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111一115

(2023-11-02 12:04:22) 下一個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二)

 

圖片

 

【原文】

      帝曰:絡氣〔1〕不足,經氣〔1〕有餘,何如?

      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2〕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3〕①。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②。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4〕;經滿絡虛,刺陰灸陽〔5〕③。

      帝曰:何謂重虛④?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6〕,是謂重虛⑤。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7〕也;尺虛者,行步框然〔8〕⑥;脈虛者,不象陰也〔9〕⑦。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點評】

本段重點說明重實和重虛之證如何處理,並指出預後情況。

【原文通解】

●帝曰:絡氣〔1〕不足,經氣〔1〕有餘,何如?

【1】絡氣,與經氣相對應,行於絡脈之氣。人體有十二正經,外加任督二脈,這些經脈的走向大都是從頭至腳的,是縱向的。而絡脈,則多是橫向的。通常,經脈是主幹,而絡脈是支線。

黃帝道:絡氣不足,經氣有餘的情況怎樣?

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2〕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3〕①。

【2】脈口熱:應為寸口出現熱證。

【3】主病者:指生病的經絡。

①春夏陽氣高,故脈口熱尺中寒為順也。十二經十五絡,各隨左右而有太過不足,工當尋其至應以施針艾,故雲治主其病者也。

岐伯說:所謂絡氣不足,經氣有餘,是指寸口脈滑而尺膚卻寒。秋冬之時見這樣現象的為逆,在春夏之時就為順了,治療必須結合時令。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②。

② 秋冬陽氣下,故尺中熱脈口寒為順也。

黃帝道:經虛絡滿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所謂經虛絡滿,是指尺膚熱而盛滿,而寸口脈象遲而澀滯。這種現象,在春夏則死,在秋冬則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4〕;經滿絡虛,刺陰灸陽〔5〕③。

【4】【5】灸陰刺陽,刺陰灸陽:張景

嶽:“絡主陽經主陰,灸所以補,刺所以瀉也。

③ 以陰分主絡,陽分主經故爾。

黃帝道: 這兩種病情應怎樣治療呢?岐伯說:絡滿經虛,炙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炙陽。

帝曰:何謂重虛④?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6〕,是謂重虛⑤。

【6】脈氣上虛尺虛:《新校正》《甲乙經》作“脈虛氣虛尺虛。”

④ 此反問前重實也。重(chóng)虛:脈學名詞。指虛脈重見。《素問通評虛實論》:“脈氣上虛尺虛,是為重虛。"

⑤ 言尺寸脈俱虛。(新校正雲:按《甲乙經》作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此少一虛字,多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脈俱虛,則不兼氣虛也。詳前熱病氣熱脈滿為重實,此脈虛氣虛尺虛為重虛,是脈與氣俱實為重實,俱虛為重虛,不但尺寸俱虛為重虛也。

黃帝道:什麽叫重虛?

岐伯說:脈虛,氣虛,尺虛,稱為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7〕也;尺虛者,行步框然〔8〕⑥;脈虛者,不象陰也〔9〕⑦。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7】言無常:表現為病人語音低微,說話不能接續的現象。

【8】行步恇(kuāng)然:表現為兩腳發軟,步行無力。恇然,怯弱的樣子。

【9】不象陰也:是指血虛脈,搏沒有血液充盈的表現。

⑥寸虛則脈動無常,尺虛則行步愜然不足。(新校正雲:按楊上善雲:氣虛者,膻中氣不定[疑足〕也。王謂寸虛則脈動無常,非也。)

⑦ 不象太陰之候也。何以言之?氣口者,脈之要會,手太陰之動也。

黃帝道:怎樣辨別呢?

 岐伯說:所謂氣虛,是由於精氣虛奪,而語言低微,不能接續;所謂尺虛,是尺膚脆弱,而行動怯弱無力;所謂脈虛,是陰血虛少,不似有陰的脈象。所有上麵這些現象的病人,可以總的說一句,脈象滑利的,隨病可生,要是脈象澀滯,就要死亡了。

【譯文】

       黃帝道:絡氣不足,經氣有餘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所謂絡氣不足,經氣有餘,是指寸口脈滑而尺膚卻寒。秋冬之時見這樣現象的為逆,在春夏之時就為順了,治療必須結合時令。

       黃帝道:經虛絡滿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所謂經虛絡滿,是指尺膚熱而盛滿,而寸口脈象遲而澀滯。這種現象,在春夏則死,在秋冬則生。

       黃帝道: 這兩種病情應怎樣治療呢?岐伯說:絡滿經虛,炙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炙陽。

       黃帝道:什麽叫重虛?

