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雲歸(1)晚翠(2),猶陪落日泛(3)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4),一片傷心畫不成。
歸:趨向、合並。
晚翠:傍晚蒼翠的景色。
泛:漂浮、充滿。
丹青手:畫師。
高蟾,生卒年不詳(881年前後在世),字不詳,郡望渤海(今河北滄州一帶)人。晚唐詩人。高蟾出身寒士,天資聰穎,性情倜儻,為人講究氣節。然而他累舉不第,曆時10年後,於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經禮部侍郎高湜力薦,登進士第。高蟾官至禦史中丞。
高蟾的詩大多為律詩和絕句,尤以五絕和七絕為多。作品多為感事之作,寓意疏淡,不尚雕飾,以表情達意為主。
《新唐書·藝文誌》錄有《高蟾詩》1卷。 《全唐詩》輯高蟾詩1卷。現存詩36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
宋雨:科舉製度到唐代逐漸成熟,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門第觀念,朝廷依才學取士,為庶族士子敞開了入仕的大門,使李唐王朝比前代獲得了更豐富的人才資源,也得到了更廣泛的社會支持。然而在唐朝,達官顯貴的舉薦對於進士及第至關重要。因此唐朝的科舉對寒門子弟並不公平,因為他們在朝中沒有人脈。
唐風:是這樣的。唐朝的科舉遠不如宋朝那樣公平公正。除了舉薦至關重要之外,對考生的試卷也沒有“糊名”和“謄錄”,容易產生舞弊行為。到了晚唐的時候,官場腐朽不堪,科舉場上徇私舞弊就更為嚴重。一個沒有背景的寒門子弟已經沒有什麽機會了。
宋雨:我們現在賞析的《金陵晚望》的作者高蟾,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他是庶族士子,從小家貧。但天資聰穎,為人有氣節。由於沒有人脈,他參加進士考試10年,一再受挫。以至於有一年在省試後,高蟾爬上考院牆壁並揮筆題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陽春發處無根蒂”一句,表達自己的無奈與不平。
唐風:唐朝每年考中的進士,在放榜後要大宴於曲江亭,此宴會名“曲江會”。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中書舍人高湜任主考官,後拜禮部侍郎。此次高蟾依然名落孫山。遠遠看著曲江會上金榜題名的進士們氣宇軒昂,高蟾心中的酸楚可想而知。
宋雨:大約在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前後,高蟾給高湜寫了一首晉謁詩《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清朝詩評家李鍈對此詩相當讚賞,稱“唐人下第詩以此為最。”
唐風:標題中“永崇”指長安永崇坊,為高湜宅邸所在地。“天上碧桃”和“日邊紅杏”是比喻離天子和皇宮不遠的新科進士。“和露種”和“倚雲栽”比喻他們得到恩寵。屢試不第的高蟾似乎黯然失色。然而後麵兩句“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卻極為出色。(木)芙蓉是作者自比。它秋天開花,不與春天的桃花、杏花爭豔。
宋雨:這首詩寫得不亢不卑,凸顯才華。高侍郎很是欣賞。他覺得這位寒士不一般,便開始極力舉薦他。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高蟾終於進士及第。到了20年後的昭宗年間(896年前後),高蟾還做到了禦史中丞(月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檢察院檢察長)的高位。
唐風:《金陵晚望》一詩的創作時間和背景不詳。可能是作者早年宦遊金陵(今南京)暫居時所作。這是一首登高遠眺後寫就的抒情詩。雖是寫於氣衰的晚唐和落寞的秋色中,仍顯示幾分豪放和壯闊。
宋雨:唐朝詩人寫了很多詠金陵的詩。但有今天的讀者要明白,即在那個時期是金陵曆史上的最低點,它幾乎是一座荒蕪的廢都。金陵曾是六朝(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建都之地。然而隋朝剛一建立,隋文帝楊堅就立刻下詔:“建康城池宮室並平蕩耕墾。”即把金陵城內皇宮全部毀掉變成農田。而後來唐朝皇帝對金陵的態度有過之而不及。
