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熱篇第三十二(四)
【原文】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①,榮未交〔1〕②,曰今且得汗,待時〔2〕而已③;與厥陰〔3〕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④,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⑤。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⑥,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4〕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⑦。
【原文通解】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①,榮未交〔1〕②,曰今且得汗,待時〔2〕而已③;
【1】榮未交:交,當作“夭”。榮未交,是說色澤尚未出現衰敗之象,病氣尚淺,可用汗法。
【2】待時:等待髒氣當旺之時。
①榮,飾也,謂赤色見於顴骨如榮飾也。顴骨,謂目下當外眥也。太陽合火,故見色赤。(新校正雲:按楊上善雲:赤色榮顴者,骨熱病也。與王氏之注不同。)
②(新校正雲:按《甲乙經》《太素》作榮未夭,下文榮未交亦作夭。)
③榮一為營,字之誤也。曰者,引古經法之端由也。言色雖明盛,但陰陽之氣不交錯者,故法雲今且得汗之而已。待時者,謂肝病待甲乙,心病待丙丁,脾病待戊己,肺病待庚辛,腎病待壬癸,是謂待時而已。
▲太陽經脈之病,赤色出現於顴骨部的,這是熱病,若色澤尚未暗晦,病尚輕淺,至其當旺之時,可以得汗出而病愈。▲
●與厥陰〔3〕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④,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⑤。
【3】厥陰:《素問釋義》作“少陰”。
④外見太陽之赤色,內應厥陰之弦脈,然太陽受病,當傳人陽明,今反厥陰之脈來見者,是土敗而木賊之也,故死。然土氣已敗,木複狂行,木生數三,故期不過三日。
⑤病或為氣,恐字誤也。若赤色氣內連鼻兩傍者,是少陽之脈色,非厥陰色。何者?腎部近於鼻也。(新校正雲:詳或者欲改腎作鼻,按《甲乙經》、《太素》並作腎,楊上善雲:太陽,水也。厥陰,木也。水以生木,木盛水衰,故太陽水色見時,有木爭見者,水死。以其熱病內連於腎,腎為熱傷,故死。舊本〔守〕無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當從上善之義。)
▲若同時又見少陰經的脈證,此為木盛水衰的死證,死期不過三日,這是因為熱病已連於腎。▲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⑥,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⑥頰前,即顴骨下近鼻兩傍也。(新校正雲:按《甲乙經》《太素》前字作筋,楊上善雲:足少陽部在頰,赤色榮之,即知筋熱病也。)
▲少陽經脈之病,赤色出現於麵頰的前方,這是少陽經脈熱病,若色澤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淺,至其當旺之時,可以得汗出而病愈。
●與少陰〔4〕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⑦。
【4】少陰:《素問釋義》作“厥陰”。
⑦少陽受病,當傳人於太陰,今反少陰脈來見,亦土敗而木賊之也,故死不過三日,亦木之數然。(新校正雲:詳或者欲改少陰作厥陰按《甲乙經》《太素》作少陰楊上善雲:少陽為木,少陰為水,少陽色見之時,有少陰爭見者,是母勝子,故木死。王作此注亦非舊本及《甲乙經》《太素》並無期不過三日五[守]字,此是王氏足成此文也。)
▲若同時又見少陰脈色現於頰部,是母勝其子的死證,其死期不過三日。▲
【譯文】
太陽經脈之病,赤色出現於顴骨部的,這是熱病,若色澤尚未暗晦,病尚輕淺,至其當旺之時,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時又見少陰經的脈證,此為木盛水衰的死證,死期不過三日,這是因為熱病已連於腎。少陽經脈之病,赤色出現於麵頰的前方,這是少陽經脈熱病,若色澤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淺,至其當旺之時,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時又見少陰脈色現於頰部,是母勝其子的死證,其死期不過三日。
【原文】
熱病氣穴〔1〕:三椎下間〔2〕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3〕①。項上三椎,陷者中〔4〕也②。頰下逆顴為大瘕〔5〕,下牙車〔6〕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③。
【原文通解】
●熱病氣穴〔1〕:三椎下間〔2〕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1】氣穴:指穴位。
【2】三椎下間:指胸椎棘突下。