       岐伯說:脈虛,氣虛,尺虛,稱為重虛。

       黃帝道:怎樣辨別呢?

       岐伯說:所謂氣虛,是由於精氣虛奪,而語言低微,不能接續;所謂尺虛,是尺膚脆弱,而行動怯弱無力;所謂脈虛,是陰血虛少,不似有陰的脈象。所有上麵這些現象的病人,可以總的說一句,脈象滑利的,隨病可生,要是脈象澀滯,就要死亡了。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三)

 

圖片

 

【原文】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①?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②。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1〕④。脈浮而澀〔2〕,澀而身有熱者死⑤。

帝曰:其形盡滿〔3〕何如?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4〕⑥。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點評】

與上段一起重點說明重實和重虛之證如何處理,並指出預後情況。

【原文通解】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①?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②。

①言氣熱脈滿,已謂重實,滑則從,澀則逆。今氣寒脈滿,亦可謂重實乎?其於滑澀生死逆從何如?

②逆,謂澀也。(新校正雲:詳王氏以逆為澀,大非。古文簡略,辭多互文,上言滑而下言逆,舉滑則從可知,言逆則澀可見,非謂逆為澀也。)

黃帝道:有一種病症,寒氣驟然上逆,脈象盛滿而實,它的預後怎樣呢?

岐伯說:脈時而有滑利之象的生;脈實而澀滯,這是逆象,主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1〕④。脈浮而澀〔2〕,澀而身有熱者死⑤。

【1】春秋則生,冬夏則死:是說疾病在春秋季節陰陽均衡,有治愈的希望;而在冬夏季節陰陽各有偏盛,就容易死亡。

【2】脈浮而澀:張琦:“此為陽病見陰脈。脈浮宜汗解,澀為血少,不能作汗,故死。

④ 大略言之,夏手足寒,非病也,是夏行冬令,夏得則冬死。冬脈實滿頭熱,亦非病也,是冬行夏令,冬得則夏亡。反多夏以言之,則皆不死。春秋得之,是病故生。死皆在時之孟月也。

⑤(新校正雲:按《甲乙經》移續於此,舊在後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對問義不相類,王氏頗知其錯簡,而不知皇甫士安嚐移附此也,今去後條,移從於此。)

黃帝道:有一種病證,脈象實滿,手足寒冷,頭部熱的預後又怎樣呢?

岐伯說:這種病人,在春秋之時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種脈象浮而澀,脈澀而身有發熱的,亦死。

帝曰:其形盡滿〔3〕何如?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4〕⑥。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3】形盡滿:是說身體腫脹的病變。

【4】尺澀而不應也:尺膚表現為枯澀,與脈象不相應對。

⑥形盡滿,謂四形髒盡滿也。(新校正雲:按《甲乙經》、《太素》澀作滿。)

 ▲黃帝道:身形腫滿的將會怎樣呢?

岐伯說:所謂身形腫滿的脈象急而大堅,而尺膚卻澀滯,與脈不相適應。像這樣的病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黃帝道:什麽叫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說:所謂從,就是手足溫暖;所謂逆,就是手足寒冷。

【譯文】

黃帝道:有一種病症,寒氣驟然上逆,脈象盛滿而實,它的預後怎樣呢?

岐伯說:脈時而有滑利之象的生;脈實而澀滯,這是逆象,主死。

黃帝道:有一種病證,脈象實滿,手足寒冷,頭部熱的預後又怎樣呢?

岐伯說:這種病人,在春秋之時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種脈象浮而澀,脈澀而身有發熱的,亦死。

黃帝道:身形腫滿的將會怎樣呢?

