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篇】無心

(2023-10-28 18:31:31) 下一個

【原文】天機恒,未始難遂也。

 

群書【釋譯】天機是恒定的,人心永遠難以滿足。人心為何永遠無法滿足?因為人的思想在五玄,高於時間。所以就算把整個宇宙都給人,人也不會滿足。

風之光注:人心,妙就妙在這個,難以滿足。魔性旺的人,欲望難以滿足,神性旺的人,境界永無止境,故而神之極,無極也。

 

【原文】煥者聚神,傷痕散神,君子無心始為美馨。

 

群書【釋譯】人風光則元神強大,不風光則元神散,聖人要用無為跳出這個圈子。做到不強不弱,因為“太煥”與“太傷”都會影響理智。隻有正常狀態才清醒。有個億萬富翁,做事很有信心,屁股後麵跟著一群阿諛奉承之徒,而他一直也很順利,基本上做什麽都賺錢。有一天在高速公路上,前麵一輛大貨車,實際上超車距離與時間都不夠,但億萬富翁過於自信,最終車禍身亡。

還有個例子:有個人參加舉重比賽,教練告訴他可以舉起150公斤,但他每次試舉都隻有144公斤。結果大賽時,才舉起140公斤。因為他感覺他舉不起來。太自信與太不自信都會影響理智,隻有正常狀態是最佳的。
 

【原文】無心非愚,興旺非福,冠彩以定,中和至勝也。

 

群書【釋譯】《無心經》不是讓人沒想法,不思考。這世上好事壞事都會有,需要平和麵對罷了。這與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比較接近,但又不太一樣。中庸有守本分的思想在裏麵,《無心經》更貼近自然之境。

 

【原文】觀世之象,昭然明心矣。上上之境,上人之境,始於道,至理簡然至情重也。

 

群書【釋譯】上上的心境,上上的聖人,都來自對世間萬物的經曆與理解。如果對萬物無情是做不到真正的“無心”,先要有情最後才能看穿。所以無情不是最高境界。綜合有情有道才是真正的纖塵不染、萬物不沾。

佛家所說的萬物皆空,實際上是種心態。《無心經》中說的是種境界,是經過世間磨練後的一種境界。有跟無,都不是最高。

 

【原文】故聖人識禍害而助力,明其機而無心哉!

 

群書【釋譯】所以聖人明白痛苦,因為自己痛過,知道沒好結果也會去助人。這話實際在說,經曆過才知道滄桑。從有到無的境界,才會高。這實際上在講修持之道。什麽都不經曆就求道,隻會一無所得。出生就萬物皆空,那所謂的空就是欲望,是懶罷了。
 

【原文】心省於物,始欲無。物生於然。求心者,始無心者可求。修世者,以無之道而求之焉。非修世而求之。有心,無心,心存者滅,心生者消。

 

群書【釋譯】懂得大道至深是很難的境界。一味地去求得就有了欲望,與道法自然是相背離的。修世之人,如果一味為了修世功法而修行,那也是不能得到正果的。有欲念,易喜怒哀樂,同樣難以精進,充其量是個易相大師。

真正的修為是無為無名的。有心在則萬物變化,無心在則萬法自然。這與佛家強調的一味行善也不同。世人學佛念經想的是長命百歲改變命運,這與最初的道是相背離的。因為想改變,本身就是一種欲望。同理,天天萬物皆空地念著,本身就是一種有,又何來空。
 

【原文】天星變而人元消,人心變則天地改,故為定數。不立,不能,不退,不消,不進,不離。

 

群書【釋譯】天相變了,人會變。人變了,天地才變,這是個定數。不立,沒有立場。不能,不發表觀點。不退,不退懼。不消,不失去理智。不進,不認死理。不離,不離世之本原。

 

【原文】觀天之數,盡消者,孰餘幾人乎!

 

群書【釋譯】看天地之數啊,能真正做到消魔的,又有幾個人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