▲治療熱病的氣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熱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熱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熱病,第六脊椎下方主治脾熱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腎熱病。▲
●榮在骶也〔3〕①。項上三椎,陷者中〔4〕也②。
【3】榮在骶也:高士:“榮為陰,主下,若榮血之熱病,其穴在脊骨盡處,故曰榮在骶也。
【4】項上三椎陷者中:項部第三以下凹陷處中央部,指大椎穴。
①脊節之謂椎,脊窮之謂骶,言腎熱之氣,外通尾骶也。尋此文椎間所主神髒之熱,又不正當其髒俞,而雲主療,在理未詳。
②此舉數脊椎大法也。言三椎下間主胸中熱者,何以數之?言皆當以陷者中為氣發之所。
▲治療熱病,即取穴於上,以瀉陽邪,當再取穴於下,以補陰氣,在下取穴在尾骶骨處。項部第三椎以下凹陷處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開始。▲
●頰下逆顴為大瘕〔5〕,下牙車〔6〕為腹滿,顴後為脅痛。
【5】大瘕:泄瀉的一種。
【6】牙車:指頰車穴。
▲診察麵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頰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顴骨部,為有“大瘕泄”病;見赤色自頰下行至頰車部,為腹部脹滿;赤色見於顴骨後側,為脅痛;▲
●頰上者鬲上也③。
③此所以候麵部之色發,明腹中之病診。
赤色見於頰上,為病在膈上。
【譯文】
治療熱病的氣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熱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熱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熱病,第六脊椎下方主治脾熱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腎熱病。治療熱病,即取穴於上,以瀉陽邪,當再取穴於下,以補陰氣,在下取穴在尾骶骨處。項部第三椎以下凹陷處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開始。診察麵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頰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顴骨部,為有“大瘕泄”病;見赤色自頰下行至頰車部,為腹部脹滿;赤色見於顴骨後側,為脅痛;赤色見於頰上,為病在膈上。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一)
【注釋】
【1】評:評論,議論的意思。
【原文】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複熱〔2〕,而脈躁疾〔3〕,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4〕,交者死也①。
帝曰:願聞其說?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5〕②。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③。精勝,則當能食而不複熱。複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複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6〕也④。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7〕也⑤。且夫《熱論》〔8〕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⑥。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⑦。狂言者,是失誌〔9〕,失誌者死⑧。今見三死〔10〕,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⑨。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複熱〔2〕,而脈躁疾〔3〕,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2】汗出輒複熱:輒,即立刻。謂汗出熱退後又立即再度發熱。
【3】脈躁疾:謂陽邪入脈,脈象躁動不安而急數。
▲黃帝問道:有的溫熱病患者,汗出以後,隨即又發熱,脈象急疾躁動,其病勢不僅沒有因汗出而衰減,反而出現言語狂亂,不進飲食等症狀,這叫什麽病?▲
●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4〕,交者死也①。
【4】陰陽交:陰陽在此分別指陽熱邪氣和陰精正氣。交,交結,交爭。陰陽交,指陽熱邪氣入於陰分,邪正交結不解,正不勝邪的危重病證。
是指陽熱之邪深人陰分,交結不解,是一種邪熱亢盛,陰精枯竭的危重病證。