岐伯說:所謂身形腫滿的脈象急而大堅,而尺膚卻澀滯,與脈不相適應。像這樣的病情,從則生,逆則死。

黃帝道:什麽叫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說:所謂從,就是手足溫暖;所謂逆,就是手足寒冷。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四)

 

圖片

 

【原文】

       帝曰:乳子〔1〕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①?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②。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2〕,脈何如?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③。

       帝曰:腸澼〔3〕便血〔4〕,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5〕④。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⑤。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澼之屬〔6〕,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7〕⑥。

【點評】

此段重點說了兩種病,一種是小兒的發熱,還有一種就是瀉病,以及這兩種病的預後。

【原文通解】

●帝曰:乳子〔1〕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①?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②。

【1】乳子:一種解釋是指產後哺乳的時期,另一種是指嬰兒。

①懸,謂如懸物之動也。

② (新校正雲:按《太素》無手字,楊上善雲:足溫氣下,故生;足寒氣不下者,逆而致死。

黃帝道:乳子而患熱病,脈象懸小,它的預後怎樣?

岐伯說:手足溫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2〕,脈何如?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③。

【2】喘鳴肩息者:肩息,指呼吸困難,抬肩以助呼吸的狀態。哮喘病人或其它原因引起缺氧時均可出現這種情況。

③緩,謂如縱緩。急,謂如弦張之急。非往來之緩急也。《正理傷寒論》曰:緩則中風。故乳子中風,脈緩則生,急則死。

黃帝道:乳子而感受風熱,出現喘息有聲,張口抬肩症狀,它的脈象怎樣?

岐伯說:感受風熱而喘氣有聲,張口抬肩的,脈象應該實大。如果實大中具有緩和之氣的,尚有胃氣,可生;要是實大而弦急,是胃氣已絕,就要死亡。

帝曰:腸澼〔3〕便血〔4〕,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5〕④。

【3】腸澼(pì):病名。腸中有積滯而引起的各種病證。

【4】便血:大便帶血。

腸便血:腸遊,中醫古病證名,大便膿血之病證,可見於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痔漏等腸道疾病。見於中醫經典《內經》。澼,(音pi僻),便泄膿血。楊上善《太素·調陰陽》注雲:“澼,音僻,泄膿血也。"

【5】身熱則死,寒則生:熱為血敗,故死。寒為榮氣在,故生也。按:注非也。下利之病,多由七情鬱結,食飲內傷,積而未化,或腎虛氣衰,不能腐熟,以致成痢。若更外感風寒,又加身熱等證,有如傷寒,有如瘧狀。治此證者,單表外邪,則痢積逼迫,專攻痢積,則痢下裏虛,外邪乘虛而入愈深,治之最難,故多死者。

④ 熱為血敗,故死。寒為榮氣在,故生也。

黃帝道:赤痢的變化怎樣?

岐伯說:痢兼發熱的,則死;身寒不發熱的,則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⑤。

⑤陰病而見陽脈,與證相反,故死。

黃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變化怎樣?

岐伯說: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黃帝道:痢疾而下膿血的怎樣?

岐伯說:脈懸絕者死;滑大者生。

帝曰:腸澼之屬〔6〕,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7〕⑥。

6】腸澼之屬:屬,從屬,類,指腸澼這類的病。

【7】以髒期之:按五髒在五行所屬的日期推算。

⑥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是謂以髒期之。 

岐伯說:脈懸絕者死;滑大者生。

黃帝道:痢疾病,身不發熱,脈搏也不懸絕,預後如何?

岐伯說:脈搏滑大者生;脈搏懸澀者死。五髒病各以相克的時日而預測死期。

【譯文】

黃帝道:乳子而患熱病,脈象懸小,它的預後怎樣?

岐伯說:手足溫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黃帝道:乳子而感受風熱,出現喘息有聲,張口抬肩症狀,它的脈象怎樣?

岐伯說:感受風熱而喘氣有聲,張口抬肩的,脈象應該實大。如果實大中具有緩和之氣的,尚有胃氣,可生;要是實大而弦急,是胃氣已絕,就要死亡。

黃帝道:赤痢的變化怎樣?

岐伯說:痢兼發熱的,則死;身寒不發熱的,則生。

黃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變化怎樣?

