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一號

寡淡的水,加上些許誘因,有了足夠的時間,就變成了酒。
正文

朝鮮的軍事分界線

(2023-08-08 14:41:27) 下一個

有一種習慣的說法,說朝鮮戰爭始於三八線,又止於三八線。此說法並不準確。

三八線是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國為在朝鮮接受日本投降而在朝鮮中部劃定的一個受降區分界線。而後美蘇兩國又在三八線南北各自扶植了親己方的政權。因為意識形態和政權體製完全不同,使南北雙方處於嚴重對立的狀態,雙方沿此分界線一直衝突不斷。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北朝鮮政府聲稱受到南朝鮮軍隊在三八線附近的武裝襲擊,在趕走入侵者之後,要向南朝鮮發動反擊。北朝鮮軍隊出動近九萬人,分六路,在坦克引導下,越過三八線,向南朝鮮發起全麵進攻。朝鮮戰爭由此開始。

然而,一九五三年朝鮮戰爭停戰時所達成的軍事分界線,卻並不在三八線上,而是大體上沿著一條所謂“堪薩斯線——懷俄明線”的走向,由西向東貫穿朝鮮半島。這條戰線的始作俑者,是時任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美國陸軍中將馬修-李奇微。

一九五一年二月,中朝方麵發動的第四次戰役結束,部隊開始北撤。聯合國軍在李奇微指揮下,開始反擊,緊隨中朝軍隊之後向北推進,接近了三八線。在此情況下,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認為在軍事上對中朝軍隊保持壓力,會有利於迫使對方同意坐下來談判。但對是否再次越過三八線有疑慮。因為他們相信,如果中朝方麵同意談判,其條件肯定是在恢複戰前狀態的基礎上。超越這個範圍,恐怕難以得到聯合國的支持。而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則更傾向於用軍事手段而不是政治手段解決朝鮮問題。他一方麵向美國國會議員寫信陳述理由,一方麵通知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隻要後勤條件許可,並得到自己的授權,第八集團軍就可以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

李奇微據此製定了進攻計劃。

第一步:堅固行動(Operation Rugged),將聯合國軍隊推進到三八線以北3.2至9.7公裏的位置:沿臨津江下遊西岸向東延伸至華川水庫,穿過鐵原,平康,金化三角區下方,再轉向東南方向至東海岸。這條線被稱為“堪薩斯線”。

第二步:無畏行動(Operation Dauntless),將聯合國軍進一步向北推進到三八線以北16至32 公裏的位置,在臨津江至華川水庫之間的堪薩斯線上方形成一個寬闊的突出部,進一步威脅鐵原,平康,金化三角區。這條線被稱為“懷俄明線”。

李奇微設立這兩條線是根據對朝鮮局勢下一步發展的估計。考慮到可能很快就要開始的停戰談判,一旦停戰協定簽訂,雙方軍隊肯定要各自後退數公裏以便脫離接觸。他希望聯合國軍在撤退後,仍然能使其陣地處於一個軍事上保持優勢的位置。懷俄明線實際上相當於堪薩斯線前麵的警戒線,而堪薩斯線是其最終要堅守的防線。麥克阿瑟對此表示支持,並敦促李奇微務必全力堅守堪薩斯線。而一旦聯合國軍隊到達堪薩斯線——懷俄明線,就要停止進攻,部隊行動將僅限於偵查和巡邏。

按此計劃,聯合國軍於一九五一年四月三日開始“堅固行動”,於四月九日開始“無畏行動”。而在此期間,麥克阿瑟於四月十一日被解除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職務,由李奇微接替。範弗利特則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利特指揮第八集團軍於四月二十一日起向懷俄明線進攻。然而,這次行動因為中朝方麵的反擊很快就被終止。

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二日,中朝軍隊發動了第五次戰役(聯合國軍方麵稱其為“春季攻勢”)。由四月二十二日到四月二十九日,中朝軍隊進行了戰役的第一階段,目標集中在戰線西部,迫使聯合國軍隊後退到漢城以北一線。五月十五日到二十二日,戰役進行了第二階段,中朝軍隊集中攻擊戰線東段的南朝鮮軍隊。戰役的結果是,聯合國軍的堪薩斯防線被全線突破,因而丟失了其在四月裏兩次行動的全部成果,基本上退回到其進攻發起之前的位置。

但是,中朝軍隊在第五次戰役中也充分暴露出在麵對裝備高度現代化的對手時,缺乏有效的應對經驗和手段,以及後勤補給線脆弱的弱點。這些弱點被李奇微準確地抓住了。原誌願軍總部作戰處副處長楊迪在其回憶錄中承認:“李奇微比麥克阿瑟善於總結經驗,他不僅已經熟悉了我軍進攻隻能持續一個星期的規律,而且也能準確地判斷出我軍的作戰意圖”。於是,與以往聯合國軍的戰術不同,李奇微一反常態,以進對進,利用聯合國軍的機械化優勢,向中朝軍隊發起全線反擊,很快使中朝軍隊處於不利的境地,有多個部隊由於位置過於突出而被截斷了退路,造成了混亂。最嚴重的是戰線中部的第六十軍一八零師,全師潰散,有數千人被俘,成為誌願軍戰俘中最大的一部分。