①交,謂交合,陰陽之氣不分別也。
▲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叫陰陽交,陰陽交是死症。▲
●帝曰:願聞其說?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5〕②。
【5】穀生於精:“於”為助詞,無義。即水穀是精氣化生之源。張介賓注:“穀氣內盛則生精,精氣外達則為汗”。
②言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人所以能夠出汗,是依賴於水穀所化生的精氣。▲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③。
③言初汗也。
▲水穀之精氣旺盛,便能勝過邪氣而出汗,現在邪氣與正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能夠得到汗出的是邪氣退而精氣勝。▲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複熱。複熱者,邪氣也。
▲精氣勝的應當能進飲食而不再發熱。複發熱是邪氣尚留。▲
●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複熱者,是邪勝也。
▲汗出是精氣勝邪,現在汗出後又複發熱,是邪氣勝過精氣。▲
●不能食者,精無俾〔6〕也④。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7〕也⑤。
【6】精無俾:俾,補充,補益之意。即精氣得不到補益充養。
【7】傾:傾倒,這裏有危險、敗壞的意思。
④無俾,言無可使為汗也。穀不化則精不生,精不化流,故無可使
⑤如是者,若汗出疾速留著而不去,則其人壽命立至傾危也。(新校正雲:詳病而留者,按王注病當作疾。又按《甲乙經》作而熱留者。)
▲不進飲食,則精氣得不到繼續補益,邪熱又逗留不去,這樣發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會立即發生危險。▲
●《熱論》〔8〕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⑥。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⑦。
【8】《熱論》:指《靈樞·熱病》篇或古經《熱論》。《熱病》調“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得其汗而脈靜者,生。”與本篇所載“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文意相近。
⑥《熱論》,謂上古《熱論》也。凡汗後脈當遲靜,而反躁急以盛滿者,是真氣竭而邪盛,故知必死也。
⑦脈不靜而躁盛,是不相應。
▲《熱論》中也曾說:汗出而脈仍躁盛,是死證。現在其脈象不與汗出相應,是精氣已經不能勝過邪氣,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顯的了。▲
●狂言者,是失誌〔9〕,失誌者死⑧。
【9】狂言者,是失誌:狂言亂語是神誌失常的表現。
⑧誌舍於精,今精無可使,是誌無所居,誌不留居則失誌也。
▲況且狂言亂語是神誌失常,神誌失常是死證。▲
●今見三死〔10〕,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⑨。
【10】三死:指汗出複熱而不能食、脈躁疾、狂言三症。楊上善《太素·熱病決》注:“汗出而熱不衰,死有三候:一不能食,而猶脈躁,三者失誌。汗出而熱,有此三死之候,未見一生之狀,雖差必死。”
⑨汗出脈躁盛,一死;不勝其病,二死;狂言失誌者,三死也。
▲現在已出現了三種死證,卻沒有一點生機,病雖可能因汗出而暫時減輕,但終究是要死亡的。▲
【譯文】
黃帝問道:有的溫熱病患者,汗出以後,隨即又發熱,脈象急疾躁動,其病勢不僅沒有因汗出而衰減,反而出現言語狂亂,不進飲食等症狀,這叫什麽病?
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叫陰陽交,陰陽交是死症。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人所以能夠出汗,是依賴於水穀所化生的精氣,水穀之精氣旺盛,便能勝過邪氣而出汗,現在邪氣與正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能夠得到汗出的是邪氣退而精氣勝,精氣勝的應當能進飲食而不再發熱。複發熱是邪氣尚留,汗出是精氣勝邪,現在汗出後又複發熱,是邪氣勝過精氣。不進飲食,則精氣得不到繼續補益,邪熱又逗留不去,這樣發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會立即發生危險。《熱論》中也曾說:汗出而脈仍躁盛,是死證。現在其脈象不與汗出相應,是精氣已經不能勝過邪氣,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顯的了。況且狂言亂語是神誌失常,神誌失常是死證。現在已出現了三種死證,卻沒有一點生機,病雖可能因汗出而暫時減輕,但終究是要死亡的。
【理論闡釋】
◆◆◆陰陽交的病機特點