岐伯說: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黃帝道:痢疾而下膿血的怎樣?

岐伯說:脈懸絕者死;滑大者生。

黃帝道:痢疾病,身不發熱,脈搏也不懸絕,預後如何?

岐伯說:脈搏滑大者生;脈搏懸澀者死。五髒病各以相克的時日而預測死期。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五)

 

圖片

 

【原文】

       帝曰:癲疾〔1〕何如?

       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①。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②。

       帝曰:消癉〔2〕虛實何如?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③。

       帝曰:形度〔3〕、骨度〔4〕、脈度〔5〕、筋度〔6〕,何以知其度也④?

       帝曰:春亟〔7〕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府;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⑤。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⑥,癰疽不得頃時回⑦。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陽傍三痏〔8〕與纓脈〔9〕各二⑧。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10〕各三⑨。暴癰筋緛〔11〕,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12〕,治在經俞⑩。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13〕也11,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12。霍亂,刺俞傍〔14〕五13,足陽明及上傍〔15〕三14。刺癇驚脈〔16〕五15,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16。

【點評】

本段詳細列舉了各種重病的診治方法。

【原文通解】

●帝曰:癲疾〔1〕何如?

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①。

【1】癲疾:此指癲癇。

①脈小堅急為陰,陽病而見陰脈,故死不治。(新校正雲:按巢元方雲:脈沉小急實死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黃帝道:癲疾的預後怎樣?

岐伯說:脈來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會自己痊愈;要是脈象小而堅急,是不治的死證。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②。

②以反證故。

黃帝問:癲疾脈象虛實變化怎樣?

岐伯說:脈虛的可治,脈實的主死。

帝曰:消癉〔2〕虛實何如?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③。

【2】消瘴(dān):病名,“三消”的統稱。

消癉(dàn),消渴病證之古稱,和西醫的糖尿病差不多。消瘴之病名,在《內經》全書共見17次,其中《素問》2次,《靈樞》15次,高於其他任何一種消渴病之名稱的使用頻率。秦漢時期,消瘴作為一種病名被廣泛認可和使用,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則有“肺消瘴”之病名。曆代醫家或多宗之而列“消障門”論述“三消證”,如明·樓英《醫學綱目·消癢門》:“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饑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縱覽《內經》全書發現,消瘴之病名,其義有二,(1)指消渴病之中消證,(2)指消渴病之三消證。

③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大,故不可治。(新校正雲:詳經言實大病久可治,注意以為不可治,按《甲乙經》《太素》、全元起本並雲可治。又按巢元方雲: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雲: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

黃帝問:消渴病脈象的虛實怎樣?

岐伯說:脈見實大,病雖長久,可以治愈;假如脈象懸小而堅,病拖長了,那就不可治療。

帝曰:形度〔3〕、骨度〔4〕、脈度〔5〕、筋度〔6〕,何以知其度也④?

【3】形度,診斷學名詞。形體盛衰的測度。可作為辨證施治的參考。《索問·通評虛實論》:“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4】骨度,骨骼長短和大小的度數,是古人測定人體周身部位和骨骼的長度、大小的標準數值,並可作為測量人體部位(主要是穴位)的重要參考依據。

【5】脈度,經脈長短的度數,也就是古人測定人體經脈長度的一種數據記錄。

【6】筋度,中醫古診法“五度”(或稱“十度”)之一。即衡量、測度筋的陰陽虛實。

④形度,具《三備經》。筋度脈度骨度,並具在《靈樞經》中。此問亦合在彼經篇首,錯簡也。一經以此問為《逆從論》首,非也。

形度、骨度、脈度、筋度:度,測量的意思。形度是測量形體的盛衰。骨度是測量骨骼的大小。脈度是測量經脈的長短。筋度是測量筋絡的強弱。

黃帝道:形度,骨度,脈度,筋度,怎樣才測量的出來呢?

