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到台灣藍營政治官員炫耀式高談闊論大東亞共榮圈,覺得很奇怪。後來又有易先生現象。再後來看到維基百科上講胡蘭成,才恍然大悟:
“1972年10月,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邀請胡蘭成至台灣授課。1974年,蔣介石批準申請,胡蘭成來到台灣教書。”
維基礎百科上還說:“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策劃兵變,希望結合激進日軍與殘餘親日勢力,成立獨立政府,對抗中華民國。在蔣介石接到緊急電報後,迅速與日軍總指揮官岡村寧次與日本外相穀正之連絡,在兵變未成形前就加以撲滅[3]。”
上述引言來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5%85%B0%E6%88%90。
中國文化學院邀請胡蘭成講學。江南被暗殺。嗬嗬,Nvidia的機器人大腦如何綜合胡蘭成、易先生、馬英九思維模式並理解中華民國司法和邏輯?
中華民國著名的暗殺案有沈定一、楊杏佛、史量才、楊永泰、李公樸、聞一多、江南等等。楊永泰死後一個多月,西安事變爆發。聞一多之死,葬送美國對大陸國民黨政權的支持。江南之死,終結台灣威權政治。
有權威資料說:因暗殺聞一多而被判處死刑的特務軍官湯時亮、李文山沒死,被調包了,由其他犯人頂替槍決。真相如何?陳璉、傅東菊怎麽回事?研究《蔣介石日記》能不能找到各種問題的答案?
最近幾百年文明發展基於科學進步。1979年話劇《伽利略》在北京熱演,這不同於1978年官方的科學大會,也是新文化運動和蔡元培、毛澤東之爭的真正出路。台灣人口已連續55個月出生數少於死亡數。台灣大學現狀如何、有沒有後勁?
還是好好研究新的科學邏輯和智力科學吧。用邏輯研究邏輯、用測量研究測量會造成比哥德爾語句更重要、更廣適的問題,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吳蔡神經研究所知道嗎,怎麽教學生?
抽象是重要的思維能力。從胡蘭成、易先生、馬英九的思維模式,能不能抽象出胡蘭成相融式教育下近幾十年中華民國的關鍵特征?加上蔣介石和宋美齡有什麽變化,再加上孫中山呢?蔣經國跟他們是不是有些不一樣,鄧小平呢?搞命理迷信的人解釋不了吧。榮格或研究心理學的也未必能解釋。這跟智力的演變有關,需要第一性的觀察、思考和分析。
姚期智教授也在倡導元宇宙應用。元宇宙能理解這些嗎?元宇宙比機器人容易很多,但也有智力上限。需要有效的人機藕合結構、機製和嚴謹的基礎研究、科學實驗。
我合法來美國,早已入美國籍。當時正值全球化時期,美國沒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處於交戰狀態,也不是敵國。我認為如果當時實現我對香港的B方案或A方案設想,全球化有可能繼續。我不讚成停留在冷戰思維,也不讚成邀請朗朗去白宮演奏電影《上甘嶺》插曲。後來的貿易戰、科技戰更是跟我毫無關係。
在某些關鍵時刻,不當機立斷,會成為曆史和文明的罪人。但我不為暴力革命和蔡元培、毛澤東之爭站邊,也不卷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爭端。我不超越這個底線,也不謀求政治職責。我提話劇《伽利略》是說科學比政治更重要,自然規律高於人,得超越政治上的潮起潮落。
我隻談學術觀點,從不參加政治活動或特務活動,也不讚成使用犯罪手段對付學術爭議。前述台灣藍營政治官員高談闊論大東亞共榮圈,我沒跟他談論任何政治話題或設想。我跟他有過交談嗎?
我確實曾發現有些重要事情應該做而想促成,但從沒想做官。我不懂權勢和利益的爭奪,真不是那種料。研究新邏輯、新科學也是重要事情。
附錄、 ROC威權主義的邏輯很差
曆史跟現實不能隨便對號入座。但可以分析邏輯和思維方法是否正確。下麵分析滿洲事變、上海事變、蘇嘉防線三大問題。
1930年代日本上層官僚和軍部高級將領主流對發動滿洲事變並不讚成。起勁的是中下級軍官,他們是在違反軍令,能調動的兵力也不多。
如果中方堅決反擊,日方受到挫折,挑起事變的陣營就會崩潰,發動事變的人會受軍法審判。
而ROC上層雖然留日的人很多,所謂的知日派很多,但基本上在混圈子,憑感覺跟著圈子裏的同理心走,根本無法了解到日本社會的真相。
他們以為隻要退讓,國際社會和日本上層就會製止中下層的冒險。其實當時上海的繁華早就超過香港,ROC的發展勢頭也已超過日本,國際社會早己把ROC當競爭對手,在中日衝突早期樂意看到ROC被日本削弱。而日本既是法製國家,又有下剋上(げこくじょう)傳統,成功者是不受審判的。這種複雜性無法用簡單邏輯理解。ROC的退讓,正好讓冒險的日本軍官成功,於是大局崩壞。
根據以上分析,蔣介石、楊永泰的“攘外必先安內”策略未必好。但即使不好,也比暗殺楊永泰強。當時紅軍勢力確實已被大大削弱,特別是西路軍陷入困境後(如果西路軍成功,紅軍打通新疆通道,蔣、楊策略更加千瘡百孔)。如果真能貫徹到底,也有達成次優目標的可能。但它的不好,正是因為在輿論、民心上非常不利,很難貫徹到底,特別是在蔣介石對其他軍閥很不公正的情況下。春秋時期晉國智瑤也是功虧一簣。但蔣介石的情況跟智瑤又有不同。智瑤被滅,三家分晉,三家得利。各種情況各有不同,邏輯非常複雜。
順便說一下:投日前,汪精衛有為人很好的美譽。熱河抗戰時,他主張堅決抵抗;是張學良太爛,沉溺鴉片,撐不起來。汪精衛不一定能給張學良很多實質性支持,但也許不會暗算張學良。
第二個大問題是上海事變。ROC原來的戰略是上海不適合防守,花巨資修建蘇嘉防線(蘇州嘉興一線)保衛南京外圍,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而日本進攻上海需要調動大量海、陸軍部隊,日本陸軍的中下級冒險軍官根本沒有實力發動,也不敢如此冒險。有說蔣介石心血來潮,認為上海是國際都市,有很多租界;在上海開打,國際社會就會幹預。但結果國際社會並沒幹預。日軍在金山衛登陸,在上海的ROC軍隊有被包圍的危險,不得不撤退。
第三個大問題是蘇嘉防線。在上海之戰打得非常疲憊的ROC軍隊倉皇撤退,前往蘇嘉防線的碉堡群,據說卻找不到鑰匙進去。反正在蘇嘉防線上基本沒打。納粹德軍是繞過了馬奇諾防線,而日軍是沒受抵抗、直接穿過蘇嘉防線。組織撤退部隊進入蘇嘉防線戰鬥,當然需要複雜的動態管理和鼓舞士氣,這種複雜的生命邏輯、社會邏輯、科學邏輯無法用簡單邏輯表達。靠ROC的威權主義當然管理不好這種動態戰略,而需要下級的主動性和責任心。
據說後來新一軍的孫立人比較有主動性。但從緬甸歸來的新一軍在廣州就難以適應中國現實,鬧得雞飛狗跳。新六軍的廖耀湘比較適應中國的現實,但隻有戰術層次的簡單邏輯;最後新一軍、新六軍等精銳在混亂之中一起葬送在廖耀湘手裏。
———AI 目前的困境。可能永遠無法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