本段經文對陰陽交的病機、症狀、預後進行了係統的論述,其中病機為重要方麵。從症狀分析:汗出轍複熱,是正不勝邪所致;不能食,說明裏熱燔灼,劫傷胃陰;狂言失誌,是由於腎精受損,陰精不足,熱擾神明;脈躁疾,是陰不製陽,邪熱充斥脈道。從預後看,熱留傷精“其壽可立而傾也”,說明病情嚴重、凶險,預後不良。整個疾病過程緊緊圍繞陽熱邪盛,陰精不足,陰精正氣不能製服陽熱邪氣這一病機來認識疾病的嚴重性,強調了陽邪與陰精雙方的勝負存亡在溫熱病轉歸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本段提出溫病邪留立傾與《素問·熱論》中所載的非兩感傷寒“熱雖甚不死”二者區別的關鍵在於病機不同。前者指在溫熱病的過程中,人體感受溫熱病邪,邪正交爭於骨肉之間,邪盛正虛,陰精正氣無力祛邪,汗出而邪熱不退的危重病理變化,治療頗為棘手;後者則指寒邪傷於肌表,衛氣鬱遏不得達表,邪盛正未衰的病理變化,此時若用發汗解表之法,邪隨汗解,則脈靜身涼,病即痊愈,如張介賓《類經·疾病類》說:“寒散則熱退,故雖甚不致死。”從中可知,“病機”是診治疾病的主要依據,治療溫熱病應謹守“陽盛精衰”這一基本病機,方能臨證不惑。◆◆◆
【臨證指要】
◆◆◆本段經文對後世溫病學派以很大啟迪。溫病學派一致認為汗出病減為佳兆,反之其證凶險。觀溫病危重證候,不外乎高熱反複,陰耗液枯,動風動血,熱擾神明等幾方麵。在本篇陽熱之邪須賴陰精以製勝的觀點啟發下,溫病學派結合臨床,製定出一係列相應的治療措施,將“保津液”列為溫病治療之首務,力倡“熱病以救陰為先”,提出“救陰以泄熱為要”的扶正祛邪兼治的基本法則,使溫病類似陰陽交的危重證候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臨床治療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宜方藥,如熱入營陰可用清營湯;熱陷心包,用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紫雪丹;熱閉心包兼腑實的,可用牛黃承氣湯;熱盛動風用羚羊鉤藤湯;後期熱灼真陰見證,可用黃連阿膠湯、加減複脈湯等。其總的治療精神是以清熱滋陰為主,這也是“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意義所在。◆◆◆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二)
【原文】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1〕也,病名曰風厥〔2〕。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巨陽主氣〔3〕,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裏也,得熱則上從之〔4〕,從之則厥也①。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裏刺之〔5〕,飲之服湯〔6〕②。
【原文通解】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黃帝說:有的病全身發熱,汗出,煩悶,其煩悶並不因汗出而緩解,這是什麽病呢?
●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1〕也,病名曰風厥〔2〕。
【1】厥:逆也,此指少陰之氣上逆。
【2】風厥:指風襲太陽,精虧不足,引動少陰虛火上逆而致汗出、發熱、煩悶不除的病證。
▲岐伯說:汗出而全身發熱,是因感受了風邪;煩悶不解,是由於下氣上逆所致, 病名叫風厥。▲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巨陽主氣〔3〕,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裏也,得熱則上從之〔4〕,從之則厥也①。
【3】巨陽主氣:足太陽經主宰全身陽經之氣,陽主表。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注:“巨陽主氣,氣言表也。”
【4】上從之:太陽與少陰相表裏,太陽受邪發熱,少陰虛火隨之上逆。
①上從之,謂少陰隨從於太陽而上也。
▲黃帝說:希望你能詳盡地講給我聽。
岐伯說:太陽為諸陽主氣,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陽首先感受風邪的侵襲。少陰與太陽相為表裏,表病則裏必應之,少陰手太陽發熱的影響,其氣亦從之而上逆,上逆便稱為厥。▲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裏刺之〔5〕,飲之服湯〔6〕②。
【5】表裏刺之:即瀉太陽,補少陰。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注:“陽邪盛者陰必虛,故當瀉太陽之熱,補少陰之氣,合表裏而刺之也。”
【6】飲之服湯:謂在表裏刺之的同時配合以湯藥內服。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注:“又當飲之以湯劑,以止逆上之腎氣,則可以治斯疾也。”
②謂瀉太陽,補少陰也。飲之湯者,謂止逆上之腎氣也。
▲黃帝說:怎麽治療呢?
岐伯說:治療時應並刺太陽、少陰表裏兩經,即刺太陽以瀉風熱之邪,刺少陰以降上逆之氣,並內服湯藥。▲
【譯文】
黃帝說:有的病全身發熱,汗出,煩悶,其煩悶並不因汗出而緩解,這是什麽病呢?