帝曰:春亟〔7〕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府;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⑤。

【7】亟(ji):急。

⑤亟,猶急也。閉塞,謂氣之門戶閉塞也。

黃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經的絡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經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閉藏,人體的陽氣也閉藏在內,治病應多用藥品,少用針刺砭石。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8〕之謂也⑥,癰疽不得頃時回⑦。

【8】癰疽(yōnq jū),毒瘡,多而廣的叫痛,深的叫疽。這樣的毒瘡被現代醫學解釋為皮膚的毛寰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染所致的化膿性炎,病原菌為葡萄球菌。痛發於肌肉,紅腫高大,多屬於陽症,疽發於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屬於陰症。

⑥冬月雖氣門閉塞然癰疽氣烈,內作大膿,不急瀉之,則爛筋腐骨,故雖冬月,亦宜針石以開除之。

⑦所以癰疽之病,冬月猶得用針石何?此病頃時回轉之間,過而不瀉,則內爛筋骨,穿通髒腑。

但所謂少用針石,不包括癰疽等病在內,若癰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遲疑的。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陽傍三痏〔9〕與纓脈〔10〕各二⑧。

【9】痏(wěi):針刺一次叫一痏。

【10】纓脈:纓,頭部係冠帶的部位。纓脈,指胃經近纓之脈。

⑧但覺似有癰疽之候,不的知發在何處,故按之不應手也。乍來乍已,言不定痛於一處也。手太陰傍,足陽明脈,謂胃部氣戶等六穴之分也。纓脈,亦足陽明脈也。近纓之脈,故曰纓脈,纓謂冠帶也。以有左右,故雲各二。

癰毒初起,不知他發在何處,摸又摸不出,時有疼痛,此時可針刺手太陰經穴三次,和頸部左右各二次。

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11〕各三⑨。

【11】大骨之會:指手太陽小腸經的肩貞穴。

⑨大骨會,肩也。謂肩貞穴,在肩髃後骨解間陷者中。

生腋癰的病人,高熱,應該針足少陽經穴五次;針過以後,熱仍不退,可針手厥陰心包經穴三三次,針手太陰經的絡穴和大骨之會各三次。

暴癰筋緛〔12〕,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13〕,治在經俞⑩。

【12】緛:(ruǎn):攣縮。

【13】胞氣不足:胞,指膀胱。胞氣不足,就是指膀胱經氣不足。

⑩癰若暴發,隨脈所過,筋怒軟急,肉分中痛,汗液滲泄如不盡,兼胞氣不足者。悉可以本經脈穴俞補瀉之。(新校正雲:按此二條,舊散在篇中,今移使相從。)

急性的癰腫,筋肉攣縮,隨著癰腫的發展而疼痛加劇,痛得厲害,汗出不止,這是由於膀胱經氣不足,應該刺其經的俞穴。▲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14〕也11,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12。

【14】胃之募:指足陽明胃經的募穴中脘。

11太陽,為手太陽也。手太陽少[原作“太”,據下文改]陽經絡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中誥》曰:中,胃募也,居蔽骨與齊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脈所生。故雲經絡者,胃募也。(新校正雲:按《甲乙經》雲:取太陽經血者則已。無胃之募也等字。又楊上善注雲:足太陽。其說各不同,未知孰是。)

12謂取足少陰俞,外去脊椎三寸,兩傍穴各五痛也。少陰俞,謂第十四椎下兩傍、腎之俞也。(新校正雲:按《甲乙經》雲:用員利針,刺已如食頃久立已,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之。)

腹部突然脹滿,按之不減,應取手太陽經的絡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兩傍三寸的少陰腎於穴各刺五次,用員利針。

霍亂,刺俞傍〔15〕五13,足陽明及上傍〔16〕三14。

【15】俞傍:指腎俞兩旁誌室穴。

【16】足陽明及上傍:指胃俞穴及其上部的胃倉穴。

13霍亂者,取少陰俞傍誌室穴。(新校正雲:按楊上善雲:刺主霍亂輸傍五取之。)

