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瘧篇第三十六(一)
【導讀】
一、詳細討論以針刺方法治療各種瘧疾,並對瘧疾症狀做了具體描述。其中雖著重用針,但也提示對於正氣虛弱的病人,有時不宜用針,宜用藥物治療。
二、論述了瘧有六經瘧、五髒瘧、胃瘧等十二種,並說明根據經絡髒腑的體係而加以鑒別,臨床上掌握了這些發病規律,便於做出恰當的治療。
三、指出用針刺治療瘧疾,須根據瘧疾發作的不同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特別要注意在瘧疾發作之前,或發作時最先感覺到症狀的部位進行針刺。
【原文】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hè]熇[hè]暍暍【1】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郤中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yì],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2】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原文通解】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hè]熇[hè]暍暍【1】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郤中出血。
【1】暍暍(yē):形容熱勢極盛。
▲足太陽經的瘧疾,使人腰痛頭重,寒冷從脊背而起先寒後熱,熱勢很盛,熱止汗出,這種瘧疾,不易痊愈,治療方法,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yì],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3】,【2】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2】郤中:委中穴。
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膝後區,膕橫紋的中點,在膕窩正中,有膕筋膜;皮下有股膕靜脈,深層內側為膕靜脈,最深層為膕動脈;分布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主治腰及下肢病證;腹痛,急性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
【3】惕惕然:恐懼的樣子。
▲足少陽經的瘧疾,使人身倦無力,惡寒發熱都不甚厲害,怕見人,看見人就感到恐懼,發熱的時間比較長,汗出亦很多,治療方法,刺足少陽經。▲
【譯文】
足太陽經的瘧疾,使人腰痛頭重,寒冷從脊背而起先寒後熱,熱勢很盛,熱止汗出,這種瘧疾,不易痊愈,治療方法,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陽經的瘧疾,使人身倦無力,惡寒發熱都不甚厲害,怕見人,看見人就感到恐懼,發熱的時間比較長,汗出亦很多,治療方法,刺足少陽經。
【原文】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1】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2】。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大息【3】,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4】。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5】,刺足厥陰。
【原文通解】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1】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2】。
【1】灑淅:惡寒的樣子。
【2】跗上:指衝陽穴。
▲足陽明經的瘧疾,使人先覺怕冷,逐漸惡寒加劇,很久才發熱,退熱時便汗出,這種病人,喜歡亮光,喜歡向火取暖,見到亮光以及火氣,就感到爽快,治療方法,刺足陽明經足背上的衝陽穴。▲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大息【3】,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4】。
【3】大息:即太息,歎息。
【4】即取之:此下應有“足太陰”三字。
▲足太陰經的瘧疾,使人悶悶不樂,時常要歎息,不想吃東西,多發寒熱,汗出亦多,病發作時容易嘔吐,吐後病勢減輕,治療方法,取足太陰經的孔穴。▲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足少有病的瘧疾,使人發生劇烈嘔吐,多發寒熱,熱多寒少,常常喜歡緊閉門窗而居,這種病不易痊愈。▲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5】,刺足厥陰。
【5】悒(yì) 悒:不暢快的意思。
▲足厥有病的瘧疾,使人腰痛,少腹脹滿,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實非癃病,隻是小便頻數不爽,病人心中恐懼,氣分不足,腹中鬱滯不暢,治療方法,刺足厥有病。▲
【譯文】
足陽明經的瘧疾,使人先覺怕冷,逐漸惡寒加劇,很久才發熱,退熱時便汗出,這種病人,喜歡亮光,喜歡向火取暖,見到亮光以及火氣,就感到爽快,治療方法,刺足陽明經足背上的衝陽穴。
