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衰翠減話紅樓

從明清易代史看紅樓夢

如需音頻版,可關注油管同名頻道
正文

012 寶黛釵 (之二)香玉、冷香丸、葬花吟

(2023-06-12 03:40:17) 下一個

寶黛釵 (之二)香玉、冷香丸、葬花吟

紅樓夢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賈寶玉杜撰了一個老鼠精偷香芋的故事。這個表麵看起來是個故意逗林黛玉的笑話故事,然而曆來紅學界對這個故事的解讀,基本都存在謬誤。

曆來紅學家的解讀,是林黛玉在故事中被比作了耗子精!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庚辰本批語的誤導:在小耗子自誇“法術無邊,口齒伶俐,機謀深遠”時,庚辰本的批語是:“這三句暗為黛玉作評,諷得妙!”意思是這三句話,是評價林黛玉的。顯然這條批語是錯誤的,紅樓夢出錯的批語也有不少(比如對小紅的誤讀),可能因為那些批語並不出自同一個人。這三句話中,除了“口齒伶俐”比較符合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另外兩句“法力無邊、計謀深遠”,用來描述黛玉並不合適。紅學家第二個被誤導的地方,是這小耗子後來變成了一位“最標致美貌的小姐”,即黛玉的形象,似乎是暗示這小耗子,就是林黛玉。

其實,賈寶玉這個故事的前提是:林老爺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有一隻小耗子變成林黛玉的模樣,是想假裝成香玉混進香玉堆裏去偷香玉。如果耗子精是林黛玉,那它是自己變自己,然後去偷自己,邏輯顯然不通。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一個小耗子精變成黛玉的模樣,去竊取本該屬於黛玉的“香玉”。隱喻了關外滿清借大明內亂之際,竊取中原王朝的政權。林子洞的一群耗子精,說明這是一群家賊,已經發展壯大,修煉成精了。耗子,就是老鼠,北方五行屬水,地支屬子,生肖屬鼠。在十二生肖給秦可卿送葬時,頭一個就是鎮國公牛清,其中批語裏說:清屬水,屬子,生肖就是鼠

所以這群耗子精,是指關外的後金八旗。去山下廟裏偷五種豆糧,是象征著入關搶奪中原朝廷的財富。廟,即廟堂。老耗子精,顯然是影射後金首領努爾哈赤。那些分別去偷豆偷米偷花生的老鼠,就是努爾哈赤的子孫,是八旗軍。最後一個最弱小的小耗子正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

皇太極和他其他的兄弟相比,更加善於使用計謀,並且有吞並中原的野心。為了先征服朝鮮和蒙古,他就故意和明朝和談。事後又使用反間計,令崇禎誤殺袁崇煥。小耗子精說自己變化多端,變成一個香芋,混進香芋堆裏,第一是比喻皇太極當年的在明朝內部安插奸細的計謀,第二是影射皇太極登基為帝時,年號定為“崇德”,似有接替大明“崇禎”之意。所以其他耗子,隻能明目張膽地去搶劫,喻指後金八旗軍南下搶劫漢人的錢糧財富,是豪奪!而小耗子通過偽裝去偷,就是巧取。而且偷的是最珍貴的香玉(即國家政權)。而林黛玉則是真正香玉的擁有者!林黛玉名中有“玉”,身上有一股奇香,是天生就有,因為她是絳珠仙草轉世。小耗子精幻化做黛玉的模樣,就是為了最終取而代之。所以這個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即是喻指滿清竊國。

寶玉的這個故事剛說完,作者就安排寶姐姐進來搭話。作者就是借此表達:薛寶釵,正是這隻“法術無邊,口齒伶俐,機謀深遠”的小耗子。

在癸酉本第八十三回,有一段賈母點評金陵十二釵屬相的情節。其中頭一個屬鼠的,賈母沒說是誰,隻說“咱們家有沒有成日各個屋裏東遊西逛小竊的小姐?我倒想起一個人,是咱們家的親戚,喜歡串門。”與這個故事相呼應,暗指薛寶釵是耗子精,賈母說她在賈府東遊西逛,心思不正。