14足陽明,言胃俞也。取胃俞,兼取少陰俞外兩傍向上第三穴,則胃倉穴也。

霍亂,應針腎俞旁誌室穴五次,和足陽明胃俞及胃侖穴各三次。

刺癇驚脈〔17〕五15,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16。

【17】刺癇驚脈五:針刺驚風病需要取五條經脈的穴位。

15謂陽陵泉,在膝上外陷者中也。

 16 經太陽,謂足太陽也。手太陰五,謂魚際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經太陽五,謂承山穴,在足腸下分肉間陷者中也。手少陰經絡傍者,謂支正穴,在腕後同身寸之五寸,骨上廉肉分間,手太陽絡別走少陰者。足陽明一者,謂解溪穴,在足腕上陷者中也。上踝五寸,謂足少陽絡光明穴。按《內經明堂》《中誥圖經》悉主霍亂。各具明文。(新校正雲:按別本注雲:悉不主霍亂,未詳所謂。又按《甲乙經》、《太素》刺癇驚脈五至此為刺驚癇,王注為刺霍亂者,王注非也。)

治療驚風,要針五條經上的穴位,取手太陰的經穴各五次,太陽的經穴各五次,手少陰通裏穴傍的手太陽經支正穴一次,足陽明經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陰經築賓穴三次。

【譯文】

黃帝道:癲疾的預後怎樣?

岐伯說:脈來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會自己痊愈;要是脈象小而堅急,是不治的死證。

 

黃帝問:癲疾脈象虛實變化怎樣?

岐伯說:脈虛的可治,脈實的主死。

黃帝問:消渴病脈象的虛實怎樣?

岐伯說:脈見實大,病雖長久,可以治愈;假如脈象懸小而堅,病拖長了,那就不可治療。

黃帝道:形度,骨度,脈度,筋度,怎樣才測量的出來呢?

黃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經的絡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經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閉藏,人體的陽氣也閉藏在內,治病應多用藥品,少用針刺砭石。但所謂少用針石,不包括癰疽等病在內,若癰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遲疑的。癰毒初起,不知他發在何處,摸又摸不出,時有疼痛,此時可針刺手太陰經穴三次,和頸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癰的病人,高熱,應該針足少陽經穴五次;針過以後,熱仍不退,可針手厥陰心包經穴三三次,針手太陰經的絡穴和大骨之會各三次。急性的癰腫,筋肉攣縮,隨著癰腫的發展而疼痛加劇,痛得厲害,汗出不止,這是由於膀胱經氣不足,應該刺其經的俞穴。腹部突然脹滿,按之不減,應取手太陽經的絡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兩傍三寸的少陰腎於穴各刺五次,用員利針。霍亂,應針腎俞旁誌室穴五次,和足陽明胃俞及胃侖穴各三次。治療驚風,要針五條經上的穴位,取手太陰的經穴各五次,太陽的經穴各五次,手少陰通裏穴傍的手太陽經支正穴一次,足陽明經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陰經築賓穴三次。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六)

 

圖片

 

【原文】

       凡治消癉、仆擊〔1〕、偏枯〔2〕、痿厥〔3〕、氣滿發逆〔4〕,甘[守]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5〕,內氣暴薄〔6〕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7〕也。蹠跛〔8〕,寒風濕之病也①。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髒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②。

【點評】

與上段共同詳細列舉了各種重病的診治方法。

【原文通解】

●凡治消癉、仆擊〔1〕、偏枯〔2〕、痿厥〔3〕、氣滿發逆〔4〕,甘[守]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

【1】仆擊:突然仆倒的意思,此處指中。

又名擊仆,指突然仆倒的病症,即卒中。

由人體正氣先虛,而為邪風入中所致。

【2】偏枯:指半身不遂。

【3】痿厥,病證名。痿病兼見氣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為主證。

【4】氣滿發逆:氣急而粗,發為喘逆。

凡診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粗急發喘逆等病,如肥胖權貴人患這種病,則是由於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凡是鬱結不舒,氣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憂鬱所引起的。

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5〕,內氣暴薄〔6〕也。

【5】偏塞閉不通:指九竅閉塞不通。

【6】薄:迫。

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聾,大小便不通,都是因為情誌驟然激蕩,陽氣上迫所致。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7〕也。蹠跛〔8〕,寒風濕之病也①。