足太陰經的瘧疾,使人悶悶不樂,時常要歎息,不想吃東西,多發寒熱,汗出亦多,病發作時容易嘔吐,吐後病勢減輕,治療方法,取足太陰經的孔穴。
足少有病的瘧疾,使人發生劇烈嘔吐,多發寒熱,熱多寒少,常常喜歡緊閉門窗而居,這種病不易痊愈。
足厥有病的瘧疾,使人腰痛,少腹脹滿,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實非癃病,隻是小便頻數不爽,病人心中恐懼,氣分不足,腹中鬱滯不暢,治療方法,刺足厥有病。
刺瘧篇第三十六(二)
【原文】
肺瘧者,令人心寒【1】,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2】,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3】,刺足太陰。
腎瘧者,令人灑灑然【4】,腰脊痛,宛轉【5】,大便難,目眴[xuàn]眴[xuàn]然【6】,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者,令人且病【7】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8】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9】出血。
【原文通解】
●肺瘧者,令人心寒【1】,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1】 心寒:張介賓:“肺者,心之蓋也。以寒邪而乘所不勝,故肺瘧者令人心寒。”
▲肺瘧,使人心裏感到發冷,冷極則發熱,熱時容易發驚,好象見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療方法,刺手太陰,手陽明兩經。▲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心虐,使人心中煩熱得很厲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覺寒多而不太熱,治療方法,刺手少有病。▲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2】,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2】蒼蒼然:蒼蒼,深青色。蒼蒼然,形容麵色。
▲肝瘧,使人麵色蒼青,時欲太息,厲害的時候,形狀如死,治療方法,刺足厥有病出血。▲
●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3】,刺足太陰。
【3】鳴已汗出:張介賓:“寒已而熱,則脾氣行,故腸中鳴,鳴已則陽氣外達,故汗出而解也。”
▲脾瘧,使人發冷,腹中痛,待到發熱時,則脾氣行而腸中鳴響,腸鳴後陽氣外達而汗出,治療方法,刺足太陰經。▲
●腎瘧者,令人灑灑然【4】,腰脊痛,宛轉【5】,大便難,目眴[xuàn]眴[xuàn]然【6】,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4】灑灑然:形容寒冷的樣子。
【5】宛轉:難以轉側。
【6】眴[xuàn]眴[xuàn]然:視物不清 的樣子。
▲腎瘧,使人灑淅寒冷,腰脊疼痛,難以轉側,大便困難,目視眩動不明,手足冷,治療方法,刺足太陽、足少陰兩經。▲
●胃瘧者,令人且病【7】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8】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9】出血。
【7】且病:應為癉病。
【8】支滿:指脹滿,有支撐感。
【9】橫脈:指足內踝前橫行的足太陰經脈。
▲胃瘧,發病時使人易覺饑餓,但又不能進食,進食就感到腕腹脹滿膨大,治療方法,取足陽明、足太陰兩經橫行的絡脈,刺出其血。▲
【譯文】
肺瘧,使人心裏感到發冷,冷極則發熱,熱時容易發驚,好象見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療方法,刺手太陰,手陽明兩經。
心虐,使人心中煩熱得很厲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覺寒多而不太熱,治療方法,刺手少有病。
肝瘧,使人麵色蒼青,時欲太息,厲害的時候,形狀如死,治療方法,刺足厥有病出血。
脾瘧,使人發冷,腹中痛,待到發熱時,則脾氣行而腸中鳴響,腸鳴後陽氣外達而汗出,治療方法,刺足太陰經。
腎瘧,使人灑淅寒冷,腰脊疼痛,難以轉側,大便困難,目視眩動不明,手足冷,治療方法,刺足太陽、足少陰兩經。
胃瘧,發病時使人易覺饑餓,但又不能進食,進食就感到腕腹脹滿膨大,治療方法,取足陽明、足太陰兩經橫行的絡脈,刺出其血。
【原文】
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1】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2】。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凡治瘧,先發如食頃【3】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郤中盛經【4】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原文通解】