岐伯說:汗出而全身發熱,是因感受了風邪;煩悶不解,是由於下氣上逆所致, 病名叫風厥。
黃帝說:希望你能詳盡地講給我聽。
岐伯說:太陽為諸陽主氣,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陽首先感受風邪的侵襲。少陰與太陽相為表裏,表病則裏必應之,少陰手太陽發熱的影響,其氣亦從之而上逆,上逆便稱為厥。
黃帝說:怎麽治療呢?
岐伯說:治療時應並刺太陽、少陰表裏兩經,即刺太陽以瀉風熱之邪,刺少陰以降上逆之氣,並內服湯藥。
【理論闡釋】
◆◆◆關於風厥病名
風厥病名《內經》有三處提到,但這三處所指不同。
1、《素問·陰陽別論》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注:“二陽,胃與大腸也;一陰,肝與心主也。”張誌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注:“此厥陰風木厥逆之為病也,風木為病,幹及胃土,故名風厥”。即肝氣鬱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致噫、欠諸症。
2、《靈樞·五變》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肉不堅,腠(còu)理(中醫指人體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踈([shū]意思是古同“疏”、“疎”)也。”此指素體虛弱,衛外不固,易感風邪出現的病證。
3、本篇之風厥指太陽少陰並病,少陰虛火上逆的病證。
以上三篇所指風厥,病名雖同,其實各異。◆◆◆
【臨證指要】
◆◆◆本篇風厥病因為太陽受風所致,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襲表,故常多汗,汗多必耗陰精,太陽與少陰為表裏,陰傷精虧,邪入少陰,少陰經氣上逆,從而出現熱病變證,而有陰虛於裏,風襲於表的特點。當表裏兼治,扶正祛邪同用,針刺可選太陽經的風門穴和少陰經的太溪穴。藥物治療當滋陰解表,方選加減葳蕤湯之類。◆◆◆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三)
【原文】
帝曰:勞風〔1〕為病何如?
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2〕①。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3〕②,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③。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4〕④。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5〕⑤。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⑥。
【原文通解】
●帝曰:勞風〔1〕為病何如?
【1】勞風:楊上善《太素·熱病說》注:“勞中得風為病,名曰勞中,亦曰勞風。”即因勞而虛,因虛而感受風邪為勞風。
▲黃帝說:勞風的病情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2〕①。
【2】法在肺下:法,常也。肺下,指肺部。指勞風病位在肺部。
①從勞風生,故曰勞風。勞,謂腎勞也。腎脈者,從腎上貫肝膈,人肺中。故腎勞風生,上居肺下也。
▲岐伯說:勞風的受邪部位常在肺部。▲
●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3〕②,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③。
【3】強上冥視:於鬯《香草續較書》雲:“上,疑'工’字之誤。工,蓋'項’字之借。項諧'工’聲,故借工為'項’強工者,強項也”。強上,即項強。冥視,請視物不清。
②(新校正雲:按楊上善雲:強上,好仰也。冥視,謂合眼視不明也。又《千金方》冥視作目眩。)
③膀胱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人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今腎精不足,外吸膀胱,膀胱氣不能上營,故使人頭項強而視不明也。肺被風薄,勞氣上熏,故令唾出若鼻涕狀。腎氣不足,陽氣內攻,勞熱相合,故惡風而振寒。
▲其發病的症狀,使人頭項強直,頭昏眩而視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惡風而寒栗,這就是勞風病的發病情況。▲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俛仰〔4〕④。
【4】以救俛仰:俛,同“俯”。俯仰有兩種解釋,一指患者呼吸困難。尤在涇《醫學讀書記》說:“肺主氣而司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順利,故曰當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氣、散邪氣之謂乎。”二指項背強急,如高世拭《素問直解》注:“治之之法,當調和經脈以治俯仰,經脈調和,則俯仰自如,強上可愈。”兩說可並存。
④救,猶止也。俯仰,謂屈伸也。言止屈伸於動作,不使勞氣滋蔓。
▲岐伯說:首先應使其胸中通暢,俯仰自如。▲
