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1)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2)女,嚐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3),年長色衰,委身(4)為賈人(5)婦。遂命酒(6),使快彈數曲。曲罷憫(7)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8)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9)長句,歌以贈之,凡(10)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11)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拈抹複挑,初為《霓裳》(12)後《六幺》(1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14)鶯語花底滑,幽咽(15)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16)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17)年少爭纏頭(18),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雲篦(19)擊節(20)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21)走從軍阿姨(22)死,暮去朝來顏色故(23)。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24)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25)。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廬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26)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27)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 左遷:貶官,降職。古人尊右卑左,故稱降職為左遷。
2 倡:古時歌舞藝人。
3 善才:曲師,樂器演奏高手。
4 委身:托身,這裏指嫁的意思。
5 賈(gu3)人:商人。
6 命酒:叫(手下人)擺酒。
7 憫:悲愁。
8 出官:(京官)外調、被貶。
9 為(wei2):創作。
10 凡:總共。
11 潯陽江:江州(今江西九江)附近的一段長江。
12 霓裳(chang2):《霓裳羽衣曲》,本為西域樂舞,唐開元年間流入中原。
13 六幺:大曲名,又叫《樂世》、《綠腰》或《錄要》。
14 間關:形容鳥婉轉的鳴叫。
15 幽咽:微弱的流水聲或哭泣聲。
16 蝦(ha2)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時有名的遊樂地區。蝦,通“蛤”。
17 五陵:指長安城外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漢代皇帝的陵墓。這些地區 是當時富豪居住的地方。
18 纏頭:指古代賞給歌舞女子的財禮。唐代用帛,後代用其他財物。
19 鈿(dian4)頭銀篦(bi4):指兩種用金銀珠寶裝點的頭飾。
20 擊節:打拍子。
21 弟:以“兄弟”稱呼是當時女藝人間的行語。
22 阿姨:歌舞藝人的管理者。
23 顏色故:容貌衰老。
24 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25 唧唧:歎息聲。
26 嘔啞嘲(zhao1)哳(zha1):形容音樂淺俗、不好聽。
27 翻:按音樂曲調寫作歌詞。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身於一個中下層官宦家庭。白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中唐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後因戰亂等因素遷徙於符離(今屬安徽宿州)和江南(今江蘇和浙江)等地。白居易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800年)進士及第,803年授秘書省校書郎,後曆任盩庢(今周至縣)尉、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左拾遺、京兆府戶部參軍、太子左讚善大夫等。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他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回朝後任主客郎中、知製誥,後加朝散大夫。穆宗長慶二年(822年)至文宗寶曆二年(826年)間,他先後任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白居易晚年(約55歲後)大多居於洛陽香山履道裏宅邸中,除短暫任河南尹之外,大多任太子賓客分司、太子少傅分司等高官閑職。武宗會昌二年(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退休)。白居易於會昌六年(846年)8月去世,享年74歲,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