●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治療瘧疾,在剛要發熱的時候,刺足背上的動脈,開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熱退身涼;如瘧疾剛要發冷的時候可刺手陽明、太陰和足陽明、太陰的俞穴。▲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1】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1】五胠(qū)俞:膚,腋下脅上部位。五膚俞,脊背上五髒俞穴的兩旁,靠脅部的五個俞穴:魄戶穴、神堂穴、魂門穴、意舍穴、誌室穴。
▲如瘧疾病人的脈搏滿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針按五胠俞各取一穴,並根據病人形體的胖瘦,確定針刺出血的多少。▲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2】。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
【2】井:經脈所出的孔穴,是為井。即四肢最遠端的穴位。
▲如瘧疾病人的脈搏小實而急的,炙足脛部的少有病穴,並刺足指端的井穴。如瘧疾病人的脈搏滿大而急,刺背部俞穴,取五#俞、背俞各一穴,並根據病人體質,刺之出血。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
▲如瘧疾病人的脈搏緩大而虛的,就應該用藥治療,不宜用針刺。▲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3】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3】如食頃:一頓飯的時間。
▲大凡治療瘧疾,應在病沒有發作之前約一頓飯的時候,予以治療,過了這個時間,就會失去時機。▲
●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凡瘧疾病人脈沉伏不見的,急刺十指間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見皮膚上發出象赤小豆的紅點,應都用針刺去。▲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
▲上述十二種瘧疾,其發作各有不同的時間,應觀察病人的症狀,從而了解病屬於那一經脈。▲
●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郤中盛經【4】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4】盛經:血盛的經絡。
▲如在沒有發作以前約一頓飯的時候就給以針刺,刺一次病勢衰減,刺二次病就顯著好轉,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兩脈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血盛的經絡,刺出其血,並刺項部以下挾脊兩旁的經穴,這樣,病一定會痊愈。上麵所說的舌下兩脈,就是指的廉泉穴。▲
【譯文】
治療瘧疾,在剛要發熱的時候,刺足背上的動脈,開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熱退身涼;如瘧疾剛要發冷的時候可刺手陽明、太陰和足陽明、太陰的俞穴。如瘧疾病人的脈搏滿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針按五胠俞各取一穴,並根據病人形體的胖瘦,確定針刺出血的多少。如瘧疾病人的脈搏小實而急的,炙足脛部的少有病穴,並刺足指端的井穴。如瘧疾病人的脈搏滿大而急,刺背部俞穴,取五#俞、背俞各一穴,並根據病人體質,刺之出血。
如瘧疾病人的脈搏緩大而虛的,就應該用藥治療,不宜用針刺。大凡治療瘧疾,應在病沒有發作之前約一頓飯的時候,予以治療,過了這個時間,就會失去時機。凡瘧疾病人脈沉伏不見的,急刺十指間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見皮膚上發出象赤小豆的紅點,應都用針刺去。上述十二種瘧疾,其發作各有不同的時間,應觀察病人的症狀,從而了解病屬於那一經脈。如在沒有發作以前約一頓飯的時候就給以針刺,刺一次病勢衰減,刺二次病就顯著好轉,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兩脈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血盛的經絡,刺出其血,並刺項部以下挾脊兩旁的經穴,這樣,病一定會痊愈。上麵所說的舌下兩脈,就是指的廉泉穴。
刺瘧篇第三十六(三)
【原文】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郤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héng]痠[suān]痛甚, 按之不可,名曰胕髓【1】病,以鑱針【2】針絕骨出血,立已。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原文通解】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
▲凡刺瘧疾,必先問明病人發作時最先感覺症狀的部位,給以先刺。▲
●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如先發頭痛頭重的,就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郤中出血。