不但如此,紅樓故事中的“香”、“玉”基本都和政權、皇權有關。所以在通靈寶玉入世的時候,第一回中作者說“大半風月故事,不過偷香竊玉”,是表明紅樓寫明清易代,政權被竊取。頑童鬧學堂一回,薛蟠有“憐、愛”兩個基友,是為了行苟且淫亂的勾當,諷刺了薛蟠的原型多爾袞實掌皇權,可是權力的來源卻是並不正當,靠著與皇嫂的關係、借父皇攝政王的名義專權擅政。秦可卿的臥室有一股“甜香”,死也是在天香樓,喻指秦可卿的原型泰昌帝握有皇權,卻是淫亂而死。劉姥姥第一次去見王熙鳳,“才入堂屋,隻聞一陣香撲了臉來”,是比喻魏忠賢表麵把持朝政,實際暗中是皇權的代理而已。香菱名字中有香,因為其原型是永曆帝朱由榔。李紈在大觀園的住處是稻香村,喻其原型李自成也是“盜香”之人,即盜取皇權之人。寶姐姐吃的是冷香丸,“冷香”喻北方來的無情的政權,符合其情榜批語“無情”。寶玉給蕙香改名四兒,林紅玉改名小紅,都是為了說明“香”“玉”兩個字有特殊的含義,那些與皇權無關的人物不可以隨便使用。至於元春給“紅香綠玉”改名“怡紅快綠”,也與元春的原型有關,我們放到元春篇細說。

另外,這一回的回目是“意綿綿靜日玉生香”,其中的“靜日玉生香”應該是化自李商隱的“日暖玉生煙”。而這一句全句為“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讀者很容易從“靜日玉生香”聯係到“月明珠有淚”。再次暗示這個老鼠精偷香玉的故事,與“朱明”之淚相關。

 

了解了“香玉”的含義。再來看一下寶姐姐的冷香丸的影射含義。

冷香丸出現在第七回“送宮花周瑞歎英蓮”,回目的題詩是: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誰是惜花人?這一回中,作者借冷香丸的配方點明寶姐姐並非惜花之人。

如前文所述,紅樓中的“花”通“華”,大部分時候喻指華夏文明和漢人百姓。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桃花,是比喻新朝以及投降新朝的漢人,因為 “桃紅又是一年春”、“輕薄桃花逐水流”,後麵討論黛玉葬花的時候會詳解。再比如梨花,因其本身是白色,常常被古人比喻為雪,比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實際是寫雪景。所以紅樓中梨花代表滿清,對應的薛家來時是住在賈府東北角的梨香院,也是隱喻薛家代表地處大明東北方向的後金政權。而書中能代表漢族的花,大部分都是紅色,並且在儒家文化中有正麵的形象,比如紅梅花、海棠、杏花、芍藥、荷花、蓮花等等。

寶姐姐的冷香丸是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和白梅花四種花蕊所製。這四種花都有豔色和白色兩種,如果紅色的這四種花是指大明的忠臣百姓,那麽白色則是比喻死去的大明的忠臣百姓(所以後文有詠白海棠)。四樣花蕊研碎後要用四樣的水調勻,“水”指代滿清。所以用四樣水調和的四樣花蕊,喻指滿清統治下被屠戮的漢人百姓。

然後“再加蜂蜜十二錢,白糖十二錢,丸了龍眼大的丸子,盛在舊磁罐內,埋在花根底下”,吃的時候用“用十二分黃柏煎湯送下”。先加蜜糖,喻滿清剛剛入關時先安撫漢人。且要埋在梨花樹下,意喻滿清接替漢文化和政權。最後用“黃柏”送藥,黃柏為苦寒之藥,喻滿政權穩定後開始一係列暴政。

寶釵用冷香丸壓製天生的熱毒之症。並且,不同於黛玉天生自帶香氣,寶釵身上的香氣也是來自於冷香丸。作者用這樣的對比,比喻崇禎的皇權是繼承而來,而滿清的皇權則是靠屠殺漢人奪取。文至此處,作者可以說是明寫寶釵並非惜花之人,為了怕讀者還不確定,後麵還要借薛姨媽的口說出“寶丫頭古怪著呢,他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來強調這一點。

後來周瑞家的送宮花到黛玉處,是寶玉先伸手接過宮花,黛玉隻是“看了一看”,最後“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作者這裏描寫黛玉的態度,似乎暗示黛玉也非真正的惜花之人。首先黛玉有這樣的抱怨,是影射當年朱由檢接手的大明王朝著實是個爛攤子,而且他還無法拒絕。而實際上明朝傳至崇禎時,也還是有轉機的,可惜朱由檢愛惜自己的麵子超過愛惜江山百姓,以至最終亡國。書中黛玉雖然不像寶釵那樣,需要以花為藥、食花治病,但是仍舊不滿意也不在意送到自己手裏的花。同樣,崇禎雖然表麵上沒有像滿清那樣大肆屠戮百姓,但是顯然也並沒有施行真正的善政來善待百姓。所以作者在題詩中的“不知誰是惜花人”,隻是一個感慨,並無答案。