白居易的詩在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與元稹、張籍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留下了大量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而且這些詩作大多具有平易通俗,樸實真摯的特色。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是流傳千古的長詩名篇。白居易的作品在其生前就已享有盛名,廣泛流傳於各階層,還遠及西域、朝鮮、日本等地。白居易還是一位較早寫詞的唐朝詩人,他的幾首小詞也流傳甚廣。
白居易共有近3000首詩歌存世,為唐朝詩人之冠。白居易生前曾對自己的詩文進行過數次編集,初名《白氏長慶集》,後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詩文3800多篇,成75卷。文集在白居易暮年被抄寫五部,分存於廬山、蘇州、洛陽及其侄子、外孫等處。《白氏文集》75卷中有71卷流傳至今。
詩詞影響力總體評分: 8
宋雨:白居易自少年起便有求功名、濟天下的政治抱負。他28歲進士及第,兩年後試製科“書判拔萃科”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三年後他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並及第,授長安近郊盩庢(今周至縣)尉。
唐風:這段時間白居易的仕途是很順利的。他任授盩庢尉的第二年,即元和二年(807年),他就被授予集賢校理、翰林學士。次年拜左拾遺(繼續翰林學士)。唐朝的翰林學士隻有六人左右,無品級,但卻有至高的榮譽,也有相當的職權。它一方麵在草擬詔製方麵分割了部分中書舍人的權力,更重要的是到了中唐時期,翰林學士還行使皇帝的謀士之職,分割了部分宰相之權。所以有人稱翰林學士為“內相”。
宋雨:白居易36歲就行使如此重要的職責,是朝中盡人皆知的才俊。他本人也將其視為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的機會,對皇帝頻頻上書、進諫,用他的話來說是“位未足惜,身未足愛”(左拾遺品階不過是從八品),履行“天下利病無不言”的職責。白居易很有銳氣,經常“辭情切至”,甚至當麵指責唐憲宗,導致“上頗不悅” (《舊唐書˙·白居易傳》)。唐憲宗算是中唐一位比較賢明的皇帝,他考慮到白居易的諫言有益於社稷蒼生,也就廣開言路了。
唐風: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的母親因為看花,不慎掉入井中去世。按照禮製,父母親去世,要服喪三年。於是白居易“丁憂”渭上,全家遷回下邽縣(今屬陝西渭南市),將母親葬入白家祖墳。
宋雨:這三年白居易不能參與任何朝中事物,但個人的詩歌創作依然比較活躍,寫了100首左右的詩。然而,這個階段白居易的詩風有了比較大的改變,諷喻詩逐漸淡出,詩歌更多地轉向個人的情感的抒發,開始了他的“傷感詩”的階段。也許,“傷感詩”的序幕與後來創作《琵琶行》是一脈相承的。
唐風:三年後,白居易丁憂期滿。唐憲宗授他太子左讚善大夫,不再管進諫之事,而是在東宮輔佐和教育太子。第二年,也就是元和十年七月,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件:主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首先上疏,督促朝廷查辦凶手。然而這一舉動卻給他招致了大麻煩。幾位大臣都指責白居易越權行事,他作為宮官根本不該參與此事。然後,就有不喜歡白居易者開始羅列他的罪名,比如浮華和行為不檢點。說他的母親因看花墮井而死,而他卻作《賞花》及《新井》詩,大逆不道。於是它們上表提請將白居易貶職。
宋雨:白居易越權上疏,不是什麽了不得的大錯。他被貶江州,顯然憲宗沒有站在他一邊,或者說是希望通過這件事殺殺他的銳氣。當然,江州雖不近,但不算邊遠蠻夷之地。此前幾年,劉禹錫被貶至邊遠的朗州,是因為“二王八司馬”威脅到朝廷。而此後幾年,韓愈被貶到南陲潮州,是因為他直接觸怒了唐憲宗。相比而言,白居易被懲罰得不算嚴重,“越職言事”畢竟性質比較輕。
唐風:白居易受到挫折,深層次的原因是他過去諷刺權貴太甚。為母親服喪前的白居易,有點像今天的“憤青”。他幾年裏寫了上百首諷喻詩,文筆犀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類詩使那些“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執政柄者扼腕”(《與元九書》)。另一方麵,朝野都是他的粉絲:“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自有篇章以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白氏長慶集序》)。清代學人趙冀在《甌北詩話》裏感歎:“是古來詩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廣者”。如此的風頭,被人記恨打壓毫不奇怪。
宋雨:《琵琶行》是白居易由長安貶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第二年秋天所作。這是一首88句的長篇敘事詩,共618字。原詩雖未分段,但結構嚴謹,錯落有致。依照順序可將詩分為4部分,這一點後人幾乎沒有異議。我們也這樣來劃分,在解析的時候,我們再把每一部分成2-3個段。
唐風:詩的第一部分從開頭至“猶抱琵琶半遮麵”,以鋪敘的方式寫琵琶女出場。第二部分從“轉軸撥弦三兩聲”至“唯見江心秋月白”,描寫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巧,暗示其內心世界。第三部分從“沉吟放撥插弦中”至“夢啼妝淚紅闌幹”,寫琵琶女的身世。第四部分從“我聞琵琶已歎息”到結尾,引出詩人對自己身世的感慨。詩很長,我們不便逐句賞析,而是對一些詞句進行必要的解說,然後進行總結。