▲先發傾項脊背痛的,就先刺頸項和背部。先發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先發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陰、手陽明的十指見的孔穴。先發足脛#痛的,就先刺足陽明十趾間出血。▲
●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
▲風瘧,發作時是汗出怕風,可刺三陽經背部的俞穴出血。▲
●?[héng]痠[suān]痛甚, 按之不可,名曰胕髓【1】病,以鑱針【2】針絕骨出血,立已。
【1】胕髓:胕,通附。胕髓,指邪深藏於骨髓。
【2】镵(chán)針:古時九針之一,頭大而銳。
▲小腿疼劇烈而拒按的,名叫腑髓病,可用#針刺絕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
●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如身體稍感疼痛,刺至陰穴。但應注意,凡刺諸有病的井穴,皆不可出血,並應隔日刺一次。▲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瘧疾口不渴而間日發作的,刺足太陽經;如口渴而間日發作的,刺足少陽經;溫瘧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譯文】
凡刺瘧疾,必先問明病人發作時最先感覺症狀的部位,給以先刺。如先發頭痛頭重的,就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發傾項脊背痛的,就先刺頸項和背部。先發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發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陰、手陽明的十指見的孔穴。先發足脛#痛的,就先刺足陽明十趾間出血。風瘧,發作時是汗出怕風,可刺三陽經背部的俞穴出血。小腿疼劇烈而拒按的,名叫腑髓病,可用#針刺絕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如身體稍感疼痛,刺至陰穴。但應注意,凡刺諸有病的井穴,皆不可出血,並應隔日刺一次。瘧疾口不渴而間日發作的,刺足太陽經;如口渴而間日發作的,刺足少陽經;溫瘧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一)
【題解】
【1】厥:逆,不順的意思。
本篇是討論寒熱之氣在髒腑之間互相移傳而發生的各種病變。它一方麵說明寒熱之氣厥逆,可以為患多端;另一方麵也說明了髒腑之間有密切的聯係,髒腑有病,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變。
厥,逆也、氣逆也。本篇論述髒腑氣逆所致的寒熱相移各種病症,如癰腫、狂、鬲消、水、驚、衄、柔痓、腸澼、尿血等,故名篇。正如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所雲:“末有‘故得之氣厥也’,則凡寒熱相移,皆氣逆使然,故名篇。”
吳昆《素問吳注》:“厥,逆也。氣不順其常道,轉相移並,逆而為患也。”
張介賓《類經十五卷·疾病類四十六》:“厥者,氣逆也。此總結一篇之義,皆由氣逆所致。”
張誌聰《素問集注》:“邪在髒腑氣分,故外內相乘,則為寒熱之往來;髒腑相移,則為寒熱之氣厥,此在氣而不在經,故篇名《氣厥論》。”
高士宗《素問直解》:“五髒六腑,主十二經脈,一氣運行,環轉不息。髒腑不和則氣厥,氣厥則寒熱相移。寒熱相移,此皆得之氣厥,故帝問寒熱相移,伯舉而論之,終言得之氣厥也。”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厥者,逆也。本篇討論寒熱相移,皆由氣逆所致,故名。內容討論寒熱之氣在髒腑之間相移傳化而發生的病變,它一方麵說明寒熱之氣厥逆,可演變為種種疾病;另一方麵又說明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一髒有病,可影響其他髒腑。”
【導讀】
一、本篇是討論寒熱之氣在髒腑之間相移傳化而發生的各種病變。它一方麵說明寒熱之氣厥逆,可以為患多端;另一方麵也說明了髒腑之間有密切的聯係,髒腑有病,可以相互影響,互相傳變。
二、寒證和熱證既有本質的不同,又相互聯係,它們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表現為寒熱錯雜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出現寒證化熱、熱證化寒。所謂寒熱錯雜,是指同一個時間內,病人身上,既有寒證的表現,又有熱證的表現。
三、這種寒熱錯雜,既可表現為不同部位的寒熱錯雜,如上寒下熱,上熱下寒,表寒裏熱,表熱裏寒等,又可表現為同一個部位的寒熱錯雜,如寒熱錯雜於中焦之心下痞證。
四、由於寒熱錯雜,在治療時,就不能單用寒藥或單用熱藥,必須寒熱並用。如某些慢性胃病的心下痞寒熱錯雜於中焦的征候,就必須寒熱並用,這樣,才能達到寒能清熱,熱能散寒,達到熱清寒散的目的。寒熱轉化是疾屙性質的轉化,即在疾病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寒證可以轉化成熱證,熱證可以轉化成寒證。
五、實質上這是陰陽轉化在病理方麵的具體體現。熱證轉化為寒證即“重陽必陰”“熱極生寒”之意。寒證轉化成熱證,即“寒極生熱”“重陰必陽”之意。無論寒熱錯雜還是寒熱轉化,都給臨床治療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根據疾病性質的改變,而改變治療方藥,這樣,才能做到及時治療。否則,固執一方一藥,就會延誤病情。
【原文】
黃帝問曰:五髒六腑,寒熱相移【2】者何?
