】為常脈。

【2】懸鉤浮:張介賓:“懸者,不高不下,不浮不沉,如物懸空之義。謂脈浮鉤,而未失中和之氣也。”

脈來搏指有力,病見衄血而身發熱,為真陰脫敗的死證。若是脈來浮鉤如懸的,則是失血的常見之脈。

脈至如喘【3】,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3】脈至如喘:喘,通湍。脈至如喘,指脈來疾速

脈來喘急,突然昏厥,不能言語的,名叫暴厥。脈來如熱盛之數,得之暴受驚嚇,經過三四天就會自行恢複。

【譯文】

      胃脈沉而應指澀滯,或者浮而應指甚大,以及心脈細小堅硬急疾的,都屬氣血隔塞不通,當病偏枯半身不遂。若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說話正常,舌體轉動靈活,可以治療,經過三十天可以痊愈。如果男病在右,女病在左,說話發不出聲音的,需要三年才能痊愈。如果患者年齡不滿二十歲,此為稟賦不足,不出三年就要死亡。脈來搏指有力,病見衄血而身發熱,為真陰脫敗的死證。若是脈來浮鉤如懸的,則是失血的常見之脈。脈來喘急,突然昏厥,不能言語的,名叫暴厥。脈來如熱盛之數,得之暴受驚嚇,經過三四天就會自行恢複。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三)

 

圖片

 

【原文】

       脈至浮合【1】,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2】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脈至如火薪然【3】,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脈至如省客【4】,省客者,脈塞而鼓【5】,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6】而死;脈至如丸泥【7】,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8】而死;脈至如橫格【9】,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10】;脈至如弦縷【11】,是胞【12】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原文通解】

●脈至浮合【1】,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2】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1】浮合:形容脈象如水的波浪,忽分忽合,極難分辨清楚。

【2】予:語氣助詞,無義。

脈來如浮波之合,象熱盛時的數脈一樣急疾,一呼一吸跳動十次以上,這是經脈之氣均已不足的現象,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經過九十天就要死亡。

脈至如火薪然【3】,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

【3】如火薪然:形容脈象如新燃的火一樣,火勢旺盛。

脈來如新燃之火,臨勢很盛,這是心髒的精氣已經虛失,至秋末冬初野草幹枯的時候就要死亡。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脈來如散落的樹葉,浮泛無根,這是肝髒精氣虛極,至深秋樹木落葉時就要死亡。

脈至如省客【4】,省客者,脈塞而鼓【5】,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6】而死;

【4】省客:指脈如探視之客,忽來忽去。

【5】脈塞而鼓:指脈搏時而停止不動,時而應指有力。

【6】懸去棗華:懸,是花開;去,是花落;“華”,同“花”。棗花開的時候是初夏。

脈來如訪問之客,或來或去,或停止不動,或搏動鼓指,這是腎髒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花開落的時候,火旺水敗,就會死亡。

脈至如丸泥【7】,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8】而死;

【7】脈至如丸泥:張介賓:“丸泥者,泥彈之狀,堅強短澀之謂。”

【8】榆莢落:是指榆莢脫落的時候,即農曆三月。

脈來如泥丸,堅強短澀,這是胃腑精氣不足,在春末夏初榆莢枯落的時候就要死亡。

脈至如橫格【9】,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10】;

【9】橫格:形容脈象長而堅硬,如橫木在指下。

【10】禾熟而死:禾,指稻。禾熟而死,是說稻子成熟的時候,即秋天,就會死亡。

脈來如有橫木在指下,長而堅硬,這是膽的精氣不足,到秋後穀類成熟的時候,金旺木敗,就要死亡。

脈至如弦縷【11】,是胞【12】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11】弦縷:形容脈象緊急如弦,細小如縷。

【12】胞:男子指精室,女子指子宮。

脈來緊急如弦,細小如縷是胞脈的精氣不足,若患者反多言語,是真陰虧損而虛陽外現,在下霜時,陽氣虛敗,就會死亡;若患者靜而不言,則可以治療。

【譯文】

脈來如浮波之合,象熱盛時的數脈一樣急疾,一呼一吸跳動十次以上,這是經脈之氣均已不足的現象,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經過九十天就要死亡。脈來如新燃之火,臨勢很盛,這是心髒的精氣已經虛失,至秋末冬初野草幹枯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散落的樹葉,浮泛無根,這是肝髒精氣虛極,至深秋樹木落葉時就要死亡。脈來如訪問之客,或來或去,或停止不動,或搏動鼓指,這是腎髒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花開落的時候,火旺水敗,就會死亡。脈來如泥丸,堅強短澀,這是胃腑精氣不足,在春末夏初榆莢枯落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有橫木在指下,長而堅硬,這是膽的精氣不足,到秋後穀類成熟的時候,金旺木敗,就要死亡。脈來緊急如弦,細小如縷是胞脈的精氣不足,若患者反多言語,是真陰虧損而虛陽外現,在下霜時,陽氣虛敗,就會死亡;若患者靜而不言,則可以治療。

 

圖片

 