 

那麽我們再看後文寫黛玉葬花,是否表明黛玉是惜花之人呢?個人認為,仍舊不是。

無論是葬花,還是做“葬花吟”,其實都隻是一種事後的感情輸出。雖然真摯,但是卻於事無補。就如同崇禎雖然至死都在嘴上說“勿傷百姓一人”和“苦我民爾”,但是其十七年的執政期間,他的各種獨夫民賊似的政策和各種騷操作,非但沒有保護民生,反而造成遍地饑荒、民變不斷。

黛玉一共有兩次葬花。第一次在書中的第二十三回,時間是“三月中浣”。作者寫黛玉之前,先寫寶玉在桃樹下讀《會真記》:

“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看到“落紅成陣”,隻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隻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花瓣浮在水麵,飄飄蕩蕩,竟流出沁芳閘去了。”

作者特意點明此處的落紅是桃花,寶玉把落花投入水中,花瓣隨水飄走。這一段的最後一句完全是“輕薄桃花逐水流”的具象化描寫。

緊接著寫黛玉走來,建議寶玉不要把花拋入水中,因為“隻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黛玉是要把花掃起來,“裝在這絹袋裏,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認為這樣才是幹淨不糟蹋花的做法。(此處是伏筆後文黛玉死後被葬,我們放到結局篇再聊。)同時要注意,作者並未明寫黛玉所葬是什麽花。

這第一次的葬花,對應的曆史事件是甲申國難: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三月中浣)大順軍李自成抵居庸關,明朝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此時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揮劍砍死公主,逼皇後自盡之後,前往煤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

李自成破城之前,崇禎曾號召群臣捐款,最終結果卻非常糟糕,眾人所捐的錢財,對於守城將士的糧餉可謂杯水車薪。直到崇禎死的時候,二十萬兩的軍餉都沒有籌齊。而當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官員們首先是想保全自己的性命財產,官位職級與榮華富貴,他們選擇的不是以死殉國,而是排著隊的向李自成投降效忠。不過李自成並不買賬,進入北京後,其部下大將劉宗敏,將明朝的八百多位大臣集中關押起來,嚴刑拷打,追索錢財,共獲銀七千萬兩。在這個過程中,被殺或被虐致死的大臣不在少數。幾十天後,到了清軍入關占領北京,又是這些人再一次排著隊的向清朝效忠。當然,除了這些騎牆的臣子,崇禎朝還是有一些以身殉國的臣民,隻不過相對不多。

這一回中,隨水飄走的桃花,是比喻那些大順來了降大順、大清來了降大清的隨波逐流的明臣。而被黛玉葬的,則是甲申國難中殉國的大明忠臣、上千的宮女太監、皇親國戚、後宮嬪妃、乃至“君王死社稷”的崇禎自己。

第一次的葬花,並沒有十分悲戚的氣氛,寶黛二人說完該如何收拾落花,還有心情共讀西廂。寶玉在這裏甚至還開了個不合時宜的頑笑:“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黛玉聽後當場紅了臉、發了脾氣。這個玩笑放在這裏,再結合寶黛二人所影射的原型,作者是想借此表達:甲申國難的本質原因是國家多災多難(即寶玉自稱的多愁多病)和崇禎自誤誤國(即黛玉被稱為傾國傾城)。當然明王朝的覆滅,除了有明末天災不斷的因素,同時也是在崇禎帝的拉跨和皇太極的逆天,這樣的雙重作用下才得以實現。所以,除了黛玉是“傾國傾城”之外,寶釵也是一位“傾人國傾人城”的“北方佳人”,這個我們留到解析蘅蕪苑時再討論。

作者沒有把這第一次的葬花寫得悲悲戚戚,是因為甲申國難雖然是結束了大明王朝,但是終究隻是老朱家一家一姓的悲哀。朱家近三百年的狂歡和任性,到了王朝覆滅之時,皇族和特權階層為此付出代價,並不算冤屈。唯有崇禎自己會在死前有自怨自憐的感歎。這種感歎,對應了書中寶玉走後,黛玉獨自聽見梨香院裏的戲文,在那裏自歎自思:

  •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對應:“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對應:“朕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

 

  • 接下來的“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 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是對應“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最後黛玉又聯想起 “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 “水流花謝兩無情” 是怨恨臣子們前期推卸責任、後期倒戈投敵,對應“諸臣誤朕也”和“文臣人人可殺”。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則自比南唐李後主,同樣的亡國之君,有著同樣的感歎。
  • “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 是對應“苦我民爾”。