岐伯曰:腎移寒於肝【3】,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4】。心移寒於肺,肺消【5】;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6】;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7】,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五髒六腑,寒熱相移【2】者何?
【2】相移:相互轉移。
▲黃帝問道:五髒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曰:腎移寒於肝【3】,癰腫,少氣。
【3】肝:《太素》《甲乙經》皆作“脾”。
▲岐伯說:腎移寒於脾,則病癰腫和少氣。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4】。
【4】隔中:病名,胸中隔塞,而見飲食入而複吐出。
▲脾移寒於肝,則癰腫和筋攣。肝移寒於心,則病發狂和胸中隔塞。▲
●心移寒於肺,肺消【5】;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5】肺消:病名,消渴病的一種。
▲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症狀是飲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屬無法治療的死證。▲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6】;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7】,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6】湧水:病名。張介賓認為係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湧,泛於大腸。
【7】濯濯(zhuó):水激蕩聲,此指腸鳴。
▲肺移寒於腎,則為湧水;湧水病的症狀是腹部按之不甚堅硬,但因水氣留居於大腸,故快走時腸中濯濯鳴響,如皮囊裝水樣,這是水氣之病。▲
【譯文】
黃帝問道:五髒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腎移寒於脾,則病癰腫和少氣。脾移寒於肝,則癰腫和筋攣。肝移寒於心,則病發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症狀是飲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屬無法治療的死證。肺移寒於腎,則為湧水;湧水病的症狀是腹部按之不甚堅硬,但因水氣留居於大腸,故快走時腸中濯濯鳴響,如皮囊裝水樣,這是水氣之病。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二)
【原文】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1】。肺移熱於腎,傳為柔庢【2】。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胞【3】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麋。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4】,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以謂之食亦【5】。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膽移熱於腦,則辛頞【6】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7】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原文通解】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1】。
【1】鬲消:病名,膈消病。
▲脾移熱於肝,則病驚駭和鼻衄。肝移熱於心,則引起死亡。心移熱於肺,日久則為鬲消。▲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庢【2】。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2】柔庢(chì):痙病的一種,表現為筋脈拘急,項背強直,發熱汗出等。
▲肺移熱於腎,日久則為柔庢。腎移熱於脾,日久漸成虛損;若再患腸澼,便宜成為無法治療的死症。▲
●胞【3】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麋。
【3】胞:指精室和胞宮。
▲胞移熱於膀胱,則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熱於小腸,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糜爛。▲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4】,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以謂之食亦【5】。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4】虙(fú)瘕:瘕,腹部的積塊。積塊沉伏在內,成為虙瘕。
【5】食亦:病名。其證消穀善饑,而身體消瘦無力。
▲小腸移熱於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或為痔痔。大腸移熱於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胃移熱於膽,也叫做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6】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7】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6】辛頞(è):頞,指鼻梁。辛頞鼻梁內有辛辣感覺。
【7】衄衊(miè):衊,鼻出血之意。衄衊,皆指鼻出血。
▲膽移熱於腦,則鼻梁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症狀,是常鼻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兩目不明。以上各種病症,皆由於寒熱之氣厥逆,在髒腑中互相移傳而引起的。▲
【譯文】
脾移熱於肝,則病驚駭和鼻衄。肝移熱於心,則引起死亡。心移熱於肺,日久則為鬲消。肺移熱於腎,日久則為柔庢。腎移熱於脾,日久漸成虛損;若再患腸澼,便宜成為無法治療的死症。胞移熱於膀胱,則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熱於小腸,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糜爛。小腸移熱於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或為痔痔。大腸移熱於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胃移熱於膽,也叫做食亦。膽移熱於腦,則鼻梁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症狀,是常鼻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兩目不明。以上各種病症,皆由於寒熱之氣厥逆,在髒腑中互相移傳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