【原文】

       脈至如交漆【1】,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2】;脈至如頹土【3】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4】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脈至如懸雍【5】,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脈至如偃刀【6】,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熟【7】,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脈至如丸【8】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華【9】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10】,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原文通解】

●脈至如交漆【1】,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1】交漆:交,同絞。形容脈搏如絞濾漆汁,四麵流散。

脈來如交漆,纏綿不清,左右旁至,為陰陽偏敗,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三十日就會死亡。

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2】;

【2】韭(jiǔ)英而死:英,指葉子。韭英,就是韭菜葉子。韭英而死,意思是死亡的時間在能吃到新鮮韭菜的時候。

脈來如泉水上湧,浮而有力,鼓動於肌肉中,這是足太陽膀胱的精氣不足,症狀是呼吸氣短,到春天嚐到新韭菜的時候就要死亡。

脈至如頹土【3】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4】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3】頹(tuí)土:指朽土。形容脈象虛大而無力,按之即空。

【4】肌氣:脾主肌肉。肌氣,指脾髒的精氣。

脈來如傾頹的腐士,虛大無力,重按則無,這是脾髒精氣不足,若麵部先見到五色中的黑色,是土敗水侮的現象,到春天發生的時候,木旺土衰,就要死亡。

●脈至如懸雍【5】,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5】懸雍:指喉間的懸雍垂。形容脈象浮取更大,稍按即小。

如懸雍之上大下小,浮取揣摩則愈覺其大,按之益大,與筋骨相離,這是十二俞的精氣不足,十二俞均屬太陽膀胱經,故在冬季結冰的時候,陰盛陽絕,就要死亡。

脈至如偃刀【6】,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熟【7】,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6】偃(yǎn)刀:偃,即仰。形容脈象如仰起之刀口利銳而背堅厚,浮取小急,按之則堅大。

【7】菀(yù)熟:菀同“鬱”。熟同“熱”。菀熟就是鬱熱。

脈來如仰臥的刀口,浮取小而急疾,重按堅大而急疾,這是五髒鬱熱形成的寒熱交並於腎髒,這樣的病人盡能睡臥,不能坐起,至立春陽盛陰衰時就要死亡。

●脈至如丸【8】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8】如丸:短而小。

脈來如彈丸,短小而滑,按之無根,這是大腸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樹生葉的時候,火旺金衰,就要死亡。

脈至如華【9】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10】,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9】華:通花。張介賓:“如草木之死而輕浮柔弱也。”

【10】行立常聽:指行走站立常有幻覺出現好像聽到聲音。

脈來如草木之花,輕浮柔弱,其人易發驚恐,坐臥不寧,內心多疑,所以不論行走或站立時,經常偷聽別人的談話,這是小腸的精氣不足,到秋末陰盛陽衰的季節就要死亡。

【譯文】

       脈來如交漆,纏綿不清,左右旁至,為陰陽偏敗,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三十日就會死亡。脈來如泉水上湧,浮而有力,鼓動於肌肉中,這是足太陽膀胱的精氣不足,症狀是呼吸氣短,到春天嚐到新韭菜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傾頹的腐士,虛大無力,重按則無,這是脾髒精氣不足,若麵部先見到五色中的黑色,是土敗水侮的現象,到春天發生的時候,木旺土衰,就要死亡。如懸雍之上大下小,浮取揣摩則愈覺其大,按之益大,與筋骨相離,這是十二俞的精氣不足,十二俞均屬太陽膀胱經,故在冬季結冰的時候,陰盛陽絕,就要死亡。

  脈來如仰臥的刀口,浮取小而急疾,重按堅大而急疾,這是五髒鬱熱形成的寒熱交並於腎髒,這樣的病人盡能睡臥,不能坐起,至立春陽盛陰衰時就要死亡。脈來如彈丸,短小而滑,按之無根,這是大腸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草樹生葉的時候,火旺金衰,就要死亡。脈來如草木之花,輕浮柔弱,其人易發驚恐,坐臥不寧,內心多疑,所以不論行走或站立時,經常偷聽別人的談話,這是小腸的精氣不足,到秋末陰盛陽衰的季節就要死亡。

 

  脈解篇第四十九(一)

1

【題解】

       脈解文章出自《黃帝內經》主要講述了六經與月份的配合以及相應的月建、分析了四時陰陽盛衰與六經病變的關係、詳細解釋了六經病變的機理。

2

【要點】

        一、介紹了六經與月份的配合以及相應的月建。

       二、分析了四時陰陽盛衰與六經病變的關係。

       三、詳細解釋了六經病變的機理。

3

【原文】

       太陽所謂腫腰【1】脽(shuí)痛【2】者,正月太陽寅【3】,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椎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所謂強上引背【4】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所謂浮【5】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6】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7】而厥,則為喑俳【8】,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9】,言少陽盛也【10】,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所謂不可反側【11】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12】,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原文通解】

●太陽所謂腫腰【1】脽痛【2】者,正月太陽寅【3】,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椎痛也。