 

結尾處,林黛玉正自情思縈逗,纏綿固結之時,作者用香菱的出場收住這一段葬花的故事。這裏也是一個精巧的安排。香菱的原型是南明最後一帝,永曆帝朱由榔。兩人同為亡國之君,應該有同樣自比李後主的心態。

 

黛玉的第二次葬花,發生在紅樓的第二十七回,作者把時間交代的更為明確:“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

前文討論湘雲醉臥芍藥裀的時候,我們分析過,那個故事是指向發生在順治二年的揚州十日大屠殺。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被清軍攻破,四月二十六日清軍開始屠城。這個時間點與湘雲醉臥芍藥裀和黛玉二次葬花都吻合。兩段故事的影射區別是:湘雲醉臥特指揚州十日這個事件,因為芍藥代表揚州;而黛玉葬花則是影射以揚州十日為代表的、在明清易代這段時間裏所發生的一係列大屠殺。

明確了這個影射,就能理解作者特意寫這日是芒種,即諧音“亡種”意謂亡國滅種;並且是“花神退位”,即華夏正朔的政權被取代。黛玉做“葬花吟”所悲歎的既不是表麵上的落花,也不是小兒女之間的矯情。而是作為一代亡國之君,在哀悼那些死於滿清八旗屠刀下的漢人百姓,哀悼漢人的衣冠文化道德禮儀被蠻夷破壞,是實實在在的對於“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血淚之歎。

【注:複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一書第五卷(清時期)記載,據不完全統計,自1644年滿清入關以來,關內各省直接死於滿清所發動的戰爭、屠殺和遷界禁海的人數分別如下:江浙兩省150萬、江西290萬、福建280萬、山西40萬、湖南70萬、廣東120萬,以上七省共死亡約950萬人,再加上其他省份的一些零星的死亡人數,如雲南元江曾遭清軍屠城,被殺10萬多人,在清軍入關以後所發動的民族征服戰爭中,直接慘遭屠殺的人至少有1000萬,這還不包括滿清入關以前在東北屠殺以及更多的死於因戰爭而引發的饑荒、瘟疫和顛沛流離的人數。總之,整個明末清初的一係列戰亂共導致當時的中國人口減少了約40%,達8000萬之多!】

不同於第一次葬花時,作者寫桃花飄落隨水流走,影射明朝降臣。這一次葬花是“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鳳仙花、石榴花都是正紅色的花,代表忠於大明的臣民。

這裏試著分析一下“葬花吟”中的部分詞句:

  •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 代入“花”、“紅”、“香”的影射含義,這句是感歎朱明王朝滅亡,漢族百姓遭殃。
  •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這是形容崇禎在王朝末年的自歎,和第一次裏“幽閨自憐”的意思類似。“春”指朝代。
  •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這幾句是借“桃花”、“燕子”暗罵投靠新朝的明臣。
  •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 這兩句是伏後文黛玉之死,同時也影射了崇禎死後的光景。
  •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這四句伏後文黛玉死後紫鵑的光景,影射明朝的鞏永固和南明的李定國,這個留到紫鵑篇細論。
  •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 這四句是影射永曆帝死在昆明以後,遭焚屍揚灰,沒有墓葬。
  •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這四句是頌讚至死都忠於大明、不肯降清的臣子和百姓。
  •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紅顏老”似乎引自李煜的“朱顏改”。最後的兩句再次用李後主的典故,表明“葬花吟”詩為亡國之君的哀歎。

總結一下黛玉的兩次葬花:第一次發生在三月中浣,對應了甲申國難(三月十九日)大明覆滅,是亡國之悲;第二次發生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種,影射了滿清入關屠戮漢族、強推剃發易服,是亡天下之悲。顧炎武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在明末知識分子眼裏,明朝亡於李自成,隻是易姓改號,是亡國;而滿清入主,剃頭改製,率獸食人,華夏民族的衣冠文化、道德禮儀被破壞,這些才是亡天下。作者寫兩次葬花,所表達的悲戚情緒,在程度上明顯不同,也是基於此。

另外,黛玉二次葬花的第二十七回,回目為“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塚飛燕泣殘紅”。明顯是把寶釵比做楊貴妃,把黛玉比作趙飛燕。這兩個女子在曆史上都被認為是帶來亂世的紅顏禍水。作者用這樣的比喻,和前麵我們所分析的黛玉寶釵都是“傾國傾城”之人,有同樣的喻義:明末亂世的出現,既是由於皇太極的野心,也是由於崇禎的無能。所以說二人皆非惜花之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