【7】瘦留著:指邪留著不去,導致形體消瘦。

【8】蹠(zhí)跛:行步不正而偏廢的意思。足部病變而致跛行

① 消,謂內消。癉,謂伏熱。厥,謂氣逆。高,膏也。梁,梁字也。蹠,謂足也夫肥者令人熱中,甘者令人中滿,故熱氣內薄,發為消渴偏枯氣滿逆也。逆者,謂違背常候,與平人異也。然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閉,氣脈斷絕,而上下不通也氣固於內,則大小便道偏不得通泄也。何者?髒腑氣不化,禁固而不宣散,故爾也外風中人,伏髒不去,則陽氣內受,為熱外燔,肌肉消爍,故留薄肉分消瘦,而皮膚著於筋骨也。濕勝於足則筋不利,寒勝於足則攣急,風濕寒勝則衛氣結聚,衛氣結聚則肉痛,故足跛而不可履也。

有的病不從內發,而由於外中風邪,因風邪留戀不去,伏而為熱,消爍肌肉,著於肌肉筋骨之間。有的兩腳偏跛,是由於風寒濕侵襲而成的疾病。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髒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黃帝道:黃疸、驟然的劇痛、癲疾、劂狂等證,是由於經脈之氣,久逆於上而不下行所產生的。五髒不和,是六腑閉塞不通所造成的。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②。

②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然久厥逆而不下行,則氣怫積於上焦,故為黃疸暴痛,癲狂氣逆矣。食飲失宜,吐利過節,故六腑閉塞,而令五髒之氣不和平也。腸胃否塞則氣不順序,氣不順序則上下中外,互相勝負,故頭痛耳鳴,九竅不利也。

五髒不和,是六腑閉塞不通所造成的。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的病變所引起的。

【譯文】

診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粗急發喘逆等病,如肥胖權貴人患這種病,則是由於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鬱結不舒,氣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憂鬱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聾,大小便不通,都是因為情誌驟然激蕩,陽氣上迫所致。有的病不從內發,而由於外中風邪,因風邪留戀不去,伏而為熱,消爍肌肉,著於肌肉筋骨之間。有的兩腳偏跛,是由於風寒濕侵襲而成的疾病。

黃帝道:黃疸、驟然的劇痛、癲疾、劂狂等證,是由於經脈之氣,久逆於上而不下行所產生的。五髒不和,是六腑閉塞不通所造成的。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的病變所引起的。

 

圖片

 

總結

 按本簡的論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寧肯調10個實症的,也不願意調一個虛症的。究其原因,實症的人,大多是因飲食不節和起居無度造成的,這類人,隻要管住嘴,同時通過刮痧、拔罐、按摩等手法,把經絡打通一泄即可。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實症的人,大多脾胃功能不錯,如果飲食不節,可能好的壞的都會吃進去,這樣,容易把經絡堵住。經絡一堵,病就來了,比如,高血壓,這就屬於典型的上實下虛症,關鍵點就是中焦堵了。因此,隻要把中焦打通,氣血上下運轉上,血壓就會下來。

      郝萬山在央視百家講壇裏,講了一個故事,說是在捷克給病人耳朵放血,血壓立刻就降下來了,西醫大為稱奇,感覺不可思議。其實,這種放血降壓的做法原理很簡單,也沒什麽了不起的。但是,這種方法隻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因為,耳朵位於人體上部,也算是肢體的末端,高血壓屬於上實下虛症,你在最上端給他一放血,就等於“揚湯止沸”,血壓當然會降下來啊。但是,他的中焦堵的問題沒有解決,降下來的血壓,過一段時間還會繼續升上去。因此,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把中焦打通,這叫“釜底抽薪”,這才是治本。

       虛症的人,要不先天就是脾胃功能差,要不就是後天把脾胃功能給整壞了,這類人,雖然壞的東西吃不進去,好的東西也吃不進去,所以,這類人就屬於“精氣奪”。有一個30多歲的女客戶,很是瘦弱,一身的病,看遍了中西名醫,都無法解決。調理了一段時間脾胃功能有所恢複,很多的病症都有緩解。但離徹底恢複健康還是有差距為什麽呢?"精氣奪”也。

       寧調10個實症,不調1個虛症,因為“精氣奪”。這就是虐症難調的原因。這裏奉勸網友,一定要養護好自己的脾胃,否則以後調理起來很困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