(1-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唐風:並沒有一條江其名叫“潯陽江”。長江流經江州的那一段叫潯陽江,送客的地方在應是湓江上,離它入長江(潯陽江)口不遠的地方。湓水流淌緩慢,便於送行。詩中送客、彈琴的過程不可能發生在水疾浪高的長江上。另外,注意“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這是一種互文的寫法,其實主人、客人是共同下馬,然後共同上船餞別。《木蘭辭》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也是用互文的修辭方法。
宋雨:第一句把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都交代清楚了,第二句以荻花說明季節,還有一絲對氣氛的渲染。緊接著說飲酒送客,但因為沒有音樂,實在是“醉不成歡”。鋪墊已經很充分了,詩人再加上“別時茫茫江浸月”來進一步烘托落寞的氣氛。這時候突然聽到琵琶聲,它對詩人一行的巨大的驚喜與震撼就不言而喻了。他們一定要探個究竟。
(1-2)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
唐風:詩人一行尋聲去問,對方起先並不作答。然後又是一係列的努力,千呼萬喚,琵琶女才勉強現身。我們後麵可知,她過去是長安的藝伎,現在又是已婚女子,似乎是不應那麽羞怯的。詩人這裏用“琵琶聲停欲語遲”和“猶抱琵琶半遮麵”來描寫,暗示女子內心有隱痛,此刻不想見人。這為詩在後麵的發展留下了伏筆。
(2-1)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宋雨:琵琶女在請求下開始彈奏。調音的動作嫻熟,三兩聲就不同凡響,已經透出了“情”字。她的一次次撥弦顯示出壓抑和思緒。白居易本人也通曉音樂,會彈琴,他的鑒賞能力是很高的。結合旋律,加上女子的表情和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他判斷那段樂曲在表述她的重重心事。
(2-2)輕攏慢拈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唐風:這一段的18句中,中間14句是對琵琶聲的描寫,是本詩描寫中最為傳神的部分。白居易憑借語言來描述和模擬音樂的效果,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比先用“急雨”和“私語”分別比喻大弦和小弦的聲音。當“嘈嘈切切錯雜彈”時,再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盤”,視覺與聽覺形象同時展現,妙不可言。
宋雨:接下來,詩人用“間關鶯語”(“間關”為象聲詞)來形容音樂流暢的部分,而更以“幽咽” 到“冷澀”再到“凝絕”,來形容琵琶女是如何以音樂來表現“幽愁暗恨”。此時,聲音停歇了,詩人卻說“此時無聲勝有聲”,真是妙筆生花!這句妙語從此以後被人們廣泛使用。
唐風:正問一曲是不是結束了,未料想音樂卻突然在沉默中爆發 —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迸發的力量達到高潮。此時演奏者對四弦當心一劃,發出淒厲的共鳴,然後戛然而止。實在是驚心動魄!我們不能不佩服詩人用語言把音樂表現得繪聲繪色,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宋雨:這還沒有完,詩人接著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進一步強化了演奏效果、烘托氣氛。在這首詩的描寫中,環境和景物描寫用筆墨很少,但這樣的點綴頗具匠心。它為讀者營造了回味的空間。整首詩三次寫到了月光,都起到了以景喻情,情景交融的效果。
唐風:關於琵琶女的彈奏方式。詩人的描述似乎稍有疏漏,致了後人的困惑和爭論。琵琶有兩種彈法,一種是橫抱琵琶用“撥子”彈奏,另一種是豎抱琵琶直接用手指彈。後者是今天的彈法。據考證,古代琵琶主要是用撥子彈的,直到唐朝初年,著名琵琶演奏家裴神符才開始直接用手指彈琵琶,隨後有數百年漫長的過渡期。在白居易的時代,兩種彈法都有,可能撥彈法更為常見。
宋雨:是的,白居易的描述似乎出現了矛盾,導致我們不知道琵琶女用哪種彈法。本詩中“曲終收撥當心畫”和後麵“沉吟放撥插弦”中,顯示的是用撥彈法。然而“輕攏慢拈抹複挑”則是指彈的技法,分別指用手指叩弦(攏),用手指揉弦(撚),順手下撥(抹)和反手回撥(挑)等。我猜想白居易兩種彈奏都熟悉,但在寫此詩時,他不慎將兩者用在描寫一個人身上了。
(3-1)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唐風:這一節的前兩句進一步刻畫了琵琶女的形象。她在官員麵前舉止端莊,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的。在詢問之下她欲說還休,但最終還是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她從小在京城的教坊(官方音樂機構)學藝,技藝精湛,被老琴師們讚歎,又被同輩藝人嫉妒。她曾紅極一時,公子王孫爭相看她的表演,在她演奏時,不惜一擲千金。
宋雨:“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暗示了那段時間琵琶女比較放蕩的生活:用鑲有珠寶的金銀頭飾去打拍子,碎了也不在乎;紅色羅裙被酒漬染汙也是家常便飯。
(3-2)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唐風:然而,醉生夢死的生活不可能屬於她這個處於社會底層的樂伎。當人生境況發生變化的時,她根本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韶華易逝,時過境遷,貴族子弟們少有聽她演奏了。無奈之下,隻好嫁給遠離都城的一個商人為妻。這幾句中,人們對“弟走從軍阿姨死”一句常有不同理解。你是怎麽理解這一句的呢?