【1】腫腰:腰部腫脹。

【2】脽痛:脽,臀部。脽痛,即臀部疼痛。

【3】正月太陽寅:此為古代天文學的知識。以十二地支將地平方位進行分配。通過觀察北鬥七星鬥柄所指向的方位,來確定時令。即正月指向寅位,二月指向卯位,三月指向辰位,四月指向巳位,五月指向午位,六月指向未位,七月指向申位,八月指向酉位,九月指向戌位,十月指向亥位,十一月指向子位,十二月指向醜位,稱為月建。又正月為一年之首,太陽為三陽主氣,故三陽以太陽為首,所以正月屬太陽,月建在寅,所以說正月太陽寅。

太陽經有所謂腰腫和臀部疼痛,是因為正月屬於太陽,而月建在寅,正月是陽氣生發的季節,但陰寒之氣尚盛,當旺不旺,病及於經,故發生腰腫和臀部疼痛。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所謂強上引背【4】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4】強上引背:指腰脊強急而牽連背部。

病有陽氣不足而發為偏枯跛足的,是因為正月裏陽氣促使冰凍解散,地氣從下上出,由於寒冬的影響,陽氣頗感不足,若陽氣偏虛於足太陽經一側,則發生偏枯跛足的症狀。所謂頸項強急而牽引背部的,是因為陽氣劇烈的上升而爭引,影響於足太陽經脈,所以發生頸項強急。

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所謂出現耳鳴症狀的,是因為陽氣過盛,好象萬物向上盛長而活躍,盛陽循經上逆,故出現耳鳴。所謂陽邪亢盛發生狂病癲癇的,是因為陽氣盡在上部,陰氣卻在下麵,下虛而上實,所以發生狂病和癲癇病。

所謂浮【5】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6】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7】而厥,則為喑俳【8】,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5】浮:指逆氣上浮。

【6】入中:指進入內部的陽氣。

【7】內奪:即色欲過度,使精氣耗散的意思。

【8】喑俳(pái):指喑啞不能說話,四肢癱瘓或四肢軟弱不能活動的病變。多由腎精虧虛,導致腎氣厥逆所致。

所謂逆氣上浮而致耳聾的,是因為氣分失調,陽氣進入內部不能言語。若房事不節內奪腎精,精氣耗散而厥逆,就會發生瘖痱病,這是因為腎虛,少有病的精氣不至而發生厥逆。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9】,言少陽盛也【10】,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9】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足少陽經脈循脅裏,少陽經脈陰氣偏盛可致胸脅疼痛。

【10】少陽盛也:少陽在九月時氣盛,而九月月建為戌。

少陽所以發生心脅痛的症狀,是因少陽屬九月,月建在戌,少陽脈散絡心包,為心之表,九月陽氣將盡,陰氣方盛,邪氣循經而病,所以心脅部發生疼痛。

所謂不可反側【11】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12】,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11】反側:轉側。

【12】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九月陰氣漸盛,陰主藏主靜。陰氣盛則萬物潛藏不動,少陽經氣受其影響,所以不能轉側。

所謂不能側身轉動,是因為九月陰氣盛,萬物皆潛藏而不動,少陽經氣應之,所以不能轉側。所謂甚則跳躍,是因為九月萬物衰敗,草木盡落而墜地,人身的陽氣也由表入裏,陰氣旺盛在上部,陽氣向下而生長,活動於兩足,所以容易發生跳躍的狀態。

【譯文】

       太陽經有所謂腰腫和臀部疼痛,是因為正月屬於太陽,而月建在寅,正月是陽氣生發的季節,但陰寒之氣尚盛,當旺不旺,病及於經,故發生腰腫和臀部疼痛。病有陽氣不足而發為偏枯跛足的,是因為正月裏陽氣促使冰凍解散,地氣從下上出,由於寒冬的影響,陽氣頗感不足,若陽氣偏虛於足太陽經一側,則發生偏枯跛足的症狀。所謂頸項強急而牽引背部的,是因為陽氣劇烈的上升而爭引,影響於足太陽經脈,所以發生頸項強急。所謂出現耳鳴症狀的,是因為陽氣過盛,好象萬物向上盛長而活躍,盛陽循經上逆,故出現耳鳴。所謂陽邪亢盛發生狂病癲癇的,是因為陽氣盡在上部,陰氣卻在下麵,下虛而上實,所以發生狂病和癲癇病。所謂逆氣上浮而致耳聾的,是因為氣分失調,陽氣進入內部不能言語。若房事不節內奪腎精,精氣耗散而厥逆,就會發生瘖痱病,這是因為腎虛,少有病的精氣不至而發生厥逆。

       少陽所以發生心脅痛的症狀,是因少陽屬九月,月建在戌,少陽脈散絡心包,為心之表,九月陽氣將盡,陰氣方盛,邪氣循經而病,所以心脅部發生疼痛。所謂不能側身轉動,是因為九月陰氣盛,萬物皆潛藏而不動,少陽經氣應之,所以不能轉側。所謂甚則跳躍,是因為九月萬物衰敗,草木盡落而墜地,人身的陽氣也由表入裏,陰氣旺盛在上部,陽氣向下而生長,活動於兩足,所以容易發生跳躍的狀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