●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5〕⑤。
【5】巨陽引:在足太陽經上取穴針刺,以引動經氣的治療方法。
【6】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精者,謂精氣旺盛之人。此謂年輕力壯,精氣充沛者,病愈快;中、老年人,精氣漸衰,轉愈日數延長。三日、五日、七日乃指病情緩解的大約日數。
吳崑:“巨陽與少陰腎為表裏,腎者精之府。精,陰體也,不能自行,必巨陽之氣引之,乃能施泄。故曰巨陽引精者,是為少壯之人也。水足以濟火,故三日可愈。中年者,精雖未竭,比之少壯則弱也,故五日可愈。老年之人,天癸竭矣,故雲不精,不精者,真陰衰敗,水不足以濟火,故治之七日始愈。”
⑤(新校正雲:按《甲乙經》作三日中若五日。《千金方》作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與此不同。)
▲腎經充盛的青年人,太陽之氣能引腎經外布,則水能濟火,經適當治療,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氣稍衰,須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氣已衰,水不濟火,須七日始愈。▲
●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⑥。
⑥巨陽者,膀胱之脈也。膀胱與腎為表裏,故巨陽引精也。巨,大也。然太陽之脈吸引精氣上攻於肺者三日,中年者五日,素不以精氣用事者七日,當咳出稠涕,其色青黃如膿狀。平調咳者,從咽而上出於口,暴卒咳者,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夫如是者,皆腎氣勞竭,肺氣內虛,陽氣奔迫之所為,故不出則傷肺也。肺傷則榮衛散解,魄不內治,故死。
(新校正雲:按王氏雲:卒暴咳者,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按《難經》七衝門無蓄門之名,疑是門。楊操雲:賁者膈也,胃氣之所出,胃出穀氣以傳於肺,肺在膈上,故胃為賁門。)
▲這種病人,咳出青黃色粘痰,其狀似膿,凝結成塊,大小如彈丸,應使痰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傷其肺,肺傷則死。▲
【譯文】
■黃帝說:勞風的病情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勞風的受邪部位常在肺部,其發病的症狀,使人頭項強直,頭昏眩而視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惡風而寒栗,這就是勞風病的發病情況。
黃帝說: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首先應使其胸中通暢,俯仰自如。腎經充盛的青年人,太陽之氣能引腎經外布,則水能濟火,經適當治療,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氣稍衰,須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氣已衰,水不濟火,須七日始愈。這種病人,咳出青黃色粘痰,其狀似膿,凝結成塊,大小如彈丸,應使痰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傷其肺,肺傷則死。■
【理論闡釋】
◆◆◆勞風的病因病機治療及預後
本病的病因病機是因勞受風,表邪未解,又入裏化熱,致使肺失清肅,痰熱壅滯因裏熱不除,俯仰不能,甚者會出現痰阻氣道之危候。太陽表邪入裏,但仍有部分表邪不散,故不但強上冥視,惡風振寒不解,還可致在表之邪再度入裏,化熱傷肺。治療時既要宣肺利氣,排除痰液,通暢氣道,“以救俛仰”,同時又要祛散表邪,通利經氣,亦即“巨陽引”,兩方麵同時並舉,使內外邪氣俱解,這是熱病變證表裏雙解的典型範例。這種全方位認識疾病情況並在治療時采取多方兼治的思路,給後世醫家以啟示,從而為諸多頗具成效的表裏雙解方劑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關於勞風的預後,本段提出兩點,第一與人體精氣盛衰,年齡大小有關。年輕氣血旺盛體質強壯者,抗邪有力,邪氣容易祛除,故病易愈,病程短,預後好;年老氣血不足體質較差者,抗病力弱,邪易乘虛內陷,故病難治,病程長,預後不良。第二與能否及時排除痰液有關,痰出邪去則正安,否則,痰阻氣道,蘊結為膿,傷肺而死。說明對危重病人不僅要及時正確地治療,更要注重隨時觀察病情。◆◆◆
【臨證指要】
◆◆◆本文所述勞風病因、病位、臨床表現及預後與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論述“肺癰”一病頗為相似。該篇雲:“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在治療上張仲景結合臨床實際,創桔梗湯解毒排膿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對痰閉氣阻,熱毒壅滯之“肺癰,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這些對臨床均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四)
【原文】
帝曰:有病腎風〔1〕者,麵胕痝〔2〕然壅〔3〕,害於言,可刺不①?