至五月下旬,聯合國軍已經到達或接近了原來撤出的堪薩斯線,但並沒有達到大量消滅中朝軍隊的目的。範弗利特因此又部署了“打樁機行動”,要擴大打擊範圍,並重新調整了堪薩斯線在東部的位置,將原來轉向東南方向的戰線,調整為轉向東北方向延伸,戰線東端在朝鮮半島東海岸的位置因而向北大幅移動。聯合國軍的進攻行動持續到了六月初,各部隊基本上到達了新調整後的堪薩斯線——懷俄明線。六月三十日,李奇微利用廣播電台向中朝方麵發出了建議開啟停戰談判的信息。第二天,中朝方麵表示接受談判的建議。七月十日,雙方在戰線西部由中朝軍隊控製下的開城開始了停戰談判。

在此後的兩年中,雙方在沿堪薩斯線——懷俄明線附近地區保持著接觸,進行過多次規模大小不同的戰鬥,互有進退,但是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出大進的情況。這條線因而成為後來討論“以現行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議題時的基礎。

停戰談判開始後,第一個討論的實質性問題就是停火所依據的軍事分界線。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最初立場分歧巨大。

中朝方麵主張以三八線為分界線,理由是戰爭從這裏開始,現在再回到原來的狀態。

聯合國軍方麵則主張以現行接觸線為非軍事區南緣,分界線要劃在中朝軍隊的後方。中朝軍隊因此要由現有位置分別後撤38至68 公裏。理由是他們認為,現在戰場上除了一個陸地戰線,還有一個空中戰線。聯合國軍的飛機可以飛到鴨綠江。這個優勢應該得到補償。

雙方如此大的分歧,完全沒有調和的可能,根本談不下去。在八月十日的會談中,竟出現了雙方長達一百三十二分鍾不說話“靜坐”的情況。會談因此中斷。

在此之後,聯合國軍發動了“秋季攻勢”,分別向戰線的西段和東段發起進攻。進攻戰鬥一直持續到十月初。聯合國軍沿戰線分別向前推進了2到4公裏,但是卻付出了六萬人的傷亡,其中美軍的傷亡就高達兩萬兩千人以上。聯合國軍方麵因此認識到,要想在戰線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所要付出的代價將無法承受。與此同時,中國空軍已經進入鴨綠江以南的天空,開始和聯合國空軍爭奪製空權。所有這些都使聯合國軍方麵意識到,繼續靠武力壓迫對方難以達到目的,隻能再回到談判桌上來。

十月二十五日,停戰談判複會。

聯合國軍在重新開始的談判中改變了立場,不再要求空中優勢的補償,但仍然堅持以現有接觸線為基礎,拒絕接受三八線作為停戰線。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聯合國軍現在三八線以北所占領土麵積大於中朝方麵在三八線以南所占麵積,並且在現有位置擁有堅固工事,軍事上處於有利態勢,有利其防守。

中朝方麵此時也意識到,在當前形勢下,實現以三八線為停戰線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為了盡快停戰,必須要找到一條雙方都能接受的停戰線。當時的形勢是:戰線的將近三分之二部分位於三八線以北,最東端位於東海岸的高城附近,已經突入三八線以北七十多公裏。而戰線的西段位於三八線以南,包括停戰談判所在地開城。據時任誌願軍停戰代表團首席聯絡官柴成文回憶錄所述,中朝停戰代表團專門為此在內部開會進行評估,結果認為:雖然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以北所占麵積要大,“但那裏多是山區,交通不便,人口少,耕地不多。而西線我在三八線以南所占地區,多是平原,交通發達,人口多,產糧多,雖然麵積小了些,但可以保住開城”。結論是:就政治經濟方麵而言,這樣做並無不利。

就此,中朝方麵放棄了“以三八線為停戰線”的要求,準備接受“按現在接觸線為分界線”的條件。

在經過幾次試探了解了聯合國軍方麵的真實意圖後,中朝方麵提出了一個“就地停戰,稍加調整後確定軍事分界線”的議案。據柴成文所述,“稍加調整”的意思就是要照顧聯合國軍方麵“有可以防禦的陣地”的要求。這個議案成為雙方可以繼續討論下去的基礎。這個議案後來經中朝方麵修正後,具體化為:以現有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後退五公裏,以便建立非軍事區。但聯合國軍方麵仍然認為五公裏太遠,進而中朝方麵將其修改為兩公裏,終於被聯合國軍方麵所接受。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朝鮮停戰談判小組委員會就“作為在朝鮮停止敵對行為的基本條件,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達成了協議。協議規定: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後退2公裏以建立非軍事區。如果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準後三十天之後簽字,雙方的實際接觸線要按屆時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

 然而,在隨後的一年多的時間裏,由於戰俘遣返的問題,雙方僵持不下,最後無限期休會。有關停火和軍事分界線的有關文件都已經談妥,準備簽字,但卻一直無法進行。此間,雙方在白馬山,上甘嶺等地又先後爆發戰役級別的戰鬥,但都未能對戰線產生重大影響。

停戰協定於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簽字,軍事分界線也終於得以最後確定。由於此前沿戰線多次發生戰鬥,接觸線又重新劃定了兩次。與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劃定的分界線相比較,最終的分界線在若幹地區有所變化,北朝鮮所占土地麵積向南推進了大約三百三十二平方公裏。

按照軍事分界線規定,戰後雙方要由現在位置後退兩公裏。誌願軍經過四十二天的血戰,雖然最終守住了上甘嶺的兩個高地,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因為上甘嶺陣地距離軍事分界線隻有數百米,所以最終誌願軍還是按規定撤出了上甘嶺,使之成為非軍事區。

目前,韓國在東海岸江原道高城附近,非軍事區東端終點南側建有一個“非軍事區博物館”,和一座“統一了望塔”。這裏向南距離三八線將近七十公裏,向北距離軍事分界線大約四公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