唐風:作為統一大朝的隋、唐,國都和政治中心均位於北方。但自三國以來中國經濟的重心就開始逐漸南移。金陵位於長江下遊南岸,北有長江天險,吳越地區物產又極為豐富。這種情況下,一旦南方出現分裂勢力,以南京為都,危險就相當大。所以隋、唐(也包括後來的北宋)絕不允許金陵有起色,成為政權的隱患。事實上在整個唐朝約270年裏,有約240年,金陵甚至不是州郡治所,它隻是潤州(治所在今鎮江)下轄的江寧等縣。
宋雨: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金陵晚望》。前兩句“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中,“曾伴”和“猶陪”從語義上看,應該不是發生在同一天。詩人可能多次登臨眺望。第一句應該是說過去的事情,即作者曾看著浮雲與蒼翠一起被暮色所淹沒。而第二句應該是“現在”,即詩人看著落日,周圍滿是秋風瑟瑟、秋蟲鳴叫的聲響。
唐風:你是把詩人自己作為這兩句的主語。這是本詩詩解的一般理解。但我本人有不同的解讀。這樣吧,我們先繼續賞析,然後我再說說我的意見。這兩句中,“歸”和“泛”兩個詞比較虛玄。 “歸”可理解為趨向,引申為“合並”;“泛”的基本意思是漂浮,可引申為“充滿”。
宋雨:詩的重點是後麵兩句:“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詩人不明說,但顯然有難以言說的傷心事。比較小或局部的傷心事,可能是悲秋和感歎不平的身世,這種感情有可能令畫師們傷心得無法落筆,或者即使畫了,也便無法表達深意。
唐風:北宋的司馬池的寫過一首《行色》:“冷於陂水淡於秋,遠陌初窮到渡頭。賴是丹青不能畫,畫成應遣一生愁。”表達了類似的意思。也是一首很有情韻的七絕。其中“陂”即 芍陂(que4bei1),是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賴是”是依靠、依賴的意思。
宋雨:我們當然可以將詩人的傷心理解得宏觀而深刻,即看著荒蕪的古都落日,想到唐王朝危機四伏,正如同曆史上六個小朝廷一樣,不可避免地正在走向滅亡。詩人追昔撫今,百感交集。不過,這樣的解讀有過度引申之嫌。我不太相信一個宦遊中的學子,對當朝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和感歎。
唐風:你的懷疑是有道理的。然而比高蟾入仕略晚的韋莊,有一首題畫詩《金陵圖》,我認為是比較明確地感傷國運:“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雲滿故城。”
宋雨:韋莊顯然是讀過高蟾《金陵晚望》的,但卻不同意他的“畫不成”之說。他說畫家不過是為迎合世人而不畫傷心圖而已。你看這六幅描繪南朝的畫中(畫前朝沒有顧忌),枯枝寒雲充滿了金陵城。結合韋莊的經曆和他曾寫過現實題材的長詩《秦婦吟》,我相信韋莊的《金陵圖》的確具有借古喻今的現實視角。
唐風:好,我現在說說我對這首詩的不同的解讀。我認為前兩句的主語都是“金陵”而不是詩人自己。詩人登高遠望,想到這座荒廢的古都,多少日,多少年,多少代,就這樣默默伴隨著浮雲和落日。想到這些,詩人心中充滿了蒼涼和悲歎,這樣的感情是任何畫師所無法描繪的。
宋雨:哦,從這個角度理解,這首詩就不再是一首寫景、抒情(包含感歎時事)的詩,而是一首詠史詩,很有意思。經你這麽一說,我也感覺這麽理解似乎跟標題和“金陵”這個主題更貼切。有前人或其他詩評家跟你有一致的觀點嗎?
唐風:有啊。清代詩評家黃叔燦的《唐詩箋注》說:“‘浮雲’、‘落日’,喻盛衰之不常;‘曾伴’、‘猶陪’,感佳麗之淒寂,正所謂‘傷心’也。然‘晚翠’、‘秋聲’,丹青能畫,而望中心事,妙手難描。” 清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中說:“金陵為帝王所都,佳麗所萃,追昔撫今,百端交集,縱有丹青妙手,安能曲繪其心耶?”不都是都在說本詩為詠史詩嗎?注意“佳麗”二字並不指美人。黃文中“佳麗”指“佳麗地”,即金陵,出自周邦彥《西河·佳麗地》(一首詠金陵的長調慢詞)。俞文中“佳麗”指美好的事物。
宋雨:看來你的理解是得到支持的。俞陛雲進而提到詩人“追昔撫今,百端交集。”當然,這首詩究竟是喟歎曆史,還是感歎身世,還是將對曆史的回顧與唐王朝行將就木相聯係,還是由讀者自己去評判吧。