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4〕②。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幹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5〕,正偃則咳〔6〕,病名曰風水〔7〕,論在《刺法》〔8〕中③。
【原文通解】
●帝曰:有病腎風〔1〕者,麵胕痝〔2〕然壅〔3〕,害於言,可刺不①?
【1】腎風:謂風邪客腎,主水之功能失常所致麵目浮腫,妨害語言的一種疾病。
【2】胕痝:[fu mang]胕,同“浮”。王冰注:“然,腫起貌。壅,調目下座,如臥蠶形也。”
【3】壅:形容下眼瞼腫脹。
【4】害於言:指妨礙語言。王冰注:“腎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故妨害於語言。”
①痝然,腫起貌。壅,謂目下壅,如臥蠶形也。腎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故妨害於言語。
黃帝說:有患腎風的人,麵部浮腫,目下壅起,妨害言語,這種病可以用針刺治療嗎?
●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4〕②。
【4】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氣,病氣。至,考《易·坤卦》:“至哉坤元”注:“至,謂至極也。”極有“甚”義。故至指病情加重。句意為:腎之精氣不足,鳳邪侵裘而成腎風,腎風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則真氣愈虛,髒氣五日一周,複歸於腎,邪氣必隨之入腎,引起嚴重的變證。
②至,謂病氣來至也。然謂髒配一日,而五日至腎。夫腎已不足,風內薄之,謂腫為實,以針大泄,反傷髒氣,真氣不足,不可複,故刺後五日其氣必至也。
岐伯說:虛證不能用刺。如果不應當刺而誤刺,必傷其真氣,使其髒氣虛,五天以後,則病氣複至而病勢加重。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幹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
黃帝說:病氣至時情況怎樣呢?
岐伯說:病氣至時,病人必感到少氣,時發熱,時常覺得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中幹渴,小便色黃,目下浮腫,腹中鳴響,身體沉重,行動困難。
●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5〕,正偃則咳〔6〕,病名曰風水〔7〕,論在《刺法》〔8〕中③。
【5】正偃:偃,倒下。正偃,即仰臥,平臥。
【6】咳:《甲乙經》作“咳甚”。
【7】風水:指由腎風誤刺而引起的比腎風嚴重的水腫病。
【8】《刺法》:張介賓注:“即《水熱穴論》也。”
③《刺法》,篇名,今經亡。
如患者是婦女則月經閉止,心煩而不能飲食,不能仰臥,仰臥就咳嗽得很厲害,此病叫風水,在《刺法》中有所論述。
【譯文】
黃帝說:有患腎風的人,麵部浮腫,目下壅起,妨害言語,這種病可以用針刺治療嗎?
岐伯說:虛證不能用刺。如果不應當刺而誤刺,必傷其真氣,使其髒氣虛,五天以後,則病氣複至而病勢加重。
黃帝說:病氣至時情況怎樣呢?
岐伯說:病氣至時,病人必感到少氣,時發熱,時常覺得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中幹渴,小便色黃,目下浮腫,腹中鳴響,身體沉重,行動困難。如患者是婦女則月經閉止,心煩而不能飲食,不能仰臥,仰臥就咳嗽得很厲害,此病叫風水,在《刺法》中有所論述。
【理論闡釋】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臨床意義
本節經文,意在閘發風水病腎陰不足,水不製火,而發“時熱”的機理。就本篇而言,意在說明:精不勝邪,陰陽交爭不解的“陰陽交”;少陰之氣虛於內,風熱之邪勝於外的“風厥”;勞傷肺腎,複受風邪的“勞風”;不當刺而刺,損傷正氣,陰虛者陽必湊之的“腎風”,均由正不勝邪所致。但它的真正意義尚不止於此,它可以說明疾病發生的共同特征,從而閘明一個重要的發病學觀點: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在邪正鬥爭勝負中,正氣旺盛與否是決定發病與不發病的關鍵。這一觀點在《內經》多篇中反複強調,《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靈樞·百病始生》篇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相虛相得,乃客其形”,從而突出了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既然正氣的強弱可決定發病與不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