宋雨:從字麵上理解,“弟”意思是自己的同胞弟弟,“阿姨”指母親的姐妹。然而,根據當年教坊的情況,管理藝伎的年長女性也是被稱為“阿姨”的。她的死亡對琵琶女命運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因此,這裏的“阿姨”應該是指教坊的管理者。至於“弟”,大多數詩解的意見是指自己的胞弟。
唐風:我同意你對“阿姨”的解釋。但從軍的是自己的胞弟嗎?為什麽她弟弟從軍跟自己的命運的轉變聯係在一起呢?其實,以兄弟相稱是當時女藝人的行語。例如唐代崔令欽在《教坊記》中介紹說:“坊中諸女,以氣類相似,約為香火兄弟。”韋莊的《秦婦吟》中有“女弟女兄同入井”的詩句,等等。所以這裏的“弟”應該指琵琶女的教坊中的姐妹。至於為什麽她們從教坊藝伎成為軍中藝伎,也是有原因的。有人做過考證。安史之亂後朝廷財政緊張,教坊在縮減之列。此事恰好發生在《琵琶行》創作前幾年。進入民間(如琵琶女)或隨軍,是離開教坊的藝伎們的主要去處。
(3-3)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
宋雨:從京城被追捧的藝人到小地方的一個商人之妻,反差是很大的。而商人又去做買賣,長時間不在家,更讓人心寒。她夜間所夢的,不是丈夫回到家中的欣喜,而是自己當年受羨慕、被追捧的美好時光。從身份來講,琵琶女此時也算是“思婦”,但感情上似乎與丈夫較為疏遠,與李白的《子夜吳歌》中那些搗衣縫襖的妻子有所不同。
唐風:這與兩人的經曆有關。然而須注意的是,“商人重利輕別離”一句恐怕也包含了白居易本人的詮釋。在唐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很低,商人不能做官,其子(比如李白)不能參加科考。這是儒家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使然。白居易作為那個時代的士大夫,顯然對商人“重利”不以為然,並且自然將其與“輕義”、“輕別離”,甚至與“小人喻於利”相聯係。在他同情琵琶女的同時,可能下意識就把她的商人丈夫放在對立麵上了。
(4-1)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宋雨:先聽琵琶演奏,再聽琵琶女的身世述說,引起了詩人極大的情感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詩眼,也是流傳千古的警句名言。它告訴人們,有著類似不幸遭遇的人,萍水相逢也是緣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在生活中,愛情、友情或親情經常是引發情感的主要原因。但這裏我們看到,萍水相逢者之間的同情與共情也可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2)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廬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唐風:琵琶女的樂曲和身世的述說,也撥動了詩人的心弦,激起了他的情感共鳴。他用了12句來描述他自己在江州的生活。對此,清代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評價道:“《琵琶行》較有情味,然“我從去年”一段又嫌繁冗,如老嫗向人談舊事,叨叨絮絮,厭讀而不肯休也。”對此你怎麽看?
宋雨:這是我看到的唯一對《琵琶行》的批評。我對此的看法是中性的。一方麵這是一首長詩,對琵琶演奏和琵琶女身世已經有較重的篇幅。作者用12句細說自己的生活,隱含一些幽怨並無厚此薄彼之感。當然,少說一點人們也知道被貶謫的滋味不好受。比如把後麵8句省略,我認為無損於本詩的主旨和藝術性。
(4-3)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唐風:先解釋一下最後一句中的“青衫”。因為唐代官服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於是有人認為這就是白居易被貶後的品階,這是不正確的。“青衫”應是作者的泛言,更可能是作者當時是穿便服,因為不在公務上。唐代的司馬是刺史的副職,在江州這樣的中州,至少也有六品。白居易的苦悶主要不是因為品階和待遇低,而是司馬這個職位無實權,幹不了什麽事。
宋雨:通過音樂和語言的交流,詩人與琵琶女的距離拉近了。詩人由衷地讚歎她的高超技巧,稱聽她的演奏“如聽仙樂”。他誠懇地請她再彈一曲,而自己要為她寫一首《琵琶行》。於是,琵琶女另彈了一首急速而淒切的曲子,引得在座的人都潸然淚下。而最感動、流淚最多的,就是詩人自己。
唐風:《琵琶行》是古代敘事詩中的的傑作。它在敘事詩的三個主要方麵,即敘述、描寫和抒情上都達到了極高超的水平。在敘述方麵,它層層鋪敘,情節錯落有致,環環相扣,敘述了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故事。它的抒情散在於敘事之中,使得全詩都帶有明顯的傷感情調。
宋雨:詩中特別令人稱道的是《琵琶行》中的描寫藝術。詩中對人物和景物的描寫著墨不多,但人物的神態、氣質和環境氣氛的烘托都恰到好處。而對琵琶聲的描寫則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充分反映了詩人的非凡的文字水平和極高的音樂素養。繪聲繪色的描寫,極大地增強了本詩的藝術感染力。
唐風:這首詩最動人之處,是它通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表達出來的人的感情。冥冥之中,兩個身份和身世背景截然不同的人來到了同一個地方。而兩人的不平和失落感又有某種相似之處。偶然之間,他們有了一次音樂和語言的交流,更有精神的相遇和共鳴。這樣一個經曆,被詩人寫成長詩《琵琶行》。一千二百年來,這首詩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成為古詩中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