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說是和“猶太人”談生意,有些嘩眾取寵,抓眼球的意思。誰都知道猶太人精明,和他們做買賣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麽說能顯得經曆不凡。準確地說應該是“和一個以色列人談生意”。不過,以色列以猶太教立國,說他是猶太人應該大差不差。
事情發生在一九九一年年初的一二月間。之所以時間記得這樣清楚,是因為當時發生的事件令人記憶深刻。一九九一年一月,以美英為首的三十九國聯軍開始了“沙漠風暴”行動。第一次海灣戰爭的地麵戰鬥開始了。
那天早上,我們一行人出發去北京,參加一次約定好的與外商的會麵。要見的外商是個以色列人,而安排這次會麵的是安全部。對,我沒說錯,是國家安全部。
當時所在的單位是電子工業部的直屬企業。七十年代時,這個企業曾經有過高光時刻。在當時“準備打仗”的最高指示下,軍方的需求高於一切,所有軍工企業都開足馬力生產。企業拿著軍費,訂單不斷,著實肥的很。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有時甚至要在廠門口的馬路上設置專人指揮車輛,疏導交通。周圍大小工廠和商家對這裏出來的人多少都要高看一眼。而大門口經常出出進進的草綠色大小車輛,更是給圍牆裏麵的事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記得有一年,廠裏調入一批北京212大屁股吉普給產品裝車(車載設備)。廠裏的司機不夠,於是特別向市裏的運輸公司借了一批司機。全部司機乘火車進京,提上車,沿公路返回直接進廠。傍晚時分,車隊進入市區,車燈閃亮,宛如一條長龍,在市區街道上行駛。上百輛清一色的軍綠色中吉普,自帶著一身煞氣,讓過往車輛避之不及。所經過的各主要交通路口都被交通警封鎖,讓車隊通過。路旁圍觀的人前後好幾層。那個陣勢,用後來的電影《大決戰》中的一句解說詞表達頗為貼切:車隊前鋒已經進入廠區大院,後尾還遠在郊區的公路上。車隊進場後,廠裏汽車隊 的司機都成了指揮,站在停車標誌線上,引導一輛輛車停靠。在這個場合,司機之間也要鬥鬥法,別個苗頭,找機會漏一手。我就見了一位司機,開車對著標誌線頂端的指揮衝了過去,速度飛快,可到了跟前,嘎然停住,不抖車,不揚塵,幹淨利落,瀟灑至極。前麵指揮的那位顯然也是被這位同行的技術所折服,一手拍拍車頭,一手高舉大拇指,高聲給了一聲“好!”和在戲院子裏捧角兒一個架勢。全部外請的司機們由本單位司機陪著,先洗澡,再進餐。廠裏的大禮堂燈火通明,宴開數十桌,賓主盡歡。
之所以羅哩叭嗦寫這麽多無關的事,無非是當年的輝煌留下了太多的記憶。
進入八十年代,好日子逐漸到了頭。軍隊裁軍,軍費大幅削減。原來的產品,經過多年生產已經填滿了倉庫,不再需要了。因為經費短缺,已經立項的新品研製項目也相繼下馬。廠裏急於要找米下鍋,向軍方催問下一代產品的訂單,但此時的軍方態度卻越來越曖昧。對外開放,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去見世麵。軍方的人也通過各種渠道出去開了洋葷,回來後,原來的土包子都沾了洋氣,對自家土造的玩意兒開始看不順眼。提出的新品指標,什麽高要什麽,什麽玩意兒新鮮要什麽,直接拿國外產品對標。這樣一來,逼得國內各廠家雞飛狗跳,到處亂撞找門路。
引進國外技術從那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八十年代初,不知道是通過什麽渠道,電子工業部(當時還叫四機部)搞了一個大的引進項目,內部稱“174工程”。引進的是20W級的坦克電台生產線,而提供這條生產線的就是以色列。
當時中美關係處於“蜜月期”,說是“蜜裏調油”有點兒過,但明裏暗裏勾勾搭搭鼓搗些事兒卻是常有的。名義上,美國對中國的軍備出口還是有所限製,但對手下的小兄弟作類似的買賣,隻要不是觸及根本利益,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色列的這條生產線包含了相當大成分的美國技術成果,這也是能讓中方看上眼的原因之一。沒有美國的默許,這件事是不可能成的。
這件事當時在電子工業部內部不是秘密,在技術部門裏盡人皆知。電子工業部當時更是將其作為一個全國範圍內的大工程。整機生產線落戶於武漢,而其中的主要零配件和配套設備則被分配到了全國各地的部屬單位。其用意很明顯,就是要借此提高整個行業的技術水準。我們當時看到了這份全國配套廠家的名錄,當時的心情真是酸溜溜的,因為那上麵沒有我們單位的名字。電影裏那句台詞怎麽說的來著?“別人在那兒吃肉,我們連口湯都喝不上!”
這件事對行業外還是保密的。若幹年後,對幾個從國內院校出來的朋友說起此事,得到的反應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理由當然是:我們和以色列沒有外交關係(說此話時,兩國仍然沒有建交),而中國一向聲明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運動,反對以色列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怎麽會偷偷地去和敵人做交易?做出如此沒有原則的事?
唉,真是書生啊。共產黨從來都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則嘛,當然是要講的,但必要時,也可以拿去喂狗。
當時“合資企業”已經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廠裏已經有了三三兩兩的人離開,去了合資企業。留下的人被不時傳來的合資企業內部優厚的待遇和環境勾得神魂顛倒。單位裏從上到下人們的最大心願,就是哪一天我們也能被誰給“合”了。可是大家也都知道,這麽多年來,這個廠已經有了這麽大的一個攤子,擱在誰的頭上都是一個大包袱,哪會那麽容易。那種心情,頗像一個半老徐娘,雖然年輕時風姿卓越,可眼下已經成了個黃臉婆,卻又始終心存幻想,希望那一天能被哪個大款看上給包養了,但又眼瞅著希望渺茫。
為了廣開門路,廠裏發動各種力量,力求找到一條能和外麵搭上關係的路。那些過去因為出身不好,有海外關係的人,多年來一直低眉順眼,遇事溜牆根兒走,此時都相繼活躍起來。時不時某人可能就會消失幾天。再露麵時,原本的灰頭土臉往往會煥然一新。談起過去幾天的經曆,雖然還是要裝出幾分矜持,但最終還是掩飾不住其中的炫耀之意,談到精彩之處也會津津樂道。不過其內容,往往不過就是在哪個賓館見了誰誰,賓館裏如何豪華,宴會餐桌上有幾道菜雲雲。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隻是吃貨,終究還是有幾個帶來些關係。每到此時,領導總會親自出馬,前往外商下榻處親切會見(當然必須在是某賓館或合資酒店)。有時我們作為跟班的技術嘍嘍,也會隨同前往。不過,多數情況下,所謂的“外商“,不過是幾個一嘴玻璃碴子的“港燦”,有的還是前幾年剛剛從我們單位以“團聚”名義出國,現在搖身一變以“外商”身份回來”殺熟“的。這些人往往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問一句“要不要點一杯喝的?” 然後就任由領導開始忽悠了。每每聽到領導不厭其煩地向”外商“介紹我們祖上如何殷實,現在又如何歡迎“外資”,我們在一邊聽得都是索然無味,因為知道這都是些套路,也注定不會有什麽結果,所以隻是心不在焉地坐著。當然也忘不了,對那些路過大廳的金發碧眼的洋妞裸露出的大腿,偷偷瞄上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